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浮式平台-钻完井管柱-防喷器系统安全设计与操作手册(周守为等 编著)思维导图
海底防喷器控制系统

海底防喷器控制系统
亢峻星
【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平台》
【年(卷),期】1992(000)004
【摘要】在浮式钻井作业中,水下钻井设备是浮式钻井的特点之一,也是特有的关键设备。
设备中的重要部件防喷器是安装在水下海底的,因此,在船上对海底防喷器的控制和监测就是一项复杂的技术。
从1955年至1963年海底防喷器控制系统基本上照搬陆地钻机控制系统,或者叫做“闭式系统”。
液压源将液体送给装在船上的控制管汇,几条液压管线从这个管汇上直接通到每个防喷器。
这些液压管线沿隔水管下去,和隔水管组成一个整体或者把它们绑在一起,做成
【总页数】4页(P179-181,178)
【作者】亢峻星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5
【相关文献】
1.地面防喷器控制系统改进方案探讨 [J], 周宏宇; 吴永良
2.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防喷器控制系统升级探讨 [J], 钟磊
3.防喷器控制系统新型液压油过滤装置研制 [J], 宋长波
4.海洋钻井防喷器控制系统的发展 [J], 钟平
5.一种基于解决井控安全问题的带压修井作业防喷器控制系统研究 [J], 齐洁;刘学佳;刘世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水浮式平台 钻完井管柱 防喷器系统安全设计与操作手册(周守为等编著)PPT模板

06
第4章深水钻完井管柱力学分析技术原 理
第4章深水钻完井管柱力学分析 技术原理
4.1平台运动对钻井作业影响分 析
4.2深水钻完井双层管柱动力学 分析方法
4.3钻完井双层管柱动力学分析
07
第5章深水防喷器系统安全设计技术原 理
第5章深水防喷器系统 安全设计技术原理
5.1防喷器的分类及其工作原理
5.2深水海底防喷器系统设计与 控制
08
第6章深水浮式平台安全操作方法
第6章深水浮式平台安全操作方 法
6.1深水浮式平台压排载操作
6.2深水浮式平台动力定位系统 安全操作
6.3深水浮式平台锚泊定位操作
6.4深水浮式平台台风应急策略 及隔水管避台应对措施研究
09
第7章深水隔水管系统安全操作方法
第7章深水隔水管系统安全操作 方法
深水浮式平台-钻完井管柱-防喷器系统安 全设计与操作手册(周守为等编著)
演讲人
202X-11-11
01 序
序
02 前言
前言
03
第1章深水浮式平台-钻完井管柱-防 喷器系统简介
第1章深水浮式平台-钻完井管柱 -防喷器系统简介
1.1深水浮式平台简介 1.2深水钻完井双层管柱系统简介 1.3海底防喷器系统简介 1.4深水浮式平台-管柱-防喷器系 统面临的问题
11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聆听
04
第2章环境载荷计算方法
第2章环境载荷计 算方法
2.1风载荷计算方法 2.2流载荷计算方法 2.3波浪力计算方法 2.4内波流荷载计算方法
05
第3章深水浮式平台安全设计原理及方 法
第3章深水浮式平台安全设计原 理及方法
海上油气田完井手册 第三章 井口设备

第三章井口设备本章根据海上油田的特点,介绍海底钻井底盘、海底井口回接和水下井口。
海底完井的水下井口,为海上油气田开发中所特有,目前在南海东部某深水油田已应用,因此,本章以相当的篇幅予以系统的介绍,诸如水下总管汇、跨接管、悬挂式立管及悬挂系统、水下井口支持系统、水下控制设备、柔性立管及水下井口的安装等。
第一节海底钻井底盘一、海底钻井底盘的概念在确定海上油气田投入开发后,为了尽可能缩短油气田开发建设周期,在生产平台导管架平台上的生产及生活设施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同时,先在井位上安装好海底钻井底盘,通过底盘上的井槽预钻部份或全部的开发井,完钻后临时弃井,撤离钻井船,待导管架和设备建造完成并经海上安装调试后,再从底盘上的海底井口回接各层套管到生产平台上。
因此,海底钻井底盘的作用是导引钻井工具,承接并校准海底井口装置(有的还能够承接海底管汇装置),按底盘上设计的井槽数进行预钻开发井。
海底钻井底盘的结构及规格主要是根据油田设计需钻的开发井井数、作业区的水深和海况等因素来确定。
底盘可分为定距式、整体式、组装式和悬挂式组合四种。
二、海底钻井底盘的结构、规格及特点1.定距式底盘定距式底盘是用于与平台回接完井中最简单的一种底盘,图3-1-1是一种四口井的定距式底盘。
