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9.弧菌、螺菌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微生物(Microbe): 微观的生物机体。
(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微生物(Microorgamism): 微观的生命形式。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科学。
微米(Micrometer): 一种测量单位:1/1,000mm,缩写为um。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cell microbe):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霉菌(Mold): 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
细菌(bacterium):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
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放线菌(actionomycetes):一目形成真的菌丝成分枝丝状体的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
原生生物(protistan):指比较简单的具有真核的生物。
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利用预防接种法治疗疾病的科学。
立克次氏体(Richettsia):节肢动物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它的许多类型对人和其它动物是致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 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
人卫版医学微生物学之弧菌属教学护理课件

目录
• 弧菌属概述 • 弧菌属的感染途径与临床表现 • 弧菌属的防治与护理 • 弧菌属的流行病学与控制 • 弧菌属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选择
01
弧菌属概述
弧菌属的定义与分类
弧菌属定义
弧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无芽 孢、无鞭毛、弯曲的细菌,属于 弧菌科。
弧菌属分类
抗菌药物作用靶点的改变
弧菌属细菌通过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点的结构,降低药物与靶点的 亲和力,从而产生耐药性。
抗菌药物选择原则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01
药敏试验能够检测弧菌属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
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避免使用高耐药性的抗菌药物
02
高耐药性的抗菌药物应作为最后选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
联合用药
03
在某些情况下,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可以提高治
疗效果,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监测
严格掌握适应症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敏试验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抗菌治疗方 案。
加强抗菌药物监测
定期监测医院内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控 制耐药菌株的传播。
感染途径
食物传播
弧菌主要存在于海产品中,如鱼类、 贝类等,通过食用被污染的海产品可 感染。
接触传播
消化道传播
食用被弧菌污染的食物或饮水,通过 消化道进入人体。
接触被弧菌污染的水源或直接接触患 者伤口,也可导致感染。
临床表现
急性胃肠炎
感染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 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
医学微生物学-第9章弧菌属PPT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
霍 乱 肠 毒 素 的 作 用 机 制
19.11.2020
医学微生物学
• 所致疾病
——霍乱(甲类法 定传染病02)
传染源:病人、无 症状感染者的粪 便污染的水源或 食品
传染途径:经口 (暴饮暴食者)
19.11.2020
医学微生物学
• 潜伏期:2-3d
• 临床表现:剧烈吐泻、米泔样,每日数十 次,持续2-3天,失水12000ml,严重吐泻 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脱水酸中毒,肾衰、 循环衰竭、休克、死亡,及时补充液体和 弧菌(多形性),单鞭毛 2 、具有耐盐性(与霍乱弧菌的显著差别),在含 有3.5%NaCl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无盐不长,>8% 也不长。 3 、神奈川试验(KP):在高盐培养基上中使人或 兔红细胞发生溶血(β溶血)——耐热性溶血毒素
19.11与.202致0 病性平行(KP+,医学K微生P物-学)。
4. 快速诊断 荧光菌球法,SPA 协同凝集试验
19.11.2020
医学微生物学
• 防治
❖ 加强国境检疫,加强水源及粪便管理 ❖ 及时检出病人,隔离封锁疫区 ❖ 疫苗接种 ❖ 对症治疗,抗菌治疗
19.11.2020
医学微生物学
第二节 副溶血弧菌
嗜盐性弧菌,沿海地区常见,存在于近海海水、 海泥、海产品中,1950年首发于日本大阪,主要引 起食物中毒
怕酸,不耐热
对消毒剂敏感,可用漂白粉处理病人的排泄物或呕吐物。
19.11.2020
医学微生物学
致病性与免疫性
• 致病物质
– 侵袭力 鞭毛:鞭毛运动有利于细菌穿过黏膜表面黏液 菌毛:使细菌定植于小肠
– 霍乱肠毒素——最强烈的致泻毒素 其致病机制与ETEC的LT相似,但作用强烈得多
微生物学--弧菌

分离培养与鉴定
分离培养 粪便或肛拭标本:直接接种改良Campy-BAP
选择平板 血、脑脊液标本:布氏肉汤增菌后转种分离培
养基 微氧环境培养 不同细菌培养温度不同
Key Points
革兰阴性逗点状或S形的菌,运动活泼 微需氧:最佳生长环境为含5%O2、10% CO2、
