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终极版)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核外电子(Z 个)1.微粒间数目关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质子数(Z )=核电荷数=原子数序原子序数:按质子数由小大到的顺序给元素排序,所得序号为元素的原子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4.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 2倍:4Be 。
4.1~20号元素组成的微粒的结构特点元素周期律决定原子种类,中子N (不带电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 原子核- 质量数(A=N+ZI 质子Z (带正电荷)丿T 核电荷数 ____________豪同位素(核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事元素 T 元素符号原子结构 : (A x )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 f 电子数(Z 个):丿1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核外电子J 运动特征 JL 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T 电子层数兰J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T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决定原子呈电中性原子(AZ X)_______ 2质子(Z 个)]——决定元素种类 原子核卜中子 (A-Z )个决定同位素种类中性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所带电荷数 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所带电荷数2. 原子表达式及其含义Xd ±表示X 原子的质量数;Z 表示元素X 的质子数;d 表示微粒中X 原子的个数;c ±表示微粒所带的电荷数;±)表示微粒中X 元素的化合价。
3.原子结构的特殊性 (1~18号元素)1. 原子核中没有中子的原子:2 •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的倍数关系。
①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4Be 、i8Ar ;②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2倍:6C ;③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80;④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10Ne ;⑤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1/2倍:3Li 、14Si 。
《元素周期表》 知识清单

《元素周期表》知识清单一、元素周期表的诞生元素周期表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多位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在 19 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为化学元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真正为元素周期表的出现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门捷列夫在研究元素的性质时,发现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整理,他终于在 1869 年编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这张周期表不仅按照原子量的大小对元素进行了排列,还预测了一些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存在及其性质。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元素的不断发现,元素周期表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修正。
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是一个具有规律和秩序的表格,它的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1、周期周期是元素周期表的横向排列。
目前,周期表共有 7 个周期。
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出从金属性向非金属性逐渐过渡的趋势。
2、族族是元素周期表的纵向排列。
族分为主族和副族,主族用 A 表示,副族用 B 表示。
同一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副族元素的性质则较为复杂。
3、分区元素周期表还可以分为 s 区、p 区、d 区和 f 区。
s 区包括第ⅠA 族和第ⅡA 族,其价电子构型为 ns1-2。
p 区包括第ⅢA 族到第ⅦA 族以及 0 族,价电子构型为 ns2np1-6。
d 区包括第ⅢB 族到第ⅦB 族以及第Ⅷ族,价电子构型为(n-1)d1-10ns0-2。
f 区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价电子构型为(n-2)f1-14(n-1)d0-2ns2。
三、元素的性质1、原子半径原子半径是描述原子大小的一个重要参数。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化合价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其主族序数,最低负化合价等于主族序数减去 8。
3、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金属性是指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非金属性则是指元素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
元素周期表38个知识点归纳

元素周期表38个知识点归纳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的重要工具,通过它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各种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元素周期表的38个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1. 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元素周期表最早是由俄国化学家季莫费耶耶夫于1869年提出的,他将已知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表格中,并使相似性质的元素排列在同一列。
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由7个水平行和18个垂直列组成,其中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
3. 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命名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以字母符号的形式表示,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氧元素的符号为O。
这些符号通常来自元素的拉丁名称或缩写。
4. 元素周期表的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的递增顺序排列元素,原子序数表示元素中的质子数。
5.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元素周期表的布局是根据元素的周期性规律设计的,简单的说就是元素的性质和特点在周期表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6.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趋势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在周期表上有许多周期性趋势,如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
7.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共有7个,每个周期代表一个主能级。
8. 元素周期表的族元素周期表中的族共有18个,其中第1族为碱金属族,第2族为碱土金属族,第18族为稀有气体族。
9. 元素周期表的主族和过渡族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主族和过渡族。