底盘构架用管材焊接而成,其主要构件有井口套、桩管套及相应附件。
底盘上每口井的井槽顶部有一个漏斗结构,其中可座放一个可回收的导引构件,此种底盘安有两个导引桩管套。
定距式底盘通常用于井数不大于六口井的情况,一般应用在勘探钻井期。
定距式底盘设计成可接收半径为1.83m(6ft)的标准导向绳钻井设备和BOP装置,不需要平台起重机,定距式底盘即可直接通过月池或敞开的蜘蛛梁。
由于底盘上安装有万向井孔套,因此,如果海底斜率小于3度时,此种底盘元须找平。
定距式底盘也可用于具有泥线悬挂设备的自升式平台。
2.整体式底盘整体式底盘的基本组件为:1)底盘构架,由不同规格的管材焊接而成。
海洋石油安全管理细则钻完井主要相关部分

海洋石油安全管理细则钻完井主要相关部分第一章总则第三条海洋石油作业者和承包者是海洋石油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对其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第二章设施的备案管理设施的备案由设施所有者申请,钻井部需要做的是配合海油安办进行备案检查。
第三章生产作业的安全管理第十九条设施的作业者或者承包者应当建立动火、电工作业、受限空间作业、高空作业和舷(岛)外作业等审批制度。
从事前款规定的作业前,作业单位应当提出书面申请,说明作业的性质、地点、期限及采取的安全措施等,经设施负责人批准签发作业通知单后,方可进行作业。
作业通知单应当包含作业内容、有关检测报告、作业要求、安全程序、个体防护用品、安全设5907和作业通知单有效期限等内容。
作业单位接到作业通知单后,应当按通知单的要求采取有关措施,并制定详细的检查和作业程序。
作业期间,如果施工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暂停施工并立即报告设施负责人,得到准予施工的指令后方可继续施工。
作业完成后,作业负责人应当在作业通知单上填写完成时间、工作质量和安全情况,并交付设施负责人保存。
作业通知单的保存期限至少1年。
第二十条设施上所有通往救生艇(筏)、直升机平台的应急撤离通道和通往消防设备的通道应当设置明显标志,并保持畅通。
第二十二条(部分模块钻机、修井机进行钻完井作业是可能达不到二十二、二十三要求)设施配备的救生艇、救助艇、救生筏、救生圈、救生衣、保温救生服及属具等救生设备,应当符合《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规定,并经海油安办认可的发证检验机构检验合格。
海上石油设施配备救生设备的数量应当满足下列要求:(一)配备的刚性全封闭机动耐火救生艇能够容纳自升式和固定式设施上的总人数,或者浮式设施上总人数的200%。
无人驻守设施可以不配备刚性全封闭机动耐火救生艇。
在设施建造、安装或者停产检修期间,通过风险分析,可以用救生筏代替救生艇;(二)气胀式救生筏能够容纳设施上的总人数,其放置点应满足距水面高度的要求。
无人驻守设施可以按定员12人考虑;(三)至少配备并合理分布8个救生圈,其中2个带自亮浮灯,4个带自亮浮灯和自发烟雾信号。
海洋钻井操作手册

海洋钻井操作手册(学习资料,仅供参考)目录1钻前准备 (1)1.1钻机安装 (1)1.1.1连接管线 (1)1.1.2钻台准备 (1)1.2清点材料 (1)1.2.1钻具: (1)1.2.2套管 (2)1.2.3处理剂 (2)1.2.4其它材料 (2)1.3设备试运转 (2)1.4组合钻具 (3)1.4.1清洗检查丈量钻具 (3)1.4.2钻具通径 (3)1.4.3连接钻具 (3)1.4.4连接钻头 (3)2入井管材和工具的丈量 (4)2.1钻具检查丈量要求 (4)2.2丈量工具的规定: (4)2.2.1钻具: (4)2.2.2钻井工具 (4)2.2.3套管: (5)2.2.4套管附件: (6)3工具的使用与管理 (6)3.1基本要求: (6)3.2 钻台工具: (6)3.3装井口工具 (6)3.4 甲板工具 (7)4各井段开钻前检查内容 (7)4.1 36″井眼 (7)4.2 26″井眼 (8)4.3 17‐1/2″井眼 (9)4.4 12﹣1/4″井眼 (11)4.5 9﹣7/8″井眼井眼 (12)4.6 8﹣1/2″井眼井眼 (13)4.7 6"井眼 (14)5钻井作业 (15)5.1作业基本数据记录 (15)5.1.1基本数据 (15)5.1.2 钻机安装数据: (15)5.2 钻进作业 (16)5.2.1基本要求: (16)5.2.2主要岗位的职责规定: (16)I5.2.3 操作要求: (17)5.3 起下钻作业 (18)5.3.1起钻作业: (18)5.3.2钻具组合: (19)5.3.3下钻作业 (20)5.4循环泥浆 (22)5.5测斜 (23)5.6 取芯作业 (24)5.7下套管 (25)5.7.1下套管作业安全措施指南 (25)5.7.2在下套管及套管内作业注意事项 (26)5.7.3下套管前准备: (26)5.7.4 通井、调整泥浆: (27)5.7.5下套管作业: (27)5.8 电测 (30)5.9 固井 (31)5.10装井口 (32)5.10.1作业人员职责要求 (32)5.10.2割套管,装套管头,试压工作指南 (33)5.10.3套管卡瓦安装程序 (33)5.11试压 (34)5.11.1作业人员职责要求 (34)5.11.2防喷器、阻流管汇、固井管汇、立管管汇试压程序及注意事项·355.12 钻水泥塞 (37)5.12.1作业人员职责要求 (37)6演习规定 (38)6.1防喷演习规定: (38)6.2其他演习规定 (38)7复杂情况 (39)7.1基本要求 (39)7.2井漏: (40)7.3井涌 (40)7.4 钻具的刺漏 (42)7.5挤水泥 (42)7.6 断钻具 (42)7.7打捞作业 (43)8试油作业 (46)8.1刮管作业: (46)8.2 射孔作业: (46)8.3组合和起下试油管串: (46)8.4 测试作业: (47)8.5其它: (47)8.6 试油期间安全操作规定 (47)9 弃井或保留井口 (48)II9.1 了解弃井或保留井口的程序: (48)9.2检查弃井或保留井口的工具是否齐全、完好: (48)9.3弃井: (49)9.4 保留井口: (49)9.5 甩钻具: (49)9.6 弃井作业操作与注意事项 (49)10 交接班要求 (50)III1钻前准备1.1钻机安装1.1.1连接管线井架安装到位,连接好以下管线:2根泥浆高压水龙带,2根固井管线,1根灌泥浆管线,泥浆返出管线弯头,另外还有海水,淡水管线,蒸汽管线。
《海上钻井平台岗位技能手册》钻井机械专业

1、天车底座:它是由两根横工字梁及两根纵向工字梁由螺栓连接而成的方形框架结构。
2、天车的七个滑轮总装在一根轴上,轴两端用轴承座和螺栓固定在底座上。
每个滑轮内装有一副双列圆锥滚子轴承,轴承与轴为间隙配合。
轴承的润滑是通过轴端的七个油嘴单独润滑的。
第四节钻井平台天车的维护与保养天车的结构虽然比较简单,但每天都在有负荷状况下频繁的运转,为了保证其能够可靠的工作,润滑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1.每周对七个润滑点加注一次黄油,注油时一定要看到轴承缝隙有油流出来,表示油已注进去。
2.注意检查各滑轮转动的灵活性。
凡是轴承升温73度,有金属摩擦声,注油孔堵塞,紧固螺栓松动等情况时,均应及时采取措施消除。
3.天车工作时,七个滑轮的转速不一样,快绳轮转速最快,死绳轮不动,为使各滑轮轴承磨损均匀,应定期将天车调头使用,以使各滑轮的磨损情况趋于平衡。
4.检查滑轮的磨损及偏磨情况,正常的滑轮槽深为2寸,最小绳槽根径R等于钢丝绳公称直径加上正公差的1/2。
槽底过宽,钢丝绳的横向支撑力量将轴承的承载能力,一般要大于游动滑车的整体承载能力。
通常以某一特定转速下的承载能力,作为轴承的工作载荷。
有些制造厂将这个额定转速定位75转/分,而有的则取100转/分。
游动滑车的整体额定载荷能力为550吨,轴承在75转.分的转速下的额定负荷能力为760吨。
一、滑轮游动滑车的滑轮数量最常见的为六个,滑轮的制造方法有很多种,有的采用整体锻造,而有的则是将一个带绳轮槽轮缘装在一个锻造的轮毂上。
所有现代的游动滑车都有一根芯轴,其直径为5英寸至11英寸不等。
滑轮在芯轴上排成一列,滑轮与芯轴之间装有圆锥滚子轴承。
在芯轴的一端或两端装有黄油嘴,芯轴里有润滑油道。
滑轮的特性参数中,有两点是必须加以考虑的:●绳槽。
钢丝绳在该槽中通过。
槽的形状必须适合于特定的钢丝绳外径。
●绳槽的底径必须同钢丝绳的直径相匹配,钢丝绳的直径越大,滑轮的直径也应越大。
第四节钻井平台游车的维护与保养一、十天保养1.对8个保养点加注黄油直至旧油被全部挤出2.检查滑轮转动是否良好,全部连接螺栓是否松动3.检查天车梁上全部悬挂滑轮转动是否良好,螺栓是否上紧并注入黄油.二、一年检查用样板检查滑轮槽磨损情况.轮槽直径应不小于样板尺寸三、两年修理或使用15000小时后修理检查轴承和密封件情况,检查轴承两边间隙和上下移动量.检查滑轮轮槽磨损是否过量,是否弯曲或出现裂纹.IDS-1顶驱采用GE752型直流调速电机作为动力源,经齿轮减速箱减速增扭后驱动钻柱旋转钻井。
深水钻井管柱力学与设计控制技术研究新进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
深水钻井特点与关键问题
0
引言
深水钻井工程是深水条件下海洋油气工程作业的
