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第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合集下载

中西翻译简史第2章

中西翻译简史第2章
• 主要集中在德国,在当时多主张异化翻译。翻译开始容忍文化的差异,翻译尝 试向原文接近。
三、文学翻译阶段共分为四个时期
• (1)英国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1747-1814)
• 他1792年出版的《论翻译的原则》,代表着浪漫主义时期翻译理论的最高成就。 • 他认为,“出色的翻译”应该是将原文的优点完整无缺地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 1、廖七一:着重翻译理论思想的演变,采用轻历史划分、重翻译思想界定、博古 厚今的原则,将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三大时期:
• (1)古典译论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18世纪末;
• (2)近代译论时期,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
• (3)当代译论时期,20世纪初至今。
• 2、潘文国:强调学科概念,分为三个阶段:
一、中西译学界对西方翻译史的不同划分 • 5. 奈达(Eugene A Nida):根据翻译思想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 (1)语文学翻译;(2)语言学翻译; • (3)交际学翻译;(4)社会符号学翻译。 • 他把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翻译思想作一个整体,从而与具有现代翻 译思想的当代翻译做出区分
流;它是对比原有的拉丁文《圣经》版本和希伯来文版本《圣经》翻译而成,
成为钦定版本,是天主教承认的唯一文本。
二、宗教典籍(《圣经》)翻译阶段 • 3. 中世纪各民族语的古文本《圣经》
• (1)公元800年前后德译本:该译本被称为德语最早的文字; • (2)中世纪末期的马丁.路德版德译本:1522年至1534年翻译刊行;采用民众
• (1)经验期(前理论期):公元前3世纪(西方约公元前3世纪,我国约公元3 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
• 翻译理论大多是对翻译实践的技巧性总结,缺乏理论的系统性。

中西翻译简史 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 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着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畲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着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一章1.“翻译”的词源学含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P6)答:从翻译的词源可以看出,(1)印欧语言比其他语言更强调相似性,特别是在早期的宗教典籍翻译中甚至要求一致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对等”观念会起到核心作用,而要表示自有翻译时,则会使用其他术语如“改编”的原因。

(2)很多语言中,“翻译”与“口译”使用不同的术语,意味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

“口译”比“翻译”更强调“调停”。

(3)不同的语言对翻译观念的阐释方式也不同,并非所有的阐释都像印欧语言中那样强调保存同一性。

斯特科尼提出翻译的符号学特征具有三个方面共性:相似性,差异性与调停。

这些共性可以看作是所有翻译都具有的特征,但“翻译”一词的确切含义不是预先给定,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不证自明的,它需要在对历史上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的研究中去发现。

3、三大宗教典籍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答:(1)《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也是被联合国工人为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

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尤其巨大,与希腊神话同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一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阅读《圣经》各种一本的人如此之多,甚至连研究它的着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圣经解释学”。

(2)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得道成仙”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3)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对它的解释和理解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框架,翻译《古兰经》必须要对经文有深入的理解,并把《古兰经》的深刻含义传达出来。

中西翻译简史第7章

中西翻译简史第7章

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
• 3)1612年和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介绍西洋的水利工程和水利 机械。该书首次介绍西方水库与水利机械。
四、科学译祖徐光启 • 4)为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介绍西方的笔算数学)、熊三 拔编著的《简平仪说》作序。 • 5)编译《崇祯历书》。1629年创立历局修历。历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科 学翻译机构。
了很大的震撼。
• 1. 利玛窦:口述《几何原本》(1607年,徐光启笔录) • 2. 李之藻 :将以前跟利玛窦研习和翻译的算学书编辑为《同文算指》(1613年); • 3. 徐光启:1613年,着手翻译《泰西水法》,会同传教士熊三拔制作多种天文 仪器。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 4. 金尼阁:1620年传教士金尼阁从西方带来7千部书籍;1623年传教士艾儒略 撰写《西学凡》一书,叙述了这些书的纲要。 • 5. 汤若望:带来一部望远镜。1626年写了《远镜说》,介绍望远镜的原理等。 • 6. 邓玉函(口述) 王征(笔录):《远西奇器图说》,书中讲述比重、重心 杠杆、滑车、轮轴、斜面等力学原理; • 7. 熊三拨: 翻译《表度说》,讲述天文理论和立表测量日影求二十四节气原理。
• 扎马剌丁:编制《万年历》;制造天文仪器; • 郭守敬:《授时历》(以《万年历》为基础);
• 中国人使用阿拉伯数字始于元代;
• 1292年成立“回回医药院”
• 元末译成《回回药方》
• 6. 明朝初年的科技翻译
• 《明译天文书》、《回回历法》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 欧洲文艺复兴后,资本主义发展起来。随着欧洲人完成环球航行,欧洲地理 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此时中国以我为中心的地理观念根深蒂固。随着欧 洲传教士的到来,新的地理学观念也传播进来,给当时中国的贵族阶层形成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第七章1、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3、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著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畬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著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第九章1、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P141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中西翻译简史第2章

