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地质学第八章 中国煤层瓦斯分布特征
煤层瓦斯赋存讲解

江安县煤矿有限公司瓦斯赋存及特征编制单位:生产技术科编制时间:2014年1月江安县煤矿有限公司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特征一、矿井概况1、交通位置及隶属关系江安县煤矿有限公司江安县煤矿矿区位于宜宾市江安、兴文县交界处,江安县富安井田129~123号勘探线浅部,即江安县城160°方向直线距离约40km,距兴文县城(古宋)310°方向直线距离约15km。
行政区划隶属江安县五矿镇。
地理坐标:东经:105°05′44″~105°07′26″,北纬:28°23′16″~28°24′39″。
矿区中心点坐标:105°06′18″,28°23′53″。
矿山紧邻古(宋)~巡(场)主干公路(800m平距),东行18km达兴文县县城(古宋),西至珙县金沙湾火车站约57km,至宜宾市约120km,东至泸州市约240km,交通十分便捷,详见交通位置图1。
2、井型、开拓方式及生产能力江安县煤矿有限公司由原江安煤矿与芋禾湾煤矿整合而成。
2008年8月22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以“川采矿区审字(2008)第409号”批准整合后的江安煤矿煤矿划定的矿区范围由1~31号拐点坐标圈闭,面积为2.523km2,开采K2煤层,开采深度+370m至+50m。
矿井为斜井暗斜井开拓,根据煤层赋存情况、矿区范围和开拓布置,划分两个水平,即:矿井南翼为+215m水平,北翼为+285m水平。
同时根据井田煤层赋存状况和开采技术条件,煤层开采方式、机械化程度、年推进度、产量均衡等因素,沿煤层走向每800m左右划分一个采区,将全井田划分南北两翼,南翼为4个采区,北翼2个采区,全矿6个采区。
目前技改验收采区为二采区,也是矿井生产的主采区,技改验收结束后逐步布置三采区、四采区、五采区、六采区。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
二、瓦斯根据宜宾市经济委员会《关于全市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宜市经煤[2012]4号文),经鉴定,江安县煤矿2012年矿井CH4绝对涌出量为4.84m3/min,相对涌出量为9.73m3/t,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3.47m3/min、相对涌出量17.99m3/t,属高瓦斯、高二氧化碳矿井。
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瓦斯区、带划分

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瓦斯区、带划分摘要:本文在编制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系统地整理了中国2000余对矿井瓦斯涌出和煤与瓦斯突出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和区域地质演化理论,结合中国煤田地质的研究成果,研究了中国煤层瓦斯的生成条件、保存条件和分布特征的地质背景,探讨了中国不同含煤时代煤层的瓦斯区域分布特征。
得出中国煤层瓦斯区域分布具有分区分带特征,划分出20个大区,88个带,300余个不同瓦斯等级的矿区。
关键词:构造演化;瓦斯地质图;分区;分带;瓦斯地质规律作者简介张子敏: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一类重点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带头人,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近30年来,一直从事瓦斯地质和瓦斯灾害防治研究工作。
所在单位1.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研究所2.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0概述八十年代初,原焦作矿业学院承担的煤炭部重大攻关项目《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编制出全国25省(区)、矿区、矿井三级瓦斯地质图。
