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希望疗法_一种积极的心理疗法_陈海贤
希望疗法-论中学心理咨询的新方向

希望疗法:论中学心理咨询的新方向"〔论文摘要〕积极心理学旗下希望疗法的出现给中学心理咨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以提高中学生希望水平为理念,希望疗法在中学心理咨询运用时主要包括灌输希望、确立合理清晰的目标、培养好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目标达成的检验和巩固等步骤。
希望疗法在中学应用时需结合实际情况吸收多流派的相关技术,摒弃一些负面的影响,才能在心理咨询中发挥作用。
〔论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希望疗法;中学心理咨询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希望已成为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了对希望理论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其中以美国斯奈德(Snyder)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研究队伍在希望的发展、希望的意义和希望培养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且就希望理论提出了“希望疗法”用以心理咨询。
希望疗法目前已经逐渐被国内外心理学工作者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且逐步完善。
当前,以90后为主体的中学生群体问题层出不穷,厌学、人际关系等问题普遍反映了一些中学生希望水平较低。
希望疗法的出现可以给中学心理咨询提供新的帮助。
一、希望疗法在中学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原理希望理论认为,希望是一个和乐观紧密相关的概念,但是希望和乐观又有所区别。
斯奈德(Snyder)等人认为,希望主要由目标、路径思维、动力思维三个要素构成,其中,目标是希望的核心部分,它既是希望的起点又是希望的终点;路径思维是个体对自己找到有效路径来完成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认知;动力思维是推动个体行动起来,并支持个体向既定目标前进的信念系统。
他们认为这三个要素是以如下关系呈现的: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个体从有价值的目标出发,路径思维推动个体寻找达成目标的有效路径方法,动力思维推动个体朝着既定的目标行动,在此过程中,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有机结合能促进个体最终达成目标。
希望疗法是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发展的时代产物,主要是基于希望理论,以“希望水平的高低影响来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前提,以希望理论为基础,采用相关技术提高来访者的希望水平,从而提高来访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并解决相关的咨询问题。
期待疗法的名词解释

期待疗法的名词解释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加,许多人常常面临着身心疾病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不断探索各种形式的疗法,其中一种备受瞩目的是期待疗法。
本文将对期待疗法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原理和效果。
一、期待疗法的基本概念期待疗法,又称心理期待疗法,是一种利用人们对治疗的期待,通过心理暗示和积极预期,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疗法。
它通过激发人们对治疗结果的期待,调动人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改善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期待疗法的原理期待疗法的原理基于心理学上的“心理暗示”和“自我实现预言”理论。
心理暗示是指通过语言、行为或其他方式对个体进行暗示,从而影响其心理和生理状态。
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的期望和信念会影响其行为和实现这些期望的可能性。
期待疗法的关键在于激发人们内部的积极期待。
当人们期待某种结果时,大脑会释放出与此结果相关的荷尔蒙和神经递质,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恢复。
此外,积极的期待还可以减轻焦虑和压力,提高人的心理状态,增强其对治疗效果的信心。
三、期待疗法的应用范围期待疗法适用于多种身心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例如,对于慢性疼痛患者来说,通过正确认识疼痛,培养积极的期待和忍耐力,可以改善其疼痛体验,降低疼痛的程度。
对于焦虑和抑郁症状,期待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思考积极的可能性,培养并增强内心的积极情绪和信心。
此外,在康复期患者中,期待疗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正向的期待,患者能够积极参与康复活动,并提高康复效果。
在癌症患者中,期待疗法可以激发他们对康复的希望和动力,提高治疗的效果和生存率。
四、期待疗法的方法和技巧在实施期待疗法时,首先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个人需求,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其次,通过积极的语言和行为暗示,向患者灌输积极的期待和信念,激发其内在的自愈能力。
此外,为了增强期待疗法的效果,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手段。
例如,音乐疗法、艺术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可以通过刺激感官、调节情绪和提高认知能力,增强期待疗法的效果。
心理治疗的八种方法

心理治疗的八种方法
心理治疗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技术,以下是其中八种常见的方法:
1.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通过帮助个体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以促进积极的心理变化和解决问题。
2. 解决问题疗法(Problem-Solving Therapy,PST):通过教授个体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以帮助他们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3. 知觉心理疗法(Gestalt Therapy):通过帮助个体意识到和接受自己的感受、需求和体验,以增强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4. 系统疗法(Family Systems Therapy):通过关注个体与家庭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量,以帮助解决家庭中的冲突和问题。
