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宋贾买璞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诗词《和贾舍人早朝》全文、翻译和鉴赏

诗词《和贾舍人早朝》全文、翻译和鉴赏

诗词《和贾舍人早朝》全文、翻译和鉴赏王维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珮声归到凤池头。

【原诗今译】头戴红巾的卫士不住报说寒夜欲晓,尚衣官员给天子呈上了翠绿的云裘。

早朝的百官曙色中走进辉煌的宫殿,同万国使节向加冕悬旒的皇帝叩头。

初出的日光晃动着君王的雉尾掌扇,浮动的香烟飘向了皇上的衮龙袍绣。

罢朝后把天子的圣旨写在五色纸上,紫服玉珮的中书文官此刻纷忙不休。

【鉴赏提示】中书舍人贾至写了一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的七律,典雅凝重,深合台阁应制之体。

他的朋友杜甫、岑参、王维都曾和过此诗。

王维的这首和诗,颇有些与众不同,它另外选择了一个角度,大处着笔,小处落墨,正面描绘了皇帝临朝过程中庄严肃穆、雍荣华贵的宏大场面,气格雄深,句调工丽,经常为人们所称道。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首联两句从表现宫廷生活入手,写早期前皇帝起居仪式的繁缛隆重以及宫内紧张而严肃的气氛。

卫士每隔一会就报一次时间,那嘹亮悠长的声音在曙色晨空中传得很远,宫内尚衣官们正忙着准备皇帝早朝用的服饰。

绛帻是大红色的包头,为古代宫廷宿卫者的头饰。

鸡人,据《周礼·春官》记载,本指祭祀时,夜呼旦以警百官的官吏,后多代指宫内报晓的卫士。

尚衣,指宫内掌管皇帝衣服的官吏。

翠云裘,是绣着绿色彩云花纹的皮衣。

颔联两句表现早朝场面的盛大宏伟。

在一片鼓乐声中, 宫门大开,各国的朝贡使臣和本朝的文武官员依次列队,鱼贯而入,参见圣明天子,叩谢隆恩,山呼万岁。

阊阖,本指南天门,这里用来比喻宫门,“阊阖”前饰以“九天”,一则是为了与下句中的“万国”对仗,再则极言宫门之宽敞高大。

宫殿, 即大明宫,唐太宗贞观八年(634)置,唐高宗时改称蓬莱宫。

内有紫宸、蓬莱、含元三大殿,为皇帝接受群臣朝贺和宴请群臣的地方。

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这里代指皇帝。

万国衣冠,指各国朝贡使者和本朝官员。

河北省保定市松林店镇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松林店镇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松林店镇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人有“斗酒诗百篇”和“乞酒缓愁肠”之说。

由于诗人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诗歌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到了酒价。

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

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杜甫诗歌对酒价的叙述,成了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

以为然者不乏其人。

宋代刘颁《中山诗话》写道:“真宗问近臣:‘唐酒价几何?’莫能对。

丁晋公独曰:‘斗直三百。

’上问何以知之,曰:‘臣观杜甫诗:速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也认为:“少陵诗非特纪事,至于都邑所出,土地所生,物之有无贵贱,亦时见于吟咏。

如云:‘急须相就饮一斗,恰有青铜三百钱。

’”不以为然者认为,杜甫诗中所谓的“三百青铜钱”之说,来自前人的典故。

北齐卢思道曾说过“长安酒钱,斗价三百”,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指出,杜甫诗歌中“‘酒价苦贵’乃实语,‘三百青钱’,不过袭用成语耳”。

那么唐代酒价究竟是多少呢?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建中三年,复禁民酤,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三千。

”在古代容量单位中,一斛等于十斗,“斛直三千”也就是“斗直三百”。

这样看来,似乎杜甫诗歌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无愧于“诗史”的赞誉。

但需要说明的是,“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年了,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坐实杜诗对于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

唐代写到酒价的绝不只有杜甫,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了酒价问题。

如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

这些诗人虽然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但他们的诗歌却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乃每斗十千钱。

秋日湖上泛舟赏析及解读 秋日湖上古诗翻译

秋日湖上泛舟赏析及解读 秋日湖上古诗翻译

秋日湖上泛舟赏析及解读秋日湖上古诗翻译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唐代:薛莹《秋日湖上》泛舟湖上,本是逍遥快活的事,而所见处处抛不开愁,此必心中有所郁结。

