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讽喻诗导学案
政治讽喻诗 教学设计(2015年4月10安庆一中教学开放日)

政治讽喻诗教学设计(2015年4月10安庆一中教学开放日)教学设计(2015年4月10安庆一中教学开放日)政治讽喻诗教学设计(2015年4月10安庆一中教学开放日)吴国珍教学设计政治讽喻诗吴国珍【课题解说】政治讽喻诗反映国事民生,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对政治黑暗进行揭露,对统汉者进行规谏和讽喻;另一类是反映民生疾苦,特别是人民的苦痛,对黑暗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
《诗经》中包括《雅》部分,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其后的汉乐府、建安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诉说生活的难顿,披露战争的残酷。
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大量现实主义作品,更是直陈时事,指责弊政,被誉为诗史。
而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创作了大量唯歌民生病,愿得天子知讽谕诗,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代表,充分发挥诗歌的美刺功能,暴露官场的黑暗,权贵的骄纵、对百姓的欺压。
政治讽喻诗,抨击统治者的荒淫奢侈,揭露政治的弊端,表达了内心的怨恨与不满,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艺术特色上:以叙事为主,穿插有精辟的议论,表明的立场;运用简练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各种人物形象;语言浅近通俗;常用对比手法,有时运用比喻,强化或形象的表现主题。
【教学目标】1.了解政治讽谕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手法;2.总结政治讽谕诗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1.习题训练;2.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与目的教师点拨学生活动一、诗意纵横介绍政治讽谕诗。
获得对政治讽谕诗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曾经过说过的政治讽谕诗并概括其基本内容。
背诵学过的讽谕诗,说说政治讽谕诗的思想内容。
二、真题在线2013年高考真题政治讽谕诗当堂训练。
相机解说。
解答2013年高考题三、解码高考归纳政治讽谕诗的思想情感、基本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结合真题进行引导。
学生分组进行研讨四、新题演练新题当堂训练相机解说。
政治讽喻诗导学案

政治讽喻诗导学案政治讽喻诗导学案主备人:黄海炎审核人:张楠楠【学习目标】1.了解讽喻诗的风格特点。
2.理解并掌握讽喻诗的主题分类。
2.学习讽喻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学会体悟讽喻诗的内容主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一.点击概念讽喻诗是作者对世态、人生等进行真知灼见的探索,或从正面作出评判,或从侧面发出讽刺而撰写的诗篇。
鲁迅先生指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阴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
而是针对“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可恶”的事情,加以提炼、夸张而形成讽刺。
发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关注社会,心系民众,针砭时弊,更是历代进步作家的共同使命。
在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讽喻诗以其现实性和战斗性,历来深受人民的喜爱。
讽喻诗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追溯到《诗经》,如《齐风》中的《南山》是讽刺齐襄公淫乱无耻的诗;《秦风》中的《黄鸟》则是控诉秦国暴君对善良人杀戮的罪恶。
到唐代讽喻诗已渐成熟,许多诗篇对贵妃、权臣、贵族、官吏的腐败罪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与谴责,甚至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诗的思想内容达到了新的高度。
如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等等,都是射向黑暗现实的利箭。
二.特点介绍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其辞质(质朴)而径(易懂),欲见之者易于谕也;其言直(直率)而切(准确),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流畅)而肆(上口),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新乐府》)白居易是“讽喻诗”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也是讽喻诗创作的积极践行者。
他的讽喻诗在思想成就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富有强烈现实性和批判性。
他描述了这个时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注意到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等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导学案(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导学流程】《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学习目标】1.明确诗歌中“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概念,积累相关题材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方法,答题思路,提高答题能力。
一、知识链接1.概念解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解和政治倾向等。
这一观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二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2.分析作者思想内容的提问方式:鉴赏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常见提问方式:(2018江苏卷)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018天津卷)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2017全国卷Ⅲ)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2017江苏卷)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
3.分析作者思想内容的答题步骤第一步,分析内容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第二步,揭示情感。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第三步,挖掘深层内涵。
体会诗歌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4.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提问方式: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
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
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
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小学政治讽喻诗句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四年级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讽喻诗句的含义,掌握讽喻诗句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讽喻诗句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讽喻诗句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理解讽喻诗句的含义。
2. 掌握讽喻诗句的特点。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讽喻诗句的寓意。
2. 学会运用讽喻诗句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讽喻诗句的课件、相关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准备课后搜集的讽喻诗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讽喻诗句,让学生猜测诗句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讽喻诗句?3. 介绍讽喻诗句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 讲解讽喻诗句的定义和特点。
2. 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经典的讽喻诗句,让学生分析其含义和特点。
3. 结合图片或视频,加深学生对讽喻诗句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讽喻诗句,让学生判断其是否符合讽喻诗句的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讽喻诗句的寓意,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讽喻诗句的特点和寓意。
2. 强调讽喻诗句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讽喻诗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提出问题:如何运用讽喻诗句进行表达?二、讲授新课1. 讲解如何运用讽喻诗句进行表达。
2. 教师示范运用讽喻诗句进行表达的方法,让学生跟随练习。
3. 学生分组进行讽喻诗句的表达练习,互相点评。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讽喻诗句。
2. 教师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讽喻诗句的表达技巧。
2. 强调讽喻诗句在生活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讽喻诗句。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讽喻诗句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讽喻诗句进行表达的能力。
4课诗两首导学案

