人口学原理-第6章人口的空间结构、迁移和城市化
高中地理知识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

高中地理知识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而研究广泛的课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人们的迁移行为频繁发生,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更为明显。
本文将从人口迁移的类型、原因以及城市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口迁移的类型与原因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
内部迁移指的是人口在同一国家内的迁移,而国际迁移则是指人口跨越国界的迁移。
无论是内部迁移还是国际迁移,都有一定的原因促使。
1. 内部迁移:内部迁移主要包括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城市间的迁移以及城市向农村的迁移等。
其中,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是最为普遍的。
这种迁移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的相对落后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吸引力。
同时,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2. 国际迁移:国际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的迁移行为。
它主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例如,政治动荡、战争、贫穷和追求更好生活等因素,都会成为人们选择国际迁移的原因之一。
同时,国际间的劳务需求和技术转移也会促进人口跨境迁移。
二、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
城市化对人口迁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机会:城市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迁移人口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2. 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化带来了更好的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如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改善。
这些优势吸引了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并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3. 社会变革:城市化加速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发生。
迁移人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社会模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 城市压力:城市化过程中,迁入城市的人口数量增加,城市资源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例如,城市的用地、环境、住房等资源都会受到影响,并产生相应的问题和挑战。
初中地理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初中地理课程中与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相关的知识点。
首先,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流动。
人口迁移可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两种形式。
内部迁移是指人口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而国际迁移则是指人口跨越国家界限的迁移。
人口迁移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其中经济原因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可能会选择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寻找工作机会。
此外,自然灾害、战争和政治原因也可能导致人口的迁移。
人口迁移对于城市化的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聚集的过程。
城市化可分为自然增长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两种形式。
自然增长型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本地出生的新生儿,而飞地型城市化则是指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上,城市主要起到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
但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也承担起了社会服务、教育、医疗、科技研究等新的功能。
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人口过度集中导致城市资源供给紧张,如住房、医疗、教育等。
此外,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贫困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因此,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变得尤为重要,以保证城市能够良性发展。
另一个与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相关的知识点是人口分布的不均衡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存在显著差异。
一般来说,人口迁移更多地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例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导致资源和发展不平衡。
对于政府来说,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口流动,解决人口集中和资源匮乏的问题。
同时,也要加强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发展,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除了影响,人口迁移和城市化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人口迁移可以促进人口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人口的空间变化

特点
流向 (路线)
意义
条件:地理大发 从旧大陆到 1 从欧洲到美洲 1.在客观上
现与新航线的开 新大陆
开发了新大
辟
2 从非洲到美洲 陆、传播了
原因:资本主义 从已开发
的发展与殖民主 区到未开
义的扩张
发区
3东南从亚亚洲到美洲、工 2种.改业 的变文 空了明 间人; 分
布。
二战后的世界人口迁移
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利 2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
迁入
融合,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地区
不利
A带来交通拥挤、居住困难、治安 秩序混乱、城市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4缓解了人口、环境的压力;加强迁
迁出
有利 出地与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
地区 不利 B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劳动力不足等
原因
特点
流向 (路线)
意义
经济生产发 展不平衡
劳动力供求 关系
学习培训
1)外籍工人逐渐成为 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 式,即劳务输出;
定期移民减少,短 期移民增加
2)国际难民增加,持 续时间长; 3)发展中国家优秀人 才迁移到发达国家; 4)人口迁移流向发生 了变化
从北非、南 欧、西亚到
西欧 从拉美到北 美、西 欧
(2)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相对地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
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3)文化教育的发展 改变了人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
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4)家庭婚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人口
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因 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 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地理学习技巧掌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解读方法

地理学习技巧掌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解读方法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和地球上人类活动的学科。
通过学习地理学,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上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人类在这些环境中的活动和影响。
其中,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相关知识。
一、掌握基础概念在学习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之前,我们需要先掌握一些基础概念。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现象,可以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
城市化是指人口逐渐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城市人口占比不断增加的过程。
了解这些基本概念是理解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前提。
二、研究地理背景在学习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时,了解相关地理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研究迁移和城市化的地理特点,包括迁移的起因、目的地的选择和迁移对原地和目的地的影响等。
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例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状况有着明显的差异。
三、分析数据和图表在学习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过程中,数据和图表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工具。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统计数据和制作图表来了解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变化趋势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分析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比例和城市化程度的变化图表,以及迁移人口的性别、年龄和职业等信息。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和图表,我们可以更系统地了解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规律。
四、研究案例和实地调研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我们可以研究一些具体的案例和进行实地调研。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城市,研究该城市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过程,探究迁移的原因和目的地的选择。
同时,我们还可以进行实地调研,亲身感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并与当地居民交流他们的迁移经历和城市化的影响。
五、多媒体资源的利用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来辅助地理学习。
例如,我们可以观看有关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纪录片或视频,阅读相关的电子书籍和网络文章。
高考地理 艺考生冲刺 第六单元 人口与城市 第15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课件

