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
简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

简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班级:姓名:学号:Email: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悲剧历来被看做艺术的高级形式乃至顶峰,因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课题。
马克思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悲剧所体现出的伟大和崇高,赋予了悲剧深厚的美学价值。
何谓悲剧美学悲剧的精髓就在于,人在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面前勇敢的接受挑战,不屈不挠的进取,人的价值就是去认识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
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是完全不同的。
人对悲剧美的感知有时,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
正因为这样,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四大悲剧、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俄罗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元杂剧《窦娥冤》、民间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会产生如此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就是悲剧美的力量。
悲剧是代表进步社会力量的人物在斗争中受到严重的苦难或死亡,从而引起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的愉悦感情。
简言之,先进的美好的人或事物的毁灭就是悲剧。
鲁迅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为何悲剧更“美”悲剧美学的代表希腊神话中,俄普休斯一心想摆脱命运,结果杀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
悲剧因不完美而更具震撼力,人的内心深处总是被一种本质奴性所支配,潜意识地觉得失去的比得到的珍贵。
几乎所有人都不承认这一点,但是很多人都在实践着。
所以无论是失去的悲剧,还是死亡的悲剧,都会给人更加震撼的审美体验。
而人最大的悲剧就是不知道自己做的错事,一般做错事的时候都不知他错,等日后才明白,正如俄普修斯,自以为摆脱了命运的安排,却一直在命运的摆控之下。
所以悲剧一直延续。
尼采的悲剧美学概论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
尼采人生最大的悲剧_尼采悲剧人生观及当代审美教育启示

尼采人生最大的悲剧_尼采悲剧人生观及当代审美教育启示尼采的“悲剧人生观”及当代审美教育启示吴小平【摘要】尼采的“悲剧人生观”之积极自由性视创造、超越为生命意义和幸福的核心力量。
在城市化水平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里,人类价值观形态各异。
面对这般情景,我们应做何种选择。
而尼采的“悲剧人生观”之积极自由性恰好给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生存以审美启示。
【关键词】悲剧人生观积极自由性审美教育一、当代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命样态当代人普遍生活在无信仰和信仰泛滥的双向轨迹上,随着城市文明的高调演进,许多以前可以作为信仰与真理的东西都被抛弃,几乎湮灭在城市文明的浪潮中,留给当代人的也仅仅是些简单的记忆和历史的描述。
面对信仰危机,人类必须选择一条道路以完成自己的人生,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对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样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利用马尔库塞对当代工业文明、城市化演进的作用和异化的本质的分析,对于正确对待和把握异化的规律和原因,清楚地认识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进而理解和掌握尼采“悲剧人生观”有重要的意义。
马尔库塞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心理机制的观点,联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加以发展和深化。
他认为“文明对人的压抑并没有消除,反而有增无减,深入到人生存的各个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存在方式和心理机制更加异化,更具有压抑的性质。
