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失败案例汇总

合集下载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在风险投资的领域中,存在着众多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风险投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投资决策中的风险与机遇,并总结相关经验教训。

通过这些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风险投资的本质,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案例一:谷歌的早期投资在1998年成立时,谷歌只是两位创始人在加拉加斯加州的一个车库中创办的初创企业。

然而,谷歌凭借其独特的搜索引擎技术和创新的商业模式吸引了风险投资者的目光。

当时,风险投资公司Sequoia Capital向谷歌投资了2500万美元,并占据了谷歌6%的股份。

这一举动最终为谷歌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通过分析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风险投资者在投资初创企业时,需要关注企业的创新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投资者应该具备长期眼光,不仅仅关注短暂的盈利能力。

案例二:秃鹫投资的失败案例秃鹫投资是一家著名的对冲基金。

2005年,该基金投资了一家在地产开发领域具有潜力的企业。

然而,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地产市场崩溃,该企业陷入了巨大的财务困境。

最终,秃鹫投资丧失了投资金额的大部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即风险投资行业充满着不确定性和风险。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风险投资者应该充分评估全局形势,以及企业发展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案例三:Airbnb的成功故事Airbnb是一个知名的共享经济平台,通过其平台,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房屋出租给其他旅行者。

2009年,风险投资公司Sequoia Capital投资了Airbnb。

当时,Airbnb的估值仅为2000万美元,但现在,其估值已超过300亿美元。

Airbnb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良好的市场拓展策略。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风险投资者在投资共享经济领域时,应该重视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适应能力。

同时,在战略规划上,也需要关注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战略。

案例四:苹果公司的重生在1997年,苹果公司陷入了巨大的财务危机,即将破产。

金融】【投资】风投失败案例十则

金融】【投资】风投失败案例十则

风投失败案例十则1、真功夫餐饮案例特点:创业者内乱——能共苦不能同甘创业者的教训:没有永远的兄弟,只有永远的利益VC的教训:股权结构是否合理是判断项目好坏的重要依据麦当劳、肯德基在国内大受欢迎,中餐连锁一直愤愤不平,不断有人跳出来挑战洋快餐。

从十几年前的“红高粱”到现在很红火的“真功夫”,“红高粱”早已不知所踪,“真功夫”似乎真的有点功夫,连锁店面越来越多了。

跟公司名字一样,2009年8月,“真功夫”的广州总部爆发的一场真功夫表演,在投资界和创业界颇为轰动:共同创始人及公司大股东潘宇海委任其兄潘国良为“副总经理”,并派到总部办公,但遭到“真功夫”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蔡达标的拒绝后,引发剧烈争执。

要理清“真功夫”的管理权矛盾,还得从头说起。

1994年,蔡达标和好友潘宇海在东莞长安镇开了一间“168蒸品店”,后来逐渐走向全国连锁,并于1997年更名为“双种子”,最终更名为“真功夫”。

真功夫的股权结构非常简单,潘宇海占50%,蔡达标及其妻潘敏峰(潘宇海之姐)各占25%。

2006年9月,蔡达标和潘敏峰协议离婚,潘敏峰放弃了自己的25%的股权换得子女的抚养权,这样潘宇海与蔡达标两人的股权也由此变成了50:50。

2007年“真功夫”引入了两家风险投资基金:内资的中山联动和外资的今日资本,共注入资金3亿元,各占3%的股份。

这样,融资之后,“真功夫”的股权结构变成:蔡、潘各占47%,VC各占3%,董事会共5席,构成为蔡达标、潘宇海、潘敏峰以及VC的派出董事各1名。

引入风险投资之后,公司要谋求上市,那么打造一个现代化公司管理和治理结构的企业是当务之急。

但蔡达标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努力触及另一股东潘宇海的利益,“真功夫”在蔡达标的主持下,推行去“家族化”的内部管理改革,以职业经理人替代原来的部分家族管理人员,先后有大批老员工离去。

公司还先后从麦当劳、肯德基等餐饮企业共引进约2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占据了公司多数的要职,基本上都是由蔡总授职授权,潘宇海显然已经被架空。

中小企业投资风险案例

中小企业投资风险案例

中小企业投资风险案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关注和参与投资活动,试图通过投资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发展机会。