5. 心理动力疗法(Psychodynamic Therapy):通过探索个体潜意识中的冲突和需求,以促进自我认知和心理成长。
6.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Humanistic Therapy):通过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经验,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
7. 艺术治疗(Art Therapy):通过创造性表达(如绘画、写作等),以帮助个体
探索自我、表达情感、缓解压力和解决问题。
8. 儿童游戏疗法(Child Play Therapy):通过使用游戏和玩具,以帮助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解决问题和实现心理发展的目标。
几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技术

几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技术一、行为疗法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既然好的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不良的行为、不适应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训练而消除。
行为疗法是基于严格的实验心理学成果,遵循科学的研究准则,运用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强化作用等基本原理,采用程序化的操作流程,帮助患者消除不良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
常见的行为治疗及其适应症:系统脱敏疗法:社交恐怖症,广场恐怖症、考试焦虑等。
冲击疗法:恐怖症、强迫症等。
厌恶疗法:酒精依赖、海洛因依赖、同性恋、窥阴癖、露阴癖、恋物癖、强迫症等。
阳性强化法:儿童孤独症、癔症、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慢性精神分裂症等。
四、森田疗法具有神经质倾向的人求生欲望强烈,内省力强,将专注力指向自己的生命安全,当专注力过分集中在某种内感不适上,这些不适就会越演越烈,形成恶性循环。
森田疗法就是要打破这种精神交互作用,同时协调欲望和压抑之间的相互拮抗关系,主张顺应自然、为所当为。
适应症:神经质、强迫症、疑病症、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
五、认知疗法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
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适应症:情绪障碍、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行为障碍。
人格障碍、性变态、性心理障碍、偏头痛、慢性结肠炎等身心疾病。
在中国最实用的心理治疗技术是什么其次,人本主义、格式塔也不实用。
行为治疗比较实用,但是也不是经典的行为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是改良的。
他们对A-B-C,对认知作业(三格表)不感兴趣。
辩论的方法更是距离国人的习惯太远,有“文革”斗争的忌讳。
他们需要放松、脱敏。
九种心理治疗方法

九种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是一种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增强心理健康的综合性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九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
1.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短期、目标导向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处理心理问题。
该治疗方法着重于帮助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思维,并学习替换它们为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
2. 眼动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EMDR):EMDR 是一种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心理治疗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注意力引导到创伤体验上,并教授个体管理思维、情感和身体反应的技巧来帮助个体处理创伤。
3.解决问题疗法:解决问题疗法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帮助个体通过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来增强应对能力。
该治疗方法通过引导个体制定明确的目标,并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来帮助个体达到目标。
4.心理动力学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分析个体的潜意识心理活动,帮助个体了解和解决内心冲突和不满。
该治疗方法注重探索个体的童年经历和潜意识需求,以解决个体面临的问题。
5.人本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关注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实现潜力,强调人的自我趋向和自我接纳。
该治疗方法注重个体的体验和感受,并通过提供理解和支持来帮助个体实现个人成长。
6.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一种关注家庭动力和家庭关系的心理治疗方法。
该方法通过治疗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不良互动,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合作,从而改善家庭的功能和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7.组织系统疗法:组织系统疗法是一种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和关系的心理治疗方法。
该方法通过分析个体在组织中的角色,帮助个体改变不良的组织行为和人际关系,从而提高个体在工作和社交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8.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一种通过教授个体有关心理健康和问题解决的知识和技巧来帮助个体的心理治疗方法。
该方法通过增加个体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了解,帮助个体更好地面对和处理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哪些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当面临焦虑、抑郁、压力等各种心理困扰时,心理治疗成为了帮助人们恢复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那么,到底有哪些常见且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呢?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的核心观点是,我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不健康的行为习惯,来改善心理状态。
