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杂交实验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果蝇杂交实验报告引言: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因其繁殖周期短、易于培养和观察,成为了许多遗传学实验的理想选择。
本实验旨在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探究基因的遗传规律和表现型的变异。
实验设计:实验使用了两个具有明显表型差异的果蝇品系:A品系为黑色眼睛、红色身体;B品系为红色眼睛、黑色身体。
实验中,我们将A品系与B品系进行杂交,并观察F1代和F2代的表型分布情况,以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
实验过程:1. 实验前,我们首先培养并繁殖A品系和B品系果蝇,确保实验所需的足够数量。
2. 在实验开始时,我们将A品系和B品系的果蝇分别放置在两个不同的培养瓶中,以避免杂交前的交叉繁殖。
3. 在杂交过程中,我们将A品系的雄性果蝇与B品系的雌性果蝇进行交配,确保每组杂交中的配对数量相等。
4. 杂交完成后,我们将交配后的果蝇分别放置在标记有代号的培养瓶中,以便后续观察和记录。
5. 我们观察并记录了F1代果蝇的表型,包括眼睛颜色和身体颜色。
6. 接下来,我们将F1代果蝇进行自交,培养出F2代果蝇,并观察并记录其表型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F1代果蝇的表型均为红色眼睛和黑色身体,与B品系相同。
这表明红色眼睛的性状是显性遗传性状,而黑色身体的性状是隐性遗传性状。
在F2代果蝇中,我们观察到了红色眼睛和黑色身体两种表型的存在。
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我们预计红色眼睛和黑色身体的表型比例应为3:1。
然而,我们实际观察到的表型比例略有偏离,为2.8:1。
这可能是由于实验中的样本数量较少,导致统计结果的误差。
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果蝇基因的遗传规律。
红色眼睛是一种显性遗传性状,而黑色身体是一种隐性遗传性状。
这意味着只要果蝇携带了红色眼睛的基因,无论其携带的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其表型都会表现为红色眼睛。
而只有当果蝇同时携带两个黑色身体的基因,才会表现出黑色身体的表型。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果蝇杂交实验旨在研究果蝇的遗传规律,通过对不同性状的杂交组合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基因的分离、组合以及连锁和交换现象,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并探究遗传因子在遗传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2、实验用具:培养瓶、麻醉瓶、毛笔、放大镜、显微镜等3、实验试剂:培养基(玉米粉、糖、酵母粉、琼脂等)三、实验原理果蝇具有生活周期短、繁殖力强、饲养简便等优点,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
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在杂交实验中,通过观察子代果蝇的性状表现及比例,可以推断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从而验证遗传定律。
四、实验步骤1、亲本果蝇的饲养与选择选取野生型长翅、红眼果蝇和残翅、白眼果蝇作为亲本。
将它们分别饲养在不同的培养瓶中,在适宜的温度(25℃左右)和湿度条件下培养,保证果蝇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2、杂交一代(F1)的制备选取处女蝇:在亲本果蝇培养瓶中,选取羽化后 8 小时内未交配的雌性果蝇作为处女蝇。
处女蝇的选取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杂交操作:将选取的处女蝇与另一性状的雄蝇放入同一培养瓶中进行杂交,做好标记,记录杂交组合和时间。