典例变式
变式一 (2015·北京卷)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 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 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第1题。
1.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C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解析】第3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口迁移,从图中可以看出,十年间,我国人 口迁移重心均位于武汉市周边,主要原因是武汉市地理位置比较适中,所以A正确。第4 题,从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变化可以看出,图示时段西部地区人口迁出速度减慢,珠三 角转为人口净迁入地区,长三角对外来人口吸引力增强,所以D正确。
4.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5.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C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解析】第5题,题干材料显示“一批工人定期随季节变化在国内迁移”,该批工人随季节 变化而迁移,所以其影响因素也具有季节性。农业活动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因此这批工 人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产业工人,随农事活动而南北迁移。故C正确。第6题,美国迁移的 农业工人,开始于美国南方地区,他们冬季在南方进行越冬作物的管理工作;春季和夏季 随作物的耕种、管理而北移,秋季和冬季又随作物的收获与耕种而南移。
知识梳理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1)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 口 学

人口学人口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问题已进入低生育水平行列,但是人口总量压力很大;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生育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出生性别比问题突出;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仍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化水平偏低,但城乡人口流动频率加快;人口就业压力加大,失业问题突出;转型时期公共卫生健康体系十分薄弱;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
中国人口现状之一低生育水平,人口总量大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口出生率持续稳步下降,1991年人口出生率为19.7‰,2008年降到12.1 ‰,从2000年开始,人口平稳增长。
2007年13.21亿人口,2000年12.67亿,7年增加了5368万人。
2005年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人口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问题已进入低生育水平行列,但是人口总量压力很大;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生育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出生性别比问题突出;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仍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化水平偏低,但城乡人口流动频率加快;人口就业压力加大,失业问题突出;转型时期公共卫生健康体系十分薄弱;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
中国人口现状之二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200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3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1.6%;比2000年多2400万人,年平均增加343万人,年平均增长2.6%。
65岁及以上人口1.06亿,占8.1%。
2009年10月,老年人总人口接近1.6亿,占到总人口12%。
中国人口预测(亿人)年份总人口老年人比例200513.2 1.511.1201013.6 1.712.7201514.0 2.115.2202014.3 2.417.0202514.5 2.920.2203014.4 3.524.1203514.4 3.826.9204014.3 4.0 27.8204514.1 4.129.0205013.7 4.331.3人口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问题已进入低生育水平行列,但是人口总量压力很大;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生育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出生性别比问题突出;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仍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化水平偏低,但城乡人口流动频率加快;人口就业压力加大,失业问题突出;转型时期公共卫生健康体系十分薄弱;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
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人口分布的概念和特点: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人口分布的特点包括:不均衡性、多样性、聚集性和集约性等。
2.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以及土地利用等;人文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政治稳定等。
3. 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人口迁移分为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
国内迁移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内部的人口迁移;国际迁移则是指人口跨国界进行迁移。
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政治原因等。
4. 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原地和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迁移对原地的影响包括减少人口、减少劳动力和改变人口结构等;对目的地的影响则包括增加人口、增加劳动力和改变人口结构等。
5.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密切相关。
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而城市化又会影响人口迁移的规模和方向。
以上是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六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ppt课件

