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土司家族的婚姻关系及其社会影响

合集下载

由_西夏李氏世谱_看李土司宗族内部的组织管理体制

由_西夏李氏世谱_看李土司宗族内部的组织管理体制

2006年第2期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3月No.2,2006Qinghai Social Sciences M a rch,2006由《西夏李氏世谱》看李土司宗族内部的组织管理体制张生寅 崔永红 【摘要】 文章利用《西夏李氏世谱》披露的有关资料,从土司与土舍之间的关系、土舍的内部组织着眼,对青海民和李土司的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了初步分析考察。

【关键词】 《西夏李氏世谱》;李土司;土舍;组织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 K29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338(2006)02—0093—05 在西北土司制度研究中,青海民和的李土司因其在西北历史上的影响较大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特别是历代李土司纂修的家谱成为研究西北土司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但由于种种原因,历代纂修的李土司家谱大半散佚亡失,存世的不多。

青海民和的李土司后裔李鸿仪先生穷50年之力编纂的《西夏李氏世谱》,经其子李培业先生整理后,于1998年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部世谱虽系近代续纂,但其中辑录了许多明清时纂修的李氏家谱中的内容,特别是辑入了明清时期的一些敕诰、印照、委牌、委札等,为其它家谱所不见,是研究土司宗族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的重要资料,弥足珍贵。

本文在参考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对李土司宗族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进行初步分析考察,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土司与土舍的关系明清时,李土司宗族内部有土司与土舍之分。

土司世代承袭朝廷所封职衔,是土司统治的支柱和核心;土舍是与土司有血缘关系的同宗,又被称为“族舍”,是土司宗族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深入研究土司宗族的内部组织结构,土司与土舍的关系应是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往由于资料匮乏,人们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的并不多。

《西夏李氏世谱》卷四“典册谱・印照”部分辑有清代康熙四十三年(1704)至民国23年(1934)间的结词、印单、印照、印结、执照、文件等13件,其中有7件是李土司给各土舍的,内容多为约定土司与土舍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对于我们认识土司与土舍之间的关系有一定参考价值。

李氏家族历史文化调研报告

李氏家族历史文化调研报告

李氏家族历史文化调研报告李氏家族历史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李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历史的一个家族,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李氏家族的起源、发展、传统文化和家族价值观,以及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二、起源与发展据史书记载,李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庞大和有影响力的家族之一。

其始祖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李耳,他是春秋时期政治家李悝的后裔。

从李耳开始,李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许多朝代的皇帝、王室成员和政治家。

李氏家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分布到各个地区和领域。

在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李朝和李唐两个分支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李氏家族的成员还在宋、明、清等朝代出任重要职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传统文化和家族价值观1. 孝道尊重:李氏家族非常重视孝道尊重的传统价值观。

他们将家庭放在第一位,尊敬长辈,重视家族关系,注重家族团结。

2. 文学艺术:李氏家族历来崇尚文学艺术,许多李氏家族成员都以其才华著称于世。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李氏家族的成员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

3. 传统医学:李氏家族在传统医学方面也有深厚的造诣。

许多李氏家族的成员都是著名的医学家,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4. 社会责任:李氏家族注重社会责任,许多李氏家族成员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李氏家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家族之一,对当地社会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李氏家族在政治和决策层面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许多李姓成员出任过朝廷高官和军事指挥官,对于当地政治和社会事务有着重要影响。

其次,李氏家族的文化和艺术传统对于当地的文化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们对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推广和弘扬,丰富了地方文化的内涵。

其次,李氏家族对于中医药传承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李氏家族的医学家通过世代传承,保留了许多珍贵的中医药知识和经验,对于当地的医疗事业做出了贡献。

