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二)
中国古典园林02看与被看

CHINA & GARDENS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细分解读-看与被看
满足看 与被看
CHINESE GARDENS古典园林
CHINA & GARDENS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细分解读-看与被看
Image
Image
在西方,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园林空间,都讲求在轴线的终端设置“底景” 以满足视觉要求,这种构图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必然性。
CHINA & GARDENS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细分解读-看与被看
Image
看与被看
CHINESE GARDENS古典园林
CHINA & GARDENS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细分解读-看与被看
湖山真意亭
CHINESE GARDENS古典园林
CHINA & GARDENS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细分解读-看与被看
湖山真意亭
CHINESE GARDENS古典园林
CHINA & GARDENS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细分解读-看与被看
湖山真意亭
CHINESE GARDENS古典园林
CHINA & GARDENS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细分解读-看与被看
苏州-狮子林
CHINESE GARDENS古典园林
CHINA & GARDENS
CHINESE GARDENS古典园林
CHINA & GARDENS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细分解读-看与被看
Image
与谁同坐轩
CHINESE GARDENS古典园林
CHINA & GARDENS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细分解读-看与被看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

秦始皇晚年,经营了阿房宫,代替信宫作为上林 苑中心,作为“大咸阳规划”的一部分
秦始皇
秦咸阳
阿 房 宫
是皇帝日常起居、视事、朝会、 庆典的场所,相当于一个政治 中心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章园林的生 成期
❖ 生成期即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 成长的时期
❖ 这时期的园林发展虽然尚处在比较幼稚的初 级阶段,园林的发展极慢,但经历了奴隶社 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出奇的一千二百多年的漫 长岁月,相当于殷、周、秦、汉四个朝代 (BC11世纪——AD220年)
学习重点
❖ 历史背景与发展状况 ❖ 总体特征 ❖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 殷周时期 ❖ 秦朝时期 ❖ 西汉皇家园林 ❖ 东汉皇家园林
栽培、圈养、通神、望天是园林雏形的源初功能, 游观尚在其次
园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源头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是人工栽植蔬 菜的场地
园圃内所栽培的植物,一旦兼作观赏的目的,便会向 着植物配置的有序化方向上发展,从而赋予其园林雏 形的性质
中国古典园林在其产生的初始便与生产、经济有 着密切的关系,这个关系甚至贯穿于整个生成期 的始终
二. 社会因素
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 向上发展的社会因素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生态 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用比兴的方法把优美的自然物联系与人
东周时比兴的运用多见于《诗经》和《楚辞》, 且更贴近人的品德和素质
人们开始把自然风景作为品赏、游观的对象
比兴手法实例:屈原与楚辞
屈原的作品 中,就直接以善 鸟、香草配于忠 诚,以恶禽秽物 比拟谗佞,以虬 龙鸾凤托为君子, 以飘风云霓隐喻 小人
景观学史纲(亚洲)》中国古典园林(下)-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

景观学史纲(亚洲)》中国古典园林(下)-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一、单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私家园林的是()。
A.北京恭王府
B.上海豫园
C.苏州沧浪亭
D.北京北海公园
正确答案:[D]
用户答案:[D] 得分:20.00
2.苏州四大园林中,()始建于元代,并以假山著称。
A.沧浪亭
B.拙政园
C.留园
D.狮子林
正确答案:[D]
用户答案:[D] 得分:2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1道题】
1.承德避暑山庄可分为()几个部分。
A.湖泊区
B.宫殿区
C.平原区
D.苑景区
E.山峦区
正确答案:[ABCE]
用户答案:[ABCE] 得分:20.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2道题】
1.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后期,江南私家园林以杭州和苏州两地为代表。
Y.对
N.错
正确答案:[N]
用户答案:[N] 得分:20.00
2.清中叶、清末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后期。
该时期历时虽短,但却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上集大成的终结阶段。
Y.对
N.错
正确答案:[Y]
用户答案:[Y] 得分:20.00。