”[1].马尔库塞认为,现代技术世界中,除了为数不多的真正艺术活动外,绝大多数是异化的。
那么便有了以下三种生存异化。
(一)被宗教异化无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统治阶级利用各种形式对人民进行管理和统治。
在现代工业化社会里异化现象不断深化,而且还表现在统治领域以及现代多元文化的传播和理念的众相繁生,但是人类社会永远不能没有信仰,那么宗教就成为了一部分当代人的选择。
然而信仰宗教是人类最虚无飘渺和充满幻想的选择,人类在虚无中抓住神这一难以触摸的偶像进行顶礼膜拜,并且诉说苦衷和寄予美好愿望。
遵照神的旨意安排生活和生命诉求,以至于大多数信仰者成为失去自我愿望和主观能动性的机动的人群、羞于表达、怯于前进,失去了和完全不理会人是有欲望的动物,严重的被宗教神性信仰异化。
尼采悲剧美学思想的启示

尼采悲剧美学思想的启示作者:刘绍芳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6年第05期[摘要]尼采的悲剧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集中的体现出了尼采的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艺术形而上学的理论建构。
他的美学思想和哲学观的形成基础在于对生命的悲剧性的认识和对古希腊悲剧艺术审美特征的分析。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在美学史上的成就不在于理论的研究探讨,而是在于通过对希腊悲剧的分析而主张一种审美态度面对悲剧人生。
审美是一种方式,这种审美境界最终是要达到人的自由境界。
通过对《悲剧的诞生》的思想解读,正确而理性的去审视这个世界以及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倡导一种辩证而理性的思维和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尼采;悲剧美学;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83;B51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5-0074-03一、生命悲剧尼采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叔本华认为,盲目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便是意志,它是世界的本体,它是世界的本质,也是世界的自在之物。
一切显现出来的现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叫做表象。
物质是中介,意志通过这个把自己客体化,成为现象。
继承了叔本华意志论的同时,尼采又对生命的悲剧性作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倡用艺术救赎生命悲剧的审美主义。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为我们讲述了希腊的一个民间故事:有一天,米达斯王(古希腊神话中的佛律葵亚国王,传说他曾捕获狄奥尼索斯的伴友西列诺斯,随后交给了酒神。
狄奥尼索斯为了报答米达斯王,授之以点金术。
从此,米达斯王触摸到的东西都会变成黄金,以至于连饭也吃不成。
最后,只有请求狄奥尼索斯收回魔力。
)感到索然无味,他在林间徘徊了很久,想找一个可以和自己饮酒至一醉方休的伙伴。
这时他想到了西列诺斯(古希腊神话中的精灵,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养育者和老师。
他喜爱饮酒和音乐,而且能够预卜未来)。
刚开始,他怎么也没有找到西列诺斯,几经周折,当米达斯王找到西列诺斯的时候,他便请教西列诺斯对于凡夫俗子来说,什么是绝佳之物。
尼采的悲剧理论

尼采的悲剧理论
尼采悲剧理论的核心是推崇以酒神精神为根基的悲剧文化,并以此反对理性主义文化。
1、悲剧的诞生
尼采认为真正的原始悲剧是从希腊悲剧的歌队中产生的。
将歌队称为醉境中的人的自我反映。
悲剧本来只是‘合唱’,而不是戏剧,作为舞台主角和幻象中心的酒神只是被想象为在场。
直到后来,才试图把这位神灵作为真人显现出来,便开始有狭义的戏剧。
”
尼采首次引入了酒神和日神的概念,认为酒神迷醉现实,消解个体;日神梦幻现实,创造个体,日神和酒神是悲剧艺术生成的原动力和根源。
他认为希腊悲剧是造型艺术与音乐的结合,其本质是酒神冲动表现为日神冲动,即酒神冲动在日神世界里的形象表现。
2、悲剧之美
酒神精神是通往悲剧诗人心理的桥梁。
不是为了摆脱恐惧和怜悯,不是为了通过强烈的宣泄而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
尼采认为古希腊人具有乐观的悲观主义精神。
悲剧所给人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在悲剧中,个体毁灭了,但是它使人们回到了世界生命的本体。
因为对于世界生命的本体来说,个体的不断产生又不断的毁灭,正表现它生生不息的、充沛的生命力,所以悲剧给人的美感是痛苦和狂喜交融的迷狂状态。
3、悲剧的灭亡
尼采认为悲剧随着酒神精神的灭亡而灭亡。
欧里庇得斯用自己的理性和探究精神取代酒神精神,是导致悲剧衰落和消亡的主要原因。