明《李土司家谱》

明《李土司家谱》

明《李⼟司家谱》青海省档案馆所藏明代《李⼟司家谱》是⼀九⼋六年九⽉从民和县档案馆复制⽽来的(原件现藏于民和县档案馆)。

该家谱系青海省民和⼟族东伯府李⼟司家家谱。

唐、宋以来,历代封建王朝对边远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统治,⼤都是通过对各少数民族⾸领⼈物封以官位,授以名号的办法,来管理当地的军政和⽣产事务,安定社会秩序,保卫和扩⼤疆⼟的。

元朝奉⾏这种政策,委任了⼀批⼟官⼟吏。

明朝,朱元璋进⼀步发展了这种制度,把它作为⼀项扩疆保⼟的重要措施来推⾏。

明朝初年,西宁卫地处边陲,区域辽阔,诸族杂居,风俗各异,⼀时难以统摄。

针对这种情况,朱元璋给当地的“⼤姓豪强”和“世积威约之⾸领”授以官职,把他们正式称为“⼟司”。

其具体做法是:⽣活上给予优厚待遇,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政治上予以⾼度信任,并加重⽤,与朝廷委派的“流官”(⼀称汉官)共同参治。

⼟司制度从性质上讲,是明清王朝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实⾏的⼀种封建制度。

⼀九三⼀年⼋⽉,⼟司制度被正式废除,⼟司被委任为区长或乡长。

明朝在西宁卫所封的⼟司中,除陈义是江苏⼭阳汉⼈外,其余如李南哥、祁贡哥星吉、薛都尔、铁⽊录等,全系青海东部地区的吐⾕浑后裔、元末蒙古族旧⾂和其他少数民族⾸领⼈物。

这些⼟司中,以民和⼟族⼟司李南哥势⼒最⼤。

元末年,李南哥是西宁州同知,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以州归附明朝,授西宁卫指挥佥事。