例如,一个总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人,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治疗师会帮助他找出这种想法的不合理之处,并引导他用更积极、客观的思维方式看待自己。
人际关系疗法(IPT)侧重于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它认为人际关系的问题,如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冲突或缺乏支持,可能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治疗师会帮助患者改善人际交往技巧,解决人际冲突,增强社会支持系统,从而缓解心理症状。
比如,对于一位因与朋友争吵而陷入抑郁的患者,治疗师会协助其分析争吵的原因,学习有效的沟通方式,以修复和改善这段关系。
精神分析疗法则是深入挖掘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情感。
通过自由联想、梦境解析等方式,帮助患者了解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和欲望,从而解决内心的矛盾。
虽然这个过程可能较为漫长,但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如长期的焦虑和抑郁,精神分析疗法有时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心理动力学疗法也与精神分析疗法有一定关联。
它关注个体的早期经历和内心冲突对当前心理状态的影响。
治疗师会帮助患者探索过去的经历如何塑造了现在的人格和行为模式,以促进自我理解和成长。
家庭治疗将家庭视为一个系统,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当一个人出现心理问题时,可能不仅仅是个体自身的原因,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也可能起到了推动作用。
治疗师会与整个家庭一起工作,改善家庭沟通和互动模式,以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
团体治疗是让一群有相似心理问题的人在一起交流和分享。
在团体中,成员们可以互相支持、学习和模仿,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长和改变。
心理学八大疗法

心理学八大疗法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心理困扰,心理学家们发展出了许多有效的疗法。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八大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疗法、行为疗法、催眠疗法、家庭疗法、群体疗法和艺术疗法。
每种疗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心理疗法之一。
它致力于帮助人们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
该疗法通过认知重构、行为实验和情绪调节等方法,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维,并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对待问题,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二、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它通过分析患者的潜意识,解决潜藏在潜意识中的心理问题。
该疗法强调童年经历和梦境的重要性,通过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压抑,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三、人本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疗法。
它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
该疗法通过提供支持和理解,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需求和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实现个人成长和幸福。
四、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行为来解决心理问题的疗法。
它认为行为是由环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该疗法通过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帮助患者摆脱消极的行为和情绪,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五、催眠疗法催眠疗法是一种通过催眠状态来治疗心理问题的疗法。
它通过改变患者的意识状态,使其进入一种放松和专注的状态,从而更容易接受治疗。
该疗法适用于一些需要控制焦虑、恐惧或疼痛的病人,可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减轻症状。
六、家庭疗法家庭疗法是一种以家庭系统为对象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系统,个体的心理问题常常与家庭关系有关。
该疗法通过改变家庭系统中的沟通和互动方式,帮助家庭成员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家庭氛围。
浙大幸福课第七节 心理资源 自信与乐观

浙大幸福课第七讲:心理资源:乐观与自信心理中心陈海贤博士
浙大幸福课第七讲:心理资源:乐观与自信
浙大幸福课第七讲:心理资源:乐观与自信心理中心陈海贤
浙大幸福课第七讲:心理资源:乐观与自信心理中心陈海贤博士
浙大幸福课第七讲:心理资源:乐观与自信心理中心
浙大幸福课第七讲:心理资源:乐观与自信心理中心陈海贤博士
(永远型)•我完蛋了;
(永远型)
•今天我很幸运;•我很努力;
(普遍的)
•所有的老师都不公平;
(特定的)•幸福课很有意思;
(外在的)•这次考试很简单;
(内在的)•我很愚蠢;
心理中心陈海贤博士
浙大幸福课第七讲:心理资源:乐观与自信心理中心
浙大幸福课第七讲:心理资源:乐观与自信心理中心陈海贤博士
浙大幸福课第七讲:心理资源:乐观与自信心理中心陈海贤博士
浙大幸福课第七讲:心理资源:乐观与自信心理中心陈海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3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2卷 第1期 (总第73期) Mar.2008 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 Vo l.22No.1 (Sum No.73)希望疗法:一种积极的心理疗法陈海贤,陈 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浙江杭州 310018)[摘 要] Snyder的希望理论认为,希望由目标、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组成。
