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1.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1.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

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一、教学目标识记《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名录》、《濒危世界遗产清单》、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的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丰富的遗产资源、拥有的世界遗产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和《世界遗产名录》的公布,极大地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二、教学重点《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

三、教学难点《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

四、教学过程:导入:指导学生观赏图片,结合文字的阅读,了解天坛建筑的特色,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说天坛是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经典范例?第一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北京圆明园图片,提问学生:它是如何遭到破坏的?再由此图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六大都城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分析它们遭受破坏的两大因素:一是自然的破坏(如开封古城,由于黄河的泛滥,已被掩埋在地下,现在的开封城,是清代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所建);二是人为的破坏(如圆明园的被焚毁)。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只剩下北京城尚还保存完好。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门楼和城墙又被扒拆掉,整个城市的面貌也随之大变,难以再恢复历史的原貌。

然后导出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讲到《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目“《世界遗产名录》和登录标准”,先讲《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再讲《世界遗产名录》先后公布的世界遗产数量,最后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定和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

讲述四项登录标准时,可选择五张分别代表一种突出的艺术成就(如长城);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如平遥古城);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特殊的见证(如秦始皇陵);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如布达拉宫);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典范(如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图片,用计算机、投影仪或幻灯机打到屏幕上,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把握各项标准的准确含义。

幼儿园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教案

幼儿园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教案

幼儿园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教案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年龄段:幼儿园教学目标:1. 认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了解国内外知名的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狄安岛等;3. 感受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内容:1. 学习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2. 了解国内外知名的文化遗产展示;3. 尝试制作文化遗产手工制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老师用世界地图指出几个文化遗产所在的地理位置,问孩子们是否有去过。

2.展示文化遗产图片,询问孩子们是否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是否知道它们的历史背景。

二、新知教授1.介绍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让孩子们初步了解。

2.图文并茂地介绍国内著名的文化遗产:(1)圆明园,介绍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并展示图片。

(2)长城,介绍它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并播放VCR介绍。

(3)狄安岛,介绍其自然环境和本地文化,并问孩子们对这些特点有何感想。

(4)故宫,介绍其历史背景、文化意义和建筑特征,并展示故宫的图片和建筑图纸,并提出反思:我们来到世界上时,留下什么样的遗产?三、辅导练习1.组织手工制作活动,让孩子们动手制作一幅文化遗产画,以风景的形式展示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

2.鼓励孩子们在家庭旅游中,积极观察、记录和发现文化遗产,做到“一日游、一日记”。

四、课后巩固1.安排学生到文化遗产展馆进行参观,进一步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文化独特性。

2.介绍全球的文化遗产遗产应用于其他行业的实践,让孩子们明白文化遗产所带来的包括发展和利润在内的多种价值。

教学反思:1.该教案紧扣主题,将文化遗产的概念、价值与重要性,如何认识文化遗产的形成等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孩子们。

2.学生利用手工制品与外界对话,进一步了解文化遗产之美,再现文化遗产的风采。

3.通过参观文化馆可深入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增强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开拓广博视野。

世界遗产教案

世界遗产教案

世界遗产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世界遗产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遗产的定义和意义;2. 掌握一些世界遗产的基本信息和背后的历史故事;3.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和历史保护的意识;4. 提高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世界遗产的定义和分类;2. 选择一处世界遗产进行深入研究;3. 分析世界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教学准备:1. 世界遗产的相关资料和图片;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学生笔记本和纸张。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世界遗产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世界遗产的兴趣;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和了解。

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世界遗产的定义和分类,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混合遗产;2. 分享一些世界遗产的例子,并简要介绍它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小组研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处世界遗产进行深入研究;2. 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有关该世界遗产的信息;3. 学生讨论并整理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该遗产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等。

展示和讨论(15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2.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对不同世界遗产的理解和观点;3.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遗产对于文化多样性和历史保护的重要性。

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和点评;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世界遗产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更多的世界遗产,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世界遗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撰写一篇关于该遗产的报告;2. 学生可以组织一次世界遗产展览,展示他们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和研究成果;3. 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关于世界遗产的视频或幻灯片,与其他班级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进行知识讲解和小组研究,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文化遗产教案

文化遗产教案

文化遗产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重要性及保护方法,引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热爱,并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保护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及其价值;- 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 掌握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 关注和热爱文化遗产;-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保护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 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及其价值;2. 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

四、教学内容1. 课堂活动一:文化遗产知识普及- 分组讨论: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分类有哪些?- 团队竞赛:根据提供的文化遗产图片,猜测它们属于哪个分类,并解释你们的理由。

2. 课堂活动二: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介绍- 小组合作:选择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相关介绍报告。

- 学生报告: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介绍报告,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讨论。

3. 课堂活动三:中国文化遗产项目展示- 制作展板:学生自行选择一个中国文化遗产项目,以展板形式进行展示。

- 展示与评价: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各自的展板作品,老师进行点评和组织交流。

4. 课堂活动四: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参观活动:学生带领小组成员参观学校周边或社区内的文化遗产,并记录观察到的问题和建议。