1990年,张祖银、张子敏[1]共同负责编制、出版了《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
系统地展示了瓦斯地质研究成果,推动了瓦斯地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既具提高控制瓦斯事故各项工作的前瞻性和计划性,又指导现场安全技术措施,是重要的安全基础,奠定了瓦斯地质学科的理论体系[2]。
本文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和区域地质演化理论[3-6],结合中国煤田地质的研究成果,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煤层瓦斯的生成条件、保存条件和分布规律,提出了瓦斯分区,分带。
1各大地区煤层瓦斯区、带分布中国煤层瓦斯形成和分布受着区域构造的控制[7]。
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依据矿区或煤田煤层瓦斯形成的地质背景、煤层瓦斯的生成条件和保存条件、煤层瓦斯含量和矿井瓦斯涌出量的大小、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情况,按照中国的华北地区、华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划分为20个大区和88个带。
瓦斯地质学瓦斯

瓦斯地质学复习资料1.瓦斯:瓦斯是煤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气体地质体。
地质构造: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的形态。
2.瓦斯地质学:研究瓦斯的形成、运移、赋存和发生瓦斯灾害的地质控制理论的一门交叉学科。
3.瓦斯地质研究内容:瓦斯赋存机理研究;构造煤和瓦斯突出煤体基础理论研究;瓦斯抽采地质控制机理研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控制机理研究。
4.瓦斯地质规律:瓦斯与地质因素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5.含煤盆地是指赋存煤炭的沉积构造盆地。
时间上不连续性,空间上不均匀性。
6.世界5个主要聚煤期:石炭纪聚煤期、二叠纪聚煤期、早中侏罗世聚煤期、晚侏罗早白垩世聚煤期、晚白垩始新世聚煤期,其中石炭纪和二叠纪聚煤期成煤量最多。
7.中国含煤盆地成生时期:主要发生在晚古生代石炭纪以后,并以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晚三叠世)、侏罗纪(早、中侏罗世)、白垩纪(早白垩世)及古近纪和新近纪为主要成煤期。
8.瓦斯成因:按照生物地球化学营力和热力地球化学营力分类:生物成因,热成因。
★次生生物成因瓦斯在煤层中生成并保存的基本条件:⑴煤层经构造抬升进入或曾经进入细菌活动带⑵煤层渗透性较好⑶有携带细菌的潜水活动⑷煤层压力高,围岩封闭性较好★四种作用导致瓦斯中非烃气体异常聚集:A、异常热化学作用B、水渗透作用C、顶板封盖作用D、煤阶和煤岩组成9.煤化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随着煤阶的增高而迅速增加,煤的储气能力迅速下降。
10.煤化作用实质:温度升高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
表现C升O降。
煤的大分子结构上析出的气体是煤层瓦斯的主要来源11.瓦斯的保存条件:★构造运动演化对煤层瓦斯保存起重要作用★不同地质构造类型对瓦斯保存的影响:褶曲构造对瓦斯保存的影响;推覆构造对瓦斯保存的影响;伸展构造对瓦斯保存的影响(P37-39)★沉积作用对瓦斯保存的影响:聚煤特征、含煤岩系的岩性、岩相组成及其空间组合均受控于沉积环境。
因而,沉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瓦斯生成的物质基础以及煤储层、盖层的几何和物性特征,并通过煤层与围岩之间的组合关系影响到瓦斯的保存条件。
中国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