然而,投资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中小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

在本文中,将通过几个真实的案例来说明中小企业在投资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探讨如何规避这些风险。

案例一:小型食品企业的品牌投资失利某小型食品企业在业务稳定后,决定进行品牌投资,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公司决定与一家知名的营销公司合作,进行品牌策划和推广。

然而,在一系列市场调研和策划后,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但品牌的影响力和销售并没有明显提升。

最终,该企业不得不停止投资并解散了与营销公司的合作。

这个案例暴露出了中小企业在投资品牌时面临的风险,包括市场竞争激烈、资金投入困难、合作伙伴选择错误等。

中小企业在投资品牌时应该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品牌策略,并与专业的合作伙伴进行深入合作。

案例二:创新科技企业的技术研发失败一家创新科技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新产品的研发上。

然而,由于技术团队的能力不足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研发的产品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导致资金亏损和企业的声誉受损。

这个案例显示了中小企业在投资创新科技时可能面临的技术和市场风险。

中小企业应该在投资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技术评估,确保产品的需求和市场的适应性。

此外,企业还应该加强内部团队的能力培养和市场的敏感性,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案例三:零售企业的线上拓展失败一家零售企业决定拓展线上渠道,以适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线上购物需求。

该企业花费大量的资金搭建电商平台、推广和营销,但线上销售一直未能达到预期。

最终,企业不得不关闭线上渠道,重新聚焦线下业务。

这个案例揭示了中小零售企业在线上拓展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线上竞争激烈、技术投入高昂、线下运营受影响等。

中小企业在进行线上拓展前应该坚持适合自身实力的策略,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投入。

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强线上运营团队的能力培养,并与专业机构进行合作。

中国互联网十大投资失败案例

中国互联网十大投资失败案例

中国互联网十大投资失败案例1.股东网股东网成立于2024年,是一家为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平台的公司。

公司在开始阶段得到了知名投资机构红杉资本的5000万美元投资,但公司在后续运营中陷入了一系列的困境,最终于2024年宣布破产。

该案例表明,即使拥有知名投资机构的支持,也不能保证公司的成功。

2. Dangdang当当网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最早的在线购物网站之一、2000年至2024年期间,当当网获得了投资总额超过1亿美元的资金,但公司在上市后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增长,并在2024年被私有化。

这个案例表明,即使拥有巨额投资,也不能保证公司的成功。

3.网银在线网银在线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公司。

公司在创立初期得到了国内一流的风投机构赛富投资的数百万美元的投资,但公司在后来遭遇了监管困境和业务发展上的问题,最终于2024年宣布破产。

这个案例表明,即使拥有优秀的投资机构的支持,也不能保证公司的成功。

4.有米科技有米科技成立于2024年,是一家移动广告平台公司。

公司在成立初期获得了知名投资机构红杉资本和IDG资本的数千万美元的投资,但公司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未能取得商业突破,最终于2024年宣布破产。

这个案例表明,即使拥有知名投资机构的支持,也不能保证公司的成功。

5.饭否6.中关村在线中关村在线是中国最早的IT门户网站之一,成立于1998年。

在成立初期,中关村在线获得了来自华尔街投行摩根士丹利的5000万美元融资。

然而,中关村在线在后来的发展中未能跟上新媒体时代的潮流,最终在2024年被取消上市资格。

这个案例再次表明,即使拥有巨额投资,也不能保证公司的成功。

7.盛大游戏盛大游戏是中国最早的网络游戏公司之一,成立于2001年。

该公司在成立初期得到了知名投资机构IDG资本的数千万美元的投资,但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盛大游戏未能适应新一轮的互联网娱乐业务发展,最终于2024年私有化。

8.一览网一览网是中国人力资源行业的招聘网站,成立于2000年。

风险投资失败案例

风险投资失败案例

风险投资失败案例
风险投资失败案例搜狐IT通过整理,将近年来投资看错人的案例进行了盘点。

一、分贝网郑立:又一位80后创业偶像倒下早在2009年10月份,搜狐IT曾报道因涉及色情业务,音乐网站分贝网多名高管被捕,当时湖北警方以正在侦破案情为由拒绝对外透露详情。

