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完整word版)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第二节亚洲的自然环境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

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微视频《亚洲风光集锦》(背景音乐《亚洲雄风》)、微课《季风气候》(《原来你在这里》版)、微课《北美洲气候》(《大约在冬季》版)、多媒体课件。

人教版初中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自然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自然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复杂的气候”,主要内容是在地图上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以及和气候的关系,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图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之间的联系这个核心去设计。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的位置特点和亚洲地形特征,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学习过程】【自学思考题】填空:(仔细阅读课文和《亚洲位置图》、《亚洲地形图》、《亚洲气候图》)1、亚洲的海陆位置: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频临_____、_______和______,西与______相连,西南与_____相邻,东隔______与______相望。

2、亚洲的半球位置:大部分位于_______半球和______半球。

教案01第六章第1节:亚洲的自然环境)

教案01第六章第1节:亚洲的自然环境)
(3)从东西半球看,亚洲大部分位于半球,从南北半球位置看,亚洲大部分地处半球。
(4)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是湖面,由于湖水含量过大,除细菌外,其他生物不能生存。
(5)亚洲的气候具有复杂多样,显著和分布广的特点。
(6)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最高的山峰是。最大的咸水湖是,最大的半岛是,最大的群岛是。
(7)七大洲中,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和。
本节主要知识点:
1.亚洲在世界中的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2.亚洲的地理分区
3.亚洲的地形和河流情况
4.亚洲复杂的气候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提问引入。
问: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一个大洲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一个大洲吗?
4.地势:_______高,_______低。
5.河流:发源于___________,呈放射状向_________流。
课后作业.1。完成地理填充图册P1——4页
节节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我们伟大祖国所在的大洲是,它的面积有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5.请学生找出如下河流,并分析流向:鄂毕河、叶尼塞河(位于亚洲北部,自南向北流);黄河、长江(亚洲东部,自西向东流);湄公河、恒河、印度河(亚洲南部,自南向北流),从而让学生得出亚洲河流的分布呈放射状的特点。
6Hale Waihona Puke 课后作业:第二课时:复习提问:
1.亚洲的面积有多大?
2.请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实例
3.请说明亚洲的地理分区名称,并说明中国位于哪一个地区?
7.找同学读书5页阅读材料。了解亚洲世界地理之最。

初中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跨高中低纬,寒温热三带,资源准备:以北温带为主本部分主要复习:各大洲之间的分界对课件的准线在制作课件(1)亚洲的分界线?程中,注重(2)亚非的分界线?的选择。

(3)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重点认知图总结亚洲周围的大洲。

的方位。

从图中找出北冰洋、太平洋培养与锻炼,是备过图中先根据所学知识确定北纬。

大西洋,总结亚洲周围的大洋。

同桌两人相互描述回答。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海陆位置屏幕出示亚洲的海陆位置图复习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小结:描述亚洲在世界的位置?过渡:亚洲主要位于中纬度、北温带,这就决定了亚洲气候类型主要以温带气候为主我们一起来认识亚洲的气候特点。

亚洲的气候屏幕出示亚洲的气候类型图参照大屏幕,将亚洲主要设计意图:气候类型填写在导学案中。

锻炼学生识图读图分析:能力,只有将1、全球共有11 种气候,气候类型的名亚洲有几种?称准确填写在2、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空白图中,学型?生脑海才会印3、亚洲东部和南部气候类象深刻。

型有怎样共同的特征?小结:学生归纳亚洲的气候特点:1、气候复杂多样;2、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3、季风气候显著。

分析季风气候的成因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形成设计意图:季风气候;熟知影响气候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亚洲的地势特点:中部高,设计意图:四周低。

引导学生学会北纬30 度经过的主要地从平面的地形形区图做沿某条线西部:阿拉伯高原、美索不的剖面图。

达米亚平原、印度河平原中部:青藏高原东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结论:中部高,东西低分析回答:亚洲的地势特点?师引导: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现地面沿某条一方向地势起伏的特点我们常会用到地形剖面图。

师:沿北纬30 度画一条线,看经过的主要地形区。

屏幕出示亚洲北纬30 度的地形剖面图。

,过渡:地形能够影响气候,地形还可以影响河流。

我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地势的高低决定了河流的——流向。

亚洲屏幕出示亚洲地形图。

1、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有哪些?设计意图:以如下的图案的预设回答:鄂毕河、叶尼塞为例,使“放河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射状”这一概流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念更加清晰与(注入太平洋)恒河、印度形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其中包括了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各个方面。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一些简单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2.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2.亚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亚洲的自然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2.分析法:让学生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交流和分享。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亚洲的自然环境图片和地图。