园林史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中国古典园林史公元1271年,蒙古族的元王朝统一全中国,建都大都(今北京)。
公元1368年,明王朝灭元,建都南京,1421年迁都北京。
公元1644年清王朝建立。
元代蒙古族政权不到一百年的短暂统治,民族矛盾尖锐,明初战乱甫定,经济有待复苏,造园活动总的说来处于迟滞的低潮状态。
永乐以后又呈现活跃,到明末和清初的康熙、雍正年间达到了高潮的局面。
第一节总说这一阶段的园林,大体上是两宋的承传和发展,但也有一些显著的变化情况:一、明代废除宰相制,把相权和君权集中于皇帝一身。
清代以满族入主中原,皇帝的集权更有过之。
绝对集权的独夫统治要求政治上更严格的封建秩序和礼法制度。
影响及于意识形态,由宋代理学转化为明代理学的新儒学更加强化上下等级之大义名分、纲常伦纪的道德规范。
因而皇家园林又复转向表现皇家气派,规模又趋于宏大。
明初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施行严格的思想控制,整个社会处于人性抑压状态。
但与此相反,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相应的市民文化的勃兴,则又要求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
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知识界出现一股人本主义的浪漫思潮:以享乐代替克己,以感性冲动突破理性的思想结构,在放荡形骸的厌世背后潜存着对尘世的眷恋和一种朦胧的自我实现的追求。
文人士大夫由于苦闷感、抑压感而企求摆脱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意愿,比之宋代更为强烈,也必然会反映在园林艺术上面,并且通过园林的享受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因此,文人造园的意境就更著上一层抑压心理的流露。
促成了私家园林的文人风格的深化,把园林的发展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二、封建社会内部的商业经济虽然早已存在并逐渐有所发展,但由于历代统治者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致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士农工商”,商居其末。
明代,开始在一些发达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大批半农半商的工商地主和市民阶层崛起。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打上某些烙印。
经济实力的急剧膨胀使得商人的社会地位比起宋代大为提高,他们中的一部分向士流靠拢,从而出现“儒商合一”的情况则更有助于商人地位的提高。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特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A.杭州 B.苏州 C.扬州 D.无锡 【答案】B 【解析】拙政园在苏州娄门内之东北街,始建于明初。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冈。官场 失意,致仕回乡,占用城东北原大弘寺所在的一块多沼泽的空地营建此同,历时五载落成。 王死后,园林屡易其主。后来分为西、中、东三部分,或兴或废又迭经改建。太平天国占据 苏州期间,西部和中部作为忠王李秀成府邸的后花园,东部的“归田园居”则已荒废。光绪 年间,西部归张履泰为“补园”,中部的拙政园归官署所有。
大地主牟墨林家族几代人聚族而居的地方。整个庄园建筑结构严谨,紧固墩实,雄伟庄重, 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全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典型性的封建地主庄园。牟氏庄园以其恢宏 的规模、深沉的内涵,被诸多专家学者评价为“百年庄园之活化石”、“传统建筑之瑰宝”、 “六百年旺气之所在”。
3.“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江南园林的主要指导思想,“拙政园”是其中具有代表性 的作品,“拙政园”位于哪个城市( )。
5.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 然山水园是( )。
A.颐和园 B.拙政园 C.留园 D.寄畅园 【答案】A 【解析】A 项,颐和园在北京的西北郊,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 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 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 290 公顷。B 项,拙政园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是苏州园林中 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其建园艺术以水见长,自然典雅,庭院错落,花木为胜。C 项,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D 项,寄畅园位于无锡,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其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
第七章中国古典园林

一园。有“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不仅引进全国的美景,还
在园中仿造西洋美景,如著名的“大水法”。颐和园中的
“谐趣园”仿自无锡“寄畅园”,而西堤六桥则是西湖苏
堤六桥的翻版。
•
2.江南私家园林的特点
• (1)个性鲜明,主题突出。
•
江南私家园林是官绅商贾们府邸的扩展和延伸,因此
造园因地而异,风格因人而异。
• (2)小巧别致,色彩淡雅。
木,以供统治者享受。
•
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园林建造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逐渐
丰富起来,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园林建造艺术转折时期.