一名熟知内情的重庆站长对搜狐IT透露,在郑立准备进军淫秽视频表演前夕曾找到他,邀其入伙共同发财,但被该站长拒绝,有幸躲过一劫。

据公安局通报,郑立犯罪团伙成员多达20人,其中,包括6名80后,年龄最小的23岁。

其中,8人将被提起公诉,其余12人进行治安处罚。

在分贝网新投资迟迟未到位的情况下,郑立等人眼红视频聊天带来的高额利润,便开始运作筹建视频聊天平台,将一干分贝网高管拉下水。

截至案发时,色情网站已经聚集7.3亿人次流量,一年多的时间里,光顾该团伙视频聊天网站的注册人员高达317万,该团伙因此获取暴利1980万元。

郑立曾做客CCTV《财富故事会》,以80后领军人物的姿态讲述自己的财富故事,也被重庆互联网业界捧为创业偶像。

郑立在创办分贝网后,相继捧红了网络歌手香香和热门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以及后期的《香水有毒》,显示出其在创业方面的敏锐和运作能力。

分贝网创办后,曾受到过众多风投机构的追逐。

2004年10月,IDG VC向分贝网投资200万美元,占其20%股权;2006年阿尔卡特风投向其投资600万美元,占12%股权。

不过,随着负责IDG该投资项目的负责人王树的离职,IDG投资最后并没完全到账。

王树现为鼎晖投资合伙人,曾位列福布斯09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榜单第42名。

1996年曾任IDG广东太平洋技术创业投资公司总经理和IDGVC合伙人。

风险投资的五个失败案例

风险投资的五个失败案例

风险投资的五个失败案例作为一种投资方式,风险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风险投资并非总能带来成功,不少投资案例也以失败告终。

本文将列举五个风险投资的失败案例,以探讨其中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案例一:WebvanWebvan是一家成立于1999年的网上食品杂货超市。

当时,互联网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许多公司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网站实现业务的扩展。

然而,Webvan在过度扩张和高昂的运营成本的双重压力下最终宣告破产。

这个案例表明,过度乐观和缺乏良好的商业模式是风险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失败案例二:TheranosTheranos是一家医疗技术公司,声称能够通过一滴血就能进行多种疾病的检测。

该公司吸引了众多知名投资者的关注,但后来被揭发涉嫌欺诈行为。

这个案例揭示了风险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投资者需要进行尽职调查和深入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及技术可行性,以避免被误导和欺骗。

失败案例三:JuiceroJuicero是一家生产和销售高端果汁机的创业公司。

然而,该公司的产品价格昂贵且使用复杂,最终在市场上未能取得成功。

这个案例表明,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的匹配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

投资者应该对产品的市场潜力进行充分评估,避免盲目冲动的投资决策。

失败案例四:Better PlaceBetter Place是一家以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为主要业务的公司。

然而,由于高昂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以及市场需求低迷,该公司最终破产倒闭。

这个案例提醒投资者,在投资新兴行业时要考虑行业发展、竞争环境以及盈利模式的可行性,以避免陷入不可持续的局面。

失败案例五:KozmoKozmo是一家于上世纪90年代末成立的在线零售公司,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

尽管该公司获得了大量投资,并在多个城市迅速扩张,但最终由于高昂的运营成本与盈利能力不匹配,导致公司破产。

这个案例提醒投资者,要在投资初创公司时审慎考虑与平衡公司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

投资失败案例典型

投资失败案例典型

投资失败案例典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投资市场的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涉足投资领域,但同时也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而遭遇到了投资失败的情况。

下面列举几个投资失败案例,供大家参考。

1、房地产投资失败。

某业主购买了一套房子,计划通过出租来获得稳定的收益,但是由于市场行情大幅下跌,租金难以维持,再加上物业费、税费等支出,导致其不得不继续承担房贷压力,最终亏本出售房产。

2、股票投资失败。

某投资者看中一只股票,认为会有大幅度上涨,于是借款入股,结果却因为行情波动等因素,股票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其资金亏损。

3、P2P投资失败。

某投资者在P2P平台上进行了多次投资,但是由于平台违规经营、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导致其投资本金无法收回,损失惨重。