3、 F1 代果蝇的观察与培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杂交后的果蝇,待其产卵、孵化和生长。
观察 F1 代果蝇的性状表现,并记录。
4、杂交二代(F2)的制备选取 F1 代中的雌雄果蝇进行自交,同样做好标记和记录。
5、 F2 代果蝇的观察与统计待F2 代果蝇孵化和生长成熟后,观察并统计不同性状的果蝇数量,记录在表格中。
五、实验结果1、 F1 代果蝇的性状表现在长翅红眼×残翅白眼的杂交组合中,F1 代果蝇全部表现为长翅红眼,说明长翅和红眼为显性性状,残翅和白眼为隐性性状。
2、 F2 代果蝇的性状分离F2 代果蝇中出现了长翅红眼、长翅白眼、残翅红眼和残翅白眼四种性状。
经过统计分析,其比例接近 9:3:3:1,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遗传学果蝇杂交实验报告主要内容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眼色分析)一、实验原理及方法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这是由于支配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果蝇属XY型生物,共有四对染色体,第一对为性染色体,其余三对为常染色体。
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构型为XX,、雄果蝇为XY。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则没有与之相应的等位基因。
将红眼(+)果蝇和白眼(w)果蝇杂交,其后代眼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
而且,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仅供参考)二、实验材料(品系及性状)亲本正交6#(雌、白眼)X18#(雄、红眼)亲本反交18#(雌、红眼)X 6#(雄、白眼)(可写成基因型)三、实验用品(实验指导书上有)四、杂交实验流程1、培养基的配制,并在培养瓶上写清杂交组合、杂交日期、实验者班级。
室温下培养,至于阴暗温热环境中。
2、两个亲本杂交1、2号培养瓶中分别挑选亲本正交、反交的处女蝇。
3、在接入杂交亲本1、亲本2第七或八天(从开始杂交算第一天)清除所有亲本成蝇。
4、观察正反交组合中不同性别子代1成蝇的眼色,至少观察20只,记录观察结果,并注意是否有例外的情形。
5、从正交组合的子代1中挑选出5对果蝇,放入F 1自交1号培养瓶中,贴上标签,室温下培养(反交组合也一样处理)。
6、在接入子代1培养的第七或八天(从子代1接入新培养瓶算第一天)清除所有子代1成蝇。
7、当子代2数量足够时,观察不同性别的果蝇的眼色,分别统计并做好记录。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图谱分析正交 反交P : X w X w (雌白眼)× X +Y (雄红眼) X +X +(雌红眼)× X w Y (雄白眼)F1: X +X w(雌红眼)× X w Y (雄白眼)X +X w (雌红眼)× X +Y (雄红眼)理论: 1 : 1 1 : 1实际: 25 : 16 20 : 19F2: X +X w X w X w X +Y X w Y X +X + X +X w X +Y X w Y雌红眼 雌白眼 雄红眼 雄白眼 雌红眼 雄红眼 雄白眼理论 1 : 1 : 1 : 1 2 : 1 : 1 实际 13 : 9 : 12 : 10 21 : 11 : 52显隐性判断:正交的结果不论雌雄均为红色,反交的结果是雌性为红眼,雄性为白眼。
果蝇遗传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遗传杂交实验报告
了解果蝇的遗传规律,掌握果蝇的杂交方法,了解杂交后代的遗传规律。
实验步骤:
1.选取实验的果蝇种类。
本次实验选取的是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2.选择实验用的果蝇的形态特征。
本次实验选取的是果蝇的眼睛颜色(红眼和白眼)。
3.选择杂交的果蝇。
从果蝇培养箱中选择红眼的果蝇和白眼的果蝇,并将它们分别放进不同的试管中,用酒精麻醉需要10-30分钟。
4.实施杂交。
将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杂交,先将它们放在同一个培养箱中,让它们进行自然交配。
