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人物对话
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

语文建设2012.12人生是花,语文是根——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1962年,于永正老师踏上小学老师岗位,到2012年,从教整整50周年。
于老师跟一般的语文老师不太一样,他教语文,却提倡学生人人学一样乐器;教语文,却经常带着孩子一起玩;教语文,却很少分析课文而是跟学生一起写、一起说、一起读。
于老师还爱唱京剧,写得好书法,写得好文章。
有时候,他说自己教的不是语文,而是孩子;有时候,他说自己至今还是像孩子般好奇、贪玩;有时候,他说自己教了五十年书才知道该怎么教。
以上种种,可以归结为于老师对语文的理解:“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亦可以为于老师的如下课堂教学理念做一些注解“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
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
这应是做语文教师的最高境界吧。
这样说,于老师大概要反对的,他会说:“没有什么,我只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
”至今,“于永正”三个字似乎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简单、扎实的教学风格的象征,是细心、耐心的教学方法的象征,更是把孩子当成孩子、把语文当成人生之根的教学思想的象征。
在于老师从教50周年之际,本刊采访到他,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不简单的语文老师。
语文最有情李节(以下简称“李”)在庆祝您从教五十周年的研讨会上,您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您说:“教了五十年书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于永正(以下简称“于”):类似的话,李吉林老师也说过。
她自己说是“长大的儿童”,我还说过“要蹲下来看学生”的话。
这都是形象的说法。
意思是说,老师要有一颗童心,要与儿童相似。
比如说吧,为一年级的小朋友朗读《乌鸦喝水》,就不能用“大人腔”,无论是语气还是表情,都要活泼些、生动些,就像当年孙敬修老师给小朋友讲故事一样。
如果适当加些手势之类的体态语,小朋友会更喜欢,更容易进入文本。
五十年前我这样读,五十年后还这样读,而且比年轻时读得更认真、更生动。
于永正教育格言及案例诠释录

教育格言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
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
无论什么理由,一个老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了,这个老师的教学就失败了。
——于永正教育案例下面是学生升入四年级时于老师上的第一节作文课。
“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
他是谁呢?”于老师用彩笔勾勒出一幅图。
“他叫四毛,是三毛的弟弟。
”学生哈哈大笑。
“请比较一下,四毛和三毛有什么不同?”学生发言很热烈,因为每个学生都对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了如指掌。
比较完了,于老师说:“四毛在班里学习成绩数一数二,可是有个毛病——马虎;还有,好耍小聪明。
有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于老师擦掉第一幅图,另画一图。
学生们饶有兴趣看着,会心地笑了。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谁说说?”发言争先恐后,大家一致认为四毛是把卷子倒过来给家长看的。
于老师引导讨论:四毛为什么只考了66分?是谁让他把卷子拿给家长看的?到了家,结果又是如何?讨论完了,于老师又让孩子们把想象的前因后果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表演出来。
学生津津有味地看,津津有味地说,津津有味地演,津津有味地写。
又一个学期的第一节作文课开始了。
于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幅四毛练武图。
学生们熟悉的四毛又出现了,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人人争着说图意。
接着于老师一一出示了两幅图。
“可是,加到第四块砖头的时候,四毛捂着屁股喊了一声:‘别加了!’大家猜猜,他为什么不让加了呢?”于老师出示了第四幅图,但四毛的后半身被纸盖了起来。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猜,谁也没猜对。
于老师把纸一揭——原来四毛的裤子裂开了缝,露出了白屁股!全体学生捧腹大笑。
“写吧,”于老师说,“题目就叫《四毛趣事》。
”学生跃跃欲试,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教育格言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
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小学语文《写好人物之间对话》听评课记录)

《写好人物之间对话》听评课记录人物对话”在习作当中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会写人物对话,作文就会更生动形象。
本次习作指导旨在借助对例文的分析,学会写对话,写清楚说的是什么,是谁说的;了解提示语位置的不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语气和神态等,从而为以后的作文打下基础。
三年级学生在习作起步时,描写人物对话常常出现提示语干瘪,对话形式呆板。
一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也不懂得合理运用,呈现有“米”不会“炊“的状态。
他的教学设计巧妙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
两组对话的比较,让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提示语位置不同和标点符号使用方法。
这比枯燥的讲解要直观,学生乐于接受。
张老师善于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值得我们效仿。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所以说学生要写好习作,真切感受是必不可少的。
在作文教学中于老师注重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用眼睛、心灵去捕捉细节。
在这节课里,老师先由一个谈话类的故事入手,引入了“人物对话”这一教学主题,再让学生观察这段对话的特点,认识到了提示语在对话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然后播放微视频,复习标点符号,并学习了提示语的不同位置。
