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经典诵读下册人教版教案

五年级经典诵读下册人教版教案教案标题:五年级经典诵读下册人教版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经典诵读下册的诗文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演能力。
教学准备:1. 五年级经典诵读下册人教版教材。
2. 录音机或电脑等音频设备。
3.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喜欢诵读吗?你们最喜欢的诵读作品是什么?为什么?二、呈现(1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具,呈现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文标题和内容。
2. 播放录音或老师朗读,让学生跟读。
三、讲解(15分钟)1. 解读诗文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句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四、朗读与表演(20分钟)1. 分组练习:将诗文分成若干段落,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
2. 学生自由发挥:鼓励学生根据诗文内容,进行表演创意,可以是朗诵、舞蹈、表演等形式。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这篇诗文有什么新的认识?你们觉得自己的朗读和表演有哪些进步?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诵读中的重要性和表演的乐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本节课学习的诗文。
2.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诗文进行朗读或表演,并在下节课上展示。
教学辅助策略:1. 创设情境:通过导入环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多媒体辅助:利用PPT或录音等多媒体工具,提供更直观的学习资源。
3. 分组合作:通过分组练习和自由发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诵读和表演情况,评价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五年级下册《国学诵读》教案

五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背诵能力,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品味经典诗词,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选段:总序、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2. 唐代诗人诗词:王之涣《登鹳雀楼》、孟浩然《春晓》、杜牧《清明》、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 宋代诗人诗词:苏轼《惠崇春江晓景》、李清照《夏日绝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熟练朗读、背诵国学经典选段和诗词。
2. 难点:理解国学经典和诗词的含义,学会欣赏、品味经典诗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诵读、讲解、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结合多媒体教学,展示经典诗词的优美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意境。
五、教学安排1. 每节课安排20分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10分钟进行诗词学习。
2. 每个选段和诗词学习一周,共8周完成教学内容。
3. 每周进行一次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诵读《弟子规》选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背诵能力,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选段:总序、入则孝、出则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熟练朗读、背诵《弟子规》选段。
2. 难点:理解《弟子规》选段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诵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安排:1. 20分钟进行《弟子规》选段诵读,10分钟进行选段内容讲解。
2. 学生自主阅读选段,理解含义,分组讨论。
五年级下册《国学诵读》教案

五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国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品味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学习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品质。
2. 《三字经》:了解中国历史、地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3. 《百家姓》:学习中国姓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4. 《千字文》:欣赏汉字的美,学习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让学生掌握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诵读法: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国学经典的语言美。
2. 讲解法:教师对国学经典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法:将国学经典的道德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五、教学安排1. 每周安排一节国学课,共计10周,完成五个章节的的学习。
2. 每节课时安排:诵读时间占40%,讲解时间占30%,讨论时间占20%,实践时间占10%。
3. 每个章节结束后,进行一次小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期末进行一次综合测试,评估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整体掌握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期中小测验和期末综合测试,评价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掌握程度。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国学经典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下册。
2. 参考书籍:有关国学经典的解读、注释等书籍。
3. 网络资源:国学经典诵读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知识分享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雨晴》二.教学目标:1.会背《雨晴》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五年级下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容:《江畔独步寻花》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容:《江畔独步寻花》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容:《雨晴》二.教学目标:1.会背《雨晴》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容:《雨晴》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容:《宿新市徐公店》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容:《宿新市徐公店》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完整版)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1.诵读内容:《雨晴》二.教学目标:1.会背《雨晴》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五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五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知识讲解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雨晴》二.教学目标:1.会背《雨晴》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雨晴》二.教学目标:1.会背《雨晴》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四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二.教学目标:二.1.会背《增广贤文》七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三.1.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五一.诵读内容:《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二.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六一.诵读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二.教学目标:三.1.会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四.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七一.诵读内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八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二.教学目标:1.会背《增广贤文》七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一.诵读内容:《绝句四首》二.教学目标:1.会背《绝句四首》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明确诵读内容:《绝句四首》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一、诵读内容:《三衢道中》二.教学目标:1.会背《三衢道中》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明确诵读内容:《三衢道中》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一、诵读内容:《到京师》二.教学目标:1.会背《到京师》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明确诵读内容:《到京师》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九二.教学目标:1.会背《增广贤文》九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九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一、诵读内容:《滁州西涧》二.教学目标:1.会背《滁州西涧》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明确诵读内容:《滁州西涧》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一、诵读内容:《咸阳值雨》二.教学目标:1.会背《咸阳值雨》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明确诵读内容:《咸阳值雨》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一、诵读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二.教学目标:1.会背《饮湖上初晴后雨》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明确诵读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