明成祖永乐六年(1408),其⼦李英袭职,后以功封会宁伯,李南哥也享受其⼦李英的会宁伯爵位。

从李南哥起李⽒家族世居西宁卫碾伯所上川⼝,称东伯府李⼟司。

李英的从⼦李⽂,为陕西⾏都司都佥事,后因功⽽被封⾼阳伯,世居西宁卫屹塔城,称西伯府李⼟司。

后清顺治⼆年(1645),李南哥的⼜⼀后裔李化鳌归附清朝,顺治⼗⼆年授百户职,世居碾伯城九家巷,称百户李⼟司。

由于李⽒⼀家⼆⼈封为伯爵,⼀⼈封为百户,不仅在西北地区有很⼤影响,就是在朱明王朝的京城之内也颇具声望。

明《李⼟司家谱》对东伯府李⼟司家世作了如下叙述: 1、从族源来看,其祖先是吐⾕浑中的望族和上层⼈物,以⾄元末明初成为朝廷显贵和⼟司。

李土司家族的婚姻关系及其社会影响

李土司家族的婚姻关系及其社会影响

大族的联姻 , 强化自己的实力。从李氏世谱和上表 可以看出, 李氏家族自归附明朝始, 就与当时甘青地
李南哥适女的情况在李氏世谱中未见 51
第 33 卷

英 : 李土司家族 的婚姻关系及其社会影响
记载。但巩卜失加生 活的时段正是 李氏李南哥时 期。那么, 与巩卜失加有联姻关系的肯定是李南哥 的女儿。 #御祭李英女文 ∃载 : %%致仕都督同知 [ 5] 鲁鉴妻夫人李氏。尔以柔淑作配将门 %% 根据 鲁土司家谱记载 , 三世都督贤公元配李夫人 , 湟中 会宁伯李公英女 , 婉娩幽闲, 不苟言笑。 四世都督 鉴公, 元配李夫人 , 湟中高阳伯李公文长女也 , 夫人 出族宦 , 惟孝贤 。因此, #御祭李 英女文 ∃ 记载有 误。祁土司家族也是 河湟流域非常 显赫的土官世 家。在李英时, 就娶 指挥朵公长女 , 此朵公即朵 儿只失结, 元甘肃右丞 , 归附后授本卫指挥 , 为东祁 土司之祖。到李文时 , 又将女儿许配给指挥使祁英。 祁氏家族的祁风与李氏联姻 , 公 ( 祁风 ) 初配鲁氏 总兵官鲁公之女 , 先公而卒。继娶李氏都督李公之 孙女 %%
#追赠特进荣禄大夫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李公神道碑 ∃ #金文靖公集 ∃ 同上 #鲁氏家谱 ∃ #追赠特进荣禄大夫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李公神道碑 ∃ #明故前推诚宜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会宁伯李公神道碑 ∃ 同上 同上 #鲁氏家谱 ∃ #御祭李英女文 ∃
李英女 李英女 李英女 李 昶
#东西二府李土司世系表 ∃ #鲁氏家谱 ∃ #明故奉天翊卫推诚宣儿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高阳伯李公墓志铭 ∃ 同上 #降母神祠庙记 ∃ #明故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高阳伯李公墓志铭 ∃ #降母神祠庙记 ∃ #明故诰封昭毅将军锦衣卫指挥使守村李公暨孙淑人合葬墓志铭 ∃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怀远将军万程李君墓志铭 ∃ 同上 #东府第六门世系总表 ∃ 同上 #西宁府新志 ∃卷二十七 #献征 ∃ #东西二府土司世系表 ∃ #东府第六门世系总表 ∃ 同上 同上

责任、权力与情欲:明代西南土司家族女性研究

责任、权力与情欲:明代西南土司家族女性研究

责任、权力与情欲:明代西南土司家族女性研究
赵秀丽;徐智涵
【期刊名称】《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6)1
【摘要】对明代西南土司家族女性群体进行画像,可以聚焦责任、权力与情欲三大核心要素。

土司家族女性的职责使命依据其身份主要分为三种:女土官——地方政权运作维系者,土司夫人——家庭责任承担者,土司女儿——家族政治联姻结盟者。

土司家族女性对权力的态度与其为人处世风格、追求目标息息相关,她们作为一支重要的地方势力对土司继承权的态度大致分为三类:主动捍卫、守住继承权;不迷恋,主动返还权力;未获得继承权,千方百计争夺权力。

明代不同土司家族女性对职责使命的认知、对忠义精神的体悟,对情感欲望的感知程度不一,家庭、社会与自我在其心目中所占分量不一,因而在具体实践中做出各自不同的抉择,发挥不同的作用:有的女性为保护家族男性世系传承稳定竭尽所能做好家庭主事者,有的女性受忠君爱国意识浸润甘做社会秩序维护者,有的女性沉溺于私人情欲放纵个人欲望成为家族地方动乱的肇事者。

【总页数】9页(P41-49)
【作者】赵秀丽;徐智涵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期刊社;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D691
【相关文献】
1.明代中央政权对土司的政治控制探析——以土家族土司为例
2.明代中央政府对土司的儒化与利用——以土家族土司为例
3.土司制度:国家权力在西南土司地区的延伸
4.从女性土司的设置及承袭看明代土司制度——以商胜、奢香、秦良玉为例
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明代西南土司“应调从征”的军事贡献——以“保靖土司”为个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土司家族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李土司家族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李土司家族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李土司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地方政治制度,在明清时期,李土司制度曾经是大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系。

在李土司制度中,土司及其家族成为地方治理的核心,土司家族的家族制度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对于西南边疆的现代化进程及文化交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目前关于李土司制度的研究尚处于萌芽状态,对于李土司家族制度的研究更是缺乏相关资料和深入探究。

因此,开展李土司家族制度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与价值意义,也有着实践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李土司家族制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与活动现状,分析李土司家族制度的演变过程、内部关系、家族组织结构等。

探究李土司家族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当代社会的影响,为了推进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提升边疆未来的治理方式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

本研究主要意义在于:1.深入了解李土司家族制度的历史渊源和内部组织结构,为观察当时社会现象和认识西南地区历史发展提供有力证据。

2.揭示李土司家族制度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为推进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提升边疆未来的治理方式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