后面又用一个素材,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像,进一步去展开想像的翅膀,来完成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文章。
教学中处处体现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写起来流畅自然。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于永正老师的这节《学写人物对话》作文课,给予我很多有益的启示:生活中处处有作文教学的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注重方法指导,并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要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于永正作文指导课《人物对话》课堂实录

于永正作文指导课《人物对话》课堂实录于永正作文指导课《人物对话》课堂实录师:(板书——于永正。
)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师:对,我的名字叫于永正,家住在徐州,离这儿只有300多公里,坐高速,3小时就到了,所以我们离得很近,是吧?现在我们可以上课吗?(师生互相问好)师:请看这段文字。
(多媒体展示)——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那怎么—””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学生听得很认真)师:这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碰壁”的故事。
她的文章写得可好了。
这个故事中写得最有特色的是什么?生:是对话。
师:正确。
对话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板书课题——人物对话)师:(小声地、神秘地)现在老师告诉大家一个能使文章字数够数的秘诀——字不够,对话凑。
这个秘诀可千万别告诉其他班的学生哦。
这当然是个笑话。
好,我们来观察这段对话在描写时有什么特点?一个人说的话就——生:(接)占一个自然段。
师:我们还有一个可以使文章变长的方法,这就是——分段。
(板书:1.分段)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对话时分段可以使文章变长这个好处,那谁知道分段还有什么好处?这就是——使文章条理更清晰。
人物对话时,离不开提示语,什么叫提示语?生:提示语能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神态、动作(经于老师用力甩胳膊而悟出)师:(板书:2.提示语)同学们,提示语还有提示是谁在说话的作用。
如何写好人物对话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如何写好人物对话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一、回顾文段,作文入格请一位学生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自然段师:朗读得真好。
这段写人物最多的是什么?生:对话。
师:对,人物的对话。
同学们,写好对话相当重要,因为好多事情,就是在对话当中进行的,对话一完,事儿也就结束啦,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写对话。
再有,人的语言是表现人物思想的,也表现人物性格,从这个角度上说,写好对话也是非常重要的。
再看,作者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
谁发现啦?请站起来告诉我们。
生:我发现了每说一次话就是一段。
师:哦,作者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是分段的。
分段,不管你说多少话,哪怕只有几个字也占一个自然段。
比如说“那怎么”三个字儿就占了一个自然段。
写对话分自然段写,有什么好处呢?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这们写能把人物说的话非常清楚地描述出来。
如果都合在一个段落里面的话,就不容易分清楚谁说的是什么。
师:有道理,请坐。
写对话分自然段,第一能使文章显得非常清晰,看上去非常舒服。
第二,老师改作业,读者读你的文章,眼睛不疲劳。
比如说,当人读到这儿,目光从这儿移到这儿的时候,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读这样的文章,眼睛不疲劳。
老师一不疲劳,一高兴,心情一好,马上就给你作文打高分。
第三个原因我一般不给人说,就给你们几个人说。
写对话分段,文章显得很长,是不是啊?老师不是说,作文要写一页、两页、三页吗?这一分段,一页变成两页了,好不好?生:好。
师:这个秘密不要给别人说啊,我们大家知道就行。
再看,作者在写对话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提示语。
一起来写这个词好吗?(师板书:提示语)什么叫做提示语?文中表明这句话谁说的,怎么说的,这叫提示语。
比如说,“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再望望伯父的鼻子,后来说的。
这叫什么?生:提示语。
师:记住,告诉人家这个话是谁说的,他怎么说的,什么动作,什么表情,什么语气。
大家看,这些提示语的位置是不是一样的,说说看。
生:我觉得有些是在两句话的中间,有些是在句子的前面或后面。
于永正作文教学

于永正作文教学于永正作文教学于永正老师今年69岁高龄,昨天听了于老师90分钟的作文课和70分钟的报告受益匪浅呀!感到一位古稀老人对学生的爱,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对教育的经典回味令人难忘!看到于永正老师自己感到很渺小!作为一只教育战线的小蚂蚁我愿像于永正老师一样把我的一生献给孩子,一个好老师是离不开课堂的!下面把于老师关于作文教学的经典语录总结如下:一什么是素材意识?写好语言对话很重要。
公益广告:女:你挤什么挤,没长眼那?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女:哎,你挤着我了!你?男:怎么,来劲了是吗?老人:算了,算了,把心放宽就不挤了!这是一则公益广告,许多人耳熟能详,但有人想到,这是作文得好素材吗?二素材意识是语文老师的一种职业敏感,一种责任。
这种职业敏感会使老师时刻想着为学生“找米下锅”----那些东西能作为写作素材,而且学生喜欢的,容易写的,有了这个意识,学生就不会“临时抱佛脚了”。
三引领学生走进动物世界,动物世界同样是神奇的`。
不仅是为了写作,这是一种探究,一种关注,一种习惯,一种引导。
要常到动物园去。
要留心周围的各种动物,观察他们的动静,倾听他们的声音。
一只动物玩具往讲桌上一放就是一篇作文。
四. 关注漫画,搜集漫画,漫画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漫画是凝聚着画家的智慧。
漫画是生活的反应。
漫画作文(包括所有的看与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考也考过漫画作文。