《诗两首》时间:总第七、八课时教师寄语: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
——罗曼·罗兰学习目标:1、理解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学习诗歌朴实、真诚的语言,理解诗歌的表现角度。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选择。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难点: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学习诗歌朴实、真诚的语言,理解诗歌的表现角度。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法指导: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知识链接:普希金(1799~1837)民族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
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
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读一读,写一写伫(立涉( )足延绵( ) 萋萋( )瞬息忧郁( ) 幽( )寂尴( )尬( )2、查一查,理解词义。
幽寂:尴尬:延绵:萋萋:3、读一读,想一想,这两首诗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二、小组合作1、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觉得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2、《未选择的路》中的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既然是选择道路,作者为何要写“未选择的路”,而不写已选择的路?3、哲理诗给人以思考,请以自然界的某一景物用一两句话写出你的独特感悟或对生活的思考。
讽喻诗学案

1300班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美刺——讽喻诗专题【高考回眸】(2004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卷)新沙陆龟蒙渤湃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1)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田家》)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皮日休《橡媪叹》)(2)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1)C(2)用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A项写蜜蜂“辛苦”一生而一无所得,既可以用此表现奉献精神,也可以用来借此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B项表现的是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压榨。
C项表现剥削者的贪婪,无孔不入,即使逃到“深山更深远”,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投的罗网。
这句与本诗主旨最为接近。
D 项揭露了贪官狡吏贪婪、残暴。
以上四句都表现了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和压榨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这是一首讽刺晚唐赋税之重的诗.在渤海的涨落潮声中,海滩边淤积起一条沙堤,官府知道后海鸥才知道.如果有条通往蓬莱仙境的路,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那里收紫芝税呢.诗人以高度的夸张,尖刻的讽刺,用近乎开玩笑的幽默口吻揭露了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的现实.) 这首诗反映的是当时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封建官府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诗中用了两个典故“蓬莱”与“紫芝”。
蓬莱仙境,传说有紫色的灵芝,服用可以长生,在常人看来蓬莱是神仙乐园,不受尘世的一切约束,包括赋税的苛扰,但在诗人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天真的幻想,蓬莱仙境之所以还投直税吏的足迹,仅仅是由于仙凡路隔,如果有路让人可到,那么官家想必也要年年去那里收税。
诗中化用典故“蓬莱”与“紫芝”,并作假设推想,包含着这样一个严峻的历史真实——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逃避赋税的净土乐园。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1.邹忌讽齐王纳谏素养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特殊句式的特点。
2.学习本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设喻说理的妙处,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3.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学习本文精彩的对话艺术,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4.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设喻说理的妙处,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
情境预设“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忠言常得不到落实。
尤其在君王身边,所谓“伴君如伴虎”,出言不慎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作为忠臣,面对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指出,首先愧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对自己的良心。
那么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听取忠言,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里就涉及说话的艺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欣赏古代先贤——邹忌这一雄辩家是如何逆耳忠言化为顺耳忠言的。
【预习导学】【直击《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
该书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春秋,止于秦并六国,分十二国策,共33篇。
该书着重记载了一些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上{受受受( )受受受受受受( )(2)下{受受受( )受受受(受受)(3)若{受受受受受受受受( )受受受受( )(4)孰{受受受( )受受受受受受受受( )(5)朝{受受受受( )受受受受受受受( )受受受受(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朝服.衣冠( ) (3)私.我也( ) (4)吾妻之美.我者( )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长恨歌教学案第一课时

