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第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合集下载

中西翻译简史第2章

中西翻译简史第2章
• 主要集中在德国,在当时多主张异化翻译。翻译开始容忍文化的差异,翻译尝 试向原文接近。
三、文学翻译阶段共分为四个时期
• (1)英国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1747-1814)
• 他1792年出版的《论翻译的原则》,代表着浪漫主义时期翻译理论的最高成就。 • 他认为,“出色的翻译”应该是将原文的优点完整无缺地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 1、廖七一:着重翻译理论思想的演变,采用轻历史划分、重翻译思想界定、博古 厚今的原则,将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三大时期:
• (1)古典译论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18世纪末;
• (2)近代译论时期,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
• (3)当代译论时期,20世纪初至今。
• 2、潘文国:强调学科概念,分为三个阶段:
一、中西译学界对西方翻译史的不同划分 • 5. 奈达(Eugene A Nida):根据翻译思想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 (1)语文学翻译;(2)语言学翻译; • (3)交际学翻译;(4)社会符号学翻译。 • 他把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翻译思想作一个整体,从而与具有现代翻 译思想的当代翻译做出区分
流;它是对比原有的拉丁文《圣经》版本和希伯来文版本《圣经》翻译而成,
成为钦定版本,是天主教承认的唯一文本。
二、宗教典籍(《圣经》)翻译阶段 • 3. 中世纪各民族语的古文本《圣经》
• (1)公元800年前后德译本:该译本被称为德语最早的文字; • (2)中世纪末期的马丁.路德版德译本:1522年至1534年翻译刊行;采用民众
• (1)经验期(前理论期):公元前3世纪(西方约公元前3世纪,我国约公元3 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
• 翻译理论大多是对翻译实践的技巧性总结,缺乏理论的系统性。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一章1.“翻译”的词源学含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P6)答:从翻译的词源可以看出,(1)印欧语言比其他语言更强调相似性,特别是在早期的宗教典籍翻译中甚至要求一致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对等”观念会起到核心作用,而要表示自有翻译时,则会使用其他术语如“改编”的原因。

(2)很多语言中,“翻译”与“口译”使用不同的术语,意味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

“口译”比“翻译”更强调“调停”。

(3)不同的语言对翻译观念的阐释方式也不同,并非所有的阐释都像印欧语言中那样强调保存同一性。

斯特科尼提出翻译的符号学特征具有三个方面共性:相似性,差异性与调停。

这些共性可以看作是所有翻译都具有的特征,但“翻译”一词的确切含义不是预先给定,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不证自明的,它需要在对历史上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的研究中去发现。

3、三大宗教典籍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答:(1)《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也是被联合国工人为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

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尤其巨大,与希腊神话同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一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阅读《圣经》各种一本的人如此之多,甚至连研究它的着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圣经解释学”。

(2)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得道成仙”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3)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对它的解释和理解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框架,翻译《古兰经》必须要对经文有深入的理解,并把《古兰经》的深刻含义传达出来。

翻译教程及课后答案

翻译教程及课后答案

Unit One翻译概述关于翻译到底是不是一门学科,学者曾有过激烈的争论,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有人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技能。

但不论争论探讨的结果如何,有一点不容否认的就是,翻译或翻译学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本单元,我们只涉及关于翻译最基本的几个问题,主要包括翻译的概念、标准、过程及中国的翻译史简介。

一、翻译的概念关于翻译到底是什么,中外学者在不同时期曾给出不同的解释。

唐代贾公彦在《义疏》一书中写道:“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前苏联语言学家巴尔胡达罗夫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连贯性话语在保持其内容即意义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连贯性话语的过程。

”而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对翻译的阐述是: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翻译就是在译语中用最为贴切自然的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风格而言。

)上述各种说法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翻译的概念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翻译这一活动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即源语(source language) 与译入语(target language);翻译的目的是实现这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对应转换,即将SL表达的信息通过TL加以传递;在实现这种语际意义的对应转换中,要做到完整准确、不折不扣,不仅再现原文的意义,也要再现原文的风格。

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子:例1:From there I could see the whole valley below, the fields, the river, and the village. It was all very beautiful, and the sight of it filled me with longing.从那里,我可以看见下面的整个山谷,那田野、河流和村庄,一切都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第十二章1、西方各国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翻译对象和翻译特点是什么?1、18世纪以前,法国是汉学研究中心,主要的翻译对象是儒家经典。