4、创业投资失败。

某创业者倾注了大量资金和精力,但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等原因,最终导致企业倒闭,投资失败。

以上案例均为投资领域的典型失败案例,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在进行投资之前充分了解市场行情和相关风险,避免因盲目投资而产生损失。

同时,也需要选择可靠的投资平台和项目,规避投资风险,保障自身利益。

- 1 -。

风险投资案例的失败分析与教训

风险投资案例的失败分析与教训

风险投资案例的失败分析与教训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创新的推动,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资金来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

然而,虽然风险投资可以为创业者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风险投资都能获得成功。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风险投资案例的失败原因,总结出其中的教训和经验。

案例一:竞争过于激烈在某个互联网初创公司的风险投资案例中,该公司的产品在推出后曾一度风靡市场,然而由于竞争对手的迅速崛起,该公司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

虽然投资者们一开始对该公司的增长前景非常看好,但他们没有预料到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对于该公司的影响。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对市场竞争的全面认识和深入分析,投资者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了解市场现状和行业趋势对于风险投资的成功至关重要。

投资者应该在投资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竞争分析,以避免因为竞争激烈而导致的失败。

案例二:管理团队不力另一个失败的风险投资案例是由于管理团队的能力和决策错误导致的。

在一个制造业投资案例中,投资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扩建生产线和提升技术水平,但由于管理团队没有有效地规划和执行,最终导致了生产过程的混乱和无序。

这使得产品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顾客的投诉激增。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教训:在风险投资中,管理团队的能力和经验同样重要。

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应该对管理团队进行充分的背景调查和评估,确保他们拥有正确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

案例三:市场需求不足最后一个失败案例与市场需求不足有关。

在一个新兴行业的投资案例中,某家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市场对于该产品的需求并不强烈。

结果,该企业的产品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最终导致投资失败。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了解市场需求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投资者在决定投资项目时,应该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确保投资的项目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只有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才能获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外国风险投资名家失败案例启示录 (1)中创公司的失败告诉了我们什么? (5)外国风险投资名家失败案例启示录2004-03-15 15:43:18 赛迪网南方网讯风险投资仿佛是伴随着高科技而生,高科技公司所具备的高成长性,往往让风险资本为了暴利而不顾一切。

因而,即使是圈内的投资大腕,由于对风险估计不足而失败的投资案例也很多。

前车之鉴的教训,往往是更值得珍惜的教材。

投资狂潮席卷全球时,很多知名的投资者都被卷入其中。

这些人和普通投资者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投资金额更大,损失也更惊人。

这些投资者当中,不管是约翰·马龙、高盛公司还是杠杆收购业的知名人物泰德·福斯特曼等,无一不是响当当的投资名家,然而,他们也会赔掉以数十亿美元计算的赌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投资高手并不都是在股价骤跌的网络公司身上“栽了跟头”。

事实上,不少人赔在了电信公司身上。

电信业新兴公司通常拥有数额惊人的实际资产和极其合理的商业计划,提供宽带网络、视频、音频、数据等高科技产品,这和很多没有实际盈利模式的网络公司很不一样。

可是,投资者没有想到,太多的公司一拥而上,竞争激烈到了自相残杀的程度。

那么多精明的投资者为什么会犯错误?他们当时又是如何考虑的?美林公司的战略家马丁·弗里德森表示,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资金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原本就热火朝天的网络和电信市场因而变得白热化,“曾经荒诞不经的想法也能筹到资金”。

而且,美国最大的电信公司AT&&T收购了新贵Teleport,而排名第二的WorldCom收购了MFS和Brooks Fiber,他们的出价都高得诱人。

这样一来,风险资本按捺不住,纷纷注资网络公司和电信公司。

教训之一不能自己为自己下套2000年2月,保罗·艾伦向RCN投资16.5亿美元。

目前价值:1亿美元。

保罗·艾伦是微软的共同创办人之一,也是Jimi Hendrix博物馆的建造者及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当初他向鲜为人知的RCN公司开出巨额支票时,很多人都非常吃惊。