学预测分析并形成相应的控制方法,对确保深水钻井 安全高效作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介绍包括深水导管、送入管柱、钻井隔水管、 水下井口在内的主要深水钻井管柱的力学研究进展及 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深水钻 井管柱力学深入研究与深水钻井技术发展提供有益参 考。
关键环节之一。与近海浅水钻井不同,深水钻井必须 面对更为复杂的海洋深水环境和地层条件,面临“入 地、下海”的双重挑战,需要采用浮式钻井作业平台, 建立安全稳定的水下井口与钻井系统,使用特殊的深 水管柱 ( 包括导管、钻井隔水管、套管柱及送入管柱 等 )、水下智能控制系统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具有高科技、高投入及高风险等基本特征。 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增长及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 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 开发
摘要
深水钻井作业主要包括导管喷射安装、表层管井段钻井、水下防喷器组和深水钻井隔水管安装及后续
钻井等 4 个主要作业环节,涉及导管、钻井隔水管、送入管柱等 3 类管柱系统。与陆地及浅水近海钻井不同, 由于深水钻井工况的独特性,管柱在作业过程中产生复杂的力学行为,严重影响深水钻井的安全高效作业。因 此,开展深水钻井管柱力学与设计控制技术研究,对于推动深水钻井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深水导管喷射安装技术是适应深水钻井的特殊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浅层作业技术,也是深水钻井作业程 序的第一步。作业过程涉及导管和送入管柱 2 类管柱系统,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安全稳定的水下井口,为后续的 钻井作业奠定基础。例如送入管柱的力学行为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水下井口的管土相互作用与导管承载能力 研究等,对实现水下井口安全稳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工程应用与技术研发 2 个方面,对涉及其中的 送入管柱强度设计与校核、导管喷射安装工艺和导管承载能力等 3 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与展望。认为 深水导管喷射安装的未来研究将侧重于极限工况下导管的入泥深度与承载力计算、喷射钻进参数优化、导管喷 射安装风险评估与可靠性预测,以及深水导管喷射安装模拟实验等内容。 深水钻井隔水管是连接浮式钻井平台与水下井口的重要设备,可提供钻井液循环通道、支持辅助管线、引 导钻具、下放与回收防喷器组等。深水钻井隔水管在整个钻井作业过程中涉及安装、正常钻进、回收与紧急撤离 等作业过程。由于波流联合作用力的动态效应,深水钻井隔水管在服役期间会产生轴向拉伸、横向弯曲、耦合振 动等一系列复杂力学行为,给深水钻井安全作业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对深水钻井隔水管力学行为进行研究,确 保其安全可靠性,是深水钻井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着眼于深水钻井隔水管的顶张力控制、纵横弯曲变形、 横向振动特性、纵向振动特性、耦合振动特性及涡激振动特性等主要力学问题,从载荷计算、控制方程、边界条 件及求解方法等方面入手,总结了深水钻井隔水管系统在力学与设计控制技术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对目前研究 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探讨。研究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在深水钻井隔水管安装作业窗口分析预测、 隔水管涡激振动响应与抑制、隔水管疲劳寿命计算与评估,以及隔水管力学行为模拟实验等方面加强研究。 在深水井筒整个寿命期间,最大限度地使井筒中地层流体处于有效控制的安全运行状态,防止浅层气和浅 水流入侵,提高固井质量,避免水下套管柱变形甚至挤毁等,对于提高深水油气井筒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实际 意义。本文以深水井筒的温度分布规律、套管环空压力变化及套管应力分布等研究为主,对深水井筒完整性预 测和预防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地层非稳态传热、套管环空循环温度分布、密闭环空内流体升温膨胀 引起的附加载荷和预防措施、多层套管柱环空压力计算、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热力耦合响应等。分析认为 充分考虑深水钻井特殊工艺与环境约束条件、建立适用于深水井身结构与套管柱优化设计方法、开展深水井筒 完整性风险评估与设计控制技术研发将是未来关注的重点。 开展深水钻井管柱力学模拟实验研究,获取相关的有效数据,对于提高深水管柱力学与设计控制研究水平