4、尼采把科学和理性同样视为重新估价其价值的对象,而把人类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非理性的酒神精神,尼采的理论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其对理性主义的反对也有些偏激。
尼采悲剧美学探讨

尼采悲剧美学探讨作者:刘永成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4期摘要:尼采是西方现代最受关注的哲学思想家之一。
其美学专著《悲剧的诞生》主要探讨了自希腊以来备受关注的“悲剧”问题,尼采在悲剧的起源以及悲剧的本质问题上,一反旧见与常说,认为悲剧的本质只能被解释为酒神状态的显露和形象化,音乐的象征表现,酒神陶醉的梦境。
尼采探讨了悲剧的效用问题,认为只有完全站在审美的角度来理解悲剧效果,才能真正理解悲剧是生命的伟大刺激剂,是一种强壮剂。
关键词:尼采悲剧悲剧的本质悲剧的效用学者普遍认为西方的现代化是一个“异化”的时代,表现在文学方面诸如:萨特的“他人”即“地狱”,加缪笔下的“自我”变成了“局外人”,卡夫卡书写的主人公永远进不去眼前的“城堡”,福克纳发出了“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等等。
表现在哲学思想领域:马克思论述人在机器大工业时代被“异化”,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个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单摆”。
在众多观点中,尼采发出了“上帝死了”的惊骇之语,要“重估一切价值”,独树一帜的尼采被世人称为现代最具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出版的第一部专著,也是他的哲学奠基之作。
在此书中,尼采主要探讨了自希腊以来备受关注的“悲剧”问题,他一反旧见与常说,就悲剧的起源、悲剧的本质、悲剧的效用等提出了独到而又自圆其说的观点。
尼采的美学观念并非从该学科的理论上探讨,而是立足于美学对人生之意义,即美学对审美人生的作用这一角度来论述。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与文学艺术联系密切,文学艺术家对此尤为热衷,至今还没有哪一部美学名著能与之媲美。
一、悲剧的起源与本质自古希腊以来,几乎所有的哲学思想家都会涉及到悲剧理论问题,如亚里斯多德、特里西诺、高乃依、莱辛、席勒、叔本华等。
哲学家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人生的痛苦,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冲突。
与上述哲学家不同,尼采从文学艺术角度入手,创作了《悲剧的诞生》并以此论述悲剧问题。
浅析尼采的悲剧观

浅析尼采的悲剧观摘要:悲剧是西方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方文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一反理性主义的传统,首次用日神和酒神的概念对悲剧进行了独特地解读,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对立斗争的产物,同时认为悲剧能够产生一种形而上的慰藉的审美快感,并且提出了一种审美的艺术哲学和人身哲学。
本文将围绕日神与酒神的二元关系,从悲剧的起源、悲剧的本质、悲剧的效果和尼采悲剧观的意义四个角度对尼采的悲剧理论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尼采是以反叛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他是第一个公开宣布上帝死了的人,他要求重估一切价值。
而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也一反理性主义的传统,从非理性的古希腊人原始的两种艺术冲动出发来重新阐释悲剧乃至所有艺术。
这两种艺术冲动即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尼采认为,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斗争最终促使了悲剧的产生,而日神与酒神,特别是酒神精神,不仅仅是悲剧产生的根源,而且是所有真正的艺术乃至人类生存意义的根本所在。
一、日神和酒神要弄清楚尼采的悲剧理论,就必须弄明白日神和酒神这两对《悲剧的诞生》中最核心的概念。
日神是个体化原理的壮丽的神圣形象,与之相对应的人的生理状态是梦,相对应的艺术形式是造型艺术。
日神阿波罗是发光之神,它支配着内心幻想世界的美丽外观,它是个体化原理的壮丽的神圣形象。
希腊人敏锐地感到生存的可怕和恐怖,但却为了生存下去而借日神创造出美丽的外观幻像,以此来忍受痛苦和恐怖。
日神象征着光明、美丽、适度和静穆等美好的形象。
日神对应于人的生理状态是梦,表现在艺术上即是光辉、静穆而伟大的造型艺术。
酒神是个体化原理崩溃之时从人的最内在基础即天性中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对应于人的生理状态是醉,相对应的艺术形式是音乐。
酒神精神是尼采悲剧观里最核心的概念,如果说日神是人幻想的美丽外观,酒神则是人内在最根本的精神实质。
