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294)安徽省合肥一中2017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文字版)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2017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能力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l C:12 O:16 Mg:24 P:31 S:32Cl:35.5第I卷选择题(本卷包括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6分,共120分)1.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伴随着细胞内物质或结构的变化。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TP转变成ADP,从而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B.分泌蛋白的运输离不开内质网膜转变成高尔基体膜C.神经细胞分化形成许多扩大膜面积的突起,主要功能是促进代谢D.在细胞周期中,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有利于核内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2.下表中某种物质或结构与其功能对应正确的是3.禽流感病毒H7N9是一种RNA病毒,今年春季在我国局部地区流行。
据报道,人群中被感染者多数从事家禽贩卖和宰杀。
下列关于H7N9的说法合理的是A.H7N9的繁衍场所主要是被感染者的内环境B.60℃即可杀灭H7N9是高温破坏其RNA结构C.在人体内H7N9是通过细胞免疫被清除的D.人体内被H7N9侵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4.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A、a)和乙遗传病(基因为B、b)患者,系谱图如下。
若I-3无乙病致病基因,正常人群中Aa基因型频率为10-4。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C.若II-5与II-6结婚,生一个同时患甲、乙两病男孩的概率为1/18D.若II-7与II-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该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1/60000 5.人的下丘脑如果发生病变,不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现象A.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排尿反射丧失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D.体温调节失灵6.某草原6年前引入食草动物(甲),跟踪调查甲与草原上初级消费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的引进不能改变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B.在调查期间甲的种群增长曲线不符合“S”型C.引入食革动物甲使该草原鼠的环境容纳量降低D.该草原中的所有生物及土壤构成草原生态系统7.三硫化四磷用于制造火柴及火柴盒摩擦面,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
安徽省合肥市2024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文言文翻译)

安徽省合肥市2024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留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题时,必需运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晰。
必需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基本是在作为一个框架的“中国”内部绽开,是对这个框架内部的个人或群体的书写,而此框架本身并未成为作家们自觉描写的对象。
“中国”可以表现为人,可以表现为山川大地,可以表现为宽阔的疆土,也可以表现为悠久的历史。
但综合来看,对于“中国”的书写表现动身散性的特点,“中国”基本并未作为一个融贯的理念,更很少作为一个文明体得到呈现。
当下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被命名为“新时代”,这一命名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
而作为创建新文明之主体的“中国”,将越来越显明地成为一个意蕴深远的理论概念,成为我们向远方远眺的基本视野。
由这种视野动身的新时代文学,也将具有越来越显明的纵深感,并最终在客观上将自身发展成为表现新时代之本质性和整体性的史诗。
“新时代”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这并不是说当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就化解了全部的冲突和问题,以一种文明的完成时态而存在。
新时代对新文明的创建是一个正在绽开的过程,这个未有穷期的动态过程包含一种内在的张力,即它一方面在本质上表现为批判、推动现有文明进程的创建性和超越性,另一方面又在具体的现实问题上表现出一系列冲突。
立足于现实中的各种冲突和问题来绽开文学世界,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当下文学的基本特点。
2017高考安徽英语试卷及答案

2017高考安徽英语试卷第Ⅰ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回答听力部分时,请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听力部分结束前,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你的答案转涂到客观题答题卡上。
第一节 (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l9.15.B.£9.15.C.£9.18.答案是C。