钻井井控标准整编手册

手册中关于钻井过程中井控管理的部分也颇具价值。这部分摘录强调了钻井过 程中对压力控制、气体检测等方面的严格管理。它指导从业人员如何识别和应 对潜在的井控风险,以确保钻井作业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让我们手册中关于应急预案的部分。这部分摘录详细介绍了应对各种井控事故 的预案,包括但不限于溢流、井喷等。它指导从业人员如何迅速有效地应对紧 急情况,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损失。这部分摘录充分展示了手册对井控事故预 防和应对的重视,为保障人员安全和环境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持。
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其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数据。每一个章节都经过精心设计, 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这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责任与担 当的作品。这使我意识到,做好井控工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对整 个团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考验。
同时,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先进的井控技术和理念,这让我大开眼界。通过这本 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还对整个石油工业的前沿动态有了更深入 的了解。这样的经验对于我的职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手册介绍了钻井液设计的标准。钻井液是钻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其设计直接关系到钻井作 业的顺利进行。手册提供了有关钻井液类型、性能参数、配制方法和维护等方面的指导原则,以 帮助工程师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钻井需求选择合适的钻井液。
手册详细说明了钻井设备的选择标准。钻井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钻井作业的效果和安全性。手 册列出了各种钻井设备的性能参数、适用条件及使用注意事项,为工程师在选择钻井设备时提供 参考。手册还针对钻井作业程序进行了规范。从钻前准备、钻进、取芯到完井等各个阶段,手册 都给出了具体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要点,以确保作业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
我认为这本书也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 的不断变化,石油工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而《钻井井控标准整编 手册》正是我们应对这些挑战、抓住这些机遇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和贯彻这 本书的理念和标准,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能够为整个行业的可 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