- 组织讨论:学生回到课堂后,结合观察和记录,进行讨论,提出保护文化遗产的具体方法和建议。

五、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和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 实践体验:通过参观观察和展示制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过程。

3.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和报告评价;2. 学生观察记录和讨论参与情况;3. 学生参观活动和讨论中的表现。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介绍与保护意识教案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介绍与保护意识教案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介绍与保护意识教案一、引言1.1 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1.1.1 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具有普遍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址、城市、景观等。

1.1.2 世界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和保护的,旨在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的遗产。

1.1.3 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1 阐述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2.1.1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代表了人类文明的精华。

2.1.2 世界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2.1.3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增强人类的文化认同感。

3.1 引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3.1.1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3.1.2 通过学习和了解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珍惜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3.1.3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点讲解1.1 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1.1.1 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具有普遍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址、城市、景观等。

1.1.2 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分为文化景观、文化遗址、自然景观、历史城镇等不同类型。

1.1.3 世界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包括原真性、完整性、普遍价值等。

2.1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2.1.1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1.2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包括制定保护规划、加强立法、提高公众意识等。

2.1.3 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需要专业机构和专家的参与,确保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3.1 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案例3.1.1 介绍一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埃及金字塔等。

3.1.2 分析这些遗产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3.1.3 探讨这些遗产面临的保护和挑战。

三、教学内容1.1 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1.1.1 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

1.1【教学设计】《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人教版)

1.1【教学设计】《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人教版)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世界遗产名录》和登录标准;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知识与能力目标】1、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原则。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

3、文化自然环境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问题探究、情境再现、归纳总结的方法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和《世界遗产名录》的公布。

分析比较中国丰富的遗产资源、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极大地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须珍惜和保护。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值得引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

【教学难点】《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

指导学生提前预习一下课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和网站,了解一下世界文化资产,看看我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产生背景和对世界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一、导入新课:指导学生观赏图片,结合文字的阅读,了解天坛建筑的特色,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说天坛是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经典范例,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认真听讲。

观察课本中的北京圆明园图片,提问学生:它是如何遭到破坏的?再由此图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六大都城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分析它们遭受破坏的两大因素。

由此引出世界文化的由来二、进入新课:(一)为什么保护文化遗产?背景:自然灾害、战争破坏、工业化、城市化;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措施: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还成立世界遗产委员会,颁布《世界遗产名录》和登录标准来保护文化遗产.(二)《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讲解时要强调三大类世界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讲述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时,要强调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

文化遗产教案 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

文化遗产教案 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

文化遗产教案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文化遗产教案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导言: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它们代表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思想和艺术成就。

本教案将介绍一些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瑰宝。

一、介绍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500字)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是指根据国际公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人类团结等普遍国际价值的地点、建筑物、景观或遗址。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巴西的克里斯大山等。

历史古迹:历史古迹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留下的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遗产价值的遗址、建筑或遗迹。

它们记录着人类过去的生活和发展。

例如:中国的故宫、意大利的斗兽场、希腊的帕台农神庙等。

二、学习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的重要性(300字)1. 开阔眼界:学习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成就和思想。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2. 弘扬传统: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可以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学习历史:通过学习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领悟历史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培养对历史的研究和探究兴趣。

三、设计教学活动(500字)1. 创作绘画作品:让学生选择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或历史古迹进行实地或网络参观,并要求他们用绘画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创作出彩的作品,并用简短的文字说明作品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进行小组研究: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或历史古迹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建筑风格、历史事件、文化传承等方面。

学生可以使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行查找和整理。

每个小组在掌握足够知识后,向其他小组进行展示,并进行互动讨论。

初中校本课《世界文化遗产》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校本课《世界文化遗产》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校本课《世界文化遗产》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概述这份教案旨在设计一堂优质课程,让初中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

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地域意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一些世界著名文化遗产的基本信息;3. 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教学内容1. 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2. 世界著名文化遗产的介绍;3.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张世界地图,向学生介绍不同地区的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其分类。

3. 文化遗产展示: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并讨论保护和传承的方法。

5. 分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选择的文化遗产,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6. 总结归纳:回顾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以及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7. 思考问题: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如学生个人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和如何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等。

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评价学生对所选文化遗产的理解和项目研究的深度;2.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评价他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3. 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问题的回答,评价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2. 图片和视频展示素材;3. 小组研究材料和展示工具。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并写下观后感;2. 组织一次文化遗产保护主题的小作品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和贡献。

以上是初中校本课《世界文化遗产》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的概要。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名录》《濒危世界遗产清单》《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和《世界遗产名录》的公布,极大地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人类与自然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保护文化和自然环境,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问题探究情境再现归纳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须珍惜和保护。

《世界遗产名录》与登录标准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的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探究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丰富的遗产资源、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问题探究分析比较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值得引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

难点《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世界遗产名录》和登录标准;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讲授1课时。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简要地介绍了我国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天坛,除了指出其独特的建筑艺术成就,还着重指出其四周古松环抱,古柏参天,成为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经典范例,旨在切入本课的主题: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追求的目标,也是制定《世界遗产公约》的目的。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观赏图片,结合文字的阅读,了解天坛建筑的特色,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说天坛是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经典范例?然后引入课文的学习。