•
隋唐以后,我国古代造园艺术达到了高峰。
•
明代中叶以后,私人造园高潮迭起,涌现出计成等一
批卓有成就的园林建筑专家。
•
清代时,我国园林建筑形成了北京地区、江南地区、岭
• (6)亭。是一种没有门窗、四面开敞的小型建筑。亭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富民族特色,造景功能极强,正所谓 “有亭即成景”。
• (7)廊。廊是有顶无墙的带形建筑。它不仅是联系建 筑和景物的通道,而且因其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生动活 泼,是颇具观赏性的民族建筑。
•
4.植物
•
花草树木犹如园林的毛发。
•
首先,它具有构景作用,其色彩、姿态无不给人以柔情万千,绚丽多姿的美感。
依山而建。佛香阁高41米,为全园的最高点,是颐和园的
象征。在此眺望昆明湖,开阔的湖面、远处的西山尽收眼
底。排云殿极具皇宫的豪华气派。
•
万寿山下昆明湖畔有著名的长廊。它长达728米,共分
273间,上有精美绘画14000余幅。长廊迂回蜿蜒,如同彩
带一般将勤政区、居住区、游览区连为一体。
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分析

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分析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分析》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古典园林为追求意境感受,因其效仿自然的特殊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不同的时期,古典园林的发展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欢迎阅读! ...中国古典园林为追求意境感受,因其效仿自然的特殊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不同的时期,古典园林的发展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欢迎阅读!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1.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得全部类型,造园主流史皇家园林(2)园林功能有早先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游憩观赏为主(3)大自然再人们心中尚保持一种浓重的神秘性2.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这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3. 园林全盛时期——隋、唐(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2)四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旬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克化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细致处理(3)寺观园林的普及(4)公共园林意更多地见于文献记载(5)风景史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一代有所提高,进入一个新的境界(6)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险乎渗透的迹象 4. 原理成熟期(一)——宋(1)再三大园林类型中私家造园最为突出(2)皇家园林较多受到文人园林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3)叠石、置石均显其高潮技艺,利税已经能够缩移模拟大自然界全部水体形象与山石、土石山、土山的经营相配合而构成园林的地貌骨架(4)唐代园林创作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道南宋实大体上已经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5)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寺观园林为主题的两宋园林其缩显示的蓬勃进去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5. 成熟时期(二)——元、明、清初a) 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导致私家园林达到艺术成就高峰b) 明末清初,再经济文化发达,民间造园活动频繁的江南地区,涌现初大批优秀造员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园林体系 ——意境美 (中国园林) 西欧园林体系 ——形式美 (欧洲园林) 西亚园林体系 ——和谐美 (伊斯兰园林)
东方园林体系 ——诗情画意、意境美
• 东方园林体系以中国为代表,影响到日本、朝鲜、东南亚 地区,以自然式园林为主,典雅精致,意境深远。
(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 中国古建筑文化私密性较强,不主张“一览无余”或“一 目了然”,总是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用建筑 来围蔽和分隔空间,既从视觉上突破园林的空间局限性, 又不破坏园林整体形象,以虚实相间的手法,使之融于自 然,表现自然。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 中国古典园林中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 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 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 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二、画境 就是艺术美。
•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充分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 触类旁通,熔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 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因此可以说,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幅把大自然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经过艺术加工, 使其犹如绘画之高于自然,并又以三度空间的形式复现到人们现实生 活中来,使自然环境与人工艺术巧妙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达到 国画设计的境界——画境。
园中主体建筑——水上石舫,装饰非常精美。船尾饰有镀金双龙戏珠木 雕,栩栩如生。石舫前后门框分别镶以流金溢彩的梅花喜鹊木雕和古色 古香的松鹤木雕。舫内8块印花玻璃,映现着古代中国园林的秀姿和青 铜器皿的图影。两盏宫灯高悬于舫首顶端。凭栏可极目远眺,临碧赏月、 对奕……夏之纳凉乐趣,由此便可领略。浓郁的 秋意从一堵盖有金黄砖 瓦的镂空花墙周围溢出。
•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 筑。 • 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 质为主。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 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 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 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 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 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 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国外的中国园林
• 1.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 明轩1980年4月竣工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馆北翼。它是以苏州 “网师园”为蓝本而建造的,占地400平方米。因以明代建筑风格为基调, 故名为“明轩”。这座庭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古典造园艺术,凝聚了匠 师们的心血,作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的永久性珍品,所产生的政治
(一)造园艺术, “师法自然”
•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受儒释道思想和文人山水画的影响,特 别重视造园艺术的“师法自然”。这其中包含两层内容: 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既 “自然天成”,又使构造的园林“可望、可行、可游、可 居”。
一、境 就是自然美生