1. What time is it now?A. 9:10.B. 9:50.C. 10:00.2. 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the weather?A. It's nice.B. It's warm.C. It's cold.3. What will the man do?A. Attend a meeting.B. Give a lecture.C. Leave his office.4. What is the woman's opinion about the course?A. Too hard.B. Worth taking.C. Very easy.5. What does the woman want the man to do?A. Speak louder.B. Apologize to her.C. Turn off the radio.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 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肥一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工(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占主导地位的精神范型,是从希腊开始的。
希腊人最早对世界形成一种不同于神话而又系统的理性看法,而且创造了一套数学语言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源于水的命题,奠定了西方哲学追究本源的形上精神。
泰勒斯学生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指出,万物由气所构成,不同的物质由气的浓密稀疏所致,这开辟了把握世界的实体构成主义传统。
这一传统主张唯有找到自然现象背后的实体,并且通过这一实体将自然现象重新组合构造出来,才算是认识了自然。
古代希腊的原子论实际是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实体构成主义的模型:原子论者找到了原子作为基础,并将大千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原为原子的不同排列组合。
与构成主义传统相对照的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开辟的形式主义传统。
在他们看来,理解世界的关键不在于找出构成实体,而在于找出构成方式。
他们认为,数是万物构成的基本形式,因此,数有着至高无上的本体论地位。
柏拉图学派后来进一步精致化了这些主张,从哲学的高度强化了形式的重要性。
实体构成主义和形式主义这两大传统后来被近代科学所综合继承。
希腊科学真正的大发展不在希腊古典时期,而在希腊化时期。
有三个杰出的人物代表了这一时期最高的科学成就,他们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
欧几里得因为《几何原本》阿基米德因为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托勒密因为《至大论》而彪炳史册。
安徽高考语文2017年试卷及答案(word版)

安徽高考语文2017年试卷及答案(word版)2017年高考开始啦,童鞋们不要紧张,深呼吸,平静心情,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高考栏目为您提供安徽高考语文2017年试卷及答案(word版),为你加油。
点击下载 2017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真题及答案(word版)2017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真题及答案(文字版)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2024 届高三届合肥一中最后一卷数学

合肥一中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数学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向量(2,3)a = ,(1,3)b −,则2a b −= ( )A .2B .3C .4D .52.已知复数z 满足(1)2z i i ⋅+=−,则=z ( ) A .i 2321+ B .i 2321− C .i 2321−−D .i 2321+−3.已知焦点在x,焦距为 ) A .2213x y += B .2219x y += C .22197x y +=D .2213628x y += 4.已知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314S =,32a =,则4a =( )A .1B .23或-1C .23− D .23−或15.已知α为三角形的内角,且cos α=, 则sin 2α=( )A C D6.甲乙丙丁戊5名同学坐成一排参加高考调研,若甲不在两端且甲乙不相邻的不同排列方式的个数为( ) A .36种 B .48种 C .54种 D .64种 7.已知四棱锥P ABCD −的各顶点在同一球面上,若2224AD AB BC CD ====,PAB ∆为正三角形,且面PAB ⊥面ABCD ,则该球的表面积为( ) A .133π B .16πC .523π D .20π8.过(0,)M p 且倾斜角为((,))2πααπ∈的直线l 与曲线2:2C x py =交于,A B 两点,分别过,A B作曲线C 的两条切线12,l l ,若12,l l 交于N ,直线MN 的倾斜角为β,则tan()αβ−的最小值为( ) ABC.D.二、多选题:本题共3小题,共18分。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省十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英语试题