2.准备相关的视频和实例。

3.准备学生分组讨论的资料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亚洲的自然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和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交流和分享。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亚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挑战和机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七年级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七年级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教案:亚洲的自然环境七年级地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我国周边自然环境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教学难点: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地理位置。

(2)提问:亚洲位于哪些半球?与哪些洲相邻?2.亚洲的地理位置(1)展示亚洲地理位置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

(2)讨论:亚洲的地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何影响?3.亚洲的地形(1)展示亚洲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地形特点。

(2)分组讨论:亚洲地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地形区?4.亚洲的气候(1)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气候特点。

(2)分组讨论:亚洲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5.亚洲的河流(1)展示亚洲主要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河流特点。

(2)讨论:亚洲河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河流?6.课堂小结(2)提问:亚洲的自然环境对我们有何启示?7.课后作业(1)绘制亚洲地形图,标注主要地形区。

四、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观察地图、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生动形象的案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参与度: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分组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堂氛围活跃。

但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4.教学效果: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亚洲的自然环境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亚洲气候时,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1)引入更多生动形象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亚洲自然环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亚洲自然环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亚洲自然环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读图说出亚洲的位置情况(包括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2.能够运用图描述亚洲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3.能根据亚洲的地势特点说出亚洲著名河流的流向及其特点。

4.能说出亚洲的世界之最(亚洲地理集锦)。

【教学重点】能够在亚洲地形分布图上指出亚洲的地形特征、分布范围以及河流的流向等。

【教学难点】从亚洲的地势特征分析推广到对其他各个大洲的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师:图中轮廓代表的大洲分别是什么?生: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师:各大洲的地理情况是有很大差异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认识一下我们美丽的亚洲。

【板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授课】投影东、西半球图,让学生来看图归纳亚洲的半球位置。

师:我们看到这里有两个半球,分别是西半球和东半球,同学们说说我们亚洲大部分在哪两个半球啊?生:亚洲大部分位于东、西半球中的东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北半球。

师:非常好。

我们之所以说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是因为亚洲还有少部分位于南半球和西半球。

【板书】一、亚洲的自然环境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过度】师:刚刚我们学习了亚洲的半球位置,下面来学习一下亚洲的海陆位置。

【授课】展示亚洲海陆位置图。

师:这幅地图展示了亚洲的海陆位置,哪位同学能够总结出亚洲所濒临的海洋呢?生: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师:我们再来看看亚洲周边有哪些大洲?生: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知识填图】让学生在“亚洲的范围”图上填出亚洲周边各大洲的方位以及大洲分界线。

生: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东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板书】2、海陆位置: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授课】展示亚洲经纬网图。

师:亚洲西起东经26度,东至西经169度;北起北纬81度,南至南纬11度,不论是经度还是纬度,跨度都非常大。

亚洲自然环境教案

亚洲自然环境教案

亚洲自然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亚洲地理位置、范围及分区;(2)掌握亚洲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3)了解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亚洲地理位置及分区;(2)利用资料了解亚洲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亚洲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亚洲自然环境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亚洲地理位置、范围及分区;(2)亚洲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3)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亚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2)亚洲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材《亚洲自然环境》;(2)亚洲地图及相关图片;(3)气候类型分布图;(4)小组讨论资料。

2. 教学设施:(1)投影仪;(2)计算机;(3)黑板;(4)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亚洲地理位置及范围;(2)提问:“你们知道亚洲有哪些分区吗?”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第一部分:亚洲地理位置及分区1.1 讲解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1.2 分析亚洲的分区及分区特点。

(2)第二部分:亚洲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2.1 讲解亚洲气候的特点;2.2 分析亚洲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3)第三部分:亚洲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1 讲解亚洲自然地理特征;3.2 分析亚洲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3 小组讨论:举例说明亚洲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2. 写一篇关于亚洲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短文;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续)(4)第四部分:亚洲生态环境问题4.1 分析亚洲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4.2 讨论亚洲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影响;4.3 举例介绍亚洲各国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方面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亚洲的位置、世界第一大洲。

2.要求学生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知道中国位于东亚区。

3.要求学生掌握亚洲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征、青藏高原和主要河流。

4.要求学生掌握亚洲复杂的气候,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的特点。

5.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利用气候图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6.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形分布和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亚洲的气候特征和水旱灾害的形成。