酒神即狄奥尼索斯,在酒神状态下,人们处于一种极度癫狂的迷醉状态,各种制度戒律等个体化原理都被瓦解,人与人在这种迷狂状态下消解了所有的敌对和疏远,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同邻人团结和解,人与人甚至人与自然都在此刻融为一体,人不再是艺术家,而成为了艺术品。
尼采美学思想

尼采美学思想《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第一部重要美学与哲学著作,写于1870年与1871年两年间。
这部著作中,有两个主人翁一同登场,就是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
尼采让这两个神仙翩翩起舞,自说自话,加以自己的激情评说,阐明艺术的本质与美的意义。
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
他宣告:今日的文化、教育和文明,都是荒谬的悖论必须接受法官的公判。
既往的宗教、道德和哲学,皆为颓废的形式,必将接受真理的重估。
尼采不遗余力地攻击道德,因为这是上帝最大的谎言。
他告诉人们他惊人的发现:希腊人从来没有表现出“节制、果敢、公正和智慧”,从来没有遵循过“道德”,当他们听苏格拉底讲上述“四主德”时,却是那么津津有味,点头不已。
尼采由此断言,一个民族奉若天规地约的道德律令,只是用以包裹野蛮与暴力的遮羞布。
尼采将审美价值视为人世间的唯一价值。
"完全的,否认思辩、否认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天地间唯一之神。
他直言不讳地论断,人生的审美评价终将与宗教、道德评价及科学评价背道而驰。
美丽就是一切!真实的审美人生,终究代替虚伪的伦理人生。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事的基本态度和评价体系,包括意识形态、宗教文化、风俗道德、社会和制度等方面的价值观。
尼采愤怒地宣称,迄今为止所有的价值观都是别有用心的人发明的,完全不可信。
如果把它放在权力意志论的平台上观察,就会露出它的本来面目。
他承认自己是虚无主义者,但不是消极的虚无主义,而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消极的虚无是毁灭者,毁灭后留下废墟。
积极的虚无主张建设,推倒旧房子,建设新房子。
旧的价值堕落了,尼采要创造一种新的真善美的价值,这就是哲学的真、宗教的善、艺术的美,哲学是尼采的哲学,宗教是尼采的宗教,艺术是尼采的诗。
他经常用酒神式的俚语来解释他的教主教义。
世界上存在理性与非理性,理性是缜密思考与计算后果的,是遵守规则与尊重传统的,是维护体制与坚持信仰的。
所谓非理性,是听命于情感的躁动而不加节制,是放任于欲望一一情欲、物欲、权力欲,而为所欲为,是在“人”本的幌子下否定规律、规则,无法无天。
浅析尼采的悲剧观

《长江丛刊》2019.07169浅析尼采的悲剧观■卢 倩/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尼采提出悲剧来源于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与阿波罗(日神)精神的永恒对立中。
他从苏格拉底和叔本华的悲剧思想中,打破了以日神为中心的美梦,冲破个性化的束缚,展示出悲剧观的创新性和革命性。
此外尼采在人类精神达到奔溃时,善于将人类内心的痛苦与狂喜结合起来,进一步带来悲剧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酒神 日神 悲剧观 审美意义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特别是他的非理性取向观点,注重从学科的各个领域出发,向理性观点提出的批判,即使是美学也难逃厄运。
由此,今天的人们常常评价尼采为“西方当代哲学的首创者”。
主要是他的早期作品《悲剧的诞生》问世,代表了审美世界中非理性主义悲剧的崛起,而且他在书中还提出了以音乐为中心的强大生命意志,由此打破了以雕像与诗歌为代表的美学范畴,为西方悲剧观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一、“日神”和“酒神”的悲剧观尼采将希腊意识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清醒的意识,这是一种让希腊人感觉到痛苦绝望的意识;第二种是梦幻的意识,在尼采看来这种意识是超越第一种清醒的意识,是人类所追求的意识。
因为清醒的意识使希腊人感觉到人生是痛苦的,由此创造出日神阿波罗这一美丽的幻想。
但由于阿波罗精神不能真正挽救希腊人,所以他们需要寻找另一种强有力的手段——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
(一)日神和酒神阿波罗作为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理性代表,其观点照亮了世界外表。
然而尼采始终强调世界本身不包括外表,它仅仅属于“内部幻觉世界”,由此他给日神的含义下了一个明确的界定:“我们用日神的名义统称美的外观”。
虽然日神通过塑造美丽的想像而拯救了人类,但由于其自身的审美本质,它只是向人类展示了艺术的审美要求和人类的伦理要求,其实质是对人类天性的迫害。
由此发现阿波罗(日神)精神无论是从艺术还是从道德都不能真正挽救希腊人,它还不足以构成悲剧。