+
3940000
2.3 全国煤矿矿区瓦斯地质图编制
揭示中型、大型构造、不同地质构造类型瓦斯赋存规律,计算 矿区煤层气资源量,进行抽采区块分级,为矿区煤炭、煤层气 开发规划、瓦斯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淮南矿区淮河南区B11煤层瓦斯地质图
平顶山矿区己组煤层瓦斯地质图
编制完成了173个矿区瓦斯地质图
2.4 全国煤矿省(区、市)瓦斯地质图编制
4.黔西滇东川南高突区
芙蓉
建设煤矿
新益煤矿
引言 1、中国煤矿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理论与技术路线 2、中国煤矿多级瓦斯地质图 3、依据瓦斯赋存区域地质构造控制规律10种类型,划分
了中国煤矿瓦斯赋存29个分区 4、中国煤矿瓦斯(煤层气)资源量估算
3、依据瓦斯赋存区域地质构造控制规律10种类 型,划分了中国煤矿瓦斯赋存29个分区
带带 带带
其他活动
区区 域域 岩水 浆文 活活 动动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与构造应力场 矿区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规律 矿井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特征
压 扭 性 断 裂
张 扭 性 断 裂
背向 斜斜 构构 造造
滑 动 构 造
构 造岩 煤浆 分活 布动
瓦 水斯 文风 地化 质带
工作面瓦斯地质规律与预测
图2 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路线
240
9.68m 3/t 431m
200 14
360 14 10 150
16.32m 3/t 506m
150
100 400
320
+ +
6
10
150
200 14
P P
+ +
500000
14.23m 3/t 327m
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突出特征

煤层⽡斯赋存规律及突出特征义煤集团伊川县涵利昌煤业公司与其周边矿井关系图、周边矿井⽡斯情况单位:义煤集团伊川县涵利昌煤业公司⽇期:2011年9⽉17⽇⼀、⽡斯赋存规律1.⽡斯地质单元内邻近矿井⽡斯含量测定涵利昌煤矿与新兴煤矿、天源煤业第⼋有限公司、国民煤业以及永昌煤业统属⼀个⽡斯地质单元。
其西侧为新兴煤矿,东侧由近及远分别为天源煤业第⼋有限公司、国民煤业以及永昌煤业。
河南理⼯⼤学煤矿安全⼯程技术研究中⼼在开展本项⽬前,曾经在本⽡斯地质单元内测定了⼤量的煤层⽡斯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邻近矿井煤层原始⽡斯含量由表1可以看出,测定地点的埋藏深度集中在420~520m范围内,测定的原煤⽡斯含量在6.11~9.54m3/t之间,平均为7.82m3/t;总体上看,煤层⽡斯含量⽐较⾼。
由表还可以计算出,天源⼋公司、国民煤业以及永昌煤业的100m⽡斯梯度分别1.51m3/t、1.58m3/t和1.58m3/t,由东向西,煤层⽡斯含量逐步增加,趋势明显。
2.煤层⽡斯含量测定煤层⽡斯含量是煤层⽡斯的主要参数。
本次测定采⽤直接法测定⼆1煤层的⽡斯含量,执⾏标准为《煤层⽡斯含量井下直接测定⽅法》(GB/T 2350-2009)。
开展预测⼯作期间,在矿井的采掘区域内,结合矿井实际,在副斜井11巷⼝⾄8巷⼝间共布置10个测点(⽡斯含量测点布置见图1),最深部测点标⾼为+310.8m,最浅部测点标⾼+479.3m,测点埋深处于110.7~279.2m之间。
采⽤煤层⽡斯含量的直接测定⽅法,共测定煤层原始⽡斯含量和⼯业分析10套,测定结果见表2。
测定结果表明,煤层⽡斯含量为1.09~3.89m3/t,最⼤值为3.89m3/t。
与单元内其他矿井实际测定的数据相⽐,由于测定地点埋深较浅,所测⽡斯含量较⼩。
图1 ⽡斯含量测点布置⽰意图本次井⽥范围内煤层⽡斯含量测定地点的标⾼在+479.3~+310.8m之间,最深标⾼为+310.8m,已经超出预测研究要求的最深开采标⾼,⽡斯含量测定地点和范围符合《防治煤与⽡斯突出规定》和《煤与⽡斯突出危险性区域预测⽅法》(GB/T 25216-2010)等相关要求。
瓦斯地质汇总

