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重要知识点整理归纳
中考主要时政知识点归纳

中考主要时政知识点归纳中考时政知识点的归纳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大事、社会热点以及国际形势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时事敏感度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考主要时政知识点的归纳:国内时政要点:1. 国家发展战略:了解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发展战略。
2. 科技创新:关注中国在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进展。
3. 环境保护:了解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和实践。
4. 教育改革:关注“双减”政策、新高考改革等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
5. 公共卫生:了解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以及国家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的努力。
6. 法治建设:关注《民法典》的实施,以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情况。
国际时政要点:1. 全球治理:了解中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角色和贡献,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的立场和策略。
2. 国际关系:关注中美关系、中欧关系等大国关系的发展变化。
3. 区域合作:了解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4. 气候变化:关注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政策和行动。
社会热点问题:1. 脱贫攻坚:了解中国脱贫攻坚战的成果和经验。
2. 人口老龄化:关注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3. 就业形势:了解当前就业市场的状况,以及国家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
4. 文化传承: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文化自信的建设。
结束语:通过上述对中考主要时政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时政教育不仅仅是对国家大事的了解,更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重要途径。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做好准备。
中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数与代数。
(一)有理数。
1. 有理数的概念。
-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 例如:3是正整数, - 5是负整数,0.25(可化为(1)/(4))是有限小数属于分数,0.3̇(可化为(1)/(3))是无限循环小数属于分数。
2. 有理数的运算。
- 加法: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 例如:3 + 5=8;-3+(-5)= - 8;3+(-5)= - 2;5+(-5)=0。
-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即a - b=a+(-b)。
- 例如:5 - 3 = 5+(-3)=2;3 - 5=3+(-5)= - 2。
- 乘法: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
- 例如:3×5 = 15;-3×(-5)=15;3×(-5)= - 15;0×5 = 0;(-2)×(-3)×(-4)= - 24(3个负因数,积为负)。
- 除法: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即a÷b=a×(1)/(b)(b≠0)。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 例如:15÷3 = 5;-15÷(-3)=5;15÷(-3)= - 5;0÷5 = 0。
-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a^n 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 例如:2^3 = 2×2×2 = 8;(-2)^3=-2× - 2× - 2=-8。
安徽中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安徽中考重点知识点归纳安徽中考是安徽省初中毕业生参加的一次重要考试,它涵盖了多个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和政治等。
以下是对这些学科的重点知识点的归纳:语文1. 古诗词鉴赏:掌握常见的古诗词作者、作品及其主题思想。
2. 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3. 现代文阅读:提高对文章主旨、结构、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
4. 作文:训练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
数学1. 数与式:掌握实数、代数式、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2. 函数与图象: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的图象和性质。
3. 几何:熟悉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性质,以及空间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4. 统计与概率: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概率的基本概念。
英语1. 词汇:掌握中考词汇表中的单词,包括词义、词性、用法。
2. 语法:熟悉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从句等语法知识。
3. 阅读理解:提高对不同文体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写作:训练写日记、书信、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
物理1. 力学:理解力的概念,掌握牛顿运动定律,了解功和能。
2. 热学:学习温度、热量、热机的原理。
3. 电学: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如电压、电流、电阻,以及欧姆定律。
4. 光学和声学: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以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化学1. 物质的组成:掌握元素、化合物、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化学反应: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如合成、分解、置换和复分解。
3. 化学计量:学习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摩尔和摩尔质量的计算。
4. 溶液和酸碱盐: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以及酸碱盐的性质。
生物1. 细胞结构和功能:了解细胞的组成和生命活动。
2. 遗传和进化:学习遗传的基本原理和生物进化的理论。
3. 生态系统和环境: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安徽中考必考知识点归纳

安徽中考必考知识点归纳安徽中考是安徽省初中毕业生参加的统一考试,它涵盖了多个学科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必考的知识点归纳:语文- 古诗词的背诵与理解:包括经典诗词的默写和对作者背景、诗词意境的理解。
-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翻译、句式结构分析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 现代文阅读: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和答题方法。
- 写作技巧:记叙文、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包括文章结构、论点论据的组织等。
数学- 数与式:包括实数、代数式、多项式等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 方程与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解集。
- 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 几何: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定理和证明,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性质等。
- 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概率的基本概念。
英语- 词汇:中考词汇表中的单词和短语的掌握。
- 语法:包括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从句等语法知识的运用。
- 阅读理解:对不同文体文章的理解能力,包括获取信息、推理判断等。
- 写作:应用文写作,如书信、通知、日记等,以及对写作结构和语言的掌握。
物理- 力学:包括力的基本概念、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等。
- 热学:温度、热量、热机等概念。
- 电学:电路的基本概念、欧姆定律、电功率等。
-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化学- 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
-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类型、条件、速率等。
- 化学计量:摩尔概念、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
生物- 细胞: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遗传和进化: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进化过程。
-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平衡。
- 人体生理:人体的主要系统和生理过程。
政治- 基本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的基本制度等。
