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各省市城镇化率
周口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周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周口市统计局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社会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民生和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92.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7%。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7.56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7.07亿元,增长15.2%,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682.13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7.75亿元,增长9.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6:47.6:24.8调整为26.2:48.2:25.6。
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73.8%。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同比上涨2.0%,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2.0%。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2.6%。
从八大类看:六涨两降,食品类上涨5.7%,烟酒类同比上涨2.4%,衣着类上涨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0%,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2%,居住类上涨1.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2.6%。
表1:201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二、农业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735.94亿元,增长4.4%。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417.56亿元,增长4.5%。
其中种植业增加值完成287.81亿元,增长3.7%;牧业增加值106.76亿元,同比增长6.1%。
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65.73万亩,比上年增长40.41万亩,增长2.3%;亩产437.85公斤,增加4.78公斤,增长1.1%;粮食总产量773.13万吨,比上年增加25.95万吨,增长3.5%。
其中:夏粮播种面积988.32万亩,比上年增加7.92万亩,增长0.8%;亩产494.37公斤,增产1.97公斤,增长0.4%;总产量488.6万吨,增加5.9万吨,比上年增长1.2%,亩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总产量实现了连续十年增产。
合肥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5142件,其中发明专利4748件,增长31.2%;授权专利9639件,其中发明专利1242件,增长63.4%。
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160项,成交金额42.3亿元,增长26.9%。
全市有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18个,各级各类档案馆12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5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4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项。
图书馆总藏量697.05万册(件),其中图书325.10万册,比上年分别增长42.0%和4.6%。
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214.42万卷,增长67.9%。
电影院26家,全年票房收入1.85亿元,增长41.2%。
各类动漫企业85家,具有原创能力和代表作品的企业35家。
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210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6个。
卫生机构床位数3.72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3.47万张。
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0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3万人,注册护士1.82万人。
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33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4.58张。
婴儿死亡率5.93‰,产妇住院分娩率99.98%。
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达95%,城乡居民新农合参合率达100.37%。
全年成功组织2项大型赛事和18项市级体育赛事。
我市体育健儿参加各种赛事获得13枚金牌、5枚银牌和7枚铜牌。
全市完成26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70个全民健身苑工程建设。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57.2万人,比上年增加5.1万人。
城镇化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张家口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张家口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日在张家口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张家口市人民政府代市长侯亮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和挑战的一年。
一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繁重艰巨的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致力跨越赶超,实现绿色崛起,打造强市名城”主题,在应对挑战中开拓奋进,在攻坚克难中创新突破,在加速发展中跨越赶超,圆满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过去一年,我们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目标,切实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调度和调控,着力推进各个领域赶超进位,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500元,跨上4000美元台阶。
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79.3亿元,增长23.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2.99亿元,增长32.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62.4亿元,增长16.6%。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7.1亿元,增长2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2亿元,增长17.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54元,分别增长12%和17.9%。
——过去一年,我们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主导产业加速壮大,“4+3”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7%,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旅游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6.5亿元,分别增长44.5%和47%,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
山西省太原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西省太原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和“稳中求进”总基调,抓投资、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对标一流、攻坚克难,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1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02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035.57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1239.84亿元,增长11.3%。
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68.44亿元,增长7.6%;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30.13亿元,增长14.8%;金融保险业增加值241.22亿元,增长14.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440元,比上年增长9.8%,按2012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8624美元。
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为1.6%、44.8%、53.6%,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4.4和6.0个百分点。
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持平,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
财政:全市财政总收入45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其中:市级财政完成246.16亿元,增长18.2%;县(区)级财政完成208.33亿元,增长12.7%。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215.67亿元,增长23.4%。
其中:税收收入172.38亿元,增长21.7%,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共计完成税收112.20亿元。
全年一般预算支出27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6.0%。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7.3%,教育支出增长22.9%,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3.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7.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4.0%,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1.9%,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06.5%,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65.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下降5.4%。
年鉴光盘2003-2012年城镇化率