瓦斯地质汇总第一章绪论1.瓦斯地质学是运用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煤矿开采方面的技术理论,研究瓦斯的形成、运移、赋存和发生瓦斯灾害的地质控制理论的一门交叉学科2.构造煤是煤层受地质构造挤压剪切破坏作用的产物。
3.瓦斯突出煤体是指含高能瓦斯的构造煤体。
4. 构造煤和瓦斯突出煤体基础理论研究实践表明:构造煤控制着瓦斯灾害的发生,影响着瓦斯的治理,亦控制着煤层气的地面开发。
构造煤和瓦斯突出煤体基础理论,主要是指运用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流体力学、量子化学、力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研究构造煤力化学成烃作用、构造煤瓦斯多场多相耦合作用、构造煤探测理论和技术等,为瓦斯突出煤体预测、瓦斯治理和煤层气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5. 瓦斯(煤层气)抽采地质控制机理研究瓦斯(煤层气)的高效抽采是瓦斯灾害治理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1.地质条件复杂2.煤层透气性低3.抽采难度大第二章含煤盆地和瓦斯形成理论1.含煤盆地是指赋存煤炭的沉积构造盆地。
2.世界范围内先后产生了5个主要聚煤期:石炭纪聚煤期、二叠纪聚煤期、早中侏罗世聚煤期、晚侏罗至早白垩世聚煤期、晚白垩至始新世聚煤期,其中石炭纪和二叠纪聚煤期成煤量最多。
3.瓦斯成因类型:生物成因(原生生物成因、次生生物成因)和热成因(热解成因、裂解成因)两类。
4. 煤层气发生率——指从泥炭到特定煤级瓦斯气体产生的总量。
视煤气发生率——指从褐煤到特定煤级瓦斯气体产生的量。
阶段生气率——指煤化过程特定阶段瓦斯气体产生的量。
5. 地质构造演化对煤层瓦斯保存的影响:瓦斯是气质地质体;中国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形成后主要经历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
每次构造运动的规模、涉及范围、构造应力场等均不尽相同;煤层形成后在历经构造运动中拉张裂陷、隆起剥蚀会使煤层瓦斯大量逸散;煤层形成后在历经构造运动中挤压拗陷有利于瓦斯保存,挤压剪切易于形成构造煤、同时形成好的封闭条件;6.不同地质构造类型对瓦斯保存的影响:1.向斜构造2. 背斜构造3.推覆构造对瓦斯保存的影响4. 伸展构造对瓦斯保存的影响7.沉积作用对瓦斯保存的影响瓦斯形成于煤层,储于煤层;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瓦斯生成的物质基础以及煤储层、盖层的几何和物性特征。
矿井瓦斯

第八章矿井瓦斯第一节概述本章主要内容1、瓦斯概念2、煤层瓦斯赋存与含量3、矿井瓦斯涌出4、瓦斯喷出与突出5、瓦斯爆炸与预防6、瓦斯抽放矿井瓦斯是煤矿生产过程中,从煤、岩内涌出的各种气体的总称。
煤矿术语中的瓦斯指的就是甲烷。
物理化学性质:无色、无味、无嗅的气体,可燃烧、爆炸;分子量:16.049,分子直径:0.41nm,密度:0.716Kg/m3(气态)、424.5 Kg/m3(液态)相对空气密度:0.554,难溶入水:101.3 KPa , 20℃, 3.31l/100lH2O危害:爆炸,突出,人员窒息、环境污染。
作用:能源、化工原料。
第二节煤层瓦斯赋存与含量一、瓦斯的成因与赋存(一)矿井瓦斯的生成煤层瓦斯是腐植型有机物(植物)在成煤过程中生成的。
成气过程两个阶段一是生物化学成气时期;二是煤化变质作用时期。
(二)瓦斯在煤体内存在的状态煤体是一种复杂的多孔性固体,包括原生孔隙和运动形成的大量孔隙和裂隙,形成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和孔隙表面。
煤层中瓦斯赋存两种状态:•游离状态•吸附状态•吸着状态•吸收状态二、煤层中瓦斯垂直分带形成原因:当煤层直达地表或直接为透气性较好的第四系冲积层覆盖时,由于煤层中瓦斯向上运移和地面空气向煤层中渗透,使煤层内的瓦斯呈现出垂直分带特征。
垂直分为四带:CO2- N2带、N2带、N2—CH4带、CH4带。
瓦斯风化带下界深度确定依据:可以根据下列指标中的任何一项确定。