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周期数相同,而过渡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相同。
10. 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元素元素周期表中大多数元素为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11. 元素周期表中的非金属元素元素周期表中少数元素为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较高的电离能和较高的电负性。
元素周期表第18族为稀有气体,稀有气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低的反应活性。
13. 元素周期表中的轻金属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2族元素称为轻金属,轻金属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低的熔点。
14. 元素周期表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顺序排列。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归纳(精华版)-共7页

——元素的非金属性
——阴离子的还
原性
——单质与氢气化和的能力
——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
——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
⑵、另外可以通过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判断得电子能力的强弱
如 Cl 2+Na 2S=2NaCl+S 得电子能力 Cl S
10、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判断的方法
⑴、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单质的还原性
行)。包括哪些族
。过度元素共包括
个纵行(第
纵行到第
纵
。过渡元素全为
元素。 又称为
。
3、写出七个主族和 ⅠA 族 ⅡA 族 ⅢA 族
0 族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
ⅣA 族 ⅤA 族 ⅥA 族
ⅦA 族
0族 4.同一周期第Ⅱ A 族和第Ⅲ A 族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 若元素位于第二、三周期,第Ⅱ A 族的原子序数为 a,则第Ⅲ A 族的原子序数为 若元素位于第四、五周期,第Ⅱ A 族的原子序数为 a,则第Ⅲ A 族的原子序数为 若元素位于第六周期,第Ⅱ A 族的原子序数为 a,则第Ⅲ A 族的原子序数为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归纳
1、元素周期表共有
横行,
个周期。其中短周期为
、、
类为
、、
。长周期包括 、 、
。所含元素种类为
第七周期为不完全周期,如果排满的话有
种元素。
。所含元素种
、、
。
2 元素周期表有
个纵行
个族。包括
个主族,
族(包括
个纵行)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 16 个族排列
个副族,一个 族,一个第Ⅷ
5、同一主族上下相邻两个周期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
若 A 在 B 的上一周期,设 A 的原子序数为 a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深度归纳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深度归纳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将各种化学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为我们理解元素的性质、结构和相互关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框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周期表呈长方形,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周期表一共有 7 个周期,其中 1、2、3周期称为短周期,4、5、6 周期称为长周期,第 7 周期尚未填满,称为不完全周期。
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族又分为主族、副族、第Ⅷ族和 0 族。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同一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副族元素和第Ⅷ族元素的化学性质较为复杂。
0 族元素又称惰性气体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通常情况下不易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
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也等于核电荷数。
通过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元素的性质在周期表中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比如原子半径,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核电荷数增加,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增强,导致原子半径减小;而同一主族元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元素的化合价也是周期性变化的。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族序数(O、F 除外),最低负化合价等于最高正化合价减去 8。
例如,氯元素位于第ⅦA 族,最高正化合价为+7 价,最低负化合价为-1 价。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也是元素的重要性质。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金属性强的元素,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剧烈,容易失去电子;非金属性强的元素,其单质更容易与氢气化合,更容易得到电子。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规律。
比如对角线规则,处于对角线上的元素性质有相似之处,如锂(Li)和镁(Mg)、铍(Be)和铝(Al)等。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常见考点总结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常见考点总结元素周期表是高考化学中的重要内容,理解和掌握其相关考点对于高考化学的备考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常见考点的详细总结。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 7 个周期。
周期的序数等于该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的电子层数。
其中,第 1、2、3 周期称为短周期,第 4、5、6、7 周期称为长周期。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 18 个纵行,分为 16 个族。
7 个主族(ⅠA 族至ⅦA 族)、7 个副族(ⅠB 族至ⅦB 族)、1 个第Ⅷ族(包含 3 个纵行)和 1 个 0 族(稀有气体元素)。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
3、分区元素周期表分为 s 区、p 区、d 区、ds 区和 f 区。
s 区包括第ⅠA 族和第ⅡA 族,价电子构型为 ns1 2;p 区包括第ⅢA 族至第ⅦA 族和 0 族,价电子构型为 ns2 np1 6;d 区包括第ⅢB 族至第ⅦB 族和第Ⅷ族,价电子构型为(n 1)d1 9 ns1 2;ds 区包括第ⅠB 族和第ⅡB 族,价电子构型为(n 1)d10 ns1 2;f 区为镧系和锕系元素。
二、元素周期律1、原子半径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其族序数(O、F 除外),最低负化合价等于其族序数减去 8。