中西翻译简史第2章
• (1)传统的翻译学阶段,从古代的西塞罗到1959年; • (2)现代的翻译学阶段,从1959年雅可布逊发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到1972年;
• (3)当代的翻译学阶段,从1972年霍尔姆斯发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至今。
一、中西译学界对西方翻译史的不同划分 • 3. 姜秋霞和杨平:从翻译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划分为三个阶段:
• (1)17世纪英国最伟大的翻译家约翰.德莱顿(1631-1700)
• 翻译过的作品: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薄伽丘、贺拉斯荷马等人 的作品。 • 翻译理论(6条):翻译是艺术;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译 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 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翻译分为三类:词译(逐词
三、文学翻译阶段:共为四个时期
• 1. 西方早期的文学翻译(民族语言的形成到文艺复兴):西方早期的文学翻译,是使 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副产品”,同民族语言的形成与民族文学自身发展 密切相关;翻译理论主要是围绕“直译”与“意译”的讨论,以及如何使用民族语
言来摆脱拉丁语的影响。
• (1)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文学翻译还是创作之余的“副产品”,翻译质量不高, 影响不大。贡献最为突出的雅克阿米欧,采用创作性意译,强调兼顾内容与形式,遵
• (2) 德国翻译家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
• 维兰德(1733-1813):1762年至1766年翻译出版8册莎士比亚作品; • 埃申堡(1743-1820):1775年至1782年用散文的形式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
一、中西译学界对西方翻译史的不同划分 • 6. 斯坦纳(George Steiner):分为四个时期:
• (1)古典译论至18世纪末泰特勒和坎贝尔翻译“三原则”的发表,翻译论述 及翻译理论直接来自翻译实践;

《新英汉翻译教程》章课后答案

《新英汉翻译教程》章课后答案

《新英汉翻译教程》章课后答案How to explain that I was not a proud owner seeking admiration for his vehicle, but a tourist who had broken down 如何解释,我不是一个骄傲的主人寻求佩服他的汽车,但游客坏了吗Special equipment assures that the computers will not be disturbed by power interruptions that last less than two hours.特种设备确保计算机就不会被打断,力量持续不到两个小时。

It is actually very, very old and was not always as beautiful as it is now. It is not certain how the Earth began. Probably it began as a huge globe of gas and dust. The globe became smaller and denser. Today the outer layer or crust is cool and hard, 它实际上是非常非常老的,并不总是像现在这样美丽。

这都是不确定的地球就开始了。

可能起源于一个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庞大球体。

地球变得更小且致密。

今天的外层或地壳是凉爽且硬,It was not anger, nor surprise, nor disapproval, not horror, nor any of the other emotions that she had been prepared for.那表情不是生气,不是惊讶,不是不满,不是嫌恶,也不是她原先准备应付的任务一种感情。

Modern geology has for its aim the deciphering of the whole evolution of the earth from the time of the earlier records that can be recognized in the rocks to the present day.当代地质解释为其目标的整体演化的地球早期的时间记录,可以识别岩石到当代。

中西翻译简史要点

中西翻译简史要点

中西翻译简史第1章当代翻译研究视角下的中西翻译史第15章翻译现状与展望1.“翻译”一词的由来:中国最早关于翻译活动的记载见于《周礼》和《礼纪》。

2.我国最早的作品是公元前528年,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中记载越语原文楚语译文的《楚人歌》。

3.西方最早的翻译作品是约公元前250年罗马人李维乌斯用拉丁语翻译的荷马(Homer)史诗《奥德赛》(Odyssey)。

4.简答题:三大宗教典籍翻译的异同点相同点:①字对字直译---意译---直译意译兼顾②忠实观,原文至上观不同点:①《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译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圣经翻译经久不衰,每14天出一本译本。

②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其典籍全世界汉译本保存最多。

③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翻译者要对经文有深刻理解,要具有多方面的良好修养,如语言学,句法,词法,语义学。

宗教学者认为《古兰经》翻译不合法。

其翻译长达1300年最早主要是口头译讲。

最早的笔译为波斯文,因为波斯人是接受伊斯兰教较早的民族。

除土耳其文译本被官方认可,其他均为个人作品,只能称为“对《古兰经》阐释的翻译”。

5.为什么文学翻译称之为“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文学翻译首先是一种艺术创造性活动,再现原作之美,这种创造又是有限度的,必须以忠实原著为前提。

6.归化: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transparent, fluent style)的风格,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