要特别关注小学生报刊上发表的漫画。
五.歇后语,想象作文的绝好素材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是不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六把生活搬进课堂,素描作文。
七把作文搬到社会,自然大课堂。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走进社会会感受人情世态,感受人间的晴热冷暖。
“生活即教育”。
在社会和大自然中,不但能获得人生体验,增加人生阅历,而且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
八话题作文如果以书为话题,那么,可写的题目很多。
买书,借书,谈读书,介绍一本书,我与书。
品读全国有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品读全国有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走近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全国资深教育家斯霞老师终生倡导和实践爱的教育,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
于永正是斯霞老师的崇拜者,他始终秉持着这种爱,在30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按于老师的学识才华,本可以另谋高就,但他安贫乐道,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怨无悔!于永正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
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
他和孩子们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
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
当教师难,当小学老师更难,难就难在一个“小”字上。
因为孩子“小”,很稚嫩,需要细心呵护;因为“小”,易受熏陶感染,要尽可能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
于老师50多岁了,依然童心未泯。
在课堂上,有时“装猫扮狗”,逗孩子在乐中学;在课外,引孩子玩,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去感受人生,在感受别人的爱的过程中,学会爱人。
于永正老师懂得宽容。
他说:“花朵是色彩斑澜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
”可见,学生不可能齐步走,教育不应搞“一刀切”。
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
宽容是一种美德。
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
于老师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
”爱,也是一种艺术。
于永正老师和学生也有许多磕磕碰碰,也曾有过苦恼和困惑。
正是对学生的爱,使他“吃一堑,长一智”,成为一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
于老师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利用小纸条的魔力,或在作文本上画一只翘起大拇指的手……"老顽童"于永正"您在我的心目中,不但是一位好老师,而且是一位好的大朋友。
您亲切、和蔼。
我第一次上您的课时,就不怕您,一点也不怕。
我永生也不会忘记您这位思想活跃、开阔,性格活泼的大朋友。
经典模板 (160于永正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 )

••一徐世荣先生对讲解和朗读的理解真是独到而深刻!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有些课文,我默读时虽然也能使眼睛湿润,但感受的程度远不能和朗读相比,朗读常常使我泪流满面。
我看《夜幕下的哈尔滨》,远不及听王刚朗读这部长篇小说感受真切,受到的震撼大。
因为王刚把这部书读活了,因为——正如徐世英先生所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生命,朗读是融贯、显现。
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
吕叔湘先生曾介绍过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一位美国女教师克拉克夫人教莎士比亚戏剧课的例子,上课她和学生一起念,她念一段,学生也念一段,念完了,她就问:“有什么不懂吗?”所有需要解释的地方解释完了,她又问:“你们觉得这一段写得好不好?”学生说:“看不出。
”她就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
”她又和大家一起念。
念完了,她又问:“全懂了吗?”可学生的反应不那么活跃。
她又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
”于是又念了。
就这么念来念去,大家就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是写得很好啊!好了,就下课了。
吕先生说的“念”,就是朗读。
从吕先生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几十年前,外国老师就十分强调朗读,强调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了。
当大家念得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时,实际上就是把戏中的人物读活了。
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这是一篇大文章。
这里只说说我是怎样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的。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映,或者说“物化”。
离开朗读的中介,儿童往往很难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
二读出人物的轮廓。
所谓“读出轮廓”是指开始要把课文通读几遍,对课文内容和文中人物有个大体的了解,知道每个人怎么样。
离开了具体事件、具体语境,人物语言就成了死的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全都坐立不动,似有意犹未尽而生发的恋恋不舍的感觉)
师:那就跟老师说点临别感言吧。
生:于老师,我们在您的这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作文方法。我希望您以后再来合肥,为我们小学生上更多的作文指导课。
师:同学们,你们的作文水平很高,这跟你们的老师平时对你们的精心指导是分不开的,有机会我还会来合肥给大家上课的,再见!拜~~拜!