3.为当今中国基层治理提供现成的家族制度参考标准。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李土司家族制度的历史渊源和内部组织结构。

(2)李土司家族制度中的权力制衡与公共管理。

(3)李土司家族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它的启示。

(4)李土司家族制度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2.研究方法:采用历史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搜集有关李土司家族制度的历史资料,深入探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背景下的李土司家族制度的演变和影响,并对李土司家族制度在当今中国基层治理中的借鉴价值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研究预期结果1. 进一步阐述、总结与分析李土司家族制度的本质和内涵。

2. 揭示李土司家族制度在当时社会背景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论清末青海河湟地区的宗法社会——以忠孝堂《李氏家谱》为例

论清末青海河湟地区的宗法社会——以忠孝堂《李氏家谱》为例
李 土 司 家 族 在 明 代 最 为 兴 盛 ,至 清 代 地 位 则 每 况 愈 下 , 此 因 清 雍 正 三 年 (17 25年 )后 ,西 宁 府 下 ,设 西 宁 、碾 伯 二 县 , 地 方 权 力 逐 渐 由 土 司 之 手 移 于 政 府 。另 外 ,清 朝 兵 力 依 靠 于 八 旗 兵 和 绿 营 兵 ,土 司 兵 力 缩 小 ,这 样 以 武 功 建 立 的 土 司 世 袭 制 逐 渐 失 去 其 作 用 。但 青 海 地 区 的 土 司 制 度 一 直 维 持 到 了 民 国 时 期 ,在 当 地 产 生 了 重 要 的 影 响 。长 时 间 的 家 族 延 续 使 得 李 土 司 家 族 的 文 字 资 料 留 存 很 多 ,经 过 李 鸿 仪 、李 培 业 两 位 先 生 的 整 理 ,形 成 《西 夏 李 氏 世 谱 》这 部 巨 著 ,这 为 研 究 者 提 供 了 极 大 的 方 便 ,不 少 优 秀 的 论 文 便 是 基 于 此 书 写 成 : 笔 者 在 青 海 省 图 书 馆 找 到 的 忠 孝 堂 《李 氏 家 谱 》是 属 于 李 土 司 家 族 东 府 第 十 二 门 的 家 谱 ,在 这 本 家 谱 中 ,摘 录 了 很 多 《李
“古 礼 同 姓 不 婚 。 附 远 厚 別 也 。 盖 今 之 同 姓 。即 昔 之 同 宗 。 ”151同 姓 不 婚 为 古 礼 ,是 防 止 近 亲 结 婚 的 一 种 手 段 ,后 世 各 朝 的 法 律 中 也 多 有 出 现 ,但 到 了 清 代 这 种 限 制 在 现 实 中 几 乎 不 存 在 了 , “从 《刑 案 汇 览 》 中 我 们 可 以 发 现 许 多 妻 与 夫 同 姓 的 例 子 ,更 重 要 的 是 法 律 所 采 取 的 不 干 涉 主 义 。 ”171 这 是 因 为 人 口 流 动 和 改 姓 氏 等 现 象 的 频 繁 发 生 ,使得同姓之 人 未 必 是 同 宗 ,因 此 清 代 的 县 官 对 同 姓 结 婚 几 乎 不 进 行 处 罚 , 并 且 社 会 上 对 同 姓 婚 姻 的 现 象 也 大 都 司 空 见 惯 :但 现 实 中 依 然 有 很 多 家 族 保 留 了 此 项 规 定 ,这 是 因 为 家 族 大 都 聚 族 而 居 , 在 一 定 范 围 内 , 同 姓 是 同 宗 的 现 象 并 不 少 见 ,忠 孝 堂 《李氏 家 谱 》之 所 以 对 同 姓 不 婚 进 行 限 制 也 是 基 于 此 原 因 。