3、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金属性越强,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4、电负性元素的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同周期从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电负性差值大于 17 的两种元素通常形成离子键,小于 17 的通常形成共价键。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2025年必考内容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2025年必考内容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基石,对于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以及物质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 2025 年的考试中,以下这些关于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点必定会是重点考查的内容。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首先要清楚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原则。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称为周期;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称为族。
周期分为短周期(1、2、3 周期)、长周期(4、5、6、7 周期)。
短周期元素的性质相对较为简单,而长周期元素则更为复杂,其性质和电子构型的变化规律需要我们重点掌握。
族分为主族(ⅠA ⅦA 族)、副族(ⅠB ⅦB 族)、第Ⅷ族(8、9、10 三个纵行)和 0 族(稀有气体元素)。
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族序数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ⅠA 族(碱金属元素)具有很强的金属性,容易失去电子。
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这包括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方面的变化。
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化合价也有一定的规律。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其族序数(O、F 除外),最低负化合价等于族序数 8。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是重点中的重点。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例如,第三周期中,钠的金属性最强,氯的非金属性最强。
三、元素的性质1、金属元素的性质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它们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碱金属(如钠、钾)化学性质活泼,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气和相应的碱。
2、非金属元素的性质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通常容易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表的高中化学问题终极总结
一、最外层电子数规律
1.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元素:主族(IA族)、副族(IB、VIII族部分等)。
2.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主族(IIA族)、副族(IIB、IIIB、IVB、VIIB族)、0族(He)、VIII族(26Fe、27Co等)。
3.最外层电子数在3~7之间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
4.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0族(He除外)。
二、数目规律
1.元素种类最多的是第IIIB族(32种)。
2.同周期第IIA族与第III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有以下三种情况:
(1)第2、3周期(短周期)相差1;
(2)第4、5周期相差11;
(3)第6、7周期相差25。
3.设n为周期序数,每一周期排布元素的数目为:奇数周期为;偶数周期为。
如第3周期为种,第4周期为种。
4.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
第IA、IIA族,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元素的数目;
第IIIA~VIIA族,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下一周期元素的数目。
三、化合价规律
1.同周期元素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由+1+7(稀有气体为0价)递变、最低负价由-4-1递变。
2.关系式:(1)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8;
(2)最高正化合价=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价电子数。
3.除第VIII族元素外,原子序数为奇(偶)数的元素,元素所在族的序数及主要化合价也为奇(偶)数。
四、对角线规律
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对角(左上角与右下角)的两主族元素性质相似,主要表现在第2、3周期(如Li 和Mg、Be和Al、B和Si)。
五、分界线规律
位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分界线,右上方的元素为非金属(周期表中的颜色为深绿色),在此可以找到制造农药的元素(如Cl、P等),左下角为金属元素(H除外),分界线两边的元素一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能与酸和碱反应(如Be、Al等),还可找到制造半导体材料的元素(如Si、Ge等)。
六、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0族除外)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金属性最强的位于左下角的铯,非金属性最强的是位于右上角的氟。
2.金属性越强,单质越容易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跟氢气反应越容易,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越强。
七、半径大小规律
1.原子半径:同主族--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逐渐减小(0族除外)。
2.离子半径:同主族--同价离子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同周期--阴离子半径大于阳离子半径;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
3.同种元素的各种微粒,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反之,核外电子数越少,半径越小(如)。
八、主族族序数与周期序数的规律
1.关系式:
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2.设主族族序数为a,周期数为b,则:
时,为金属元素,且比值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时,为两性元素(H除外),其最高价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两性氢氧化物。
时,为非金属元素,且比值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九、电子层与电子数的倍比关系(短周期元素)
1.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最内层电子数的比值为a,则有:为第IA族元素;(2)a=1为第IIA族元素或H、He;(3)a=2为第IVA族元素;(4)a=3为第VIA族元素;(5)a=4为0族元素。
2.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的比值为b,则有:为Na;(2)为Mg;(3)为Li、Si;(4)b=1为Be、Ar;(5)b=2为C;(6)b=3为O;(7)b=4为Ne。
3.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总数的比值为c,则有:(1)为Mg;(2)为Li、P;(3)为Be;(4)c=1为H、He。
4.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层数相等为H、B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