85%N2 最适生长温度因菌种而异 营养要求高 氧化酶、触酶阳性,不能利用、不发酵各种糖类,
(3)快速诊断:O1和O139抗体做玻片凝集
(4)霍乱毒素的测定
二 分离培养和鉴定
初次分离用pH8.5碱性蛋白胨水,经4~6小时 液体表面大量繁殖,形成菌膜。
二 分离培养和鉴定
TCBS(硫代硫酸盐-枸橼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平板)
霍乱弧菌在TCBS琼脂平板上形成 发酵蔗糖的较大的黄色菌落
含亚碲酸钾的培养基:4号琼脂 庆大霉素琼脂
临床意义 (致病因素)
1.侵袭力
进入小肠,鞭毛、菌毛、分泌黏液,O139群有荚膜
穿过小肠黏膜表面黏液层
黏附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刷 状缘的微绒毛上大量繁殖
临床意义 (致Βιβλιοθήκη 因素)2.霍乱肠毒素 MW:80000-90000 A1:活性亚单位 21812 A2:连接亚单位 5000 B:结合亚单位
霍乱弧菌肠毒素(CE, cholera enterotoxin)
鉴
定
定
生物学特性(培养特征)
需氧或兼性厌氧 营养要求不高,嗜盐(无盐不生长,最适盐浓度
3%) TCBS上形成绿色菌落
副溶血弧菌在TCBS 上菌落
鉴定特征
革兰阴性弧菌或杆菌,动力(+) 氧化酶(+),临床分离株脲酶常(+) TCBS上绿色菌落、氯化钠生长试验 神奈川现象(+) 各种生化试验 TDH和TRH的检测:毒素和基因检测
医学微生物学各章节经典习题

细菌绪论1. 下列微生物中,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 立克次体B. 真菌C.衣原体D. 病毒E.螺旋体2.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胞质内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是:A. 立克次体B. 真菌C.衣原体D. 病毒E. 螺旋体3.第一次用显微镜观察到各种形态的微生物的伟人是:A.吕文虎克B.巴斯德C.柯霍D.伊凡诺夫斯基E.弗莱明4.创用固体培养基和细菌染色技术,使得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成为可能的伟人是:A. 吕文虎克B.巴斯德C.柯霍D.伊凡诺夫斯基E.弗莱明5.首次研制了炭疽疫苗、狂犬病疫苗的伟人是:A. 吕文虎克B.巴斯德C.柯霍D.伊凡诺夫斯基E.弗莱明6.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A. 单细胞,结构简单B. 原始核、细胞器不完善C. 二分裂方式繁殖D. 有细胞壁E. 对抗生素敏感7. 有关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错误的描述是A. 无核质B. 无核膜和核仁C. 细胞器不完善D. 具有胞浆膜E. 仅有核质、无核的形态二、填空题1. 微生物可以按细胞结构特点,为、、三种类型。
2. 细胞的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和核仁的微生物属于。
3. 寄居在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对人无害的细菌称为。
这些微生物在机体健康或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是在抵抗力低下时才导致疾病,这类微生物又称为或。
4. 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称为。
5. 支原体、放线菌、、、和均属于型微生物。
三、名词解释1.微生物2.非细胞型微生物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四、问答题1. 根据微生物大小、结构、组成等,可把微生物分成几大类?特点如何?2. 简述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种类与特征。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D2. B3. A4. C5. B6. B7. A二、填空题1. 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3. 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4. 病原微生物或致病性微生物5. 立克次体,螺旋体,衣原体,细菌,原核细胞三、名词解释:1. 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生物。
弧菌、螺菌ppt课件

2019
-
21
1981年,同一医院的消化科医生Marshall与
Warren合作,他们以100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 的胃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证明这种细菌的存 在确实与胃炎相关。此外他们还发现,这种细菌 还存在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多数胃溃疡 患者和约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
2019
-
霍乱弧菌 6
(三)抗原结构与分型
O抗原 H抗原 特异性高,分155个血清群。 无特异性,弧菌属所共有。 耐热 不耐热
O1群和O139群是引起霍乱的病原菌。巳
发生七次世界性霍乱流行,均由O1群引起。
O139群在抗原性方面与O1群之间无交叉
O1群霍乱弧菌根据其菌体抗原可分为3个
血清型;根据表型差异可分为2个生物型。
2019 18(二)保护易来自者1. 疫苗预防: O1群口服减毒活疫苗,可刺激机
体产生抗菌、抗毒素免疫。
O139群疫苗仍在研制中。
2. 药物预防:原则上不提倡使用药物预防。
(三) 对传染源的措施:“五早一就”(早
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就地
卫生处理。)
2019 19
(四)治 疗
1. 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2. 应用抗菌药物如链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 复方SMZ-TMP等。
快速诊断: 荧光菌球法 协同凝集试验
标本
增菌培养 碱性蛋白胨水 分离培养(TCBS平板) 血清学鉴定 初步报告 生化鉴定分型
直接涂片:动力; 制动试验(加O1、 O139抗体 )
确诊报告
17
2019
-
四、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加强检疫,及时检
出病例,严格隔离治疗。
(一) 切断传播途径
