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课件(全套)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质课件【完整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质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我们的身体》: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骨骼和肌肉的协作原理。
2. 《机械与能量》:简单机械原理,如杠杆、滑轮;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基本概念。
3. 《电的奥秘》:电流的产生、电路的组成、安全用电知识。
4. 《磁现象》:磁铁的性质、磁场的作用、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与身体器官、机械原理、电和磁相关的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转换与守恒的概念,电流的形成与电路原理。
2. 教学重点:身体器官的功能,简单机械原理,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卡片、实验工具、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本章所学内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重要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实验操作: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1. 身体器官及其功能2. 简单机械原理3. 能量转换与守恒4. 电的产生与电路原理5. 磁现象及其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人体的主要器官,并说明其功能。
(2)解释杠杆原理,并举例说明。
(3)简述能量转换与守恒的概念。
(4)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说明电流的方向。
(5)描述磁铁的性质和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科学小实验,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件旨在为四年级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科学教育,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完整课件》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2. 动物与植物3. 空气与水4. 电与磁5. 土壤与岩石6. 天气与气候每个章节都将详细介绍相关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册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增强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
教学重点:1. 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操作方法的训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全册完整课件、实验器材、教学挂图等。
2. 学具:学习笔记、实验报告、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举例:以“为什么树叶会变色?”为例,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2. 新课导入:a. 概述章节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b. 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c. 结合生活实例,解释相关现象。
3. 例题讲解:a.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b.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a. 设计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 答疑解惑,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 实验教学:a. 讲解实验原理和方法。
b. 演示实验操作,强调注意事项。
c.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a.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
b. 强调重难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a. 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
b.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完整课件》2. 章节划分:1)生物与环境2)动物与植物3)空气与水4)电与磁5)土壤与岩石6)天气与气候3. 各章节重难点知识梳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生活中的某个现象,运用所学知识。
b. 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
c. 梳理本章知识点,制作思维导图。
2. 答案:a. 生活中的现象解释。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全册课件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繁殖等。
2. 第二章《动物的行为》:探讨动物的生活习性,觅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等。
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学习天气现象,气温,降水,气候类型,气候变化等。
4. 第四章《电与磁》:初步了解电的原理,电路,磁铁的性质,电磁感应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
2. 使学生了解动物的行为特点,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3. 帮助学生认识天气与气候现象,提高环保意识。
4. 激发学生对电与磁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行为特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因素,电与磁的基本原理。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不同动物的行为,天气现象的认识,简单电路的制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天气图标,电路元件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实验器材,安全手套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身边的植物,讨论动物的有趣行为等。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3.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和重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写明课题,如“植物的生长与变化”。
2. 内容:分条列出教学重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难点。
3. 结构:采用总分结构,先列出大,再详细展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一种你熟悉的植物的生长过程。
(2)观察身边的动物,描述它们的行为特点。
(3)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分析气候特点。
(4)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2. 答案:(1)答案示例:我熟悉的植物是小麦,它的生长过程包括播种、出苗、拔节、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阶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全册课件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物质1.1 物质的认识1.2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3 混合物和纯净物2. 第2章:力与运动2.1 力的概念和作用2.2 运动的形式和规律2.3 能量及其转换3. 第3章:生物的特征与分类3.1 生物与非生物3.2 生物的特征3.3 生物的分类4. 第4章:电与磁4.1 静电现象4.2 电流的形成与作用4.3 磁现象及其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
3. 使学生了解生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提高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能量转换、生物分类。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运动规律、生物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学习卡片、实验报告、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挂图等教具,详细讲解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章节和知识点2. 例题及解题步骤3.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三种物质的基本性质。
请简述力与运动的关系。
请举例说明生物的分类方法。
2. 答案:物质的基本性质:硬度、颜色、状态等。
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不变;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生物的分类方法:根据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认真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开展科学小实验、观察身边生物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自然界的奥秘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2. 能量与机械力与运动简单机械能量转化与守恒3. 声音与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音调、响度与音色光的反射、折射与颜色4. 电与磁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电路的组成与应用磁场与磁力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的奥秘、能量与机械、声音与光、电与磁等基本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保护环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转化与守恒、光的反射与折射、电路的组成与应用。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多样性、简单机械、声音与光的传播、电流的形成与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与重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制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重要概念、公式、关系图等。