教具准备:世界地形图、亚洲气候分布图、亚洲地形填充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过大洲和大洋、世界的气候这两部分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亚洲在世界上的位置?
亚洲的位置
出示亚洲地形图。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指图讲述)
生: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北临北冰洋、东面、东南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面是欧洲和非洲。

(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小结。


学生讨论、发言(世界最大、有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有长江、黄河、世界人口最多)
师(指挂图):哪个洲最大?
生:亚洲。

一、世界上最大的洲(板书)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亚、欧、非三大洲分界线吗?请一名同学在挂图上依次指出来。

生(指图回答):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尔其海峡和苏伊世运河。

师:刚才同学回答说亚洲最大,现在请同学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师:请同学从亚洲跨越的纬度方面去查阅地图,同时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生:亚洲北到北极圈以北,南到赤道以南,跨越纬度80度左右,东西距离10000多千米。

师总结:亚洲是跨越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的大洲,面积最大的一洲。

师:讲述亚洲的六大分区,问:中国在亚洲的哪个方位,属于哪一个分区?
生:在亚洲的东部,属于东亚。

师:列举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五个国家。

过度:我们知道了亚洲的位置、大小这些基本知识后我们来认识亚洲的——
二、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板书)
1.地势特征(板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亚洲中部的青臧高原、它在亚洲的位置并根据其颜色判别其大致海拔。

(引导学生观察地势特征及地形分布)。

再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并判别其海拔。

生:依次指出并回答其海拔高度。

师生共同总结:根据高原、平原分布的位置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亚洲的地势特征是中部高四周低。

2.主要河流(板书)
师: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长江、印度河、叶尼塞河、鄂毕河、恒河、眉公河、黄河,看它们流入哪个大洋?
生:叶尼塞河、鄂毕河流入北冰洋。

长江、黄河、眉公河流入太平洋。

印度河、恒河流入印度洋。

师:这些河流的发源地与流向与地形有什么关系?
生:由于亚洲的地形中部主要是高原山地,河流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并向四周分流
师生活动: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的位置、地势特点和地形分布,现在我们来把学习的内容落实在图上。

发给学生:亚洲地形填充图一张。

师:让学生分别独立填写。

师;巡视学生填图,最后对学生所填的内容加以修改、更正。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世界分区地理的第部分内容——亚洲,我们要认真掌握亚洲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的位置。

亚洲的主要高原、山脉、平原的分布、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征,以及主要的河流和向四周分流的特点,为我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的位置、地势特点和地形分布,现在我们来研究亚洲——三、气候复杂多样
(板书)
师:出示亚洲地形图。

师:亚洲气候为什么会复杂多样?请同学们从亚洲的
面积、地形、地势、海陆位置、纬度位置方面去讨论。

(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讨论)
生:讨论。

师:巡示讨论过程。

并请某小组学生发言。

师总结: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辽阔,地形多种多样,地势高低悬殊大,各地海陆位置差异大,南北跨越纬度广,跨寒、温、热三带,所以气候复杂多样。

师:出示亚洲气候图
师:请同学读出亚洲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生:读雅库克茨与孟买年各月气温图,分析两地气温差异大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纬度、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方面去分析)
生:因为雅库克茨纬度高,气温低,距海远,大陆性强,冬季气温更低。

而孟买纬度低,气温高。

所以,两地冬季温差大。

生:读哈尔滨与乌兰巴托年各月降水量图,分析两地降水差异大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和距海远近方面去分析)
生:哈尔滨距海近,受季风影响大,降水较多。

乌兰巴托距海远,大陆性强,降水较少。

师生共同总结: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各地气温、降水差异大,所以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师:亚洲哪些地方分布着季风气候?
生指图回答:亚洲东部、中南半岛和南亚大部。

师:亚洲东部分布的是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南亚大部分布的是热带季风气候。

季风区的水旱灾害
师:引导学生分析季风强弱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师生活动: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现在我们来把学习的内容落实在图上。

发给学生:亚洲气候填充图一张。

师:让学生分别独立填写。

师:巡视学生填图,最后学生对所填的内容加以修改、更正。

小结:点名请学生回顾本节内容。

师:补充、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
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1、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2、亚洲的洲界
3、亚洲的分区
二、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
1、地势特征
2、主要地形分布
3、主要河流
三、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复杂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
3、季风区的水旱
“”
“”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