《长恨歌》教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学习建议】诵读、涵味。
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
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
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
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
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
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
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
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讽喻诗导学案主备人:黄海炎审核人:张楠楠【学习目标】1.了解讽喻诗的风格特点。
2.理解并掌握讽喻诗的主题分类。
2.学习讽喻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学会体悟讽喻诗的内容主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一.点击概念讽喻诗是作者对世态、人生等进行真知灼见的探索,或从正面作出评判,或从侧面发出讽刺而撰写的诗篇。
鲁迅先生指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阴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
而是针对“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可恶”的事情,加以提炼、夸张而形成讽刺。
发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关注社会,心系民众,针砭时弊,更是历代进步作家的共同使命。
在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讽喻诗以其现实性和战斗性,历来深受人民的喜爱。
讽喻诗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追溯到《诗经》,如《齐风》中的《南山》是讽刺齐襄公淫乱无耻的诗;《秦风》中的《黄鸟》则是控诉秦国暴君对善良人杀戮的罪恶。
到唐代讽喻诗已渐成熟,许多诗篇对贵妃、权臣、贵族、官吏的腐败罪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与谴责,甚至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诗的思想内容达到了新的高度。
如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等等,都是射向黑暗现实的利箭。
二.特点介绍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其辞质(质朴)而径(易懂),欲见之者易于谕也;其言直(直率)而切(准确),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流畅)而肆(上口),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新乐府》)白居易是“讽喻诗”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也是讽喻诗创作的积极践行者。
他的讽喻诗在思想成就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富有强烈现实性和批判性。
他描述了这个时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注意到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等等。
在艺术成就方面,诗人因事起意,一吟悲一事;长于叙事状物;通过外貌和心理描写,塑造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相反相成,在对比中见爱憎;用常得奇,平易中见精粹。
三.主题分类讽喻诗是我国古代诗歌长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通过作诗议论朝政的得失也是身居中下层的人民为国家恪尽职责的一种方式。
一般我们把这类评议朝政、批判现实的诗歌叫作讽喻诗。
比起别的诗歌类型或典雅或清丽的风格,讽喻诗有自己的特色,它们的风格相对活泼、犀利。
讽喻诗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另一类则是通过品评历史事件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首先,反映国事民生,具有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
如《卖炭翁》。
在讽喻诗中,除了使用叙事的手法来反映社会现实之外,人们也善用一些比喻的手法来表达心志,如《诗经•魏风•硕鼠》公然将当政者比喻成人人唾骂的大老鼠,形象贴切,入木三分,以简短的文字将人们对当政者重敛盘剥的怨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其诗讽刺之深、激愤之极在中国这样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几乎是空前绝后的。
另外人们也会撷取身边之物来讽刺这些作威作福的统治者,如[中吕•朝天子](咏喇叭)此曲通篇无一字出现宦官,却无时不在描摹宦官的丑态。
作者用戏谑辛辣的笔法刻画了宦官的形象,将鄙视、厌弃和愤懑的感情倾注在字里行间。
除了运用以上手法进行讽谏,有些诗人还选择运用议论的方式来抒发对统治者的不满与愤懑,如我们所熟知的这首宋诗: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歌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一隅,深溺于纸醉金迷之中,一如在汴州沦陷前的情景,早已忘记了亡国之痛。
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此诗打破了诗歌创作时温柔敦厚的传统,直抒胸臆指摘时政,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其次,讽喻诗从多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象《观刈麦》中"力尽不知热,但希夏日长"的辛勤农夫,"家田输税尽,拾些充饥肠"的贫妇人,《村居苦寒》中"布絮不蔽身","愁坐夜待晨"的无衣民,《采地黄者》中"愿易马贱粟,救此苦饥肠"的百姓,都具体、真实地表现了农民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生活。
诗人深切同情不幸的农民,对自己的温饱有余深感惭愧,并由此产生了"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可贵思想。
咏田家聂夷中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诗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愤怒地控诉了形形色色的高利贷给唐末农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厚同情。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贷吮血噬骨的残酷剥削本质。
剜却性命攸关的“心头肉”以疗眼前毒疮,是迫不得已,其后果更是不堪想象。
旧伤未愈添新伤,穷困伴着死亡行,这就是对当时广大农民濒临绝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
其三,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
象《新丰折臂翁》、《缚戎人》等诗都具体地反映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人民对战争的反对,体现了诗人"不赏边功防黩武"的思想。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四.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分)(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6分)【高考回眸】(2004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卷)新沙陆龟蒙渤湃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1)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田家》)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皮日休《橡媪叹》)(2)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政治讽喻诗参考答案1.【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
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
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
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
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2.【高考回眸】(1)CA项写蜜蜂“辛苦”一生而一无所得,既可以用此表现奉献精神,也可以用来借此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B项表现的是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压榨。
C项表现剥削者的贪婪,无孔不入,即使逃到“深山更深远”,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投的罗网。
这句与本诗主旨最为接近。
D项揭露了贪官狡吏贪婪、残暴。
以上四句都表现了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和压榨(2)用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讽刺晚唐赋税之重的诗.在渤海的涨落潮声中,海滩边淤积起一条沙堤,官府知道后海鸥才知道.如果有条通往蓬莱仙境的路,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那里收紫芝税呢.诗人以高度的夸张,尖刻的讽刺,用近乎开玩笑的幽默口吻揭露了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的现实。
这首诗反映的是当时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封建官府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诗中用了两个典故“蓬莱”与“紫芝”。
蓬莱仙境,传说有紫色的灵芝,服用可以长生,在常人看来蓬莱是神仙乐园,不受尘世的一切约束,包括赋税的苛扰,但在诗人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天真的幻想,蓬莱仙境之所以还投直税吏的足迹,仅仅是由于仙凡路隔,如果有路让人可到,那么官家想必也要年年去那里收税。
诗中化用典故“蓬莱”与“紫芝”,并作假设推想,包含着这样一个严峻的历史真实——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逃避赋税的净土乐园。
通过对典故的辨析,明白了这首诗讽刺了当时官府的剥削无处不在,表达了诗作者对官家厌恶嘲讽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