特点法国的汉学研究和汉籍翻译的发达和普及程度很高。

1876年法兰西学院还专门设立了儒莲国际汉籍翻译奖,用以表彰为汉籍外译作出杰出贡献的各国翻译家。

2、19世纪在华殖民圈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

注重实用主义,儒家经典翻译更系统,更倾向于学术研究。

3、20世纪上半页,儒家经典翻译走向欧美,融入欧美文化,文学形式多种多样,有诗歌,散文等。

4、20世纪下半页,儒家经典翻译全译本多,汉语热逐渐慢下来,只有专家还在从事此方面的翻译。

3、试分析理雅各对儒家着作翻译的主要成就以及亚瑟韦利对儒家着作翻译的主要特点?自1843年起,19世纪最着名的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开始主持《中国经典》的翻译工作,涉及儒家经典九种和道家经典2种,并各自附以原文、注释、结论撰写到出版均成体系,并安排多人参与助译。

1861年,“四书”译本依序字香港出版,为中国经典一、二卷。

在此后二十五年间,他陆续翻译出版了中国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春秋》,《礼记》,《书经》,《孝经》,《易经》,《诗经》等儒家经典。

《中国经典》陆续出版后,子啊西方引起了轰动,欧美人士由此得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雅各也因在翻译上的成就与汉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在当时国际汉学的中心巴黎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理雅各的《中国经典》可以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经典译着。

据统计,《中国经典》牛津大学修订版至少有9次重印,“四书”和《论语》一单行本付印也各有11次和6次。

理雅各所翻译的儒家着作至今仍被奉为标准译本。

亚瑟.韦利的《论语》译文比较具有现代气息,晓畅易读,文学性较强,期影响超越了汉学研究群体,影响了普通的读者群。

5、西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相对薄弱,这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体现出怎样的特点和趋势?1、合集多,专集少;2、西方汉语机构少;3、研究古代的多,研究当代的少。

《英汉互译理论与实务》练习答案(1)

《英汉互译理论与实务》练习答案(1)

英汉互译理论与实务主编:王爱琴高万隆练习参考译文(活页)南京大学出版社根据教与学的需要,本活页可以揭下单独使用第一章翻译概论第一节中外翻译史简介四、课内练习(一)将下列英文译成中文:1. 东汉至唐宋时期。

2. 玄奘不仅译出了75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3. 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创了白话文学和白话翻译的新纪元,语言从文言正宗转为白话本位。

五四运动前后,东西方各国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苏联的作品开始被介绍进来,《共产党宣言》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为中国后来的革命做了充分的理论和思想准备。

4. 圣经的翻译成为了西方翻译研究的重要源头之一。

5. 中外悠久的翻译历史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借鉴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课后练习(一)将下列段落译成中文:一百年前的今天:一些海鸥;北卡罗来纳州杀魔山海岸警卫队的三个队员;救生站以及一些本地人,见证了威尔帕·莱特(Wilbur Wright)和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兄弟的第一次机动飞机飞行。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第一次用比空气重的飞行器进行了有动力的持续飞行。

1932年,90英尺高的杀魔山顶立起了一座60英尺高的花岗岩纪念碑,用以纪念这两个来自俄亥俄州代顿市的梦想家。

莱特兄弟来自于美国中部。

他们有着天空般广阔的眼界,也有着十分务实的作风。

1892年,他们在俄亥俄州的代顿开创了自己的自行车企业:莱特自行车公司。

虽然在当时世纪之交的美国,有着数不清的自行车公司,但只有一个在造轮子的同时造出了翅膀。

当莱特兄弟在1903年最终着眼于动力载人飞行器,他们成功地使世界变小了……(二)将下列段落译成英文:As Jia baoyu,Xue Baoqin,Xing youyan and Ping’er had birthdays on the same day,the young ladies held a hilarious drinking party in the hall of the peony garden for them. When it was Xiangyun’s turn to compose a verse amid a drinking game,she made fun of the service maids by saying,holding a duck head in hand,“This ya tou (referring to the duck head in hand)is not that ya tou (referring to the service maids around,as both are homophones in Chinese),for this ya tou has applied no hair oil….” Everybody roared with laughter. Some service maids protested,laughing,“You made fun of us,so you have to drink another cup. Let’s pour a full cup her….” As the party went on drinkers’ games continued with ceaseless laughter and people suddenly noticed that Xiangyun had disappeared. While they looked this way and that,a service maid rushed in laughing,“ Young ladies. Hurry to have a look at the Lady Xiangyun. She’s sleeping on the ston e bench over there.” The group tiptoed over,and sure enough,saw Xiangyun sleeping soundly.Fallen flowers scattered on her body,her hair and her face. Her fan had dropped on the ground aside. Bees danced in the air around her. Under her head was a make-shift pillow of peony flowers wrapped with her handkerchief. Amid laughter service girls gently woke her up and helped her-she was still mumbling something drunkenly-get inside the room.第二节翻译的定义与性质四、课内练习(一)将下列英文译成中文:1. 海蒂读过阿瑟的信后陷入了绝望之中。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第七章1、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3、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著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畬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著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第九章1、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P141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