(1)煤层的相对瓦斯涌出量等于2~3m3/t处;(2)煤层内的瓦斯组分中甲烷及重烃浓度总和达到80%(体积比);(3)煤层内的瓦斯压力为0.1~0.15MPa;(4)煤的瓦斯含量达到下列数值处:长焰煤1.0~1.5 m3/t(C.M.),气煤1.5~2.0m3/t (C.M.),肥煤与焦煤2.0~2.5m3/t(C.M),瘦煤2.5~3.0m3/t(C.M.),贫煤3.0~4.0m3/t(C.M.),无烟煤5.0~7.0m3/t(C.M.)(此处的C.M.是指煤中可燃质既固定碳和挥发分)三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因素煤的瓦斯含量是指单位体积或重量的煤在自然状态下所含有的瓦斯量(标准状态下的瓦斯体积),单位为m3/m3(cm3/cm3)或m3/t(cm3/g)。
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瓦斯区、带划分

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瓦斯区、带划分摘要:本文在编制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系统地整理了中国2000余对矿井瓦斯涌出和煤与瓦斯突出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和区域地质演化理论,结合中国煤田地质的研究成果,研究了中国煤层瓦斯的生成条件、保存条件和分布特征的地质背景,探讨了中国不同含煤时代煤层的瓦斯区域分布特征。
得出中国煤层瓦斯区域分布具有分区分带特征,划分出20个大区,88个带,300余个不同瓦斯等级的矿区。
关键词:构造演化;瓦斯地质图;分区;分带;瓦斯地质规律作者简介张子敏: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一类重点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带头人,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近30年来,一直从事瓦斯地质和瓦斯灾害防治研究工作。
所在单位1.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研究所2.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0概述八十年代初,原焦作矿业学院承担的煤炭部重大攻关项目《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编制出全国25省(区)、矿区、矿井三级瓦斯地质图。
1990年,张祖银、张子敏[1]共同负责编制、出版了《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
系统地展示了瓦斯地质研究成果,推动了瓦斯地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既具提高控制瓦斯事故各项工作的前瞻性和计划性,又指导现场安全技术措施,是重要的安全基础,奠定了瓦斯地质学科的理论体系[2]。
本文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和区域地质演化理论[3-6],结合中国煤田地质的研究成果,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煤层瓦斯的生成条件、保存条件和分布规律,提出了瓦斯分区,分带。
1各大地区煤层瓦斯区、带分布中国煤层瓦斯形成和分布受着区域构造的控制[7]。
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依据矿区或煤田煤层瓦斯形成的地质背景、煤层瓦斯的生成条件和保存条件、煤层瓦斯含量和矿井瓦斯涌出量的大小、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情况,按照中国的华北地区、华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划分为20个大区和88个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
北京
西 高 瓦
石家
12 太原
11 庄
冀 东 豫 北
10 天津
渤海 鲁
苏
17
斯 区
低
瓦
13 14 15
斯 区
北
济南
低 瓦
斯 16
区
西安 豫西高2瓦01斯91区87221郑
