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园林史概述

代表园林:周文王灵囿 “台”即用土堆筑而形成的高台,《吕氏春秋》:“积土四方而高 曰台”,它的用处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白虎通·释台》——“考天人之际,查阴阳之会……”
二、皇家园林的形成——秦汉宫苑(发展)
(1)历史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 (2)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
发挥“点景”、“引景”和“观景”的作用。
艮岳的营建,是我国园林史上的一大创举,是一个典型的山 水宫苑,成为宋以后元、明、清官苑的重要借鉴。
全盛期园林总体特征概述
(1)皇家园林: 规模宏大 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
• (2)私家园林:
a.艺术性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和 局部的细致处理
2、造园艺术成就
① 筑山—构思奇特,精心经营。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 主位。
②置石—千姿百态,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 ③理水—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
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等。
④动植物—珍奇丰富,且成为景题对象,平添诗情画意。 ⑤建筑—包罗全部建筑形式,建筑布局从造景需要出发,充分
明 北
京
的
包括现在的
皇
故宫、中南
城
海和北海以
平
及景山等
面
图
(1)清代皇家园林
重点:离宫御苑 主要成就: 融糅江南民间园林的意味、皇家宫廷的气派、大自然
的生态环境的美姿为一体。
三山五园: 三山——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
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 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
主要的分布区域?
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程一、起源与初兴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贵族地主开始在府邸和宅院中建造园林,以展示其财富和地位。
这些园林通常以水池、假山、亭台和走廊等元素为主要特色。
这些园林在形式和布局上受到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宋代的兴盛与创新中国古典园林在宋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和创新。
宋代园林的特点是注重自然景观的再现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此时的园林构思上更加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景观的连续性。
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等著名园林就是宋代时期兴建的代表作品。
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细的园林布局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赞赏。
三、元代的变革与创新元代园林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更加豪华和宏伟的趋势。
元代园林的建筑规模和布局都比宋代更加宏大。
例如,苏州的虎丘和拙政园等园林都是在元代时期进行了重建和扩建的。
这些园林不仅保留了宋代园林的设计理念,还加入了更多的豪华元素,如宏伟的大门、雄伟的宫殿和精美的花园等。
元代园林的变革和创新为以后的明清时期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明代的精细与细腻明代园林的特点是更加注重细节的处理和园林艺术的精细化。
明代园林的建筑构造更加精巧,花园的布局更加精细。
例如,苏州的留园和拙政园等园林在明代时期进行了再次改建和扩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明代园林风格。
这些园林在布局和设计上更加注重对景观的精细处理和表达,并且加入了更多的绘画和雕刻元素,使得园林更加艺术化和精致化。
五、清代的继承与发展清代园林在明代园林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清代园林的特点是更加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景观的连续性。
例如,苏州的留园和拙政园等园林在清代时期进行了再次改建,增加了更多的亭台楼阁和水景元素,使得整个园林更加壮丽和宏大。
清代园林的发展不仅保留了明代园林的特色,还加入了更多的装饰元素和建筑风格,使得园林更加丰富多样。
六、现代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如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至于中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综合反映,在历史上却长期为统治阶级和达官贵人所占有享用。
但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之后今天已经被我们所继承和发展,而为中国广大人民所享用了。
为了能简要地说明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现根据历史文献和现存古代园林遗址的考察,循其明显的规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来概述之。
先秦秦汉此时期或可称为“自然时期”,是从“囿”到“苑”的发展时期,约相当于距今三四千年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殷商西周时代。
早在原始时代,当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先民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渔猎,后来慢慢进化到种植定居,驯养了一些野生动物,比如猪、犬、羊等,种植了一些植物,比如禾、麦、稻、获等。
第七章 中国古典园林1

三.建筑与构筑物 建筑是园林的眼睛。园林建筑多分散、穿插、 隐藏于山水景观之间,它可行、可观、可居、可 游,兼具实用和点缀风景等多重功能,使人在有 限的空间内欣赏到无限空间的景色。 (1)厅堂。是园林中主体建筑,为待客或集会的 场所. (2)楼阁。是园林内的高层建筑,多设于厅 堂之后或依山傍水之处。 (3)书房斋馆。多建于偏僻、幽静或高爽之 处,是休息、静养、攻读和存书之处。 (4)榭。是一种三面临水的建筑。多开敞或 设窗扇,供人游憩、眺望、赏鱼、观花等。
北海公园
皇家园林的特点:规模宏大, 皇家园林的特点:规模宏大, 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பைடு நூலகம்真山真水较多, 富丽堂皇,建筑体形高大。 富丽堂皇,建筑体形高大。
拙 政 园 的 长 廊 、 假 山
私家园林的特点:规模较小, 私家园林的特点: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 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 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 的色彩。 的色彩。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特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的组要造景手法 中国现存著名园林
色、与分类
学习目标
☆重点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重点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及构景手法; ☆掌握我国现存主要的皇家园林和苏州园林的主要 特点。