[医学微生物学]弧菌属 螺杆菌属 厌氧性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弧菌属 螺杆菌属 厌氧性细菌](https://img.taocdn.com/s3/m/259696ca9e31433238689321.png)
教学目第弧的菌11与属章要求
(一)掌握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 和所致疾病;掌握霍乱肠毒素及其作用机制; 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 (二)熟悉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弧菌属(Vibrio)
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的G-
第一节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V. parahemolyticus)
Vibrio cholerae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免疫性
感染霍乱弧菌后,机体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SIgA起主要作用。
Vibrio cholerae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
污染水、食物和粪便,病人肛试子。
2.直接镜检
悬滴法观察细菌呈穿梭样运动;涂片 可见G-弧菌,鱼群状排列。
3.分离培养
碱性蛋白胨水或选择培养基TCBS增菌。
90%:十二指肠溃疡;50-80%胃溃疡 传染源:人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Helicobacter pylori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IgM、 IgG和IgA型抗体,但是否对机体有保护作 用尚不清楚。
Helicobacter pylori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染色 ★
G-,弧型或逗点状,单鞭毛; 液体中,运动非常活泼,呈穿梭样; 涂片中,排列整齐,呈鱼群状。
Vibrio cholerae
一、生物学特性
(二)培养特性 ★
耐碱不耐酸,在pH8.8-9.0的碱性蛋白胨水、碱 性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 TCBS培养基(thiosulfate-citrate-bile-sucrose, TCBS) (三)抵抗力
*1979-1981年,Warren和Marshall首次在胃活检 组织中发现并分离培养出Hp。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其他细菌

抗感染药物的研发和应用
抗感染药物的研发
针对病原微生物的特点,研发出有效的抗感染药物。
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抗感染药物的种类,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器官移植和免疫缺陷患者的抗感染治疗
器官移植患者的抗感染治疗
在器官移植过程中,要采取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并对已发生的感染进行积极治疗。
通过对微生物组的研究,可以开发出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改善人类 健康状况。
THANKS
02
弧菌属包括霍乱弧菌和副霍乱弧菌,前者是霍乱的病原菌,后者可引起副霍乱 流行。
03
霍乱弧菌可产生霍乱肠毒素,引起严重的腹泻和呕吐,导致脱水、肌肉痉挛和 循环衰竭,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螺杆菌属
螺杆菌属是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呈螺旋形 或弯曲形,有鞭毛、无芽胞、无荚膜。
螺杆菌属包括幽门螺杆菌、口腔螺杆菌等,其 中幽门螺杆菌与胃窦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 疡等多种胃部疾病有关。
纯化
使微生物的菌种纯度不断提高,排除其它微生物的干扰。
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
培养
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繁殖微生物,以获得大量的微生物。
鉴定
采用生化反应、血清学分型、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确定微生物 的种类。
微生物的基因组学研究
基因组测序
对微生物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基因组比较
比较不同微生物的基因组,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为研究它们的遗传特 性提供基础。
病毒的变异和新发感染
新发病毒感染的流行特点
新发病毒感染通常具有高传染性和高病死率,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病毒变异的监测和防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抗原结构与分型
O抗原 特异性高,分155个血清群。 H抗原 无特异性,弧菌属所共有。
耐热 不耐热
O1群和O139群是引起霍乱的病原菌。巳发生七 次世界性霍乱流行,均由O1群引起。
O139群在抗原性方面与O1群之间无交叉
O1群霍乱弧菌根据其菌体抗原可分为3个血清型; 根据表型差异可分为2个生物型。
副溶血性弧菌
胃肠炎 胃肠炎,肠道外感染。
其他:拟态弧菌、创伤弧菌、 霍利斯弧菌、河弧菌。
食物中毒,创伤感染和败血症。
霍乱弧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G-,弧形或逗点状。经人工培养后,易失去弧形 而呈杆状,与肠道杆菌难以区别。 菌体一端有一根鞭毛,运动活泼。有菌毛。 有些菌株(如O139)有荚膜
排泄物可达到消毒目的。霍乱弧菌对链霉素、 氯霉素和四环素敏感,但El Tor生物型对一定 浓度的多粘菌素B及庆大霉素有耐药性。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致病条件
正常胃酸可杀灭霍乱弧菌,当胃酸分泌缺 乏或低下;暴饮暴食而降低胃酸的作用——入 侵的霍乱弧菌未被胃酸杀灭而进入小肠,在碱 性肠液内迅速繁殖。
标本
增菌培养 碱性蛋白胨水
直接涂片:动力; 制动试验(加O1、 O139抗体 )
分离培养(TCBS平板)
血清学鉴定
初步报告
生化鉴定分型
确诊报告