土家族婚姻习俗变迁记—— 以恩施楠木园村为例

土家族婚姻习俗变迁记—— 以恩施楠木园村为例

53撰文/牟 珍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地带,其独具特色的传统婚俗文化一直吸引着众多人,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土家族婚俗文化在择偶方式和标准、婚礼仪式等方面受到内外因素影响,使其发生急剧变迁。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文化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由于山区地形闭塞,交通不便,使得土家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婚姻是男、女缔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形式,土家族最初封闭的地形使得土家儿女在婚姻缔结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

土家族婚姻类型历史血缘婚是土家族较早的婚姻类型,其表现形式是兄妹结婚及普那路亚家庭婚姻。

《佘氏婆婆》、土家《摆手歌》以及《马桑树的变迁和百家姓的由来》等神话传说都讲述了土家兄妹结婚的故事,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近亲结婚弊端,最后发展为禁止兄妹成婚的普纳路亚族内通婚的规定。

另外,从土家族人对亲属的称谓也可推究,除了对父母有单独的称谓外,祖父母、祖父母的姐妹妯娌、外祖母、外祖父母的妯娌都是一样的称呼,对其他亲属也一样,只要辈分一样都是同样的称呼。

骨种婚又叫“姑舅中表”婚,即姑舅儿女通婚,表兄妹是娶妻和嫁人最先考虑人选,姑家之女必须嫁给舅家之子,舅家之女必嫁给姑家之子,这样以保证舅家“骨种”土家族婚姻习俗变迁记—— 以恩施楠木园村为例54的延续。

这个时期土家女性地位较高,没能与姑舅儿女结婚的青年男女可以通过“山头对歌”找到自己心仪结婚对象,然后交换信物定亲,婚礼程序也很简洁,女家不取聘财,男家不索厚奁。

此外,土家“转求”“填房”和“坐房”都是“骨种婚”表现形式。

清代“改土归流”以后,派往土家族聚居区的流官纷纷对土家族的婚姻习俗进行了改革,鹤峰州流官毛峻德在《文告》中明确规定,男女婚嫁需习汉俗,同姓不婚,有亲属关系者不婚,且必须有媒妁之言,按照汉族习俗通晓双方家人,下聘礼迎亲。

