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主理论纲要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民主政体最优论 天赋人权论 三权分立学说 人民主权论
一、民主政体最优论
1.荷兰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治制度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后 正式成立联省共和国。由于 荷兰省在联省中的经济和政 治地位最重要,因此亦称荷 兰共和国,简称荷兰。共和 国的政权被富人特权阶级垄 断,人们没有获得充分的民 主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尼德兰革命
17 世纪的荷 兰实行宗教宽 容,新教徒、 天主教徒和犹 太教徒可以和 平相处。
阿姆斯特丹繁华景象
当时的荷 兰有一定的自 由,但并不民 主。 ——斯宾诺莎
阿姆斯特丹市政府议政场景
2.斯宾诺莎的政治思想
巴 鲁 赫 • 斯 宾 诺 莎 (1632--1677) 出 生 在 荷 兰 犹 太教家庭,年轻时就对《圣 经》提出种种疑问,后来匿 名发表了《神学政治论》, 遭到当局查禁。于是他靠研 磨镜片为生,同时创作他最 著名的《伦理学》。他开启 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
三权分立学说示意图
立法权
贵族院 众议院
行政权
国王
司法权
人民法官
四、人民主权论
让 · 雅 克 · 卢 梭 (1712— 1778) 出生在日内瓦的一个钟表 匠家庭。他是一位激进的民主 主义者,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 原则是“人民主权”思想。他 坚持自然神论,反对无神论。 他的主要论著有《论人类不平 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绮 丝 》《 爱 弥 儿 》《 社 会 契 约 论》。
汉译洛克传记
洛 克 的 分 权 说
立法权
议会享有
行政权
君主享有
外交权
三、三权分立学说
1.启蒙运动的深入展开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 18 世纪 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 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 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 宣传。 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是伏尔泰。 他的思想对 18 世纪的欧洲产生 了巨大影响,所以,后来的人 曾这样说:“ 18 世纪是伏尔泰 的世纪。”此外,与伏尔泰齐 名的启蒙思想家还有孟德斯鸠、 卢梭、狄德罗等人,他们都被 认为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 思想先驱。
当代西方政治理论中的协商民主政治理论

当代西方政治理论中的协商民主政治理论协商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与民主制度。
20世纪后期,社会分化加剧,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利益追求呈现出多元的取向;个人、政党、组织等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不同利益的要求导致社会分歧也逐渐扩大。
不同种族、民族、宗教和社会团体需要形成一种多元的文化认同。
这种多元文化社会要求政治体制、运作机制对于解决分歧作出明确的回应,因此,社会文化的多元性是协商民主兴起的社会基础。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多元性的社会现实也是协商民主的动力。
协商民主理论来源于自由民主理论和批评理论。
它强调在多元社会现实的背景下,通过普通的公民参与,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其核心要素是协商与共识,协商民主理论是对西方竞争性民主模式的反思与替代,它的兴起与发展是当代西方社会现实的反映。
一、协商民主的提出及其涵义协商民主作为民主理论的新发展,其提出是为了回应西方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
20世纪后期的西方社会是潜藏着深刻而持久的道德冲突的多元文化社会,在这种多元文化社会中,种族文化团体之间因认知资源的不平等而造成的多数人难以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的现象普遍存在。
协商民主重新强调公民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强调对民意的质的提升,即通过不断地公共协商使各方都能了解彼此的立场,拓宽彼此的心胸,进而把私利提升为公利,以弥补选举民主多数票决的制度缺陷。
协商民主理论是在政治学家针对代议制民主政治体制在当代发展过程中的局限,对民主本质进行了深入反思的结果,是对自由主义民主或选举民主过于强调自由而忽视平等倾向的一种修正,是民主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
协商民主一词首次从学术意义上使用是1980年,克莱蒙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毕塞特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提出的。
在其民主观中,他主张公民参与而反对精英主义的宪政解释。