- 法律常识:法律的基本概念、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 时事政治: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的了解。
中考数学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6篇

中考数学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6篇篇1一、数与代数1. 数的基本概念: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比例、方程等。
2. 数的运算: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分数运算,小数运算等。
3. 代数表达式:用字母表示数,表达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4. 方程与不等式: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理解函数的概念。
二、几何与图形1. 几何概念:点、线、面、体,角、度数,平行、垂直等基本几何概念。
2. 图形与变换:平移、旋转、对称等图形变换,相似图形,全等图形。
3. 面积与体积: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
4. 解析几何:理解直线的方程,理解圆及其方程。
三、函数与图像1. 函数的概念:理解变量间的关系,用解析式表示函数关系。
2. 函数的运算:函数的加减法,函数的乘法,复合函数。
3. 函数的图像:理解函数的图像及其变换,根据图像理解函数的性质。
4. 反函数与对称函数:理解反函数的概念,理解对称函数的概念。
四、数据与概率1. 数据收集与整理:理解数据收集的方法,会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2. 数据的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的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
3. 概率的概念: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会计算事件的概率。
4. 概率的应用: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解决与概率相关的问题。
五、综合与实践1. 图形的变换与对称: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图形的变换和对称。
2. 函数的实际应用:理解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利润、成本等问题。
3. 数据的分析与决策: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数据的分析与决策。
4. 课题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理解课题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在中考数学复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以上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同时,我们需要关注考试动态和命题趋势,结合历年真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巩固。
此外,我们还要注重解题技巧和策略的学习和应用,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备考,取得优异的成绩!篇2一、数与代数(一)数的认识复习要点: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及其关系,数的运算规则和运算性质。
中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中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中考是学生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考验学生对初中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进入高中阶段的重要选拔。
以下是对中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主要学科。
语文- 文言文阅读: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能够翻译并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 现代文阅读:提高对文章主旨、结构、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学会运用阅读策略,如速读、精读等。
- 作文:练习不同文体的写作,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如开头、发展、结尾的布局。
数学- 代数:理解代数方程、不等式、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解方程和不等式的方法。
- 几何:熟悉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掌握证明题的解题思路。
- 统计与概率:了解数据收集、处理的方法,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英语- 词汇:扩大词汇量,掌握常用词汇的拼写、意义和用法。
- 语法: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如时态、语态、句型结构等。
- 阅读理解: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能够快速捕捉文章的主旨大意。
- 写作:练习写作,包括记叙文、议论文等,注意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
物理- 力学: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等基本概念。
- 电学:学习电流、电压、电阻等电学基础知识,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 光学和热学: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化学- 元素周期表: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元素的基本性质。
- 化学反应:掌握化学反应的类型,如合成、分解、置换等,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 化学计算:学习化学计量学,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概念的计算方法。
生物- 细胞生物学: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细胞分裂的过程。
- 遗传学: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如孟德尔遗传定律。
- 生态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历史- 中国历史: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成就。
中考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中考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中考数学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总结,涵盖了多个数学领域的知识点。
以下是中考数学各单元知识点的归纳:
一、数与代数
1. 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理解实数的性质和运算。
2. 代数式:掌握代数式的运算规则,包括加减乘除和乘方。
3. 方程与不等式: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理解方程的解法和不等式的性质。
4. 函数:理解函数的概念,包括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二、几何
1. 平面几何:包括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性质和定理。
2. 立体几何:理解立体图形,如立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性质。
3. 图形的变换:包括平移、旋转、反射等几何变换。
4. 相似与全等:理解相似图形和全等图形的概念和判定方法。
三、统计与概率
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
2. 统计图表:掌握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的绘制和解读。
3.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理解这些统计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概率: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综合应用
1. 数学问题解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
2. 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
结束语
中考数学知识点的归纳不仅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和掌握初中数学知识,而且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每位学生都能通过归纳和
复习,提高数学素养,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中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中考重点知识点归纳一、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如,敲响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发声。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 声音的特性。
-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例如,女高音歌唱家的音调比男低音歌唱家的音调高。
- 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如用力敲鼓,鼓面振幅大,响度大。
-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我们可以根据音色辨别不同的乐器或人说话的声音。
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噪声的定义:从物理学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噪声;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 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如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两旁植树)、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