• 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哲学思想。中国古代造园大师们, 在构园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创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 “自然美”境界;同时,园主人又能在这富于自然美的小 天地中,构造若干个能挡风雨、避寒暑、防蛇虫的建筑物, 形成一个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 “生活美”环境。这种自 然美和生活美相结合的境界,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中的第 一个境界,可称为“生境”。“天人合一”和追求自然, 正是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风格,它具体表现 在以下四个方面: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 中国古典园林对树林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 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 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现 “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 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 受中国园林的影响,当时欧洲人不仅推崇中国园林的建筑, 中国式的小建筑物也在欧洲花园中相当流行,而且也改变 了原有园林水域设臵的方法,水体被处理成自然式的形状 和驳岸;在植物配臵方面,也抛弃了原有的行列式和几何 式的种植法,任树木自然生长,注意品种多样,讲究四时 有景,自然配植园林花木。 • 中国园林艺术对法国和英国的花园设计、建造的影响, 一直持续很久。有些按照中国风格设计的花园至今仍保留 着。受法国和英国仿效中国园林之风的影响,欧洲大陆他 各国也都竞相步英法后尘。德国卡塞尔附近的威廉阜花园, 是德国最大的中国式花园之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区德 劳特宁尔摩中式园亭,里面的殿、台、廊和水景,纯粹是 中国风格。在波兰,国王在华沙的拉赵克御园中也建起了 中国式桥和亭子。在意大利,曾有人特邀英国造园家到罗 马,将一庄园内的景区改造成中国园林的自然式布局。在 美国,许多城市都建有中国式园林。 • 中国园林艺术以其自然的倾向、“宛自天开”的布局、 清雅幽远的意境,吸引并感染了欧洲人,对西方园林艺术 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西亚园林体系——井然有序、和谐美
西亚园林体系以伊拉克、波斯为代表,影响到中东地 区,主要是花园和教堂,形成了伊斯兰教的园林特色。
西欧园林体系——华丽规则形式美
西欧园林体系以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为代表,以规则 式的建筑和植物配臵为主,布局有明显的中轴线,严格对 称。
西方园林的创造原则
• 中轴为主 横轴铺助 依轴对称 • 广场 道路 水体 植物 雕塑布置 • 地形开阔 平坦或形成台地
三、 意境 就是理想美。
• 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意 境即园林主人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 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游 人在园林中所领略的不仅是眼睛能看到的景观,而且还有 不断在头脑中闪现的“景外之景”;不仅满足了视觉感观 上的美的享受,还能够获得不断的情思激发理念的联想, 即“弦外音”,“景外情”。这就是造园者做到的“寓情 于景”。这正是我国古代园林的又一独 特艺术风格,也成了古代园 林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 • 幽深的诗情画意,寓情于景, 寓意于景,使人见景生情, 因景联想,把思维扩大到更 广阔、更久远的境界中去。
• "米点云山"又称"米家山水",是米芾、米友仁父子共同创 立的。这种用湿笔水墨没骨写意来表现江南烟云变幻景色 的画法,又被画史称为"云山墨戏"。米芾的传统师承出自 董源。米友仁承家学而稍变,遂形成"米家山水"的鲜明特 色。明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里说:"米元晖能传家学, 所作山水清润有致,然亦稍变文法,自成一家。" 与传统山水画相比,米家山水的创造与变化,表现在 诸多方面。米芾自已曾说:"山水古今相师,少有出尘格 者,因信笔为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 (米芾《画史》)。出尘格,是对高尚格调的追求,所以 米氏山水总是透出一股清雅淡泊的趣味。"信笔为之"是运 笔不拘常法、不事绳墨、纵放简逸的笔墨写意法。"树石 不取细,意似便已",是不求对客观对象的精细描绘,惟 传达自然山川之意趣、神韵、以形写意,故而米家山水神 似胜于形似。"多烟云掩映",也是其重要风格特点之一, 它善于描绘烟雨朦朦、变幻无穷的景色,所以,米氏山水 以飘渺的云山为特色。作为文人画代表的作品,无论是文 化修养还是绘画技法都很成熟,是典型的文人画家;苏轼、 米家父子,他们的绘画思想高于绘画技法,属于另一类 “文人画家”的范畴。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而且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西园林艺术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 不同的类型,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都具有园林艺术 的共同特性,那就是补偿现实生活境域的某些不足,满足人类自身心理 和生理需要。 中西园林艺术的交流,最早可追溯到盛唐时的丝绸之路。此后经马 可· 波罗的宣传,很多欧洲人开始仰慕中国园林之美。中国园林对欧洲的 真正影响,则是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曾参与绘制圆明园40景图的法 国画家王致诚对中国园林的介绍,使欧洲人更为详细准确地了解到中国 园林的艺术风格。他在1747年出版的《传教士书简》中描述,中国园林 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 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中国园林是“由自然天 成”,无论是蜿蜒曲折的道路,还是变化无穷的池岸,都不同于欧洲的 那种处处喜欢统一和对称的造园风格。书中所描述的中国园林的造园思 想,同当时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提倡的“反朴归真”、艺术必须表现强 烈的情感的思想相符合。该书出版轰动了欧洲,不少王公贵族千方百计 收集有关中国园林的资料。 在这种多方宣传、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气引导下,法国人开始在 他们的花园建设中采用某些中国园林艺术手法。
西方园林的特色
•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 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 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 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 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 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 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臵宽阔的林荫道、花坛、 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 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 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 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 圆形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 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 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局人物雕塑和喷泉。 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 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 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 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 追求形似与写实。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 达· 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 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 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