待两天后,将它们从培养箱中取出,分别放进独立的试管中。
5.观察和分析杂交后果蝇的形态特征。
分别观察每只果蝇的眼睛颜色,并统计各个表型的果蝇数量。
实验结果:
本次实验中,杂交后果蝇的表型分别有红眼、白眼,并分别为106只和43只。
根据杂交后果蝇表型比例推算,红眼基因为显性,白眼基因为隐性,并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红眼基因和白眼基因的比例为3:1。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果蝇遗传杂交实验,我们认识了果蝇的遗传规律,掌握了果蝇的遗传杂交方法,并深入了解了杂交后代的遗传规律,对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帮助。
果蝇遗传系列杂交实验

实验步骤
1.在杂交前19-20天按杂交组合数量,计划和 培养好亲本。
2.收集处女蝇:一般选择在晚上9点钟把亲本 (种蝇)全部活的成虫转出处死(一个都不能 剩),第二天9点钟前(12小时内,最好8- 10小时内)把培养瓶里羽化的成虫转出,并 按♀、♂分开培养,所得的♀蝇即为处女蝇。
3.按各杂交组合需选的果蝇品系,每瓶放入3 -5对,塞好瓶塞,贴好标签,置于25℃恒 温培养箱中培养。
2. 挑处女蝇时, 每次只挑12小时内羽化成 虫,超过12小时的成虫已逐渐 有交配能力,必须一只不留地倒
出处死,才能进行第 二次挑选
3. 刚羽化的果蝇色淡白,体软绵, 难辨♀♂,务必小心区别
4. 使用毛笔和瓷板,要用酒精棉球 消毒,同时必须凉干才能使用。
5. 每个杂交组合放果蝇 2-3对,用毛笔把果蝇扫进 试管,试管要平放,待蝇醒后, 方能竖起,避免果蝇粘在培养
基上被闷死,杂交组合配 好后,放回培养箱。
6. 培养箱温度保持在25℃, 不要随意更改或调整其他旋
钮,以免影响整个实验。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统计
1.把各杂交组合的果蝇成虫分别倒出试管, 并逐个组合麻醉,观察性状,做好记录。
2.样本自由度为n-1
4.根据实际观察数计算理论值。 5.计算2 值,结果必须与显著平准作比较
系列杂交实验内容
1.果蝇的单因子实验杂交组合
18#♀ x 2 #♂ (正交) 2#♀ x 18#♂(反交)
2.果蝇二对因子自由组合实验的杂交组合
e♀ x 2#♂ (正交)
2#♀ x e#♂ (反交)
3.果蝇的伴性遗传杂交组合
18#♀ x 22#♂ (正交) 22#♀ x 18#♂ (反交)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杂交实验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杂交和三点测交实验目的:学习果蝇杂交方法、遗传学数据统计处理方法;实验验证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规律;通过三点测交学习遗传作图。
实验原理: 1. 双因子杂交本实验使用18号野生型果蝇和14号纯合黑檀体、残翅果蝇进行杂交,其中黑檀体对灰体为隐性,残翅对长翅为隐性,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正交 反交18♀×14♂ 14♀ × 18♂双因子杂交遗传图解 2. 伴性遗传杂交本实验使用18号野生型果蝇与纯合白眼果蝇杂交,其中白眼相对于红眼是隐性性状,白眼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
正交 反交18♀ × w ♂ w ♀ × 18♂伴性遗传图解F 1⊗F 2: 灰长:灰残:黑长:黑残=9:3:3:1P灰长黑残F1⊗ F 2: 灰长:灰残:黑长:黑残=9:3:3:1 灰长P 黑残P X +X + X w YP X w X w X+YF 1: X +X w X +YF 1: X +X w Xw Y⊗ ⊗F 2: X + X + X +X + Y X w Y ♀红眼 ♀红眼 ♂红眼 ♂白眼 1 : 1 : 1 : 1 F 2: X +X w X w X X + Y X w Y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1 : 1 : 1 : 1♀红眼♂白眼 ♂白眼♀红眼3. 三点测交本实验使用6号纯合白眼、卷刚毛、小翅果蝇与18号野生型果蝇杂交,获得F 1代后再自由交配即可获得具有8种表型的测交F 2代。
白眼、卷刚毛、小翅均为X 染色体上的隐性性状。
