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最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最全)

最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最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哲学篇一、导论 (2)二、唯物论 (4)三、辩证法 (7)四、认识论 (12)五、唯物史观 (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政治经济学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22)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22)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2)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23)四、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23)五、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24)六、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4)七、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6)八、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27)九、资本积累 (29)十、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29)十一、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31)十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32)十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33)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34)一、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34)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4)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36)四、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7)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38)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38)最新版马原哲学篇全知识点总结,按照高中哲学生活分块整理,既包含高中生高考必备矛盾分析法原理+论述,又融入大学生期末必考知识点“时间和空间”、“和谐”、“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等,无论你是马原摸鱼一学期,期末周摸黑在学习,还是刻苦听课17周,还是满脑空空,我以本人期末马原4.0的绩点向您保证,此文档将保你假期无忧!当然,空有文档还不行,还需要您抓紧摸黑复习呀!期末加油!!!一、导论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总结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总结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 世界观:指人们对世界、对人生、对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2. 方法论: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一套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世界观,强调矛盾的普遍存在和发展,以及事物变化的根源与动力。

4.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1.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或者精神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表现为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三个方面的斗争。

三、客观和主观的辩证关系1.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论,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2. 客观性:是指事物和现象在存在上的独立性和客观规律性。

3. 主观性:是指人的意识、思维和判断等活动的特点。

4. 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既强调客观规律性,又强调主观能动性。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 实践: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改造活动,也是认识的来源和准绳。

2. 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理解,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五、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1. 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和实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基础。

2. 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3. 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表现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力。

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 生产力: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消费资料和生产工具,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2. 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辩证唯物论o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例如,人们根据客观的自然规律发明了各种工具和技术,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o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唯物辩证法o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比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o发展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会经历曲折,但最终会取代旧事物。

o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矛盾。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o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家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决定认识的体现。

o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劳动价值论o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o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剩余价值论o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o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三、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o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1.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o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o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1.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对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马原期末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我们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我们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来掌握。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马原,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论是指认识论和宇宙观的基本原则,它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辩证法是指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矛盾的学说,它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之一。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理论成果。

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毛泽东则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之二。

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例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它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是阶级矛盾。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最后,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

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但其思想和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我们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来掌握。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核心思想和当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

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复习资料和方法,取得好的成绩。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愿大家能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本质: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也就是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可称为哲学。

2、功能: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就是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去观察、分析、思考与解决各种问题,就就是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统一的。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恩格斯的一个问题: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包括2个方面。

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亦即谁决定谁的问题。

(即何者第一性)②思维与存在、精神(意识)与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即有无同一性)3、四条论据:不能回避\ 前提基础\ 斗争焦点\ 实践问题(问题: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则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做出明确回答的问题;②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解决其她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与基础;③思维与丰在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史上各派斗争的焦点,从而成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三)哲学的主要派别1、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⑴唯物主义定义:所谓唯物主义就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思(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思、意识就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⑵唯心主义定义:所谓唯心主义,就就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就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2、形态:首先,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

它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或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就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就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第一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哲学的含义: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人生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

方法论主要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事物和问题须“怎么办”这个问题,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问题。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就在于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就是说“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可以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1)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

——本体论2.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

——认识论3.思维怎样反映存在的问题。

——方法论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哲学形态: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精神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心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形态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物质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物主义哲学。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万物的本源看作是某种物质具体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把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原子(或分子)等同于物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把从包括“黑马”在内的世界万物中抽象出来最大共性的本质视为物质,即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形而上学:一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

二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思维方式,即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客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客观精神”)主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主观精神”或万 物共相、本质为人心所造) 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谈话论辩、在辩论中揭露对话议论中的矛盾并通过克服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辨析题。

1、哲学等于世界观。

(P9)2、唯物主义就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唯心主义就是重人轻物的理想主义。

(P9)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个独立的哲学派别。

(P9)4、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P10)5、哲学具有民族性,所以,不同民族的哲学是绝对排斥的。

(P10)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人类”的哲学。

(P10)四、简答题。

1、简述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P11)2、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怎样?(P11)3、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二个方面及其关系。

(P12)4、简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P12)5、怎样理解哲学的阶级性?(P12)6、简述哲学与文化的关系。

(P13)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

(P13)8、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特点?(P13)9、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P14)10、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P14)1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15)12、简要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P15)1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P15)五、论述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意义?(P16)2、当代西方哲学主要存在哪两种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如何正确对待它?(P17)3、试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一。

(P17)4、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P18)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三、辨析题。

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P35)2、人类世界就是人类社会。

(P35)3、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P35)4、人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因此有了人脑就会自动产生意识。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

1.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的两大贡献: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5.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

是指引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

8.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社会两极分化;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9.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0.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

1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

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集中体现为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

13.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14.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1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4.矛盾的两个特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居安思危)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特殊性: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复习备考资料)(一)简答题:(其二)一、联系及特点P40(1)联系的概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二、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在事物中的作用(关系)P43 (也有可能出在材料题)(1)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者的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同一性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

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的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物极必反”是矛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矛盾,是质变和量变的关系)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及关系P45----是矛盾问题的精髓(问答)(1)普遍性: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特殊性: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②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④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3)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这三种情形在问答题中不必答,分析题要答)四、量变和质变P46(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2)二者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五、否定之否定规律P47(1)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3)材料题补充: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之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的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4)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六、社会存在和意识P95 P97(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③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一方面: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P100 P101(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二者的相互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一方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八、真理和价值P71 P84(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

价值的特性: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而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两者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2)(3)二者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③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4)真理与谬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真理与谬论既对立又统一(二)可能出现在选择题和材料题的知识点1、(1)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1)满足以下特征的可称为物质: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3)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4)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6)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7)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8)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类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9)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0)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11)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2)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3)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者基本活动。

4、(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2)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4)社会形态的内涵: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人们的历史性选择。

(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6)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马克思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民群众的经济地位、经济利益和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5、(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39页;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2)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3)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4)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枢纽);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5)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6)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是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7)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