此次婚俗改革是土家族逐步走向封建化的过程,女性地位大大降低,男尊女卑,完全丧失婚姻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区实力极其雄厚的鲁土司结为姻亲 , 继而又与祁土 司、 陈土司、 吉土司、 汪土司等土官大姓联姻。其中 与鲁土司和祁土司家族通婚次数最多。早在明洪武 年间李、 鲁两家就开始联姻。 二世祖都督 巩卜失 加公 , 元配李氏夫人, 湟中会宁伯李公某女, 性仁孝 贞烈 %%
[ 3]
。即利用与族内世家
摘 要 : 李土司家族是河湟地区最著名的土司家族之一 , 婚姻在其家族的发 展中曾发 挥十分重要 的作用 。 本文 旨在分析
和阐释其婚姻关系及 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 关键词 : 李土司 ; 婚姻关系 ; 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 : K 283.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5447( 2007) 01- 0050- 05
[ 14] [ 13] [ 12] [ 11]
。西府 十五世 李凌 霄娶 祁国屏 之仲
女 , 祁国屏乃祁土司后代 , 袭指挥同知, 以功升庄浪 参将。通过联姻 , 使彼此之间在政治、 经济上的联系 更为紧密, 最终使各自的家族实力增强, 军事防御力 量也更加强化。 无论是在受命于朝廷 , 还是在保护地方利益时 , 都能够同甘共苦。 #明季北略 ∃载 : 当时西安既陷 , 三秦无不望风归 款, 独西 宁坚守不下 , 非有良将劲 兵 , 何以此? 惜乎主者姓氏未著也。
收稿日期 : 2006- 07- 27 作者简介 : 赵
!
事。其子英, 宣德二年 ( 1427) 封会宁伯 , 为东府李 土司之祖。其后又从东李土司分出小李土司。三府 土司 , 一居西宁 , 一居民和 , 一居乐都。历明、 清两 代, 至民国时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 世袭土官指挥 同知。子孙繁衍, 居住湟水流域, 已有 700 余年。李 氏家族为河湟地区的政治、 经济发展及文化教育事 业等都做出过很大的贡献。 一个民族的文化 , 便是这个民族特定历史的反 映。李土司族属土族 , 那么他所代表的土族上层的 文化 , 必定也是土族所走过的历程在土族上层人民 思想感情、 心理及言行的反映。土族是鲜卑族的后 裔, 因此他的 传统文化必然要 以鲜卑文化为核 心。 但土族文化早在吐谷浑汗国分裂破灭时就已经开始 走上汉化道路 , 而唐代以来 , 其汉化进程加快, 直到 明清时几乎完全汉化。因此, 土族文化中汉文化的 成分很多。 李土司作为土族上层的代表 , 在其家族的发展 中更是大量融汇了汉文化的成分 , 在其家族的政治 思想、 军政制度、 婚姻家庭制度以及文化教育等各个 方面 , 都充满了浓郁的汉文化气息。正是基于此 , 才 保证了李氏家族的繁衍不息。 二、 李土司家族的婚姻关系 自人类产生以来 , 婚姻家庭一直是作为人类一 切社会行为的基础 , 并始终受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影 响, 可以说 , 它是 不同历史时期 , 不同民族的生产、 生活习俗、 宗教信仰、 伦理道德、 习惯法规及社会的
英 ( 1977- ), 女 , 青海门源人 ,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中国少数民族史 。
50
青海民 族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7土司家庭作为明清时期河湟流域的世