合肥一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英语试题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at does the woman mean?A.She objects to moving the bed. B.She accepts Susie’s suggestion.C.She refuses to buy new curtains.2.What does the woman advise the man to do?A.Watch TV B.Fly a kite. C.Camp in the field.3.How does the man sound?A.Grateful. B.Calm. C.Scared.4.Where do the speakers intend to go this evening?A.To a bar. B.To a supermarket. C.To the man’s house.5.Who might Barbara be?A.A reporter B.A web designer C.A video blogger.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How many rooms does the woman book?A.One. B.Two. C.Three7.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es the woman need?A.A pick-up service. B.Parking coupons. C.Awake-up call.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9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294)安徽省合肥一中2017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2017年高考(294)安徽省合肥一中2017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安徽省合肥一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段三考试语文试题(试题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
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英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
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
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
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
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照;范围。
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木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格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
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
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西的诗体——四、五、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一定涉及意义。
二者的结舍,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申可能偏于采一方面的意义。
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
值得重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情理之争、内容与形式之争时,道德与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
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
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
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的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至唐诗格律工整,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界。
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肾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
评说一个人、一部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能是兼而有之。
(选自《文史知识·格调:人格与境界的天成》,2016年7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格调要求诗既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又具有美的形式,前者由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
后者由调的审美含义决定。
B.论述诗歌时,刚开始格调是分开用的,后来两个字连用正式出现了格调论,但其含义不同定,有时偏于格,有时偏于调。
C.欧陌修论述郑谷诗格不甚高的格是指诗歌的境界,论述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铬的格指诗的总体风格。
D.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整体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等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格调连起来用是诗形式美与高远或深沉的境界的结合,标志着格调论的正式出现,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
B.明代用格调论评论诗歌时,格指诗的格局、体制问题,指代诗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是音节声调,关乎情绪和感觉。
C.沈德潜认为不仅要学唐诗的声律美,更要学六朝的古诗,因为其不仅具有形式美、音乐美,而且在兴寄、诗教上要唐诗好。
D.现当代学者论述格调时,把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涉及精神境界、外在风范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皎然《诗式》中从格调角度讨论了谢灵运诗的内容和形式,从内容上讨论其诗歌的精神境界,从形式上体会诗人的随性。
B.严羽把诗法概括为五类,体制、榜力、气象对应格、兴趣、音,节对应调,后世探讨诗、文法都在此范畴。
C.格调论讨论的崇古与创新、重内容与重形式、主情与主理的问题,涉及到道德与审美、人格和文风的关系等问题。