二、古典园林的特色 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造园艺术, 师法自然” 造园艺术 师法自然” 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 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二是每个山水景象 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 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 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 2.分割空间,融于自然 分割空间, 分割空间 3.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 4.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树木花卉, 树木花卉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 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现“ 然——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现“天人合一”的民 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现 天人合一” 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 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 是具有永恒艺术生命的根本原因。 是具有永恒艺术生命的根本原因。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七章知识点: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七章知识点: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依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了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树木、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
最初的形式为囿。
囿是指在圈定的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曾建“灵囿”。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而且在园林中构亭营桥,种植花木。
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
佛教的传人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
私家园林逐渐增加。
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
另外,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
现在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
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
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
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
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二)园林建筑,顺应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可打印修改)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一、萌芽与形成期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主要包括原始社会和先秦奴隶时期及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建筑主要是以皇家及贵族的宫苑为主,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依托。
春秋战国时期是萌芽时期的一个转折期,园林从商周时期娱神的“高台”形式转变成建筑群的形式,并且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建筑结构也变得相对清晰明了化,加之以文化艺术领域出现短暂的活跃期也使园林艺术在性质上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园林审美观初步形成。
道路秦汉时期,园林则成为了帝王游乐生活的地方。
这个时期的园林不仅在布局上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思想建造,并且在建造意境上也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如秦始皇为了达到长生不老,模拟蓬莱神话中的“一池三山”的布局形式建造园林,尽管这只是个人的意识行为,但这种性质却确定了山水园林的主体地位。
1、秦汉时期,私人园林也有发展,民间构住宅旁建造的小园林也是相当普遍的。
在私人宅邸中,人们对庭院布置相当重视,庭院的绿化已经成为宅邸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先秦时期,造园行为已经初具规矩和规模,在原先以生存为目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娱乐、游戏及祭祀等建筑。
这时期的园林大都设置了高台,其目的是为了通神明、察灾情等,但是后来随着园林中景致成分的提高,高台的游赏作用逐渐被强调了出来。
3、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先民们学会耕作,建立村落。
这时候的园林更多的是为了遮蔽风雨,实用性意义更强。
而这种以居住为目的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建园意识则是对于环境的改造,如栽花植树等。
二、转折期转折期主要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三百多年的动乱时期里,各地大小政权分裂割据,都纷纷在自己的首都修建宫苑,这就形成了一个园林兴建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宫苑园林的布局更趋规范化,南北中轴线的形式开始更加清晰化,贵族和贫民分割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一些功能性的建筑也与居住区分隔开。
这时期私家园林也开始兴起,由于这时期盛行的山水田园风情,加上一些文人作诗来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所以私家园林在这时期主要以山水为主题,形成一种新的园林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引言古代中国以其独特的园林文化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皇家园林,后逐渐发展演化为民间园林艺术。
这些园林以其精妙的设计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
一、历史发展1. 皇家园林时代古代中国皇宫园林开端于周朝,后来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而不断发展。
皇家园林通常由宫殿、花园、建筑物、水景和山景等组成,以表达统治者的权威和富丽堂皇的壮丽气派。
代表作有北京的颐和园、扬州的瘦西湖、苏州的拙政园等。
2. 文人园林时代文人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演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这种园林多由士人、文人或贵族建造,注重以意境和文化内涵来营造园林氛围。
代表作有苏州的留园、拙政园,以及扬州的个园、耦园等。
3. 民间园林时代民间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园林艺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阶段。