影。同时折射出李氏家族的婚姻深受汉族儒家文化 和封建礼教的熏染。下面笔者主要通过李氏世谱和 其它地方志, 将明清以来李氏家族主要房支与他氏 婚姻关系情况列表说明。
李文女 李文女 李文女 李 巩
李昶女 李巩女 李崇文 李崇文 李崇文女 李崇文女 李光先 李光先 李光先女 李光先女 李化龙 李珍品 李凌霄 李元龙 李元龙 李完女 李洪远 李如龙 李栋先 李鸿仪
明朝在甘青地区设置了众多的世袭土官 , 这些 土官家族在明清两代除了通过军功使家族势力得以 扩充外 , 还需要 借姻亲关系形成一定的社会力量 从而达到共同依存的目的
[ 6] [ 4]
在前表中即可看出。早在李南哥时 , 就与元脱脱国 公女王氏联姻 , 脱脱为元朝著名的丞相 , 曾一度从太 傅职累官至左丞相、 右丞相。 #元史 ∃有传。李英女 适恭顺侯吴瑾 , 吴瑾是恭顺伯吴允诚的孙子 , 居甘肃 塞外塔 沟城。 永乐七 年 ( 1409 ), 吴允诚 因战功 受 封恭顺伯, 食禄千二百石, 予世券 。吴瑾死, 赠 [ 10] 凉国公, 谥忠壮 , 予世券 。 #明史 ∃载其家族为蒙 古人 , 但吕建福先生认为其应为土族。 再看李巩 将女儿许配与伏羌伯毛公次子锦衣卫百户毛济。毛 氏家族也是河西的名门望族。祖哈喇歹 , 洪武初归 附为千户。至宝, 以骁勇充总旗, 至永昌百户。因历 代荫 功 , 明 正 统 十 年 ( 1445 ) 始 赐 毛 姓 , 十 三 年 ( 1448) 赐名忠 , 累 功晋封 伏羌伯。他为 将纪律 严 明, 骁勇善战, 在固原战役 中阵亡, 赐爵武勇侯 , 世 袭, 受当地百姓的景仰。 族际通婚一直是民族融合的一 个重要变 量。 河湟流域的少数民族与周围汉族长期杂居 相处 , 尤其是受明王朝提倡和鼓励少数民族与汉族 之间通婚政策的影响 , 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通婚 现象很多。史载河湟少数民族, 所分田土, 多鬻民 间, 与民错杂而居, 联姻结社, 并有不习土语者。 那么 , 李土司作为少数民族上层代表与汉族交往频 繁, 加之其统治需要 , 他们与汉族通婚的比例较普通 百姓要高。前表中东府李崇文和李光先及其女儿的 姻亲对象就是与汉族世家通婚的佐证。通过和汉族 上层官吏的联姻, 不仅能加快李氏家族进一步汉化 的步伐, 而且也能够巩固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基于上面的分析 , 我们可以总结出李氏家族的 联姻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望族之间的政治联姻。世 家大族婚姻关系的政治性在史学界已达成共识, 王 伊同先生称世家大族间的婚姻为 通家 , 指出 : 是 通家专谓姻戚矣。高门慎婚 , 婚者门第略相等。通 家则共同携援 , 充塞朝堂。方面广而仕途泰 , 所以维 系攀揽, 使门第不稍坠者 , 通家预有力焉。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 33卷第 1 期 2007 年 1月
JOURNAL O F Q INGHA I NAT IONAL IT IES INST ITUTE
( socia l sciences)
VOL. 33 NO. 1
Jan. 2007
李土司家族的婚姻关系及其社会影响
赵 英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2)
大族的联姻 , 强化自己的实力。从李氏世谱和上表 可以看出, 李氏家族自归附明朝始, 就与当时甘青地
李南哥适女的情况在李氏世谱中未见 51
第 33 卷