RCN公司的主业是宽带业务,它曾宣称,要与地方电话和有线电视公司一较高低。

艾伦投资时曾表示,RCN将成为自己投资的重心。

然而,他投资的时机很不好,在网络股全体滑坡之前,他开出的支票已经兑现。

更糟糕的是,艾伦与RCN首席执行官大卫·麦考特的谈判也落在了下风。

艾伦没有购买RCN的普通股,而是购买了优先股。

优先股有红利可拿,而且在要求获得公司资产时优先于普通股,此外,RCN的优先股还可以兑换成每股62美元的普通股。

也就是说,艾伦有权利以62美元的价格优先换取RCN的股票。

RCN的股价一度曾经冲上70美元,艾伦当时一定沾沾自喜。

可现在,RCN的股价仅在4美元左右徘徊。

一般来说,持有优先股,多多少少可以降低这种价格暴跌的风险。

因为优先股可以获取现金红利,到期后又可以把原始投资换回成现金。

可是艾伦的优先股不同,他的红利将以按60美元兑换的新的优先股来支付,而不是现金。

最糟糕的是,艾伦的优先股在2007年到期后,麦考特有权迫使他将优先股以62美元的价格兑换成RCN普通股,而不是收回16.5亿美元。

那样的话,艾伦将拿到2660万股RCN普通股(目前大约价值1亿美元)。

当然,这些假定都是以RCN的寿命为基础。

额外的教训:把契约的附属细则细读一遍。

教训之二高价买入蕴藏风险1999年和2000年,约翰·马龙控制的Liberty Media向ICG和Teligent投资15亿美元。

目前价值:4000万美元。

从1999年开始,Liberty又向欧洲有线电视业投入了16亿美元。

目前价值:4000万美元。

约翰·马龙是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他常常能比别人先发现投资机会,然后在大家纷纷买进的时候抛售。

可是马龙对新兴电信公司ICG和Teligent的投资却一改以往的手法,这是两个典型的失败案例。

这次,他没能抢在大家之前动手,而是赶在高潮的时候,结果两家公司现在都濒临破产,股东价值化为灰烬。

在最后时刻,马龙忍痛以40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Teligent的股份。

回收数额虽然少得可怜,但马龙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不少人都认为,欧洲是炙手可热的宽带市场,因而马龙的投资仍然有机会最终获得成功。

但是,马龙眼下陷入了困境。

1999年,他曾向United Pan-Europe投资2亿美元,如今其价值大幅缩减,目前售价约为每股0.5美元。

随后向丹佛UnitedGlobalCom投资的14亿美元也大大贬值。

马龙遭受的损失非常大,他所面临的,不是亏损多少的问题,而是会不会就此一蹶不振。

教训之三折扣价未必便宜2000年1月,Janus Funds购买了价值9.3亿美元的WebMD股票。

目前价值:7500-14000万美元。

2000年1月27日,Janus互助基金家族宣布:就在前一天,它以每股62美元的价格购买了1500万股Healtheon网站(现为WebMD)的股票。

与市价相比,这是折扣价。

而且,Janus手中拥有大量资金,不知道投向何方是好,因而当时看来这次投资是Janus的得意之作。

根据双方的谈判细则,Janus要等上一年才能在公众市场自由出售到手的股票。

可是Janus并不在乎,当时他的战略是买进股票,而不是出售。

交易向公众宣布后,Healtheon红极一时,股票当天达到了顶峰。

然而,随着网络股大幅下跌,这只股票慢慢成为急救对象。

等到Janus 不受限制可以随意出售时,股价已经降到不足10美元了。

而Janus Funds的价值,到现在也已经下跌了近30%.回头看看当时的疯狂投资,Janus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