希望疗法是在希望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疗法。
它通过灌输希望,树立目标,加强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来提高来访者的希望水平,体现了积极心理疗法积极的、未来导向的、理性主义的特点。
希望疗法的效果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
文章从希望疗法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干预方法,干预效果等方面对希望疗法作了全面介绍。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希望理论;路径思维;动力思维[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70(2008)01-0121-05 一、引言作为人类的重要心理特质,希望一直是哲学、宗教等人文学科讨论和关注的焦点。
基督教的传统强调:希望是和信仰、仁慈并列的美德。
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希望是虚幻的表象。
培根说:希望是美妙的早餐,却是糟糕的晚餐。
中国也有类似的谚语:希望越多,失望越多。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思潮的兴起,希望开始进入科学心理学的研究视野。
尤其以Snyder等人为首的希望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教育,医学,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介绍了希望理论的理论模型,研究成果,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二、希望理论的概念和模型研究者主要从情感和认知两方面来理解希望。
Marcel等人在对二战的被囚禁者的研究中发现,希望是恶劣的环境中产生的具有应对功能的特殊情绪,它让人在无助的情境中坚持信仰。
相反,另一些研究者强调希望的认知特性。
Sto tland等人认为,希望是“一种实现目标的预期”,希望程度取决于目标本身的重要性和目标达到的可能性。
Staats等人则认为,希望既包含了情绪成分,又包含了认知成分。
在情绪上,希望被定义为“预期达到目标后的积极情绪和预期没有达到目标后的消极情绪之间的差异”。
在认知上,希望是愿望和预期的交互作用。
Snyder等人提出的希望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这个理论中,希望被定义为“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它包含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找到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认知和信念(路径思维),和个人对能自己能激发沿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必要动机的认知和信念(动力思维)。
”Snyder认为,目标,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是希望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希望理论的模型。
希望理论认为,路径思维最初是从幼儿对事件之间的相关和因果关系的意识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动力思维是从幼儿自身作为行动发起者的主体地位的意识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当希望水平高时,个体具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因此,也更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重要价值的目标。
在目标追寻过程中,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之间相互加强,为个体最后的目标达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虽然Snyder强调希望的认知为基础,但同时包含了对情绪的说明。
目标追寻过程包含了障碍,目标追求顺利时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而目标追求受阻时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
情绪是目标追求是否顺利的反应,同时,构成了对目标追求的反馈。
121[收稿日期]2007-11-21[作者简介]陈海贤(1980- ),男,浙江舟山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助教,研究领域: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与实践;陈 洁(1974- )女,河南息县人,硕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研究领域: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一)目标目标是希望的核心部分,它是希望的方向和终点。
目标主要有两种:趋向目标(appro ach goals)和阻碍目标。
趋向目标以获得某个想要的结果为目标,而阻碍目标以阻碍或延迟某个不想要的结果为目标[5]。
目标可长可短,可大可小。
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目标都包含这些特点:首先,目标对个体是有价值的。
其次,目标的实现具有不确定性,既不是百分之百的可得之物,也不是毫无可能的非份之想。
第三,目标实现的进程会影响希望情绪,当目标即将实现时,希望最为高涨[3]。
(二)路径思维路径思维是个体对自己找到有效路径来达成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认知。
路径思维既包括个体构想出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能力,也包括个体对自身这种能力的信念和认知。
在目标受阻时,像“我肯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类内部语言正是路径思维的表现。
(三)动力思维动力思维是一组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体向既定目标前进的自我信念系统。
动力思维既指激励个体产生目标,维持沿着所设定的路径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能量,也指个体对于自己沿着预设路径到达目标的能力的知觉。
动力思维能够让个体在困难的情境中保持信心,并坚持对目标的追求。
高希望的被试常常有“我能做到”、“我不会退缩”之类的内部语言,这正是动力思维的典型表现。
(四)目标,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之间的关系目标,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对个体有价值的目标是希望的出发点。
动力思维推动着个体寻找更多有效的方法来追求自己的目标,同时,通过有效方法所得到的阶段性反馈会进一步激发个体的动机。
在目标追寻的过程中,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是相互加强的。
假如个体只有很高的动力思维而没有很好的路径思维,不断遭受的挫折和失败会很快让目标追寻的过程停滞不前。