生:(上台站在讲台前的右侧)
师:(一老师推门入室,弯腰示意问好,提示这名学生走到讲台前)
生:(手中拿着一本作业簿交给老师检查)
师:(先微笑,后满意地直点头,再竖起了大拇指,继而同这位同学拥抱。同时学生面露得意之色,做出“V”的手势,与师一起微笑、点头、拥抱。可师转而手指这个同学,双眉竖起,把本子用力向学生身上摔去,生用袖擦拭眼泪,最后失意而回)
生:(认真修改)
师:(个别指导)“下雨了,下雨了,上车的人更多了。”想像力多好啊。
你的提示语怎么全在前面啊,找一个长的句子,把提示语放在中间。多聪明,我一说大家都知道了。再加上醒目的题目,让人一看就起兴趣。再放声念,好像左边的声音太小,听不见!右边的不错!继续念,好好改,好文章可是改出来的哟。
生:(继续修改)
3.体现渐进式教学 在这节课里,于老师先由一个谈话类的故事入手,引入了“人物对话”这一教学主题,再让学生观察这段对话的特点,认识到了提示语在对话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然后由简单的师生两句对话、再到三个人物的一段简短对话为写作训练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像。最后以哑剧这种表演形式让学生把所看到的两个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加以综合理解,进一步去展开想像的翅膀,来完成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文章。教学中处处体现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写起来流畅自然。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我的简评
1.体现人性化关怀 课前于老师与一位学生深入交流,既为课堂上哑剧的成功表演奠定基础,也给其他同学产生一种和蔼可亲的意识。在学生的眼里,老师的顺利教学离不开他们的密切配合。心理学告诉我们,要让被教育者时刻能够感受到他是被关注的对象,这样他会在课堂上表现得更为活跃,教学效果将会更加明显。在教学中,于老师不厌其烦地进行相关的作文指导,唯恐学生不知如何下笔。对完成得较顺畅的同学及时进行鼓励,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在两堂课中间,于老师很幽默风趣地让学生去“那个”,饱含着殷殷关切之情。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于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学生听得很认真)
师:这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碰壁”的故事。她的文章写得可好了。这个故事中写得最有特色的是什么?
生:是对话。
师:正确。对话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板书课题——人物对话)
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哪?
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哎,你挤着我啦,你!
男:来劲啦,是吧?
老人:算啦,算啦!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
生:(自由读这段对话内容)
师:这段对话多好啊,请同学们发挥想像,把对话写得更具体,注意用好提示语,力争一气呵成,不会写的字可划一个圈,或者注上音。我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遇上不会写的字就划圈,这样写作思路就不会打断,速度也快多了。
2.体现大师级素质 在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于老师的粉笔字中规中距,且遒劲有力;朗读水平与表演才能堪称一流,在评讲学生习作时往往能够抓住要点,一语中的,点拔得法,激励有度,在三言二语之中使学生茅塞顿开,从而及时打开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放飞了自由想像的翅膀,从而使习作指导课能够非常顺利有效地进行。尤其在公开课上完之后,师生们意犹未尽之时,当主持人介绍于老师的京剧唱得特棒并请求他给大家现场表演一段的情况下,作为六十多岁的老教育家,老前辈,没有任何忸怩之态,欣然唱起了一段具有高难度的唱腔,且有板有眼,字正腔圆。
生:差不多。
师:其实你应该感谢她给你这样登台展示自己作文水平的机会,读读你写的习作吧。
生:(从内容读起)
师:题目呢?
生:生活中的一件事
师:可以改为“一件小事”。
生:(较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在这篇文章里提示语变化性不大,其它地方还不错。请下去继续修改啊。再请两位女同学来读出自己的文章。(师针对作文中的一些问题及时补充、
于永正《人物对话》作文公开课课堂实录
于永正
师:(板书——于永正。)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
师:对,我的名字叫于永正,家住在徐州,离这儿只有300多公里,坐高速,3小时就到了,所以我们离得很近,是吧?现在我们可以上课吗?