固非旷达者之所言,与范蠡泛舟五湖之意一比,宁不愧死。

范蠡泛舟五湖,是一种解脱,是换一种生活,迎接全新的开始。

所以是积极、乐观、向上的。

一种释然,充满欣喜,无限的期待,无限的希望。

薛莹泛舟湖上,不是为了解脱,只是为了散愁,想要暂时逃离多忧多愁的生活。

谁知到了湖上之后,忧愁并没有片刻放过他,仍然紧紧缠绕。

那时应该会感叹:“早知如此,不如不来。

”然而已在湖上了,又不能即刻回去。

只得忍耐下去,闷闷的,又不住叹息。

风景也无心看一眼,只盼望着早点结束。

人生何以有如许多的忧愁,教人一刻也不能自由。

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

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范蠡泛舟五湖之意岂是人人所能得的,即便有心追随他的脚步而去,而世道早已不同了。

世界那么大,却已是无处可逃。

乘船到湖心也罢,回到那个熙熙攘攘的尘世间也罢,都是一样的,恼人的愁绪,总也摆脱不了。

既然这般,也不必急着回去,姑且任由船漫游而去吧。

也不用盼望什么,该归来时自然会回去。

古今许多人,大抵都一样吧。

无尽的忧愁、伤悲,鲜有欢乐、畅怀的时候。

渺渺一身,处此茫茫天地之间,追逐一生,仍还在庸庸扰扰之列。

似此一生,着实可悲。

人生有尽,不能长久。

古来无数人,都如东逝之水,只见他们消失,再也没有返回,已不可知,也无人问。

而世间又被无数后来者填充,仍然茫然无知地碌碌而活,你方唱罢我登场,正处于逝水之列,也而不能悟。

古来多少事,一时纷纷扰扰,喧喧闹闹,转瞬又归于沉寂。

也已无从知,也已无人道。

如今的人们仍然整个身心只关注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往往忧愁缠绕,烦恼交织,转瞬也将归于空寂,无人去问,无人再说。

又有什么是重要的呢?什么也抓不住,什么也带不走。

往者不可追,未来也将无我,只有这一刻,泛舟湖上,天空、湖水、船与我。

冬十月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合集

冬十月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合集

冬十月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合集第一篇:冬十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冬十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冬十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初冬十月,北风呼呼地吹着,气氛肃杀,天气寒冷,寒霜又厚又密。

鹍鸡鸟在清晨鸣叫着,大雁向南方远去,猛禽也都藏身匿迹起来,就连熊也都入洞安眠了。

农民放下了农具不再劳作,收获的庄稼堆满了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

我能到这里是多么的幸运啊,高诵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

赏析这首诗写于初冬十月,时间比前首稍晚。

前八句写初冬的气候和景物。

“鹍鸡”,鸟名,形状象鹤,羽毛黄白色。

北风刮个不停,严霜又厚又密,鹍鸡晨鸣,大雁南飞,猛禽藏身匿迹,熊罴入洞安眠,肃杀严寒中透出一派平和安宁。

中四句写人事。

钱、镈,两种农具名,这里泛指农具。

“逆旅”,客店。

农具已经闲置起来,收获的庄稼堆满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诗篇反映了战后在局部地区人民过上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及诗人要求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的理想。

朱乾说:“《冬十月》,叙其征途所经,天时物候,又自秋经冬。

虽当军行,而不忘民事也。

”(《乐府正义》卷八)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本诗的作意。

冬十月原文翻译及赏析2步出夏门行·冬十月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古诗简介《步出夏门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作者北征乌桓胜利时。

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

全诗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作品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中考夺冠之古代诗歌四首解析

中考夺冠之古代诗歌四首解析

中考夺冠之古代诗歌四首解析冷雨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5,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临:到达,登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萧瑟:形容草木被秋风吹动发出的声音。

6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星汉:银河。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古诗今译东行登上碣石山,前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起伏荡漾,山岛都高高地耸立。

岸边草木丛生,丰盛而茂密。

秋风吹来,发出瑟瑟的声响,无数的巨浪,被高高地卷起。

太阳、月亮此起彼落,好像出没于大海中;银河闪烁,好像来自大海之底。

真是幸运得很,(我)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作者名片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诗文品读这首诗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和宽广胸襟,体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气度。

中考链接1、曹操的《观沧海》中抒发气吞山河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中写沧海之上水波荡漾、岛屿高耸的语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口杨花:柳絮。

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龙标:指王昌龄。

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古诗今译纷纷扬扬的柳絮落尽,杜鹃啼声凄婉,惊闻你被贬为龙标尉,(行程艰难,)已过五溪。

将我的怀念之心托付给多情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吧。

贾客词译文及赏析汇总一篇

贾客词译文及赏析汇总一篇

贾客词译文及赏析汇总一篇贾客词译文及赏析 1贾客词译文及赏析贾客词刘驾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歧。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注释:⑴贾(gǔ)客:商人。