由阿波罗(日神)精神得出虚幻的始终是虚幻的,不管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美丽梦境,最终都会被现实生活中的痛苦所打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
班级:
姓名:
学号:
Email:
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
悲剧历来被看做艺术的高级形式乃至顶峰,因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课题。
马克思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悲剧所体现出的伟大和崇高,赋予了悲剧深厚的美学价值。
何谓悲剧美学
悲剧的精髓就在于,人在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面前勇敢的接受挑战,不屈不挠的进取,人的价值就是去认识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
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是完全不同的。
人对悲剧美的感知
有时,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
正因为这样,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四大悲剧、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俄罗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元杂剧《窦娥冤》、民间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会产生如此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就是悲剧美的力量。
悲剧是代表进步社会力量的人物在斗争中受到严重的苦难或死亡,从而引起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的愉悦感情。
简言之,先进的美好的人或事物的毁灭就是悲剧。
鲁迅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为何悲剧更“美”
悲剧美学的代表希腊神话中,俄普休斯一心想摆脱命运,结果杀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
悲剧因不完美而更具震撼力,人的内心深处总是被一种本质奴性所支配,潜意识地觉得失去的比得到的珍贵。
几乎所有人都不承认这一点,但是很多人都在实践着。
所以无论是失去的悲剧,还是死亡的悲剧,都会给人更加震撼的审美体验。
而人最大的悲剧就是不知道自己做的错事,一般做错事的时候都不知他错,等日后才明白,正如俄普修斯,自以为摆脱了命运的安排,却一直在命运的摆控之下。
所以悲剧一直延续。
尼采的悲剧美学概论
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
他认识到生存是充满苦难的,但并未由此而否定生命的意义,悲观厌世。
而是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不可改变,主张笑对悲剧性的命运,用艺术来拯救人生,用审美
的眼光来看待人生通过艺术的审美观来提升人的生命强力克服人生的悲剧性。
他褒扬希腊悲剧艺术,歌颂酒神精神,发现了潜藏在悲剧艺术中的人的强大生命力量和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希望。
并用悲剧艺术解读人生,诠释生命,把人引入神圣的艺术审美境界,使个体生命与本体生命融为一体,在艺术审美中体味真实的生命感并获得了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欢乐。
审美快感的界定
尼采对审美快感作了界定。
他认为,悲剧的审美快感有两个层次。
其一是悲剧所表现的永远栩栩如生的个性世界给我们带来的审美快感。
这是对美丽的梦境假象的静观所获得的快感。
其二是悲剧通过现象的毁灭,让我们领略源于艺术之根源———存在深渊的最高快感。
这是通过打破个性的隔阂、恢复万物原初给我们带来的超脱的慰籍。
在第一个层次上,人们可以欣赏到现象界中悲剧英雄的史诗般的确定性和美;在第二个层次上,人们对作为现象的悲剧英雄的毁灭感到快慰。
因为他通过悲剧英雄的毁灭超越现象,潜入到沸腾的意志或存在的深处。
这两个层次的快感贯穿在悲剧的审美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人们会感到一种奇异的自我分裂。
尼采是这样描述这一感觉的:“用洞察的慧眼深入其内部激动人心的动机境界,但是我们仍觉得,仿佛只是一个象征的世界掠过眼前而己。
我们自以为已经揣摩到它的最深刻的意义,但愿拉开它,像拉开幛幔,看看幕后的真相。
最鲜明如画的地方也不能满足我们的愿望、因为它好像显露了,而同时也隐藏了一些东西;正当它似乎以其象征的启示,鼓舞我们去撕破幛幔,以暴露其神秘的背景之际,那完满光辉的景象,却迷住了我们的眼睛,阻止我们去看深一步”。
这就是说人们在欣赏悲剧的美丽画景之时感到不满足,同时向往着视眼以外的东西,置身有限之中,却向往着无限的境界。