但是,真正赋予协商民主动力的是伯纳德·曼宁和乔舒亚·科恩。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5-
第2课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一二三
二、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1.背景 英国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动荡,最终实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 之间的政治妥协。 2.目的 捍卫革命成果。 3.内容 (1)社会契约说:人民通过社会契约组成政治社会和政府,保护人 们生来就有的各种自然权利;如果国王或政府违背了人民意志,违 反了社会契约,人民就有权使用武力推翻其统治。 (2)最佳政体论:在议会集体意志约束下的君主政体,是当今社会 契约的最完美体现,因而应当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分权学说:国家存在着三种权力,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 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权也为国王行使。
答案:D -19-
第2课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目标导航
问题1
问题2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点拨 启蒙运动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 教神学的迷雾,在理论上为欧洲和美洲的革命与改革做了准备。
-20-
第2课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12345
1右图人物的民主思想中影响深远的核心内容是( )
不同点
共同点
不同 点
共同点 不同点
共同点
(1)政治上,尼德
兰革命成功后
建立的新政府
斯 宾 诺 莎
面临国内外封 建势力威胁 (2)经济上,荷兰 资本主义迅速 发展
(3)思想上,基督
教神学统治着
人们的头脑
资本主义 发展受到 封建专制 主义阻碍, 特别是封 建专制主 义思想严 重禁锢着 人们的头 脑
“天 赋 人 权” 思 想
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

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郎友兴“民主变成了一个广受赞誉的词”。
(注: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4页。
)当代世界更是几乎将民主等同于善了,但在西方各种民主理论中,精英主义的民主理论又常常为人所诟。
笔者以为人们对精英主义理论的抵触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它不甚了了,乃至误解。
本文旨在描述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的发展与其主要思想,从中发掘出对中国民主化有所启迪的思想资源。
一、导言从精英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民主政治的理论,有些学者如Peter Bachrach 称之为“民主的精英主义理论”(Democratic Elitist Theory),(注:peter Bachrach,The Theory of Democratic Elitism:a Critique,Boston:Little,Brown,1967.)另一些名之为精英主义民主理论(Elitist Democratic Theory),还有如以色列社会学家Etzioni-Halevy称之为“Demo-elite perspective"。
(注:Eva Etzioni-Halevy,The Elite Connection:Problems and Potential of Western Democracy,Cambridge,MA:Polity Press,1993.)尽管名称不一,但所指的对象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这些概念其实可以互用。
1.精英主义与其民主理论的演进精英理论与阶级理论都关注社会不平等问题,它们都勾画出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不过,精英理论主要关注精英与大众之间的权力关系,其信条是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与无权的大多数,前者为统治者而后者为被统治者;统治集团即精英垄断着权力,而大众即非精英除接受前者的安排外另无选择。
(注:Thomas Dye和Harmon Zeigler将精英理论的主要观点作了很好的归纳。
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我认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现代西方民主理论
民主之真谛,为古今学者所探求不息;君主之腐败,为资产阶级所痛恨不已。
所以资产阶级现代民主政治理论是资产阶级在反对中世纪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资产阶级思想家批判封建主义政治的锐利武器,又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从中有霍布斯、洛克、卢梭、孟德斯鸠、格劳修斯等优秀的理论家,他们提出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自由论、分权制衡论等影响后代的思想理论。