(1) 公元前11世纪“多重翻译”:古越南越裳国白孔雀与周公,因语言不通,经多次
翻译才得以交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最早有记录的转接翻译。 (2) 战国时期的《越人歌》(出于西汉刘向《说苑.善说》) 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笔译作
品: 公元前528年楚国鄂君子皙乘船夜游。驾船越女为其唱歌一首,因为唱时用粤语,
六、翻译中的许多理论问题的提出与讨论都是文学翻译引发的,或是以文学 翻译为对象;正是文学翻译加深了翻译家们对翻译的认识,使得他们将自己 的翻译经验提升为理论。 七、二次大战结束后,文学翻译逐渐退出翻译的中心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实 用性文献翻译。
第四节 非文学翻译带来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
一、非文学翻译 或称实用翻译、应用翻译、语用翻译,是指以传达信息为目的的一种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行为 (同时考虑信息的传递效果),“非文学翻译”包括除文学以外的一切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 的各种文本的翻译,涉及政府公文、对外宣传、科技文献、商业经贸、社会文化等有关生活、 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 二、二战前非文学翻译的历史发展 1、非文学翻译历史悠久 波斯帝国时期 罗马帝国时期 阿拉伯帝国时期 16世纪到二战结束 中国汉代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 郑和七下西洋
三、二战之后非文学翻译飞速发展 1、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提供了手段; (2)各种促销文献、技术手册及其他各种交际方式,都需要以更快的速度、 更专业的人员翻译为更多的语种; (3)产品的国际化凸显了翻译的重要性。 2、翻译的庞大规模 1999年104亿美元;2003年172亿美元;2005年227亿美元; 3、辅助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翻译的效率。 四、职业翻译形成之前的兼职翻译 中国的“象胥”、“舌人”; 古罗马俘获来的希腊奴隶翻译; 僧侣翻译; 作家翻译;

中西翻译简史20111020问题整合

中西翻译简史20111020问题整合

中西翻译简史20111020问题整合1.形合和意合答:英语注重形合(hypotaxis),汉语注重意合(parataxis)。

2.主题显示和主语显示答:汉语句子逻辑性强,主题突出;英语句子结构严谨,主语突出。

3.The definition of Grammar答:In linguistics, grammar is the set of structural rules that govern the composition of clauses, phrases, and words in any given natural language. The term refers also to the study of such rules, and this field includes morphology, syntax, and phonology, often complemented by phonetic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Linguists do not normally use the term to refer to orthographical rules, although usage books and style guides that call themselves grammars may also refer to spelling and punctuation.The term "grammar" is often used by non-linguists with a very broad meaning indeed; as Jeremy Butterfield puts it: "Grammar is often a generic way of referring to any aspect of English that people object to." However, linguists use it in a much more specific sense. Every speaker of a language has, in his or her head, a set of rules for using that language. This is a grammar, and—at least in the case of one's native language—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information in it is acquired not by conscious study or instruction, but by observing other speakers; much of this work is done during infancy. Language learning later in life, of course, may involve a greater degree of explicit instruction.The term "grammar" can also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rules that govern the linguistic behavior of a group of speakers. The term "English grammar", therefore, may have several meanings. It may refer to the whole of English grammar—that is, to the grammars of all the speakers of the language—in which case, the term encompasses a great deal of variation.Alternatively, it may refer only to what is common to the grammars of all, or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English speakers (such as subject–verb–object word order in simple declarative sentences). Or it may refer to the rules of a particular, relatively well-defined variety of English (such as Standard English).4.词汇语法化(lexical grammaticalization)答:语法化主要研究词汇成分到语法成分的演变,涉及词义的虚化和语法作用的增强两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课后
习题部分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第七章
1、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
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3、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
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 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着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畲通过采访来华传教
士,商人等编着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第九章
1、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P141
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中国的语言,文学,文化更是经由翻译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1.佛教典籍的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