显然,尼采关于审美快感的思想让我们热爱生活、并以一种超迈的乐观精神面对世界,具有积极意义。
他把审美快感产生的原因归结为美丽的梦境和醉境的忘我,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日神·酒神·悲剧的诞生
受痛苦者渴求美,也产生了美
—尼采《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悲剧世界观的代表作。
日神和酒神是尼采为了解释美而寻找出的另一种原则。
尼采给日神涵义下的明确界定为:“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称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
而酒神就是打破外观的幻觉,破除日常生活的一切界限,摆脱个体化的束缚,回归自然之母永恒生命的怀抱的冲动。
其本质在于“个体化原理崩溃之时从人的最内在基础即天性
中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
”
尼采以日神与酒神的对立统一,从哲理上说明了悲剧诞生的根源。
尼采在对古希腊文学艺术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十分可贵的东西,这就是古希腊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但是尼采认为,它不是因为古希腊人是人类的童年,经历的人生痛苦与恐惧太少,不足以感受到人生的悲剧性;也不是因为他们太幼稚,对人生的悲剧缺少敏锐的感受。
希腊人之所以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因为他们从人生的悲剧性中得到了一种“形而上的慰籍”,这种慰籍最终形成悲剧。
“上帝已死”
尼采所有哲学观点的基本出发点是要对一切价值作重新估价。
他在对“一切价值的重估”上所体现的最大勇气和最可贵之处,是提出“上帝死了”的概念。
上帝不死,人是无法实现一切价值的重估的。
因此,尼采提出令西方世界发聋震馈的声音“上帝死了”。
只要有上帝的存在,人的价值便无法得到最后的肯定,人们对善与恶的探讨都是无意义的。
因为“基督教假定,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对他来说,何为善,何为恶,他信仰唯一知道这一切的上帝。
”【1】人把作最终道德判断的责任推给上帝,实际上是不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因为上帝并不存在,所以最终的道德判断也不存在,假定上帝的存在,只能说明以往道德探讨的虚伪性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又多了一种正在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权威——金钱原则,人不但没有因为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而变得高尚、尊严、坚强,相反,人越来越感到正在失去自我,正在受到强大的异己力量的无法摆脱的控制,人变得更加无卑微、懦弱。
20世纪的西方人普遍感到失去自我的痛苦,敏感的尼采在自己的时代就已强烈感受到了,所以他提出:“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的一切、所想的一切,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
尼采认为,悲剧艺术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的道德观,而在于悲剧艺术家传达出自身在可怕可疑事物面前的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状态。
悲剧所表现的个人痛苦和毁灭是一个事实,问题是如何理解这一事实的意义,才是悲剧精神关键之所在。
生命意志和本能是对整体生命力量的肯定。
尼采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
”这意味着,个体生命的毁灭并非对生命意志的否定,而恰恰不断地促生着新的个体生命,使宇宙生命生生不息,永恒运行;肯定生命意志,就要勇敢迎接痛苦与牺牲,战
胜困难,做生活的强者,这就是尼采悲剧精神的要义。
也就是说我们不妨把世界看作“酒神的宇宙艺术家”或“世界原始艺术家”,站在他的立场上来看待自己的痛苦与毁灭,这样现实的苦难就化作了审美的快乐,人生的悲剧就化作了世界的喜剧。
在悲剧艺术中,悲剧精神成为酒神精神的审美表现,悲剧精神与酒神精神实际上是二而一的关系。
尼采自己倾向于认为,悲剧精神、酒神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广义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在悲剧艺术中能够最圆满地达到酒神境界,所以他把艺术称作“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因此,尼采感叹“能向希腊人学习毕竟是一种高尚的光荣和出众的优越。
”
注释:
【1】《评注版尼采全集》,柏林,德•格吕依特出版社,1969年,第6卷,第3册,第108页,第3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