二、现代西方民主运动
随着启蒙思想家倡导的民主主义理论的深入人心,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动人们。
人们开始反对封建专制的统治,发起了一系列的民主运动。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的成功、几个世纪法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曲折,这些都是在民主理论的思想下所完成的。
现代民主运动也是民主理论与民主制度是中介。
三、现代西方民主制度
启蒙思想家的倡导,民主运动的风起云涌,各国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创建资产阶级民主政制的目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美国的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制、法国的议会共和制和半总统制半议会制。
虽然每个国家因为其国情的不同,政体也有所不同,但是其共同之处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终取代了君主专制制度。
现代西方政治理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自由主义第一节自由主义的历史演变一、自由主义的发展(18-19世纪)1、进入18世纪,自由主义思想在一些西方国家开始被以政治纲领、宪法或宣言的形式确定下来。
其中,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被称为“18世纪最典型的自由主义宣言”。
2、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自由主义由“政治自由主义”发展到了“经济自由主义”。
3、19世纪中期,约翰·密尔对传统自由主义原则进行了重大的修正:一是强调应从更广的社会领域来探讨自由主义;二是主张自由主义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国家对社会的干涉作用必须发挥。
二、古典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一)古典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新自由主义的兴起1、历史背景2、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区别(1)理论基础不同:功利主义——道德学说和新契约论(2)在如何处理个人自由与公众利益的关系上的主张不同:个人自由至高无上——个人自由与公众利益相统一、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3)对国家作用的认识不同:国家应消极无为——应扩大国家的积极作用,建设美好的福利国家(二)一战至二战前新自由主义的发展1、欧洲:新自由主义在英国首先形成后,在欧洲的影响曾一度日增,但两次世界大战却使之遭到沉重的打击,新自由主义在英国和欧洲暂时衰落了。
2、美国:新自由主义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并成为了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1)学术界:W·韦尔;H·克罗利;J·杜威(2)政界:威尔逊;罗斯福(三)战后新自由主义的发展1、50-6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发展(1)在国内政策方面积极推动福利国家建设◆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感》、《分配的正义》(2)在政治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方面受冷战形势的影响比较明显◆对“极权主义”的研究◆对民主进行重新解释2、70-8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发展与困境(1)背景(2)新自由主义在理论上的发展◆在正义或分配正义问题上的理论发展(罗尔斯:《正义论》)◆在民主问题上的理论发展(非暴力反抗理论)(3)新自由主义的困境3、90年代新自由主义革新与重返复兴之路(1)背景(2)新自由主义的革新◆在政治上,其最有代表性的是以克林顿所推崇的“第三条道路”理论的提出。
15-16版:第2课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创新设计)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课标要求]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一、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1.背景(1)16世纪尼德兰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荷兰共和国。
(2)荷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造船业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3)外部面临着来自西班牙强权的威胁。
(4)内部存在着顽固的封建残余势力,基督教神学还统治着人们的头脑。
2.内容(1)人性论是其政治学说的基础,国家是人们通过契约建立的。
(2)民主制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
(3)最早提出“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3.影响(1)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