二、光现象。
1.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c = 3×10^8m/s。
2. 光的反射。
-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的反射面光滑,平行光入射后反射光仍然平行;漫反射的反射面粗糙,平行光入射后反射光向四面八方传播。
3. 平面镜成像。
-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 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4. 光的折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中考重点知识物理中考主要对课本十一个重点知识点的考查,这十一个重点知识是:1、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10分);2、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6分) ;3、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规律(6分) ;4、欧姆定律(10分) ;5、串并联电路的特点(10分) ;6、电功率(10分) ;7、力与密度(10分) ;8、浮力(10分) ;9、二力平衡(6分) ;10、压强(10分) ;11、功和能(3分) ;实验题主要考察的是六个知识点内容:1、电学:探究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或功率、电流表或电压表探究并联分流或串联分压的规律。
2、力学:牛顿第一定律、探究重力、摩擦力、固液体压强、浮力的大小、杠杆平衡条件等。
3、机械效率: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光学: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变化规律。
5、热学:探究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特点。
6、质量密度: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密度。
15个重要实验详解一、测量长度二、凸透镜成像三、测量固体密度/液体密度四.滑动摩擦力:五、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六、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七.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八、阿基米德原理九、机械效率的测量十、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十一、影响电阻大小因素十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十三、伏安法测电阻十四.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十五. 电热一、测量长度(一)、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练习1:☆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练习2:☆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例:☆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 1和N 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 2=0.3N 1/N 2 mm (二)、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练习3☆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 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三)、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四)、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练习4: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 直尺三角板辅助法。
② 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
③ 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
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二、凸透镜成像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即焰心、光心、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u<f ) ②烛焰在焦点上(u=f) 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 分虚实,2f 大小,实倒虚正, 具体见下表:物距 像的性质像距 应用倒、正 放、缩 虚、实u>2f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照相机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幻灯机 u<f正立放大虚象|v|>u放大镜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⑴u =f 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 =2f 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三、测量固体密度/液体密度 1、测固体的密度: 工具天平 质量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增大 (减小) 像变大 (变小)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减小 (增大) 像变小 (变大)浮在水面: 工具(量筒、水、细线)方法: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 1; 2、用细线系好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 2,物体体积V=V 2-V 1 A 、针压法(工具:量筒、水、大头针)B 、沉坠法:(工具:量筒、水、细线、石块)沉入水中: 形状 不规则 体积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2、测液体密度:⑴原理:ρ=m/V⑵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 V四.滑动摩擦力: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五、牛顿第一定律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六、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七.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
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4)说明: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 若外界大气压为H cmHg 试写出下列各种情况下,被密封气体的压强(管中液体为水银)。
H 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E 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 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3×105Pa 可支持水柱高约10.3m2标准大气压=2.02×105Pa ,可支持水柱高约20.6m八、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 浮 = G 排 =ρ液V 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九、机械效率的测量:① 原 理:②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 、钩码提升的高度h 、拉力F 、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③器 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 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④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⑤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A 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B 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C 各种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十、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① 猜想: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小钢球 方法:控制变量; ?如何判断动能大小:看小钢球能推动木快做功的多少?如何控制速度不变:使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则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大小相同; ?如何改变钢球速度:使钢球从不同同高度滚下;③分析归纳:保持钢球质量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保持钢球速度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④得出结论: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十一、影响电阻大小因素: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所以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件”hhhhhhh3、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4、结论理解:⑴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
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⑵结论可总结成公式R=ρL/S ,其中ρ叫电阻率,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记住:ρ银<ρ铜<ρ铝,ρ锰铜<ρ镍隔。
假如架设一条输电线路,一般选铝导线,因为在相同条件下,铝的电阻小,减小了输电线的电能损失;而且铝导线相对来说价格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