异化: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7.傅雷曾说过:“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8.钱钟书的“化境”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是翻译时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如果译文显得生硬牵强,那就得“化”它一化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1、西方各国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翻译对象和翻译特点是什么?
1、18世纪以前,法国是汉学研究中心,主要的翻译对象是儒家经典。

特点法国的汉学研究和汉籍翻译的发达和普及程度很高。

1876年法兰西学院还专门设立了儒莲国际汉籍翻译奖,用以表彰为汉籍外译作出杰出贡献的各国翻译家。

2、19世纪在华殖民圈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

注重实用主义,儒家经典翻译更系统,更倾向于学术研究。

3、20世纪上半页,儒家经典翻译走向欧美,融入欧美文化,文学形式多种多样,有诗歌,散文等。

4、20世纪下半页,儒家经典翻译全译本多,汉语热逐渐慢下来,只有专家还在从事此方面的翻译。

3、试分析理雅各对儒家着作翻译的主要成就以及亚瑟韦利对儒家着作翻译的主要特点?
自1843年起,19世纪最着名的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开始主持《中国经典》的翻译工作,涉及儒家经典九种和道家经典2种,并各自附以原文、注释、结论撰写到出版均成体系,并安排多人参与助译。

1861年,“四书”译本依序字香港出版,为中国经典一、二卷。

在此后二十五年间,他陆续翻译出版了中国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春秋》,《礼记》,《书经》,《孝经》,《易经》,《诗经》等儒家经典。

《中国经典》陆续出版后,子啊西方引起了轰动,欧美人士由此得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雅各也因在翻译上的成就与汉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在当时国际汉学的中心巴黎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理雅各的《中国经典》可以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经典译着。

据统计,《中国经典》牛津大学修订版至少有9次重印,“四书”和《论语》一单行本付印也各有11次和6次。

理雅各所翻译的儒家着作至今仍被奉为标准译本。

亚瑟.韦利的《论语》译文比较具有现代气息,晓畅易读,文学性较强,期影响超越了汉学研究群体,影响了普通的读者群。

5、西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相对薄弱,这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学的
翻译体现出怎样的特点和趋势?
1、合集多,专集少;
2、西方汉语机构少;
3、研究古代的多,研究当代的少。

我们可以乐观地预见,国外译者将不会再仅仅关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而会把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当代中国的文学作品。

西方和东方会越来越多地相逢在同一个时空,感受彼此的呼吸,体会彼此的脉动,相互理解,相互阐释,相互借鉴。

第十四章
1、简要叙述施莱尔马赫和洪堡的翻译思想?
施莱尔马赫成功创立视界融合学说,他的翻译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施莱尔马赫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纯粹的口译”。

他认为“纯粹的口译”主要指从事
商业翻译活动,是一种十分机械的活动,可以实践,但不值得为之付出特别的学术关注。

2、施莱尔马赫将真正的翻译进一步区分为“翻译”和“模仿”前者主要指翻译科学或学术类
文本;后者主要指处理文学艺术作品。

3、译者在翻译时必须正确处理语言和思维的辩证关系。

4、施莱尔马赫认为翻译有两种不同的途径,要么使作者向读者靠拢,要么使读者向作者靠
拢。

他的这一思想后来被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所采用,发展出了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理论。

洪堡:
1、语言和人类思维、民族精神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虽然语言的不同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时可能的,而且翻译对丰
富译入语民族文学和语言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

3、译者应竭尽全力避免译文中出现意思的含糊不清,忠实于原文的真正特点,在必要的时
候,译者可以通过努力提高原文。

2、简要叙述傅雷与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及对当代中国翻译建设的意义?
傅雷的翻译思想中最为人推崇的是他的“神似”说。

此说源自在《高老头》重译本的续中写道“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以实际工作论,翻译比临画更难。

译本与原文,文字既不侔,规则又大异。

各种文字各有特色,开个有无可模仿的优点,各有无法补救的缺陷,同时又各有不能侵犯的戒律。


钱钟书的“化境”说,在《林纾的翻译》这篇文章中他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上是“化境”了。

这样的译本,按照钱钟书的看法,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想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绝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3、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有哪些代表人物?请选择其中一位简要介绍其基本翻译观点。

列维、波波维奇、霍尔姆斯、埃文-左哈、图里、勒菲弗尔等
霍尔姆斯于1972年哥本哈根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宣读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翻译的名与实》(thenameandnatureoftranslation)。

在该文中,霍尔姆斯着意要解决三个重大翻译理论问题,首先是非学科命名;其次是规划学科的蓝图;最后是预测学科未来的发展任务。

这篇论文发表后没有立即得到广泛关注,也没有引起相应的学术反馈,但他对翻译学学科建设的贡献是不能否定的。

这篇文章中提出的学科框架图后来在图里所着的《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一书中得到了具体的补充、说明和进一步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