(2)对后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名师点拨]斯宾诺莎的思想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开启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
二、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1.原因: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2.内容(1)社会契约思想①人民通过社会契约组成政治社会和政府。
②君主立宪制是当今社会契约的最完美体现。
③如果国王或政府违反了社会契约,人民就有权使用武力推翻其统治。
(2)分权制衡学说:最高权力为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对外权属于国王。
3.影响(1)分权思想经孟德斯鸠的改造发展成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治理论。
(2)对18世纪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重点阐释]分权制衡是被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
制衡学说源于分权思想,分权思想可以溯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主张把政府的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个要素。
在分权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衡学说,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当时的资产阶级为了同封建主分享统治权并反对封建主的专横,便提出了分权制衡学说,主张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应当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
在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由分权制衡学说引申而形成的“三权分立”制度,被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
【乾元名讲】李强:西方现代民主理论——民主与现代社会以及民主的价值(上)

【乾元名讲】李强:西方现代民主理论——民主与现代社会以及民主的价值(上)今天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些现代西方社会的民主理论。
主要有四个问题:民主与现代社会、民主的价值、民主的模式和民主的条件。
关于民主与现代社会这个问题,我主要介绍两本书。
一本是当代美国非常著名的民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写的,对西方几千年民主的历史做了一个大概的介绍。
他认为西方经过两次民主的转型之后,现在正在向第三次转型过渡,当然在我们看来,这第三次还只是一个愿望。
罗伯特·达尔第一次民主转型就是希腊的直接民主。
希腊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今天所称的希腊以及现在的地中海地带当时有一百多个城邦,最著名的当然是雅典。
由于希腊是城邦制,城邦都不大,最大的像雅典这样的在最兴盛的时候大约有50万人,其中约20%的人具有公民身份,其他有的是奴隶,有的是外邦人。
所以,实际上真正的男性公民只有几万人。
在当时存在的、直到今天还为我们津津乐道的民主制的基本特征是重要的事情全部由公民大会——全体男性成年公民直接在大会上决定。
主要的官吏包括执政官等大部分都是通过抽签的方法产生,任期一般不超过一年。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现存的古希腊的著作大部分都是批评雅典民主的。
雅典的民主在当时非常有激情,爱冒险、好战。
这个民主开始的运作非常不错,最能显示它的活力的就是希腊与波斯的战争。
波斯的力量比希腊要大得多,雅典的海军在抵抗波斯的时候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最后取得了胜利,展示了它的民主制度的优势。
雅典在希波战争胜利之后特别有自信,就率先发动了一场与斯巴达同盟的一场伯罗奔尼撒战争。
这场战争对雅典和斯巴达的伤害都是根本性的。
雅典被打败了,但是斯巴达也一蹶不振,最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带兵征服了希腊,此后罗马又征服了希腊。
这个战争应该说是整个希腊文明的转折点。
修昔底德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柏拉图写《理想国》,都是在战争之后。
柏拉图反思,为什么雅典这么辉煌的城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对民主制度就有了一个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民主理论纲要一、西方民主的起源1、民主的原初意涵我们今天说民主的时候,其意思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民主了,而是指一种间接民主(indirect democracy),它包括代议制、普选制、政党政治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原本意义上的民主与此完全不同,可是当我们说到它时,反而要加上一个限定词“直接的”。