2. 板书布局:清晰、简洁、层次分明,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的多样性有哪些表现?简单机械有哪些类型?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电路的组成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连接的?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读物、网站、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拓宽知识面。
本课件以严谨的用词、流畅的段落衔接,将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教学环节有机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实践活动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能量转化与守恒:此概念涉及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完整全套课件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完整全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物体的运动》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3.1节“力的作用”,3.2节“简单机械”,3.3节“物体的运动状态”,3.4节“摩擦力”以及3.5节“物体的稳定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使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的原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简单机械的原理、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的产生与作用、物体的稳定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杠杆、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磁铁等。
学具:橡皮、尺子、铅笔、白纸、图钉、小铁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滑轮组提起重物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例题讲解:(1)力的概念及作用。
(2)简单机械的原理。
(3)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力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4)摩擦力的产生与作用。
(5)物体的稳定性。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2)利用简单机械解决问题,如使用杠杆翘起物体。
(3)讨论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行驶时摩擦力的作用。
(4)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稳定性与底面积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及效果。
2. 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应用。
3. 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
4. 摩擦力的产生、作用及应用。
5. 物体的稳定性与底面积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及作用。
(2)列举三种简单机械,并说明其原理。
(3)解释摩擦力的产生与作用,举例说明。
(4)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稳定性与底面积的关系。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杠杆、滑轮、斜面等;如杠杆原理:力矩=力×力臂。
(3)摩擦力是物体接触表面时,由于相互间的阻碍而产生的力。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PPT课件(共28课,478页)

• 3、量气温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每 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通常情况 下,一天午后2时的气温最高,凌晨气温最 低。
.
•.
风
风速和风向
风 向 风吹来的方向
西北 西
北 东北
北风
由北向南吹的风
东风
东 由东向西吹的风
东南风
二、判断
1.适宜的天气会让我们的工作顺利展开,同时使人心
情舒畅。(√ ) 2.天气预报只报道阴、晴、雨、雪的天气情况。(×)
3.留心天气变化可以减少生活中的损失和麻烦,还可
以保证身体健康。(√ )
4.我们可以从一些植物的行为变化中觉察天气的变化
信息。(√ ) 5.即将下雨时松果的鳞片会紧闭。(√ )
•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 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作业
• 1、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____ 。
• 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 ____和 ___、____和____情况,___、___和 _____。
• 3、一个月的天气变化___代表这一个季节的气候。
•。
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 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 上所有的生物。天气是指我们居住 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我们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 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
•。
晴
多云
雨
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
晴
多云
雨
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
雪
雾
沙尘暴
3.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天气的变化?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完整全套精品课件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完整全套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具体内容包括:1. 章节: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13节,详细内容为植物的基本结构、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章节:第二单元《动物的行为》第46节,详细内容为动物的运动、动物的食物链以及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理解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让学生了解动物的运动、食物链以及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动物的食物链和相互关系。
2. 教学重点:植物的基本结构;动物的运动和生态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挂图、动物模型、实物投影仪。
2. 学具:学生实验材料(植物、动物模型、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植物为什么会生长成这样吗?”2. 教学活动:(1)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植物模型,填写观察记录表。
(2)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讲解动物的运动、食物链和相互关系,让学生通过动物模型进行实践操作。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基本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2. 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
3. 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光照、水分、温度、土壤。
4. 动物的运动、食物链和相互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植物,描述它们的基本结构。
(2)简述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设计一个简单的动物食物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 更多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轻轻拨动
轻轻敲击
敲击上方
提示:可以用手轻轻触碰正在发声的物体
探索 有办法证明鼓和音叉也在振动吗
有水的水槽
带绳的乒乓球
泡沫粒
研讨 物体怎样发出声音的?
小结
我们的发现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
拓展 我们的发声器官
声音
第3课时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鸟叫声 很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喇叭声 很响,比较刺耳
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
研讨
假如要把这些声音进行分类——
鸡叫声、风声、猫叫声、狗叫声、
流水声、开车声、喇叭声、二胡声、
碎玻璃声、机器声、雷声
你会按什么标准分呢?