反之,即使个体有实现目标的方法,但是没有坚持的强烈的动力,同样达不到目的。
因此,希望是目标、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的有机结合。
动力思维提供目标追寻需要的心理能量,路径思维寻找实现目标的合适方法。
对于希望的获得,三者缺一不可。
(五)希望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希望疗法通过改变来访者的希望水平来提高来访者的幸福感和意义感,消除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
希望疗法的前提是,来访者的希望水平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希望水平影响个体的生活意义感。
Feldman等人[6]调查了139名大学生的生活意义感,希望水平和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
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被试在希望水平上的得分和被试在不同生活意义感量表上的得分附着在同一个因子上,这个因子共能说明71.26%的变异。
多重回归发现,在控制了希望水平以后,生活意义感和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相关显著降低。
同样,控制了生活意义感之后,希望和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相关也显著降低。
这说明,希望和生活意义之间有很大的重叠部分,我们有可能通过希望干预来增强被试的生活意义感,并进而减少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希望水平影响个体的生活满意度。
Valle等人[7]在一项纵向研究中调查了青少年的希望水平、退缩、攻击性等问题行为,生活事件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希望水平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在控制了一年前的生活满意度之后,一年前所测得的希望水平对一年后的生活满意度仍然有独立的预测作用。
同时,希望水平和生活事件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一年以后的生活满意度和行为问题均有独立的预测作用。
这说明,希望是帮助青少年应对各种情境的有效的心理能力。
在面对不利的生活事件时,希望水平高的青少年表现出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更少的问题行为。
由这个研究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虽然无法消除不利的生活事件,但是可以通过希望干预来帮助青少年更加有效地应对不利的生活环境,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希望水平还直接影响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Chang等人[8]调查了被试的希望水平,情绪唤醒,应对方式和躁狂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
路径分析表明,希望水平对躁狂抑郁情绪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
希望水平通过影响被试的二级情绪唤醒(包括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情绪唤醒)来影响抑郁情绪水平,同时,在排除了间接影响之后,希望水平对被试的抑郁情绪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在另一项研究中, Arnau等人[9]以一个月为间隔,分三次调查了522个大学生的希望水平和焦虑抑郁水平。
研究表明,早期的希望的动力因子的得分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焦虑和抑郁上的得分,而早期的焦虑和抑郁上的得分不能预测后期的希望水平的得分。
这说明,希望中的动力成分决定了被试的焦虑抑郁水平而焦虑、抑郁水平则无法影响希望的动力因子。
以上研究表明,被试的希望水平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被试的希望水平是影响他们生活意义感和满意度等积极情绪和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重要因素。
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通过希望干预改善来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依据。
Snyder等人[10]回1222008年3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2卷第1期(总第73期)顾了希望在身心疾病预防和心力(streng th)增强中的作用。
在身心疾病预防方面,他指出,人们的高希望的思维模式能够在他们遭遇未来可能的问题或压力事件的时候起到保护的作用。
当问题已经发生时,高希望水平的被试会采取更加灵活的应对方式来处理压力,会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表现出更多的求助意识和求助行为,因此也更容易尽快从忧伤、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
在心力增强方面,更高的希望水平导致更好的表现,而好的表现会提高自尊和对生活的满意度。
处在希望和目标追求中的个体会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对生活充满意义感,从而增强心理力量。
因此,通过希望疗法提高希望水平,是预防身心疾病和增强心理力量的有效手段。
三、希望疗法的干预方法根据希望理论,心理学家发展出了一套提高希望水平的干预模式。
这些干预模式既用于个别咨询,也用于团体辅导。
无论形式如何,这些干预模式都紧紧围绕着希望的不同成分展开。
干预的过程可以分为灌输希望、确立目标、加强路径思维、加强动力思维四个方面[11]。
(一)灌输希望灌输希望是指咨询师通过特定的方法让来访者对希望疗法的效果和未来生活的改善产生积极的预期。
叙事疗法(narra tiv e thera py)是希望灌输中常用的技术[11]。
叙事疗法认为,个人叙事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了解和自我整合的过程。
个人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将过去零散的经验予以整合,对事件赋予意义,确立自我概念。
在希望干预的初期,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讲述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来访者一起探讨来访者过去曾经拥有过的希望,这些希望是如何产生和消退的,是什么阻碍了希望的实现等。
咨询师用希望理论对来访者的故事进行重新解释,以帮助来访者发现个人的希望特质是如何发展、成长和停滞的,存在哪些习惯性减损个人希望特质的思维和行为,又存在哪些积极的动力和路径思维。
通过对过去经验的整合,让来访者对改变未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预期。
干预过程中,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建立联结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希望灌输的过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