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

后泛指商人。

⑵发:出发。

⑶疾路:捷径。

⑷暗行:在天色还很昏暗的时候赶路。

⑸寇盗:指抢劫的__。

⑹委:丢弃,抛弃。

岐:一作“歧”,路的分支。

⑺扬州:著名的繁华都市,也是富商大贾的集散地。

译文:天还没有亮,商人就起床了,却还觉得此时出发已经来不及了。

高山上有条捷径,商人以前常走这条路,从没有出现过差错,虽然此时天还没有亮,但商人还是认为这条路不会发生意外。

这一次他却遇到了劫匪,他们埋伏在路旁,商人经过时,他们一拥而上。

商人遭遇横祸,钱财散尽,空落落的`袋子遗弃在路旁。

商人辛苦多年,在扬州置下大宅,谁想路遇劫匪,竟葬身荒野。

他的妻子此时不知祸事已经发生,正对着镜子细细整理容妆,等待他的归来。

赏析:刘驾在唐代诗人中是被称为能“以古诗鸣于时”的(见《唐诗别裁》卷四)。

诗的第一段,通过“起”、“言”、“行”等动作,写商人为了谋利,天不亮就起来赶路。

从“暗行”照应“灯下起”,口口声声“发已迟”到“终不疑”,都可看出诗人炼句是颇费斟酌的。

第二段承接上面,写贾客“暗行”引出的后果。

“猛兽来相追”,既写出寇盗的__,又自然地引出商人可悲的下场:“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歧”。

这里不写贾客性命如何,却只说了钱财被抢光。

其实写钱就是侧写人,而且是更深刻地刻画了人。

最后的一段,诗人运用了点睛之笔:“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古人认为客死异乡是很可悲的,一般只有穷困潦倒的人才会遭此不幸。

“扬州”是当时极为繁华的城市,死者家住扬州,有朱门大宅,竟落到如此下场,就令人惊愕了。

仅此两句,已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了。

谁料诗人笔锋一转,出语惊人:“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陋室铭》知识清单

《陋室铭》知识清单

《陋室铭》知识清单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 ,有什么深意?[答案]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

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使得文章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2.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不陋”的?这表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趣?[答案]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或从居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两方面)描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结合全文思考,文中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用意?[答案]这里运用了类比的写法,以历史上两位知名人物的名室“诸葛庐”“子云亭”与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屋主人的品德高尚;同时也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4.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不矛盾。

“调素琴”“阅金经”借指高雅的生活,“丝竹”“案牍”借指世俗的纷扰。

这表明作者想过一种远离世俗纷扰的高雅生活。

1.有人说:“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这句话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答案]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富足,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对于文中提到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种交友方式,你怎么看?[答案]示例1: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2: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这样做便是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朗读文章,说说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本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2.文章的标题是“陋室铭" ,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山水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①从山水写起,自然地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的主旨;②以类比的方式开头,构思新颖,对陋室起到渲染烘托的效果,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全诗意思及赏析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全诗意思及赏析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全诗意思及
赏析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描述了诗人寻找西山隐者的过程。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写出了隐者居所的高峻和偏远。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则描绘了隐者生活的简朴。

诗人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却没有遇到僮仆,只能透过窗户看到简陋的桌椅。

这两句诗暗示了隐者的清高和超脱,也为下文诗人的不遇埋下了伏笔。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诗人猜测隐者可能不在家,而是出去砍柴或钓鱼了。

这两句诗进一步烘托了隐者的悠闲生活,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诗人错过了与隐者相见的机会,只能在心中默默地敬仰他。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失望和惆怅,但也透露出一种对人生的感悟。

后四句则描写了诗人在隐者居所周围的所见所闻所感。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描绘了雨后的草色和傍晚的松涛声,营造出一种清新、幽静的氛围。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极度的宁静和愉悦,身心得到了涤荡。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诗人虽然没有与隐者相见,但却领悟到了清净之理,这也是他此行的收获。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洒脱和随性,他在欣赏了美景、领悟了禅理之后,尽兴而归,不必在意是否见到了隐者。

《寻西山隐者不遇》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隐者生活的向往和对清净之理的追求。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即不必刻意追求名利和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应该注重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宋贾买璞翻译赏析
文言文《宋贾买璞》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

【注释】宋贾:宋国的商人璞玉:未经雕琢的玉。

佯:假装负:赔得:得到溢:同“镒”,古时二十两为一镒。

【翻译】宋国有一个叫监止子的富商,与别人争着购买一块价值一百金的璞玉,所以假装失手掉在地上将玉摔坏了,赔了卖家一百金,而后将摔的伤痕修补好,(到别处卖),得到了千镒的利润(多了好多倍)。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