州
两高 淮瓦 豫斯 2223
东区 74
华 南 板Ⅲ块Ⅲ 57
滇 中 川 西 56南 低 瓦
四川盆地
66 龙门山大巴山高瓦斯区
成都 65
31
中国煤矿多级瓦斯地质图与瓦斯治理-全国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工作启动暨培训会
0 400 800Km 40
30
印 度
2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西 伯 利 亚 板块
乌鲁木齐
拉萨
板 块
哈尔滨
银川
呼和浩特
北京 天津
济南
长春 沈阳
西安
郑
武 州 汉
合 肥
南昌
上海
福州
广 州
菲 律 宾 海 板
▍
▍
▍ ▍
▍
▍
▍ ▍
▍
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略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500 km
▍
▍
内
黑
Ⅰ1 吉
▍ ▍
2
▍
▍
▍
▍
▍
▍
辽
▍
▍
▍
40°
▍ ▍ ▍
▍ ▍
▍
▍
Ⅰ 准 噶 尔
▍
▍
▍
▍
天 山 低
Ⅰ 低
70
瓦
乌鲁木齐
斯
区
1
▍
▍
▍
▍
▍
14
7
(二)晚三叠世的含煤地层煤层瓦斯分布特征 晚三叠世的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华南板块的
川、滇、赣、湘、粤等省;其次是鄂尔多斯盆地东 北部,西藏昌都、羌塘和塔里木北缘,煤炭资源量 百亿吨。
以四川盆地的须家河组、赣中萍乡—乐平煤田 的安源组煤层瓦斯生成和保存条件比较好。晚三叠 世的煤层以中、高变质烟煤为主,煤层形成条件不 如石炭—二叠纪的含煤地层。
15
图2-2-8 中国晚三叠世古地理略图
北 藏北 古 陆
江 南 古 陆
陆 古 方
浙 闽 赣 古 陆
16
8
共有6个高瓦斯带,全部分布在华南板块上, 分别是龙门山、华蓥山—永荣、雅荣—乐威、荆 当—秭归、萍乐—茶醴、广花—高要—阳春高瓦 斯带,(图8-1)。共有高瓦斯矿井106对,占全 国高瓦斯矿井总数12.8%。共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27对,占全国突出矿井总数的9.85%,共发生煤与 瓦斯突出572次,占全国突出总数5.47%。
11
(3)石炭一二叠纪的煤层形成时代早,煤化程度 高,主要为中高变质烟煤和无烟煤,所以瓦斯生 成条件好。 在福建、粤东等地普遍为高阶无烟煤,使得 瓦斯大量释放,成为低瓦斯煤层。
12
6
全国划分了88个瓦斯带,有36个高瓦斯带, 有52个低瓦斯带,高瓦斯带中属于石炭—二叠纪 的煤层有19个,占总数的51.4%。分别是华北板块 的通化—红阳、太行山东麓、阳泉—晋城、桌子 山—贺兰山、宜洛—荥巩、临汝—平顶山—郑州、 临涣—宿县、淮南—潘谢共为8个;华南板块上有 郴资—连曲、涟邵—兴贺、苏南—皖南—浙北、 鄂东南—赣北、赣南—翁源、红茂—罗城—柳州、 华蓥山—永荣、芙蓉—筠连、川南—黔北—滇东、 六盘水、威宁—宣威—圭山共11个高瓦斯带。
27
古近纪煤层分布于敦化—密山断陷盆地中的 抚顺、梅河口等矿区,受岩浆热变质作用为长焰 煤、气煤,煤层瓦斯含量较高,并具有煤与瓦斯 突出危险性。在台湾的新近纪石底组、木山组和 南庄组煤层受岩浆热变质作用为低、中变质烟煤。 在广东茂名、广西百色煤田,煤系中含有油气和 油页岩,使得矿井瓦斯涌出为高瓦斯。古近纪和 新近纪的煤层煤炭资源总量200亿t,有18对高瓦 斯矿井,占全国高瓦斯矿井的2.2%;有煤与瓦斯 突出矿井4对,共发生突出17次。上述这些数据均 不包括台湾。
30
454647
低 瓦 斯
福州
台北
钓
鱼
岛
▍
▍
▍
▍
斯
瓦
49
48 高
区
▍
区
斯
瓦
菲 律 宾 赤尾屿 海
▍
平 洋 板 块
30°
广州
▍
▍ ▍ ▍
▍
▍ ▍
▍ ▍
▍
区
斯
广州
▍ ▍
▍ ▍
▍ ▍
▍ ▍
▍ ▍
▍ ▍
▍
▍
▍
▍
南宁
区
香港
澳门
台湾岛
板
东沙群岛
南
海
海口
南海
块
海南岛
南海诸岛
100°
110°
120°
张子敏 主编、闫江伟 清绘 2008.12
块
太 平 40 洋 板
30
块
20
80 >10
90 5-10
100
2-5
0-2
110 0--2
120 -2--4
130 -4--6
板块运动 方向
© 2009,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32