(师生互相问好)
师:请看这段文字。
(多媒体展示)——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师:(小声地、神秘地)现在老师告诉大家一个能使文章字数够数的秘诀——字不够,对话凑。这个秘诀可千万别告诉其他班的学生哦。这当然是个笑话。好,我们来观察这段对话在描写时有什么特点?一个人说的话就——
生:(接)占一个自然段。
师:我们还有一个可以使文章变长的方法,这就是——分段。(板书:1.分段)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对话时分段可以使文章变长这个好处,那谁知道分段还有什么好处?这就是——使文章条理更清晰。人物对话时,离不开提示语,什么叫提示语?
生:改好了。
师:老师再来考考大家,听一段录音。(可电脑放不出声音)好,电脑罢工了,我来说吧。不过声音可能不太逼真哟。(于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起来)大家听过这样的一段对话了吗
生:好像在电视公益广告上听过。
师:看来你经常在家看电视哦!(生笑)这位同学说的对。这段对话就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个公益广告。请看——(多媒体展示)
生:《唐豆豆,水豆豆》
……
师:请这位同学上来交流,把作文稿给带上来。
生:(读出自己写的作文《平平对话,声声道理》,师相机予以评讲,指正,最后评为120分。最后他较自豪地走下讲台。)
师:请这位女同学上台来交流自己写的作文,大家一起来认真学习啊,也可以给她提点修改意见。
生:(读出自己的作文《唐豆豆,水豆豆》,师生相机进行点评,提出修改建议,最后评为115分,她也很骄傲地走下讲台。)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11-11-13]
生:(认真写作)
师:可以加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等,来突出他们当时的内心活动,语言就不要加了。周晔写的那一部分对话多生动、形象啊,使人觉得真像见到了鲁迅先生一样。
生:(继续写作)
师:大家写好了吗?还需要怎样啊?
生:修改!
师:是啊,老舍和鲁迅先生都说过文章写好之后,一定要“多念、多念、多念!”请同学们自由念出自己写的文章,只有多念才能把文章修改好
师:改好了吗?
生:改好了。
师:请这位女生来推荐一位男同学上来读读他写的这个片段。谁平时爱找你喳儿的,就叫他上来。(众笑)
生:(有点紧张地走上讲台)
师:(关切地问)平时你得罪她了吗?
生:没有。师:那Leabharlann 对她的推荐有意见吗?生:有。
师:她让你上台来,你生气吗?
生:还好。
师:哦,那你喜欢作文吗?
生:还好。
师:我知道“还好”就是“一般般”的意思,对吧?(众笑)
生:(在下面认真观看,有的边看边写,有的受到感染,放声而笑)
师:哑剧表演结束了,你们可以来写这篇作文了。不过我有三点提示,请大家记住。1.对话内容越多越好,越生动有趣越好;2.分段写对话部分;3.写好提示语。另外可以先拟好题目,也可以先写内容再拟定题目。争取一气呵成。想像一下,剧中的老师和学生分别姓什么,叫什么,检查作业时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对话?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体会,这样就好写多了。下面请大家开始写作吧。
师:现在下课,休息10分钟,同学们需要那个的就到上面去。(示意在体育馆的后面)
(其间不少听课老师与于老师合影,请求签名,于老师非常随和友善,基本上一一答应。)
师:(和蔼可亲地)休息得怎么样了?
生:很好。
师:咱们接着上课。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了写对话的基本要领,并写出了精彩的对话,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节课我们将只见其人,而不闻其声。请同学们认真看,认真想像。我和一个同学来表演一出哑剧,大家可以给剧中的这位老师和同学来起名字。请这位同学到讲台前。(这位同学就是课前交流数十分钟的那个男生)
生:提示语能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神态、动作(经于老师用力甩胳膊而悟出)
师:(板书:2.提示语)同学们,提示语还有提示是谁在说话的作用。提示语在对话中有变化性。记住: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于老师要考大家了,害怕吗?
生:不害怕。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听写,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听写的内容是——王老师关切地问:“你们休息好了吗?”“休息好了!”同学们齐声回答。 现在请同位同学之间互相批改。(行间巡视)看,这位同学把“地”写对了,我在小学的时候,三个“de”我分不清,他竟然给用对了,真聪明!同学们都互相改好了吗?
生:(认真写作文)
师:(行间巡视,予以个别指导)
[16:30,学生基本完成作文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