P143 佛经翻译不仅
为汉语语言增加了很多新词汇,还促进了汉语构词方式的发展。

有很多研究显示,汉语的双音化过程在魏晋以前是缓慢的,但自从佛经翻译盛行的魏晋以后,开始出现更多的双音词和多音节次,四字格成语更是明显增加。

2.佛教典籍的翻译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为现代汉语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佛教典籍对中国音韵学最重要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四声,二是字母,三是等韵图表。

佛经译者根据梵文字母,创造了汉子的拼音方式。

在句法方面,佛经翻译使用大量的倒装句,提问句以及解释句。

助词“于”的被动句式也取自佛经。

在问题方面,由于佛经翻译讲求思想的普及性,因此引用了一种散文和韵文交错使用的口语化文体—变文。

这种形式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读起来琅琅上口。

还出现了一种记录禅师谈话的特殊文体—语录体,这种口语文体朴素而活泼且自由。

这种朴实平易的口语化文体的普及与发展,佛寺禅门遂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3.佛教典籍的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的肥沃的土壤。

佛经译本的广泛流传,对于文学题材,文学结构,文学语言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学题材:由于印度思想的渗透,以及佛教神话与寓言故事的传播,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开始盛行。

明代的白话小说更是文学题材受佛经翻译影响的典型代表。

不仅小说的主线围绕佛教的传播,主要人物和故事也是基本取自佛经。

文学结构:佛经译本不仅影响了白话小说的内容,而且还影响着其文化结构。

自唐代起,佛经翻译还因讲经的方式,衍生出一种韵散交错的变文形式。

即散文体中穿插诗词。

这种文体被广泛运用到我国的白话小说。

两宋时期的“话本”甚至把佛经的文学结构囊括入内,可见佛
经在当时已经被看作一中独特的文学形式。

文学语言: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语言产生很大影响,一部分归功于佛经原文独特的文学性,还有很大部分归功于译者译笔的文学性。

P148 还在于很多诗人和文学家走在思想和文学观上深受佛经影响。

如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他把佛家清净理念加诸于自然景物。

营造一种禅定境界。

甚至中国诗歌评论和其它文论都采用了很多佛教语言。

佛教典籍的翻译不仅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历时极为长久的第一次翻译高潮,而且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语言和文化。

为中国民族的文学,文化构建和创新做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由此也看出清翻译在接纳,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以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为例,译者是如何通过翻译选材影响译入语社会思想观念的
翻译改变了清末民初的社会文化道德观; A 爱情小说的翻译有助于打破当时的封建礼教束缚 B侦探小说的翻译有助于引进西方的法制观和人权观 C科学小说的翻译有助于破除迷信,增强科学意识
5、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例,翻译与文学创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翻译与创作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界限当翻译活动直接影响译入语文学创作时,译入语文化与源语文化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强弱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诗人翻译和创作的界限都非常模糊,“译作合一,甚至以作代译”由惊喜而临摹,由临摹而创造。

翻译与创作之间是一个时间连续体
第十一章
1、清末民初西方社科经典翻译过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这些人物大致可
以分为几类其译文对晚清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述人才,即与传教士等西方人合作,翻译时担任笔述工作的人,如李善兰、王韬、徐寿等。

第二类是西译人才,即自己通晓西文,独立进行翻译工作。

此类人员最早的要算林则徐的幕僚袁德辉、最出名的是严复,还有马君武,周桂笙、伍光建等。

第三类是日译人才,即从日文转译西学。

这一类人数最多,如梁启超,杨廷栋,章宗祥等。

在严复、梁启超等一批有识之士的译介之下,西方先进的竞争意识,自由观念和民主思想逐渐引进中国,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过程中,翻译文学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3、新中国初期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在怎样的契机下传入
中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主要指哪几国的文学作品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由于前苏联及当时的几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属于同一政治阵营,这一意识形态伤的高度契合使得新中国初期的外国文学译介的重心以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为主。

主要指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三国知名作家占的比重最大。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代表作《好兵帅克》,伏契客,代表作《绞刑架下的报告》,匈牙利作家裴多菲,代表作《勇敢的约翰》,波兰作家显克维支、密茨凯维支,代表作《密茨凯维支诗选》,《显克维支短篇小说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