小结
声音分类
序号 第1个 第2个 第3个 第4个 第5个 第6个 第7个
探索
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观察1:在“鼓膜”的上方相同 位置制造大小不同的声音,观察气球 皮振动情况;
观察2:在距离“鼓膜”远近不 同的地方制作相同的声音,观察气球 皮的振动情况。
声音能够引起橡皮膜振动,声音越强越明显, 距离越近越明显。
研讨
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 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声音
第5课时 声音的强与弱
导入
音乐片段节取自《将鼓独奏》
游戏: 当听到比较弱的鼓声时, 放低手臂; 当听到比较强的鼓声时, 抬高手臂。
提问:声音的强弱是 怎么形成的呢?
探索
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幅大小与 声音强弱的关系
分 贝仪
怎样让尺子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轻轻拨动和用力拨动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可用分贝仪测量,单位是分贝(dB)
实验要求及活动手册
人人 动手
及时 轻声 记录 交流
探索
2.探究小泡沫球与振动音叉的关系
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 小泡沫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小结:当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振动幅度就 不同,引起泡沫球的振动幅度也就不同。
研讨 1.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有什么关系?
弱 强 弱 强 弱 强
研讨
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 似之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
拓展
兔子的耳朵为什么那么长?
兔子有着长长的 耳郭,能收集到各方 面的声音,只要有风 吹草动,立刻撒腿就 跑。这对长耳朵就是 它们逃避灾难的法宝。
小结
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2.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 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 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 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我们的发现
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 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研讨 2.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能证明物体振动幅度的 大小与声音强弱有关?
拓展 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
小结:因发声物体振动幅度不同,引起周围空气 的振动幅度也不同,最后引起鼓膜振动幅度不同, 所我们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
声音能够在桌面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更加容易。
探索
声音在液体中传播
1.把音叉放到水面上的时候,应等到水面平静之后。 2.轻轻敲击音叉,同时轻轻地用敲击后的音叉去接触水面。 3.重点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4.听一听声音,感受下声音有什么不同。
水面的波动是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 播,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
拓展
棉线传声看不清,我们用模拟实验来试试。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 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 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声音
第4课时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探索
观察耳朵的结构图
探索
感受耳郭的作用
用纸卷一 个“喇叭”,用 这个纸喇叭听一 听微弱的声音; 拿掉纸喇叭,再 听一听。两次听 到的声音有什么 不同。
声音
第6课时 声音的高与低
导入
声音有高有低,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索
琴片钢
敲一敲钢片琴,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索
口 琴
吹一吹口琴,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
拆开口琴看一看,再吹一吹,有什么发现? 簧片
探索
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幅大小与 声音强弱的关系
观察钢尺是怎样振动的? 尺子会来回运动 我们把物体振动时往返运动间的距离称为振动幅度。
探索
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幅大小与 声音强弱的关系
用不同的力量拨 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
观察它们发出强 弱不同声音时,振动 幅度有什么变化?
怎样可以让 鼓面振动情 况看得更清 楚呢?
声音名称 鸟叫声
车发动声 鼓掌声 流水声 鸡叫声 门铃声 风声
属于哪一类声音 动物发出的声音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自然界发出的声音 动物发出的声音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自然界发出的声音
拓展
声音
第2课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索
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拉伸皮筋能否发出声音,弹拨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橡皮筋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声音
第1课时 听听声音
导入
听音大赛
倾听要求 1.教室内要保持安静。 的声音 鸡叫声、风声、猫叫声 狗叫声、流水声、开车声 喇叭、二胡声、碎玻璃声
研讨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声音 声音1 声音2 声音3 声音4 声音5 声音6
我听到的声音记录表 听到的声音 我对这些声音的描述
导入
鼓声是怎么传到耳朵里的? 我认为……
探索 空气传播声音
《空气能传播声音》微视频
探索 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掉,还能听到闹钟声吗?
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探索 声音在固定中传播
1.同桌之间保持安静,一个同学抓挠桌面,一个同学听抓挠桌面的声音。 2.听的同学侧耳靠近桌面,另一个同学继续抓挠桌面。 3.比较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4.同学之间互换角色,再进行上述实验。
研讨
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 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沟通呢?
拓展
做一个“土电话”
实验要求: (1)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以听 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 拉紧。 (3)两人彼此交换听和说。
思考:声音是怎样通过线绳传播的?
拓展
棉线传声看不清,我们用模拟实验来试试。
《模拟声波传播》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