P 6号♀(wsnm/wsnm ) × 18号♂(+++/Y)白卷小红直实验材料:18号野生型果蝇 ,14号纯合黑檀体、残翅果蝇,白眼果蝇,6号纯合白眼、卷刚毛、小翅果蝇;麻醉瓶、酒精灯、玻璃板、毛笔、培养管、酒精棉球、乙醚、解剖镜 实验步骤:1. 杂交前提前将装有不同表型果蝇培养管中的成年果蝇全部放出,确保8-10小时后培养管中的雌果蝇都是刚刚孵化的处女蝇。
果蝇的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的杂交实验报告果蝇的杂交实验报告引言:杂交实验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通过对不同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观察后代的表现,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传规律和基因的传递方式。
本次实验以果蝇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果蝇的杂交规律和基因表现方式。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用的果蝇为常见的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实验室提供了具有不同基因型的果蝇个体。
实验中使用的果蝇培养基为标准培养基,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适宜的温度。
实验一:同种杂交首先,我们选取了具有红眼色的果蝇和具有白眼色的果蝇进行同种杂交实验。
将红眼色果蝇与白眼色果蝇放置在同一培养皿中,观察交配情况并记录。
结果显示,红眼色果蝇与白眼色果蝇交配后的后代中,所有个体的眼色均为红色。
这一结果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中的显性遗传原则,即红色眼睛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白色眼睛的基因为隐性基因。
实验二:异种杂交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异种杂交实验,选取了具有长翅和具有短翅的果蝇进行交配。
将长翅果蝇与短翅果蝇放置在同一培养皿中,观察交配情况并记录。
结果显示,长翅果蝇与短翅果蝇交配后的后代中,所有个体的翅膀长度均为中等长度。
这一结果表明,翅膀长度的基因表现出了不完全显性,即长翅和短翅的基因都对翅膀长度产生了影响,但中等长度的基因更为显著。
实验三:杂交后代的基因分离为了进一步探索果蝇基因的分离和重新组合规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杂交实验。
首先,我们选取了具有红眼色和长翅的果蝇与具有白眼色和短翅的果蝇进行交配。
结果显示,杂交后代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表型,包括红眼长翅、红眼短翅、白眼长翅和白眼短翅。
这一结果表明,红眼色和长翅的基因以及白眼色和短翅的基因在杂交后发生了分离和重新组合。
进一步观察发现,红眼色和长翅的基因在杂交后并没有发生重新组合,而是保持了原有的连锁关系。
白眼色和短翅的基因也保持了连锁关系。
这一结果与遗传学家摩尔根的连锁假说相符,即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在杂交后很难发生重组。
最新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材料

最新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材料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进行了杂交实验,旨在探索特定基因的遗传模式及其对果蝇表型的影响。
以下是实验的主要步骤和发现:1. 实验设计:- 选择了两个具有不同表型的果蝇品系,一个具有红色眼睛(R),另一个具有白色眼睛(r)。
- 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将两个品系的果蝇进行杂交,以产生F1代。
- F1代果蝇的表型记录显示所有个体均表现为红色眼睛,表明红色眼睛是显性表型。
2. F1代杂交:- 将F1代果蝇随机配对,产生F2代。
- 对F2代果蝇的表型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以分析遗传模式。