1.人口流动不一定就是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肯定是人口流动,但人口流动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是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并不一定都是经济因素。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考点 一
考点 二
考点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要点归纳
考点一
考点二
1.自然环境因素 (1)气候: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 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人口迁移。 (2)淡水: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布局,从而决定人口迁 移的方向和规模。 (3)土壤: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也是影响人 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4)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生产和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2.社会经济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作用,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 (2)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相对地缩小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 人口迁移。 (3)文化教育的发展:改变人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 促进人口的迁移。 (4)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 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3.政治因素 (1)政策:国家人口流动政策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战争:战争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坏,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3)政治中心改变: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也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4.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典例剖析
典例 (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Ⅱ)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 2005—2010 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 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 1~2 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人口分布的基本状况 1.世界人口分布 四大人口稠密区
① ② ③ ④
亚洲东部 南亚 欧洲 北美东部 以上四大人口稠密区基本都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 带,一般都具有温暖湿润、地势低平多大河、近海 的特点,发展生产力的条件优越。这些地区不仅人 口稠密,经济总量在世界上也占据极大比重。四大 区合计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7,却集中了将近2/3 的总人口。
第六章 人口的空间结构、迁移和城 市化 喜欢城市还是农村?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
第一节 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概念及衡量指标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人口分布的基本状况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2
一、人口分布的概念及衡量指标 1.人口分布的概念 广义:是指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或者说人口现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性。 狭义:指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制约因 素,以及居民点的分布形式等
29
迁移原因
特__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 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 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 未开发地区
1. 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 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 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达国家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 2.定居移民减少,流 西亚打工 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5
②人口经济密度
按耕地数量、“标准土地单位”(按不同利用 方式的农业用地单位面积年净产值确定系数, 然后折算成标准土地单位)等计算耕地人口密 度、“标准土地单位”人口密度等称为人口经 济密度。 指单位农业用地(所谓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多 年生作物及草原牧场)面积上的人口数。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3
3.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
历史 从世界范围看,那些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都长时 间的持续增长,人口密度都比较大;相反,开发 历史较短的地区人口就角少,比较稀。 社会因素 鼓励与控制人口生育的政策,再人口自然增长率 提高与降低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影响人口的数量, 使人均欧密度、分布发生变化。 移民政策可以直接调整人口的地理分布。 政治形势 政治动荡使导致移民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概述 二、人口迁移理论 三、国际人口迁移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21
一、人口迁移概述 1.概念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 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衡量指标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22
迁入率(immigration rate)
年内迁入人口 迁入率= 1000 ‰ 该年平均人口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42
思考题
1.人口分布是否合理的标准是什么?是人口 密度吗? 2.移民网络的存在对人口迁移起的作用是什 么? 3.你对人口城市化持有何种态度,是赞同还 是否定?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43
2 i 1 2
n
xi yi n
2
1 n 集中指数: C 2 i 1
xy
i
i
U,C的数值越小,表明人口分布越均衡,反之,不均衡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8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不断变化的,这一演变过程一般称为 人口再分布,它可以用再分布指数R加以度量。
1 n R 2 i 1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3
2.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 在对人口分布的研究中,人口的空间分布 数据是反映其分布的重要手段之一。经常 采用的有:人口的静态分布数据和人口动 态分布数据。 人口的静态分布是指在特定的地区范围 内,一定时间点上人口的数量和集聚状 况。 人口的动态分布是指在特定的地区范围 内,某一段时间里人口数量和集聚的变 化情况 土壤是农业发展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来,地球上最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壤是冲 击土、黑钙土和棕色森林土,它们基本山都分布 于温带的平原和丘陵地区,这里农业发达,人口 稠密;相反,岩石成土、沼泽土和红壤对农业生 产就不如前几种有利,人口分布因此受到较大的 影响。 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引力的强弱是根据矿产资源本质条 件和人类对它的开发利用程度二变化的。
25 25
总迁率(total migration rate)
迁入人口 迁出人口 总迁率= 1000 ‰ 该年平均人口
=迁入率+迁出率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26 26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气候 土壤 水 矿产资源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通信 家庭婚姻 文化教育 经济 因素 社会文化 因素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30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31
第三节 人口城市化
一、人口城市化的概述 二、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32
一、人口城市化的概述 1.城市化的概念 2.城市化的动力 3.城市化的进程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33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社会现象,是 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经济活动 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散而逐渐转化为城市 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 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6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7
2.中国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不均衡 东南密集,西北稀疏 瑷珲—腾冲人口分布线(胡焕庸线) 人口明显集中于沿海地区 人口的低地指向性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8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9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20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① ② ③ ④
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 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 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36
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①
②
③
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得 以实现; 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规模扩大、新城 镇的建设得以实现; 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开 展得以实现。
③比较密度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6
④临界密度
指在某种土地利用系统之下,单位面积所负担 的该地区的最大人口量。
⑤广狭度
是人口密度的倒数。 指某一区域内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的大小。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7
⑥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再分布指数
考察人口分布在地域上是相对均衡还是相对集中,可用: U为不均衡指标 N为地域数目(行政区,或统计区) U X为各地域总人口的比重 Y为各地域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2
生产力的发展与分布主要从一下三个方面 对人口的地理分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①一定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一定 地区的人口容量和人口密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在产业部门结 构上,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人口的分布有很 大的影响。凡是以第一产业部门为主的地 区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状况,而 以第二、三产业部门为主的地区,人口分 布的集聚程度高,城市人口比重大。 ③生产布局在地域上的延伸和变化,也必 然引起人口的再分布。因此,各国各地区 生产布局的改变决定了人口分布重新分布 的变化。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37
3.城市化的进程 三阶段说: 初级:城市化率30%以下 中级:城市化率30%~70% 高级:城市化率70%以上 六阶段说: 史前:城市化率10%以下 起步:城市化率10%~20% 加速:城市化率20%~50% 基本实现:城市化率50%~60% 高度发达:城市化率60%~80% 自我完善:城市化率80以上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1
2.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虽然有很大影响,但它毕 竟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或一种可能性。要实现 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还要通过社会经济因素 的作用,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具体说主 要指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及其生产布 局的特点,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从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来看,生产方式不同,人 口分布的特点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y
i, t m
y
it
n为地域数目
y 为各地域在t时占总人口的比重 y 为各地域在t+m时(m年后)占总人口的比重
it i, t m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9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世界人口绝大部分都集中于比较低平的平 原和丘陵地带,随着海拔高程的升高,人口密度迅 速下降。 ②气候: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机体,而且决定着 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与人类的生活、生 产关系十分密切。不适合于人口居住的气候,有三 条气候线:寒冷线、干旱线、湿热线。 ③水体:水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一。江河湖海 等天然水体或者为人们提供了水源,或者提供了方 便的交通条件。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人口稠密区都分 布在天然水体附近。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38
二、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1.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促进 了城市建设投资,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 经济产业投资。 2.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 的基本矛盾,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寻找 结构转变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调整的基础上 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优化整个社会的经济 结构。 3.城市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在辐射过程 中,实现经济要素优化配置,区域内部合理布局, 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