16
中国煤矿多级瓦斯地质图与瓦斯治理-全国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工作启动暨培训会
70°
13
《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上,统计 全国有825对高瓦斯矿井,石炭—二叠纪的煤层有 537对,占总数的65.1%,其中华北131对,华南 406对。全国274对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石炭—二 叠纪的煤层有207对,占全国总数的75.55%,其 中华北53对,华南154对。共发生煤与瓦斯突出 7364次,占全国煤与瓦斯突出总数的70.4%。
28
14
第八章 中国煤层瓦斯分布特征
第一节 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编制(自学) 第二节 不同含煤地层的煤层瓦斯分布特征 第三节 煤层瓦斯的区域分布特征 第四节 中国煤层瓦斯区带划分及特征(自学)
29
第三节 煤层瓦斯的区域分布特征 煤层瓦斯的区域分布,主要指从横向空 间研究煤层瓦斯形成和分布规律,研究区 域地质及大地构造历史演化对煤层瓦斯赋 存大小、矿井瓦斯涌出大小、煤与瓦斯突 出灾害动力现象分布规律的控制。
瓦斯地质学
主讲1 魏国营 教授 主讲2 贾天让 讲师
1
第八章 中国煤层瓦斯分布特征
第一节 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编制(自学) 第二节 不同含煤地层的煤层瓦斯分布特征 第三节 煤层瓦斯的区域分布特征 第四节 中国煤层瓦斯区带划分及特征 (自学)
2
1
第八章 中国煤层瓦斯分布特征
第一节 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编制(自学) 第二节 不同含煤地层的煤层瓦斯分布特征 第三节 煤层瓦斯的区域分布特征 第四节 中国煤层瓦斯区带划分及特征(自学)
塔 羌里塘中间木地柴块达木-中间地中块
朝
板
块
印 度 板 块 ( 北缘 )
块 板 子
扬
9
(1)华北板块 此时是一个统一的盆地。石炭—二叠纪的煤
炭资源总量(1988)22000亿t,占全国煤炭资源 总量的35.48%。
晚古生代的含煤地层在华北板块主要为上石 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以 山西组煤层瓦斯生成和保存条件最好。太原组中 含有8层灰岩,裂隙发育,并且含有较丰富的岩溶 裂隙水,对于瓦斯运移有利,对瓦斯保存不利。
17
(三)早—中侏罗世的含煤地层煤层瓦斯分布特征 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
的吐鲁番—哈密盆地、塔里木盆地北缘、准噶尔 盆地和华北板块的鄂尔多斯盆地,其次是华北板 块北部的大同、京西、辽西北票等地。
分布面积仅次于石炭—二叠纪的含煤地层, 煤炭资源量共为30000亿t,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 的48.39%。煤化程度,在华北板块北缘的包头、 下花园、北票等煤田主要为中、高变质烟煤;京 西煤田为高阶无烟煤;在大同、鄂尔多斯和西北 新疆地区以低变质烟煤为主。
4
2
(一)石炭—二叠纪的含煤地层煤层瓦斯分布特征 晚古生代是中国古板块稳定发展阶段,加上
石炭—二叠纪气候地理条件适宜、比较广泛的克 拉通环境,在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上20余个省 (区)范围内广泛的沉积了石炭—二叠纪的含煤 地层。
5
6
3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
▍
▍
鄂
67
重庆
64 63 62
西 湘
58
59 60
西
61
黔
川南黔北黔西 51 东
38
高瓦斯区 贵阳桂
39
5352 54 昆明 55
中 低南50
合肥 24
南京
3534 33 扬
下
上海
1
武汉 73 区斯
瓦
高
32 区地 25
子 31
36
南昌
杭州 浙
长沙 37 29
282627湘 赣
闽 沿
2粤
海
41 40
桂
42 4344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