第一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讲述《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历史背景、它的制定和主要内容。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人们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和大自然的神工鬼斧造就的自然遗产,构成了后人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环境。

然而,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战争,使许多宝贵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不断遭到破坏。

例如古希腊人记载的地中海地区七大奇迹: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以弗所(小亚细亚)的阿泰密斯神庙、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哈利卡纳苏(小亚细亚)的摩索拉斯陵墓、罗得岛的太阳神铜像、亚历山大港的灯塔,如今除埃及的金字塔,其他六个奇迹都已消失了。

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更使破坏的速度大大加快,许多古老的城镇、村落和名胜古迹、自然景观,在顷颏之间便灰飞烟灭。

结果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类的生存也受到严重的威胁。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的,必须和谐共处。

在人类的生存环境里,文化与自然又是密切相连的,必须协调一致,融合为一。

正是有了这种认识,《世界遗产公约》才得以诞生。

《世界遗产公约》的全称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是1972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的。

它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项:①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的援助和合作。

②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要对保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这些遗产的保护提供经费和技术的援助。

为了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按照《公约》的规定,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并设立一个常设的执行秘书处──世界遗产中心。

教学时,建议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北京圆明园图片,提问学生:它是如何遭到破坏的?再由此图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六大都城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分析它们遭受破坏的两大因素:一是自然的破坏(如开封古城,由于黄河的泛滥,已被掩埋在地下,现在的开封城,是清代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所建);二是人为的破坏(如圆明园的被焚毁)。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只剩下北京城尚还保存完好。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门楼和城墙又被扒拆掉,整个城市的面貌也随之大变,难以再恢复历史的原貌。

然后导出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讲到《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目“《世界遗产名录》和登录标准”,先讲《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再讲《世界遗产名录》先后公布的世界遗产数量,最后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定和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

1972年的《世界遗产公约》,将世界遗产划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三大类型。

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又将某些原先归入文化遗产或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的遗产,单独划为文化景观的新类型。

文化遗产倾注于文化内容,自然遗产倾注于自然内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兼含这两方面的内容,文化景观代表“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它的视角在于文化与自然的关联和紧密结合,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共存共荣。

我国的庐山,就属于这种类型。

这样,世界遗产就有四种类型。

这四种遗产均属于物质遗产,如再加上后面讲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有五种类型。

但教材限于课时与篇幅,略去文化景观未讲,教师不必加以补充。

由于文化景观这一类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重遗产有比较直接的关联,文化景观遗产的遴选,又往往运用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条件,教材中将它们分别归入文化遗产或双重遗产,如庐山即归入文化遗产。

教材实际讲到的世界遗产,只有四种类型。

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确定其定义为:“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的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第1条)。

这个规定比较抽象,不具备可操作性,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制定一个补充文件《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规定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典范,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此外,《操作指南》还规定,每一个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必须将“真实性和完整性”作为“列入理由”,写进提名表之中。

也就是说,要想申报世界遗产,首先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关于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公约》确定其定义为:“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态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第1条)《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又规定,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条件:(1)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互相关系的突出例证;(3)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4)是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的真实体现。

此外,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也同样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关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遗产公约》未专门给出定义,顾名思义,当然是指同时含有文化和自然两方面因素和内容的遗产,要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就必须既符合文化遗产也符合自然遗产的标准。

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认定,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规定,有着严格的手续。

所在国首先必须签字承认《世界遗产公约》,成为公约缔约国,承担和进行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

只有缔约国才有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格。

具体的申报和认定过程十分繁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各缔约国预先拟定《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开列本国今后五到十年准备申报的遗产项目,送交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执行秘书处──世界遗产中心备案。

(2)每年2月1日之前,从中挑选条件已经完全成熟的项目,提交正式的申报文本。

(3)世界遗产中心审核之后,将有关文化遗产的申报文本呈递给国际遗迹和遗址委员会,有关自然遗产的申报文本呈递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有关双重遗产的申报文本同时呈递以上两个组织;两个组织派遣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写出评估报告呈递世界遗产中心。

世界遗产中心再根据评估报告,向世界遗产委员会进行推荐。

(4)世界遗产委员会于第二年7月进行审议,认为完全符合标准的予以确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公布。

197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此后每年公布一次。

至XX年7月,先后公布了788项,分布在世界各大洲。

其中,以文化遗产数量最多,共611项,欧洲数量最多,占了一半多,其次才是亚洲。

自然遗产的数量次之,共154项,以美洲、澳洲和非洲的数量较多,而且覆盖面也较广。

双重遗产的数量最少,仅有23项,许多世界遗产大国如欧洲的意大利、德国、葡萄牙、俄罗斯和亚洲的印度等国,都没有双重遗产,法国和西班牙也仅具有一项双重遗产,即比利牛斯—珀杜山。

《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是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为世界遗产的认定和保护制定了一个全世界文明国家共同遵守的标准,确立了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原则,遗产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国际法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有形的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

但是这个公约不包括也不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相对滞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间口头形式传播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它蕴藏着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人类另一种伟大的精神创造,其内容、内涵比有形的物质遗产更为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