这些园林多由民间富商或地方政府所建,注重与自然融为一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代表作有苏州的狮子林、缘园,以及扬州的何园、五台山等。
二、艺术特点1. 融合自然与人文中国古典园林以融合自然和人文景观为特点。
通过布局合理的水景、山石、植被、建筑等要素,使园林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与人文艺术相互辉映。
园林中常见的元素有池塘、假山、廊桥、亭台、楼阁等。
2. 追求意境与情感表达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表达。
园林的设计常以传统诗词、画作和文学典故为灵感来源,通过景观、布局和装饰等手法来表达园主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在园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和世外桃源般的美好。
三、主要表现方式1. 三维空间表现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对空间的布局和组合,以及水、山、建筑等元素的运用,创造出一种立体感和空间层次感。
这种三维空间表现给予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了园林与人的互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
”可见最初的园林叫“囿”,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
商晚周初即有之。
秦汉把早期的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汉武帝的“上林苑”,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略表汉苑之规模和水平;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班固的《西都赋》描述得更为详细。
而上林苑中的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营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
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
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
“华林园”(即芳林园),规模宏大,建筑华丽。
时隔许久,晋简文帝游乐时还赞扬说:会心处不心在远,翛然林木,便有濠濮闲趣。
隋炀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苑”。
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
隋炀帝除了在首都兴建园苑外,还到处建筑行宫别院。
他三下扬州看琼花,最后被缢死在江都宫的花园里。
初唐盛唐时期的“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等,都旖旎空前。
唐太宗当年在西安骊山所建的“汤泉宫”,后来被唐玄宗改作“华清宫”,宫室殿宇楼阁,“连接成城”,唐王在里面“缓歌慢舞凝丝竹,尽且君王看不足”(杜甫)。
宋代园林建筑没有唐朝的那种宏伟刚健的风格,但却更为秀丽、精巧,富于变化。
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
宋徽宗对绘画有相当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
他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 ,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
“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
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
宋代的平江(今苏州)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
造园之风大盛,特别是利用太湖石堆砌假山。
宋代在平江专为宋徽宗主办“化石纲”的朱勔,在城内营建园林,取名石筑山、点景。
苏舜卿所筑的沧浪亭、蒋希鲁所筑的隐圃登耶都应用了不少湖石,从此,叠石遂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技艺,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叠山家及有关著作。
苏州名园狮子林,是元朝天如和尚与大画家倪瓒合作建造的。
倪瓒在我国绘画史上是有名的山水画大师,出于他手的造园艺术品自然不同凡响,清乾隆南巡到苏州时,看了也称赞不已。
狮子林虽经多次修葺,迄今仍景象奇异。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
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
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
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
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明清时期在园林与园林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一,在园林的数量和质量上大大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据《苏州府志》的记载,苏州园林在明代共有271处,清代有130处之多,解放初期,尚留有大小园林100多处。
保存至今比较著名的如: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怡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等。
第二,园林与园林建筑在民族风格基础上依据地区的特点所逐步形成的地方特色日益鲜明,它们汇集成了中国园林色彩斑斓、丰富多姿的面貌。
江南园林是我国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
长江下游苏州、扬州一带的私家园林,一般都位于城区近郊住宅之旁,作为日常生活起居的延续和扩大。
规模一般都较小,多数是在平地开池堆上,种植花木,创造园林景观。
在布局上,运用对比、衬托、尺度、层次、对景、借景的设计手法,使园林景观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获得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效果。
虽然是咫尺园林,但由于平面安排紧凑,造园素材设计精巧,常给人以景色丰富、变幻的感受。
在意趣方面,特别是叠山的意趣方面,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概括和提炼,从理论到实践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各种石料的组合、变化,塑造峰峦洞壑、峭壁危径的种种形象,表达出雄奇、峭拔、幽深、平原的这种意境。
苏州的环秀山庄、扬州的个园、南京的瞻园都是优秀的实例。
在园林建筑方面,类型十分丰富:厅、堂、馆、轩、楼、阁、榭、舫、亭、廊等建筑形式很少雷同,布置上讲究因地制宜及与周围环境的结合,造型上巧雅玲珑,虚实相间,十分生动。
第三,产生了一批造园方面的理论著作。
其中重要的著作有明代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
其他如清代李渔(笠翁)的《闲情偶记》(即《一家言》)、明代陈淏子的《花镜》、林有麟的《景园石谱》等。
《园冶》全书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地、选石、借景等专题。
在相地之前还列有兴造论和园说,是全书的总论,阐明了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
其中提出的造园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精辟独到的见解。
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
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