英 : 李土司家族 的婚姻关系及其社会影响
记载。但巩卜失加生 活的时段正是 李氏李南哥时 期。那么, 与巩卜失加有联姻关系的肯定是李南哥 的女儿。 #御祭李英女文 ∃载 : %%致仕都督同知 [ 5] 鲁鉴妻夫人李氏。尔以柔淑作配将门 %% 根据 鲁土司家谱记载 , 三世都督贤公元配李夫人 , 湟中 会宁伯李公英女 , 婉娩幽闲, 不苟言笑。 四世都督 鉴公, 元配李夫人 , 湟中高阳伯李公文长女也 , 夫人 出族宦 , 惟孝贤 。因此, #御祭李 英女文 ∃ 记载有 误。祁土司家族也是 河湟流域非常 显赫的土官世 家。在李英时, 就娶 指挥朵公长女 , 此朵公即朵 儿只失结, 元甘肃右丞 , 归附后授本卫指挥 , 为东祁 土司之祖。到李文时 , 又将女儿许配给指挥使祁英。 祁氏家族的祁风与李氏联姻 , 公 ( 祁风 ) 初配鲁氏 总兵官鲁公之女 , 先公而卒。继娶李氏都督李公之 孙女 %%
资料来源
家大族 , 其婚姻关系及其显现出来的一系列模式和 特点, 就是当时李土司所代表的民族 ∀ ∀ ∀ 土族上层 在生活习俗、 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一个缩
李土司家族 李南哥 李南哥女 李南哥女 李南哥女 李 李 英 英 联姻家族 脱脱国公女王氏 指挥班贵 汪福 鲁氏 指挥朵公长女 故神武右卫干户夏公之侄女 恭顺侯吴瑾 西宁卫指挥吉祥 鲁贤 陈氏 鲁鉴 指挥使祁英 指挥使陈云 营州卫武德将军正千户许谅之女 广义伯家子某 伏羌伯毛公次子锦衣卫百户济 锦衣卫都指挥孙锦女 金吾卫指挥支镛女 豹韬卫指挥王缙 山东都司佥书署都指挥佥事谷子奇 宁晋伯刘斌女 武骧卫百户藩震女 锦衣卫千户王遇 锦衣卫管卫事挥佥祖长男弘道 忠节公之曾孙女许氏 怀远将军谈怀德之长女 祁国屏之仲女 庄浪指挥鲁公仲女 河桥驿乔公季女 西宁进士张问仁 祁氏 刺氏 明指挥女 乐都长里文典公次女侯氏
[ 9]
以上主要讨论的是李氏土司支系的联姻情况, 对 于李氏家族各门舍人的婚姻关系而言, 通婚的姓氏来 源就比较复杂了。从李氏家谱看, 李氏土舍也有与周 围土司家族通婚的, 更多地则是与周围百姓的子女通 婚。且从地域上看, 不仅仅局限于湟水流域。如虎 氏, 就出自洮岷流域的土族虎土司家族, 今也见存于 大通河流域。马氏, 有可能出自洮岷流域的马土司家 族, 马氏也是土族望姓。再如吕氏, 出自土族, 今见于 河湟地区。雷、 朵, 原为羌族姓, 后融为汉族, 今在湟 水流域颇多。折, 土族姓氏, 复姓折掘, 原为鲜卑复 姓。从这些例子以及前述土司支系联姻情况看 , 李氏
[ 7]
李氏与鲁氏、 祁氏联姻后, 随之产生一系列复杂 的社会关 系, 其 中也 不乏 政治 利益上 的矛 盾。如 #明史 & 李英传 ∃载: ( 宣德 ) 七年 , 西宁指挥祁震子
[ 8]
成 , 应袭父职。其庶兄监藏实英甥, 英助为夺之。在 京杖人死。言官交劾 , 遂下英 诏狱, 夺爵 论死。 这一史料记载实则与 他处有出入。李培业家藏本 #始祖世系谱 ∃言 : % % ( 宣德 ) 六年有本卫官舍人 祁镇兴与侄祁监昝来京争职, 醉杀镇家人 , 仇家诬奏 英祖同谋。蒙恩宥闲任, 赐禄五百石 , 以右军都督府 官职。 %% 在宣德三年 ( 1428) 明廷给李男哥的敕 诰中又载: % %卿 ( 指 南哥 ) 夫妇 父子忠义、 诚心 % %卿子义能尽心国事 , 擒灭强寇。 % %进忽得卿 奏云、 史昭有诬陷卿父子之言。 % %此必小人离间 之言, 切不可信。 %%
李土司家族是明清时期河湟流 域土司中最显 赫、 最有影响的家族之一。以往对李氏家族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族源、 历史及军政活动等问题上, 尚未涉 及婚姻家庭问题。笔者认为婚姻是李氏家族最重要 也是最基本的社会行为之一 , 是维系李氏家族生命 传承的最直接动力, 在保证其家族长盛不衰中起着 重要作用。本文从其婚姻关系入手, 旨在阐释李土 司家族婚姻关系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一、 李土司家族的历史 据史料载, 唐中和元年 ( 881), 宥州刺史拓拔思 恭以平黄巢功, 受封为夏国公, 赐李姓。历五代 , 子 孙世为夏州节度使。自宋至元, 世长西夏 。在李 氏多种家谱及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中, 将李土司归为 沙陀晋王李克用之后裔, 但通过历史史实的考证, 此 乃攀附当时朝政之举。据李培业和吕建福二位先生 分析, 李氏传说的晋王应为西夏惠宗秉常之子、 崇宗 乾顺庶弟察哥。察哥 在夏贞观三年 ( 宋崇宗二年 , 1103) 封为晋王。察哥先 后多次出征河湟 流域, 其 间有大量西夏土族随迁。 西夏被蒙古灭后 , 至赏哥时 , 李土司家族由灵州 ( 今宁夏灵武县 ) 徙居西宁 , 遂古籍为西宁州土人。 赏哥初为元 歧王 府供职 , 卒赠 鄯善王。 其 子梅的 古、 孙管吉禄任西宁州同知。管吉禄生子三, 长察罕 贴木儿 , 其孙李文 , 明天顺二年 ( 1458) 封高阳伯 , 为 青海西府李土司之祖。次南哥 , 元末为西宁州同知 , 洪武二年 ( 1369) 以州归 附明朝 , 授 西宁卫 指挥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