社会成员是否能够参与或影响公共利益的决策,是辨识民主的一个关键要素。
这种参与按民主的本意应该是直接的,而不应该有中介的机构。
“民主”一词的含义即是“人民的统治”(democracy is the rule of the people),即公民直接、亲自参与决定和制定公共政策。
也即所谓“公民自治”:自己统治自己。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民主是“轮流地统治和被统治”(Democracy is ruling and being ruled in turn)。
被统治者就是统治者,或者说,统治者就是被统治者(亦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身份的重合)。
但是,从技术上讲,政治永远不可能完全是全体人民的事情。
2、雅典民主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
每年至少召开40次会议。
法定人数为6000人。
讨论和表决的范围没有严格的公私之分。
2)500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任期一年,不得连任。
由抽签等方式从10个部落产生。
3)50人委员会:任职35天左右。
4)委员会主席:由当政的50人委员会中抽签选出,任期一天。
一个公民一生中只能担任一次。
5)民众法庭:由201至501位30岁以上公民组成。
既是陪审员,又是审判员。
由抽签产生。
(苏格拉底被判决死刑:361人判他死刑,140人反对。
)陶片放逐法(Ostracism,贝克放逐法)由公民大会(ecclesia)作出,目的是防止出现危及民主制度的个人权威。
6)10人军事委员会。
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可连选连任。
3、亚里士多德论民主政体亚里士多德所阐述的民主政体的特征(1317b17-)(《亚里士多德全集》p213)1)所有官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
2)全体公民统治每一个人,而每一个人反过来又统治全体公民。
3)官员通过抽签而产生,没有丝毫经验和技能方面的要求。
4)出任官职不受任何财产资格的限制。
5)一个人不会两次担任同一官职。
6)短暂的任职。
7)陪审员成员来自全体人民,并且审理所有的或大部分的事务。
8)公民大会对每一件事情,或至少对一些最重要的事情拥有主权的权威,官员对任何事情都不具有主权权力。
戴维·赫尔德(David Held)《民主的模式》一书描述的古典民主的特征:1、公民直接参与立法和司法活动;2、公民大会享有最高权力;3、最高权力的范围包括城市的所有公共事务;4、公共职务候选人的多种选择方法(直接选举、抽签和轮流执政);5、普通公民与公共官员所享有的特权没有区别;6、除与战争有关的职位外,同一个人不能两次以上执掌同一个官职;7、所有人的官职都是短暂的;8、出任公职需要付酬。
古典民主政治与现代民主政治相比,有如下特征:1)没有选举产生的政府,议员和官员大都由抽签方式产生(p37)。
2)没有代议制机构,实行公民的直接参与。
3)没有政党。
Demos的含义及其含糊之处什么是政体,亚里士多德《政治学》p86,123。
什么是民主政体?p87、124、125。
亚里士多德对民主制的承认p95。
民主制是最不坏的政体p121。
民主政体的形式p128—,亚里士多德对民主政体的激烈批评。
4、柏拉图对古代民主的批评柏拉图认为,最理想的政体是贵族制(贤人政治;哲学家王委员会),其统治者的特征是热爱正义。
“由优秀的人和高贵的人统治的理想国是贵族的国家制度。
”他认为,这种最好的国家制度可能有两种名称:君主制(统治者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和贵族制(统治者为一批杰出的人物)。
其他政体都是堕落的政体,它们依次是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
柏拉图特别斥责民主政体。
军统制,热爱荣誉;寡头制,热爱金钱;民主制,热爱自由;暴君制,热爱权力。
从上一个体制堕落到下一个体制。
柏拉图指责民主制是“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
(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指出,雅典的民主制度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之手。
”苏格拉底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
”柏拉图认为,民主制的根本缺陷在于,它允许无知的公众来决定公共事务。
在柏拉图看来,政治统治是一门需要专门知识的艺术,必须要由一批经过专门训练的有知识的人来实行,它决不是一件人人皆可为之的事情。
统治能力是与智慧成正比的,而智慧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接受教育和训练,二是要有闲暇。
航海家比喻柏拉图将国家比作一艘复杂的航船。
为了航行的成功和安全,掌舵的船长需要是专业航海家。
由无知的外行人掌舵会危及船只和乘客。
同样,柏拉图认为,国家这艘航船也需要专业治理者掌舵,他们必须通晓法律、经济、社会、军事战略、历史,以及其它的相关学问。
普通人没有学习过如何驾驶国家这艘大船,他们将是公民和国家的灾难。
“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因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
”民主制的其他缺陷权威丧失,秩序和稳定破坏,社会的凝聚力受到威胁。
引起派别利益间的冲突,每个派别为自己而不是为公共利益而行动。
玩弄阴谋,野心政治。
若要避免民主制的缺陷,就应建立一个由技术官僚组成的政府。
既然不能指望平民以及那些通常的政客具有治国的能力,那就要通过一个由哲人王(哲学王)组成的委员会来保障公平、公共福利及和平。