四、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加强检疫,及时检出 病例,严格隔离治疗。
(一) 切断传播途径
1. “三管一灭”( 管理水源、粪便、饮食,消灭 2. 苍蝇)。 2. 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3. 改善饮食,提供开水和使用清洁水。
(二)保护易感者
1. 疫苗预防: O1群口服减毒活疫苗,可刺激机 体产生抗菌、抗毒素免疫。
O139群疫苗仍在研制中。
2. 药物预防:原则上不提倡使用药物预防。
(三) 对传染源的措施:“五早一就”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 疗;就地卫生处理。)
(四)治 疗
1. 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2. 应用抗菌药物如链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 复方SMZ-TMP等。
+
-
噬菌体Ⅳ组裂解(106/ml)
+
-
噬菌体Ⅴ组裂解(106/ml)
-
+
+即90%以上为阳性;-即90%以上为阴性;d即10~89%阳性。
(四)抵抗力
可在水中存活20天左右 对热、干燥敏感,100℃ 1~2min即死亡。 怕酸而耐碱,在正常胃酸中仅能生存4min。 对常用消毒剂敏感,对氯敏感,用漂白粉处理
1981年,同一医院的消化科医生Marshall与 Warren合作,他们以100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 的胃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证明这种细菌的存 在确实与胃炎相关。此外他们还发现,这种细菌 还存在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多数胃溃疡 患者和约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
基于上述结果,Marshall和Warren提出幽门 螺杆菌涉及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的病因学。1984年 4月5日,他们的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医学期刊 《柳叶刀》(lancet)上。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 )
1979年,澳大利亚珀斯皇家医院的病理学 医生Warren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组织切 片上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细菌,并且发现这种细 菌邻近的胃黏膜有炎症存在,因而意识到这种 细菌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密切关系。然而,这项 发现并不符合当时“正统”的医学理念。当时 的医学界认为,健康的胃是无菌的,因为胃酸 会将人吞入的细菌迅速杀灭。
弧菌属(Vibrio)
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G-。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水中最多。 已确定有36个种,12个种与人类感染有关。
对人致病的主要有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
与人类感染有关的主要弧菌
弧菌
霍乱弧菌O1和O139血清群
人类疾病
霍乱,可造成大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
霍乱弧菌非O1和非O139血清 群
(二)培养特性
耐碱不耐酸,碱性环境生长良好(碱性蛋白胨 水pH8.8~9.2,选择培养基)。
(二)培养特性
常用的选择鉴别培养基为硫代硫酸盐-枸橼酸盐胆盐-蔗糖(TCBS)琼脂平板(溴麝香草酚兰和 麝香草酚兰为pH指示剂),校正pH为8.6。霍 乱弧菌在其中可形成较大的菌落,因发酵蔗糖产 酸而使菌落呈黄色。
O1群的菌体抗原由A、B、C三个抗原成份组成。
型别 原型 异型 中间型
霍乱弧菌O1群血清型
别名
O抗原成份
稻叶型
A、C
小川型
A、B
彦岛型
A、B、C
霍乱弧菌O1群两个生物型的鉴别
性状
古典型
E1 Tor 型
溶血(1%绵羊红细胞)
-
d
血凝(2.5%鸡红细胞)
-
+
V-P试验
-
+
多粘菌素B敏感试验(50U/片)
(五)免疫性
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再感染者少见, 主要是体液免疫。
O1群的保护性免疫包括抗肠毒素、抗菌(O 抗原)、肠道粘膜表面的SIgA的中和作用。
O139群的保护性免疫主要以抗菌免疫为主 — —针对荚膜多糖和脂多糖(O抗原)。
O1群的免疫不能交叉保护O139群的感染。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快速诊断: 荧光菌球法 协同凝集试验
发病与否取决于
霍乱弧菌的数量与致病力
胃酸屏障的作用
(二)致病物质
1. 鞭毛、菌毛。 2. 霍乱肠毒素(cholera toxin,CT)
该毒素属外毒素,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 A-B型毒素,由一个A亚单位和 5 个相同的B 亚单位构成。其作用机制与ETEC的LT相似,但 作用要强烈得多。
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
血容量下降 循环衰竭
电解质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
肾功能衰竭、休克、死亡。
(四)所致疾病
霍乱,为我国的法定甲类传染病,表现为剧烈 的吐泻,吐、泻物呈“米泔水样”,并含大量 霍乱弧菌为本病典型的特征。最终导致严重的 脱水、酸中毒、尿闭、休克和死亡。
人类在自然情况下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 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饮食物经口传染(粪-口 途径)。
当B亚单位与肠粘膜细胞结合后,A亚单位与整个毒素 分子脱离进入细胞内,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ATP变成 cAMP ——发挥第二信使作用 肠粘膜细胞分泌功能亢进。
(三)霍乱弧菌致病机制
霍乱弧菌 突破胃酸屏障 小肠粘膜表面
增殖
产生霍乱肠毒素 粘膜细胞分泌亢进
霍乱病人“霍乱面容” 及洗衣妇样手表现
剧烈腹泻、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