34.60 44.80 47.30 26.30 28.50 28.80 28.90 23.00 27.70 33.00 27.60 31.90 41.70 40.90 34.50 40.60 46.00
107943 212970 160750 108140 95965 54268 72959 56844 140973 145234 117311 184185 260092 322170 187896 203731 202270
69283 126910 90347 64113 67361 30549 44172 32451 82696 111957 75523 111925 194517 216124 132369 112809 107475
21.67 29.03 28.30 15.51 21.64 17.41 17.86 14.07 17.09 25.00 19.35 20.16 31.88 29.03 25.84 25.18 30.16
长安区 桥东区 桥西区 新华区 裕华区 矿 区 高新区
99808 210462 151899 99430 90132 53247 71788 54837 136431 142168 113805 178874 257037 313575 183101 194829 196299
311616 475487 339850 411179 336175 188177 252486 247512 508200 439541 425126 576585 624001 787983 544620 502109 439721
32.00 44.72 41.90 22.21 24.75 28.43 25.71 19.96 23.32 29.81 23.79 30.78 38.36 37.38 30.79 38.47 40.56
宁夏城市化现状分及问题分析】

4. 城市化发展与人力资源
地区生产 总值中三 次产业比 例(%)
地区生产总值和从业人员中三次产业比表
2000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第一产业 15.6 9.0 8.3 8.1 8.2 7.9
2015 8.2
第二产业 41.2 49.0 50.2 49.5 48.9 48.7 47.4
口就地转为城市居民,有分散的居住方式转变为集中居住,非农产业人力资源逐步统一
城市化进程是使宁夏地区的农村和农民在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明程度得到不 断的提高并且不断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的过程,这也就是宁夏地区城乡一体化 的过程。但是这仅仅是从总体上来看,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这差异,也不能一概而 论,宁夏部分地区的还相对落后,对于城市文明的渗透的接受和理解较弱。
二、城市化发展问题
(一)、城市化发展问题(相同)
1. “城市病”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中的大气污染、垃圾污 染、噪声污染、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住房紧 缺、土地紧张、失业严重、社会治安恶化等问题日益显著。 “城市病”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相关研究把“城市病”的发展分为四 个阶段,即城市病的隐性阶段(城市化率在 10%-30%)、城市病的显性阶段(城 市化率在 30%-50%)、城市病的发作阶段(城市化率在 50%-70%)、城镇化的康 复阶段(城市化率在 70%以上)。
一般而言,城镇化率低于 30%被视为城镇化初期阶段,城镇化进展相对缓慢, 提供的就业机会也不多; 城镇化率在 30% ~70%时,称之为城镇化中期阶段,此 时城镇化进程明显提速,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人口迅速向城镇集聚; 城镇化率 大于 70%时,被视为城镇化后期阶段,此时产业结构进一步转换升级,城乡一体 化明显加速。而当城镇化率达到 50% 时,则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是 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迈进的重要里程碑。这标志着宁夏全区的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1.引言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速,城镇化进程也得到了推动和加快。
本文将对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进行详细分析和比较。
2.定义和计算方法2.1 城镇化率定义:城镇化率指的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常用百分比表示。
2.2 计算方法:城镇化率计算公式为:城镇化率 = 城市人口 / 总人口× 100%。
3.全国各省城镇化率分析3.1 北京市3.1.1 人口情况: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北京市总人口为2177万人。
3.1.2 城市人口:北京市城市人口为1967万人。
3.1.3 城镇化率计算:城镇化率 = 1967万 / 2177万× 100% = 90.30%。
3.1.4 城镇化率分析:北京市城镇化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其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
3.2 上海市3.2.1 人口情况:上海市总人口为2428万人。
3.2.2 城市人口:上海市城市人口为2251万人。
3.2.3 城镇化率计算:城镇化率 = 2251万 / 2428万× 100% = 92.69%。
3.2.4 城镇化率分析:上海市城镇化率也较高,这是由于其作为经济特区和全球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
(继续添加其他省份的城镇化率分析)4.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统计表。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城市人口: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
5.2 总人口:指国家或地区的整体人口,包括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
6.结束语本文对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城镇化率,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的差异。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推动改革和促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1979-2012各地区省市省区城镇化率城市化率

1979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897.10 495.20 739.42 380.57 5,105.00 589.00 2,447.20 2,031.81 1,851.80 480.00 3,442.60 1,164.90 2,184.60 701.20 3,168.70 1,162.40 1,132.14 687.38 5,892.55 825.05 3,792.33 459.76 4,803.00 530.00 2,487.93 355.12 3,228.98 480.62 7,232.00 661.00 7,189.00 635.00 4,632.78 718.34 5,223.05 606.55 5,140.50 868.66 3,470.00 386.00 540.30 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