在《政治家篇》和《法律编》中,柏拉图缓和了这种批评,提出一种将君主制与民主制相结合的混合国家的理论,预先提出了亚里士多德和后来的共和主义者发展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君主制发挥着人的智慧却过分的奴役,民主制中的人拥有大量自由,却导致盲从放纵。
他强调两者的折中,即能发挥智慧的因素,同时不失自由。
二、共和主义1、斯巴达共和制无论斯巴达还是罗马,都是贵族共和国,大权控制在贵族手中。
罗马共和国到了后期,由于平民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取胜,加强了民主成份比例。
斯巴达有两个国王,有由28名60岁以上的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有全体成年男性参加的公民大会。
国王主持城邦的会议和祭礼,负责对外战争;元老院是决策立法中心,并有权监督国王;公民大会选举官员,批准元老院提案。
2、罗马共和制罗马共和制是古罗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间的政体。
罗马城邦国家当时的全称是“罗马元老院与人民的共和国”。
三权(贵族、君主、平民权力)分立是其主要特征:元老院(senatus):300人左右,终生制,成员由贵族阶层中产生(既非抽签,也非选举)。
元老院表面上是咨询机构,但实际上掌握实权。
300名终身职的元老是贵族势力的坚实堡垒,他们掌管着国库的运作和一切的对外事宜。
执政官:2位,由百人会议选举产生并经元老院批准,任期一年,十年内不能连任。
执政官掌管国内事物,指挥军队作战。
两名执政官权力平等,如遇非常时期,设独裁官(又称"狄克推多"[Dictator])代替二执政官,任期仅为半年。
独裁官有12名扈从,肩苛插战斧的束棒,此权标就是“法西斯”(fascis或fasces) 的来源。
公民大会:由区会议、百人组会议、部族会议、平民会议组成。
作用有限,且为贵族把持,实权掌握住元老院手中。
保民官:初为2名,后增至10名。
一年一任,必须由贫民中选出。
此官职是为保护平民的利益而设的,凡是不利于平民利益的行为、法令等,保民官都有权力予以否决。
保民官的人身与其否决权神圣而不可侵犯,其权利以后又进一步扩大。
3、什么是共和?“共和”一词的英文是“Republic”,它来源于拉丁语“res publica”,其字面含义是“共同的事业”、“共同的产业”、“公共事务”等。
“共和”表示,国家是属于全体公民的公有物,而非属于个别人或个别集团的私有物。
共和的基本观念是共治、共有、共享,即社会各成员、各集团、各阶级都享有参与政府的权利,平衡彼此的利益,共享政府的保护与服务,国家不得成为任何个人、集团、阶级的私产。
“公共性”是共和主义的基本价值关怀。
共和主义提供的治国方案:一是通过培育美德,引领公民对公共利益做出优先选择;二是通过混合均衡,防范公共权力蜕变为操控在个别人或个别集团手中的私器。
古典时代的共和主义者强调,共和国理当把“公共性”奉为立国之本,但是,统治者的人数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构成施政取向的约束条件?君主、贵族当权可能会谋私,难道平民当权就不会谋私吗?“共和”所高扬的“公共性”,是同任何群体的一己之私相对立的,不管这类群体是公民成员的少数还是多数。
4、亚里士多德论共和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政体而言,掌握权力的人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施政的价值取向,也即是为了公共利益还是为了私人利益。
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都可以是为公共利益的(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也都可以是为私人利益的(暴君制、寡头制、民主制)。
前者是正宗的体制,后者是变态的体制。
如何保证政体的公共取向呢?一是培养公民美德,二是主张多元均衡,即权力在各社会阶层之间均衡分配,防止公共权力操纵在个别人或个别集团手中。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民主一词带有贬义,与暴民政治联系在一起,民主政府被认为谋求的是穷人的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穷人力图拉平一切社会差别,获得特权。
5、罗马共和时代的思想家罗马共和时代的思想家都不称自己的体制为“民主制”,而称为“共和制”,它力图避免民主制以及其他体制的缺点,吸收了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优点。
从亚里士多德、波利比乌斯到西塞罗,古典共和主义者忧心的一个问题是政权在僭主、寡头和暴民之间的恶性轮转。
“混和均衡”就是作为防范此类政体衰变的制度化举措而提出的。
希腊先哲们所主张的混合不同因素的混合政体雏形,被罗马政治思想家发扬成为各种因素不但混合而且制约、平衡的体制模式。
波利比阿(Polibius,或译作“玻利比乌斯”)(前204—前122)波利比阿的历史观受到斯多葛派“宇宙循环论”的影响。
他认为在未开化状态下,民众像动物一样,服从于能力最强者。
渐渐地,这种统治改进为真正的王权。
当王者的后代继承王位后,谋求在各方面居于普通人之上。
于是,民众中最优秀的分子起来废黜他,便产生了贵族政治。
他们起初以父亲般的明智进行统治。
但是,他们的后代继承权力以后热衷于聚敛财富和奢侈放荡,贵族政治又蜕变为寡头政治。
他们落得与暴君同样的结局:人民建立起民主政治。
当那些经历过寡头统治罪恶的人掌权时,平等和自由得到尊重。
但一两代人之后,人们不再尊重民主和自由,为获取权力而用各种方法腐化群众,民主政治便让位于暴力统治,社会重新退化到野蛮状态,直到再次找出一个主人,循环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