3. 数据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F2代中约有3/4的果蝇表现为红色眼睛,1/4表现为白色眼睛。
- 这些数据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相符,表明眼睛颜色基因遵循简单的孟德尔遗传规律。
4. 分子分析:- 利用PCR和测序技术,对F1代和F2代果蝇的眼色基因进行了分子水平的分析。
- 发现红色眼睛果蝇的基因序列中存在一个特定的插入元件,而白色眼睛果蝇则没有这个元件。
5. 结论:- 本实验证实了果蝇眼睛颜色的遗传是一个典型的孟德尔显性遗传。
- 分子生物学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控制眼睛颜色的基因机制,为未来研究果蝇遗传学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标记。
6. 后续研究方向:- 计划对其他影响果蝇表型的基因进行类似的杂交实验,以揭示更多遗传规律。
- 将探索环境因素对果蝇遗传表型的影响,以及表观遗传学在其中的作用。
本报告提供了对果蝇杂交实验的详细描述和分析,为理解基本遗传原理和开展进一步的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红眼、残翅)× 6#(白眼、小翅)
分析要点: • 显隐性的判断; • 常染色体遗传和性染色体遗传的判断; • 是否连锁的判断; • 若是连锁则要计算它们之间的交换率; • 若是非连锁则要计算它们之间的组合比例; • 分析时从一对性状 两对性状 三对性状;
实验结果(模拟)
• 2#♂×6 #♀(正交) 2#♀ ×6#♂反交) F1 ♀: 红长82 ♀ 红长 111 ♂:白小98 ♂ 红长 75 F2 ♀:红长62 ♂:红长52 ♀:红长165 ♂:红长38
2018/10/5
5
二、实验材料
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品系
18#、6#、e#、2 #
2018/10/5
6
三、实验器具和药品
显微镜、培养瓶、棉塞、量筒 麦片、蔗糖、琼脂粉、丙酸、乙醚等
2018/10/5
7
四、实验内容
2018/10/5
8
(一)果蝇的形态观察
2018/10/5
七、实验报告
封面:果蝇杂交实验 实验人: 实验时间: 实验地点:
前言:主要讲述实验的原理和目的;
1、实验材料及方法 1.1、实验材料:品系及性状 1.2、实验用品 1.3、培养基的配置 1.4、实验流程
2、实验结果及分析 2.1、一对性状的结果及分析 2.2、两对性状的结果及分析 2.3、三对性状的结果及分析 3、结论与讨论 4、体会与建议
用同样方 法做反交 实验
6#♀与2#♂放 入一培养瓶内 杂交
杂交之前,反复检查 雌内是否混有雄蝇, 或雄蝇内是否混有雌 蝇!
出现第一个蛹后,除去亲本,之后 出现的成虫即为F1代;
若想增加F1的数量,可将亲本进行 转瓶一次;
统计F1的 性状
取F16-7对于一培养 瓶内做自交实验
为什么自交不 需要处女蝇?
9
1、果蝇雌雄的区别
• 雄: 腹部狭长,末端浑圆 腹背有5条横纹,粗细不 一致,末端2-3条横 纹“连成一片”,呈 现“黑屁股”一样; 前足附节端表面有黑色 “性梳”,在显微镜 下呈黑梳子; • 雌: 腹部宽大,末端突尖, 腹背有7条横纹,色淡, 粗细一致,前足附趾 无性梳; 雌蝇体内有一储精囊, 一次受精,终身够用, 所以杂交时必须选择
果蝇杂交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器具和药品 四、实验内容 (一)果蝇形态的观察 (二)果蝇的饲养 (三)果蝇的杂交
五、实验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六、实验报告 七、注意事项
一、实验目的
2018/10/5
4
学会杂交实验设计的方法 理解遗传的三大定律
学会运用统计学和遗传学的理论分 析实验现象 初步学会论文的撰写方法
七、注意事项:
• • • • • 准备记录本做好每日的工作记录; 检查实验流程之后方可开始实验; 实验之前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 培养基按比例用多少配多少,不能浪费; 取处女蝇时,出现幼虫后天天观察是否有 蛹出现; • 你是否明白以下问题:
1、取原种放入新的培养瓶中继续培养的目 的 是什么? 2、什么时候除去原种? 3、怎样保证所取的雌蝇为处女蝇? 4、怎样进行正交和反交? 5、怎样扩充子代数量?