教训之四联营不是救命稻草2000年3月,地区电话公司Verizon向Metromedia Fiber投资17亿美元。

目前价值:1亿美元。

尽管这是一次数额巨大的投资,但从当时的情况看,Verizon很像是抓住了一次不容错过的机会。

当时,财力强大的Verizon急于进入宽带服务市场,而Metromedia恰好在兴建提供宽带服务的网络。

加上融资方Metromedia与亿万富翁约翰·克鲁奇控制的著名国际集团有联营关系,因此这次投资更显得把握十足。

投融资双方两厢情愿,交易水到渠成。

Verizon 放弃了自行兴建网络的想法,达成协议,将来使用Metromedia的网络。

为帮助Metromedia 建成网络,Verizon以每股14美元购买了价值7.17亿美元的股票,并向这家公司提供了总价9.75亿美元的一笔贷款。

通过这次耗资巨大的投资,将来Verizon会有机会收购Metromedia 的网络。

但是,Metromedia很快把钱花光了,而克鲁奇又迟迟不肯为联营的伙伴掏腰包,结果该股表现乏力,价位不到1美元。

上个月,Verizon把投资的账面价值降低到了2亿美元。

即便如此,这个价格仍可能比实际价格还高。

Verizon看中的联营关系,在关键时刻没能帮助他。

教训之五投资新领域要慎重1999年和2000年,希克斯·缪斯向四家电信业新兴公司投资10亿美元。

目前价值:零。

希克斯·缪斯向来以判断准确而著称。

他手下的Tate&&Furst公司常常以低价买进现有公司,然后通过各种相关交易从中获取更大利润。

但是在1999年,这家公司改变了从前的做法,转向当时炙手可热的电信业新兴公司。

Tate&&Furst向Rhythms NetConnections和Viateld等总共四家公司,注资10亿美元。

在缪斯眼中,这四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各有不同,是多元化投资的典型。

可是,事实证明,把这么多钱注入不同宽带的新兴公司,只会形成多方面恶化的结果。

在这四家公司即将破产的最后关头,缪斯没能把握机会忍痛低价抛出,结果10亿美元的投资血本无归。

此外,Tate&&Furst这次投资失败,也有它自身运作方面的原因。

公司员工通常从资产中获得1%到2%的年费,外加20%的利润,因此,如果公司停止交易,股东们就会坐立不安。

这样,外部的压力就可能迫使公司在没有看清前景的情况下,贸然投资。

教训之六新概念不是万能钥匙1998年到2000年间,Goldman Sachs及其他人向Webvan投资8.5亿美元。

目前价值:零。

华尔街的高手也会向价格不菲的网络股投资,这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对于投资种子期公司的投资者来说,通常都是以低价买进,然后把公司推向公众市场,从而退出、获利。

但是这次,Goldman Sachs和另外一些华尔街的投资者却看走了眼。

他们投资的公司Webvan的概念很吸引人:通过网络进行销售,让顾客永远不再上市场和商店购物。

但是,Webvan的做法太着急了,它试图马上就到处开店营业,结果虽然得到大笔投资资金,但开支比投资要大得多。

这家公司完全脱离了现实,因而很快就失败了。

中创公司的失败告诉了我们什么?2004-03-15 15:47:45 中国二板市场网站南方网讯赫赫有名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简称中创公司)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称得上是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先行者。

但不幸的是,中创公司成为一个反面的典型。

1998年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责令其停业关闭。

作为中国首家风险投资公司的中创落得如此悲惨结局,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中创公司的成立是我国借鉴国外风险投资发展模式,旨在促进我国科技产业化发展的产物。

1984年11月,国家科委的几位年轻干部向中央有关部门呈报《对成立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展开可行性研究的建议》的报告。

该报告力陈现行科研管理体制的严重弊病在于科技研究的开发成果不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

报告认为造成该弊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历来的科研经费分配办法使中试和投产成为科研向生产转化的主要障碍;二是在项目选择上往往缺乏对“风险创业”的正确认识,追求一次成功;三是由于科研经费分配使用不当,压制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严重妨害了走向市场的积极性。

报告提出通过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可以克服我国现行科研经费管理的弊端,为科技产业化提供资本支持。

1985年9月,在国家科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支持下,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作为一家专营风险投资的全国性金融机构,其注册资本为2700万元。

中创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通过投资、贷款、租赁、财务担保、咨询等方面的业务,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或风险企业)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中创公司后来由国家科委独资发展为股份制公司,新增股东包括财政部、中信公司、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等实力雄厚的大单位。

中创公司在13年的经营过程中,起先从事的大量“创业投资”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中创公司很快受到经营风险的挑战,投入巨资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并没有销路,于是不得不转向其它领域寻求机会,如股票买卖、房地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