D.古代很多人重视文章的传统道德与艺术品位,要求文章不仅要有正确思想、健全情志,而且要使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谷仓顶上的羊周涛萨依巴格六月的阳光是白花花的银屑,亮得耀眼,适得人透不过气来。
偶尔有一些树,也只是些灰淡的黯绿,丝毫打不起精神。
县委副书记余会全在一乡干部的陪同下走在土路上,脚下踏起的土未沾在裤腿上,像是不小心踢翻了石灰桶。
余会全心绪茫然!他想着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妻儿,光阴两隔,一下子换了个世界。
再想到他工作的那个大院里的人人事事,每想到一个都觉得人家脸上挂着嘲讽。
下午的安排是检查新建的一个粮仓。
远远地已经看到了,那个粮仓挺高大,耸立在一片场院上,席棚尚未遮盖,木架像一个庞然大物的骨架标本,空空荡荡的。
几个身穿衬衣头戴圆顶皮帽的维吾尔族村民,正在木架上扭过脸来看着他。
他觉出自己脸上微微有些笑意,算是打招呼吧。
忽然,他的目光被一个东西吸引住了-——谷仓顶上站立着一只羊。
那只羊仿佛不是站立在高大的粮仓顶上,而是站立在险峻的绝壁断崖之上,旁若无人,君临万物。
咦,这真是有些奇了?大白天的羊怎么跑到那幺高的谷仓上去了?把它从上面先给我赶下来!他命令道。
村民们照他的指示去做了,轻轻一轰,那羊就下来了。
它从谷仓顶上轻轻一跃,就站到了土墙上;然后在墙头像散步似地踱至中端,头朝下顺势一跳,就这么下来了。
它下来后,仿一个高层人物来到了人民众中间,面容和蔼,态度矜持,频频点头示意。
余会全有一种被接见的感觉,略有遗憾的是,那只羊看也没看他一眼,却对几个维吾尔族村民表示亲昵。
尽管如此,余会全还是对这只羊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崇敬之情,因为它的确是显得太不同凡响了,其肥壮、硕大与高贵,均非凡羊可比。
他起了疑惑,就问:这羊怎么和一般的羊不一样?乡长询问了村民,然后告他说,这是一只野羊。
村里的人上山打猎打死了它的母亲,把它牵回来了,养大了,成了现在这样子,喜欢上房,厉害得很!余会全听了,心想,这就是这只家养野羊的身世了,难怪如此行为怪异、气概不凡呢!这是一只无意间从野生世界闯进人类社会的大角盘羊,在适应了村民习俗的同时还完好地保留了它的天然习性。
他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一种什么深远的意思一闪而过,他能感觉到有一种原始的滋味令他触动。
他凝视着那只羊,它皮毛灰黄,油光发亮,肌肉发达而饱满。
再细看它的一双眼睛,褐黄色的一对,没有一丝哀告的神色,里面全是桀骜不驯的野性之光。
它是骄傲的、高贵的,甚至对陌生人透出一种藐视。
余会全想,这才是一个充满了自信和自豪的生命呐。
他凑过去想摸摸它,可它跳开了。
余会全想起了羊在谷仓顶上的自在模样,但想象不出羊是怎么跃上这三米多高的土墙的。
能不能再让它上去?他对身边的人说。
村民们围过去轰那只羊。
开始羊不太情愿,但轰了几下,它只好当众表演了。
它朝土墙冲过去,奋力一跃,让自己停顿在土墙的半腰上;然后在土墙的陡壁上做起了慢动作,先用两只后蹄扣住墙壁,再支撑全身。
空出两只前蹄仰身再次一跃,把八十多公斤的身体稳稳地送上了墙头。
剩下的事对它来说就是轻而易举了,就像一个完成了高难度动作的平衡木选手,放心大胆,充满自信,它的四蹄踏出清脆的响声,轻盈地跃上谷仓顶,像帝王一样居高临下。
余会全想,是啊,总有一种东西高高在上,是我们所难企及的。
他想不到这只羊竟会如此强壮,想不到这只羊竟会如此聪明,它跃上土墙时运用了完美巧妙的方式,使不可能完美的事物完美实现。
余会全看着那只羊一一谷仓顶上的羊,它正高傲地昂起头颈,如站在悬崖巅顶,遥望远方。
余会全意识到了,他永远不会忘记这只羊。
十多年后,副市长余会全在省委党校的结业典礼上讲话,他说起了这件往事,他说:萨依巴格乡六月的阳光是白花花的……谷仓项上,站立着一只羊。
(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鄹鉴赏,恰当的两项是(4分)A.开篇写到阳光的炙烤使人和树都失去了生机,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既渲染了故事的气氛,又烘托了余会全改变工作环境后茫然的心境。
B.在听说这只羊的来历之后,余会全内心情绪激动,觉得自己目前的尴尬处境,与这只从野生世界闯进人类社会的羊的境遇相似。
C.小说写维吾尔族村民头戴圆顶皮帼,写粮仓木架像个庞然大物的骨架标本,写大盘角羊聪明、自信、强壮,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D.小说主要使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第二自然段对余会全的心理描写,写出他萎靡的精神状态,与下文羊高傲自信的精神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5.小说以谷仓顶上的羊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6.身为副市长的余会全在省委党校的结业典礼上讲起谷仓顶上的羊,这个结尾既是理解余会全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让地名留住文化记忆主持人:地名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含意?李辉(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我们很长时间缺乏一种对文化和历史的敬畏,改地名其实也反映出这个问题。
地名的形成不是一个单纯篙单的事情,它的来源、它的延,续发展,它融进了很多经济的、文化.的个人情感,甚至家族的东西在里面。
我的家乡是襄阳,我父母是枣阳人,我是在随县出生,我长大20年期间都属予襄阳地区,对襄阳的印象很深,同时襄阳行署的所在地是在襄樊市,是个县级市,后来叫地改市,过去叫地区一级的改为地级市,就用到襄樊这个名字。
我这次回家乡,家乡人说:我们这个年龄的可能有几百万人知道襄樊,但全世界有多少人知道襄阳呢?一个《三国演义》几十回都写的襄阳,我们看金庸的书,小说里面,杨过、郭靖、黄蓉战襄阳,还有唐诗宋词多少写襄阳,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还有社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孟浩然就是襄阳人,杜甫的祖父也是襄阳人。
一个地名是和两手年的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
我们有时候说到乡愁,乡愁不是一个虚的东西,乡愁是和你生活的地方的地名是连在一起的。
一个省的民政厅的干部跟我们讲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老兵到了台湾一直没有回来,身体不好不能回,后来让他的儿子回到家乡找他住的地名,但是这全地名没有了,孩子找了很多年没有找到,最后通过民政部档案里的地名找到这个名字,更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