2018/10/5
19
4、转瓶(示范)
5、处死
6、取处女蝇
• 在培养瓶中出现第一个蛹后,除去所 有的成虫,每隔9h观察一次,此时出现的 雌蝇还未能进行交配,分离出来后即为处 女蝇。
(三)果蝇杂交的流程
2018/10/5
23
以 6#♀ × 2#♂为正交
2018/10/5Βιβλιοθήκη 24取原种(纯种)
每一培养瓶要贴标 签,注明(杂交)
实验结果(模拟)
• e# ♀ ×6#♂(正交) e# ♂ ×6# ♀(反交) F1 红长灰♀:116 ♀ :红长灰108 ♂:112 ♂:白小灰121 F2 ♀红长灰108 ♂47 ♀:红长灰70 ♂:74 红长黑 35 4 红长黑6 0 红小灰 0 26 红小灰18 6 红小黑 0 7 红小黑16 22 白长灰 0 18 白长灰13 14 白长黑 0 6 白长黑11 12 白小灰 0 57 白小灰83 85 白小黑 0 5 白小黑0 0
统计天数为7-8天 列表统计F1的性别、 体色、翅形、眼色及 是否有异常,数量: 250-300只
7-8天后除去F1,或转一次瓶
数量为400只以上 F1自交可做2瓶
统计F2的性状
五、实验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将原始数据(眼色、翅形、体色、性 别)列表归纳统计; 用统计学原理和遗传学原理对数据 进行分析、假设和判断;
品系,时间,班别 ,姓名
6#5-6对 于一培养瓶
2#5-6对 于另一培养瓶
7-8天后,出现第 一个蛹时除去原种
7-8天后,出现第 一个蛹时除去原种
每隔9h取一 次处女蝇, 共6-7对于一 培养瓶中
超过9h的雌蝇坚 决不能用于杂交, 若混有一只雄蝇 ,所有雌蝇都无 用!
取6-7对雄蝇 于一培养瓶中
若混有雌 蝇,除去 后,雄蝇 仍可用
2018/10/5
13
(二)果蝇的饲养
2018/10/5
14
1、果蝇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
3.5-4.5天后,
羽化成虫
成虫交 配后1天
2.5-3.5天 后,成蛹
产卵, 1天孵化 为一龄幼虫
1天后, 成三龄虫
1-1.5天 后,成二龄虫
2018/10/5
15
羽化后的成虫一般要经过至少12小时 才能交配,此时的成虫又称为处女蝇; 温度越低,生活周期越长,25℃平均 10-12天一个世代;但超过30℃ 易出现 变异; 生活习性:果蝇是以水果上的酵母为 食,所以实验室内凡能发酵的基质都可作 为果蝇的饲料。
2018/10/5 16
2、培养基的配制(以100ml量为例)
70ml水 + 0.85g琼脂 + 7g蔗糖
煮开至琼脂溶化
加入麦片糊(30ml冷水与8g麦片混匀)
煮开约3分钟
稍凉后加入1g酵母粉,0.4-0.5ml丙酸,混匀
分装,乘热塞上棉花塞。
3、果蝇的麻醉(示范)
注意: 不可在培养瓶内麻醉; 如果进行形态观察可进行深度麻醉至 死——腹部向前弯;双翅向背后与胸部 成45° 如果进行杂交,一般成自然停飞状态 为宜;
处女蝇
2018/10/5
10
2、其他性状的观察
眼色:白眼与红眼;
翅形:长翅(正常翅)、短(小)翅、残翅;
体色:黑檀体、灰身; 刚毛:直刚毛、焦刚毛;
2018/10/5 11
果蝇几种品系的性状
品系 2# 6# 体色 眼色 翅形 雌 雄
e#
18#
3、其他
卵:圆形,前端有两条触须突起,通常附在瓶 壁上; 幼虫:蛆状,奶白色,前端尖,后端钝,头部 收缩迅速; 蛹:黄色
红小57 红残37 白长35 白小49 白残37 红小55 红残50 白长53 白小48 白残31 红残47 红小37 红残24 白长32 白小36 白残28
e#(红眼黑檀体长翅)× 6#(白眼灰身小翅)
分析要点: • 显隐性的判断; • 常染色体遗传和性染色体遗传的判断; • 是否连锁的判断; • 若是连锁则要计算它们之间的交换率; • 若是非连锁则要计算它们之间的组合比例; • 分析时从一对性状 两对性状 三对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