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2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学设计2011221108110071吴桐【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课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 农业的主要因素。

2. 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产生的影响。

3. 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例分析法,指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并分类。

2. 图的研读,探究自然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区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影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树立地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念以及分析事物抓主要矛盾的观念【教材分析】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由前后紧密联系的两部分组成。

首先,介绍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奠定基础;并最后能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区位因素。

【学情分析】根据初中的地理学科的学习对农业生产活动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未深入地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对农业生产进行分析。

区位的概念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学生对于布局可能有所理解,但对于区位却并不熟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解区位的含义,理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类对自然因素可以进行改造,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经济因素是不断变化的;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人类改造自然发展农业,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及读图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选择。

(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一.教学目标:1.掌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分析方法,需要考虑的因素2.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全球的典型分布区3.提高分析任何一个地方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二.上课内容:根据教学讲义和地图册课本等资料进行讲解,让孩子尽量在课堂多记忆掌握知识点,提高做题能力。

三.课后作业: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习题四.家长签名(本人确认:孩子已经完成“课后作业”)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讲解一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优点: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③灵活的生产选择例题云南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和我国农业产业调整、西部大开发时机,已逐渐发展为我国花卉产业带。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课题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农业的基本分类并能对各种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归类;(2)归纳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区域农业生产;(3)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和生产特点。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实例,学生进行分析探讨,展现思维过程,明确农业区位的分析思路,培养地理理性思维,,增强知识迁移和实际应用能力;(2)结合案例,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过程,理解农业区位条件与农业生产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3)通过图文判读,培养、提升地理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对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关注区域农业的发展现状,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 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根据图文信息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进而分析归纳农业生产特点。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明确本课学习目标:①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②结合实例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一、农业的分类(板书)引导学生回顾不同标准下的农业划分类型,并对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游牧业、混合农业等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归类。

二、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板书)学生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思考并写出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自我检测】以某区域为例,要求学生根据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和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对不同的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布局,并说出安排的理由。

【活动探究】以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活动为例,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分析对区域限制性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的途径,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市场、交通等)对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的影响。

三、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板书)(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板书)【活动探究】展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地区分布图以及亚洲的气候、地形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落实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并探究其形成条件与生产特点。

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一.教材湘教版二.章节第三章第一节三.学时2个学时四.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2、难点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

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引入】展示图片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荷兰的花卉园、季风区的'水稻田、呼伦贝尔草原的牧场、东南丘陵梯田【基本概念】1、农业: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2、农业生产活动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3、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动物和植物4、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地域性和季节性、周期性5、农业的投入和产出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产出:农产品【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1)气候光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决定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法水分:决定作物品种、耕作方式(水田和旱田)(2)地形思考:山区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林业)平原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种植业)(3)水源思考:为什么古文明起源于河流的流域?(近水有充沛的水源、土壤肥沃)(4)土壤2、科技条件(1)劳动力(2)科学技术(节水技术)(3)装备3、社会经济(1)市场(2)交通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主导因素的改变: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梯田等。

专题22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专题22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专题22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专题22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生产存在的地域特征;(2)能够说出水田农业、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地中海型农业等七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归纳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说明成因,进一步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

2、方法与过程(1)利用素材引导学生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条件、特点,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和案例分析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自学归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团队协作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农业生产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逐步形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农业的观点;(2)领会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感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3)认识科技进步对农业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生产特点及其成因。

难点:利用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各农业地域类型,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点。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展示世界各地的农业生产景观图教师:从刚才的图片中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什么原因呢?归纳:因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什么是农业地域类型呢?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地域内形成的具有不同部门结构和特点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师:我们生活在上海,每天的主食是米饭。

为什么我们以米饭为主食呢?这当然跟我们上海的农业生产类型有关,那我们上海是属于什么农业地域类型呢?提问:水稻在生长季节需要大量的水,要求田地平整、排灌方便,因此水稻适宜在何种地形区种植?学生思考。

读图归纳:在中国地形图上,东部季风区内多河流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里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种植地区,在丘陵地区种植水稻,必须修建梯田和充足的灌溉水源。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第一章: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与作用1.1 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1.2 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1.3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1.4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第二章: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2.1 气候因素2.2 地形因素2.3 土壤因素2.4 水资源因素2.5 自然区位因素的相互作用第三章: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3.1 市场需求因素3.2 交通运输因素3.3 政策与支持因素3.4 劳动力与人口因素3.5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的相互作用第四章: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与特征4.1 农业地域类型的定义4.2 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4.3 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4.4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第五章:我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案例分析5.1 水稻种植业地域类型5.2 旱作农业地域类型5.3 畜牧业地域类型5.4 林业地域类型5.5 渔业地域类型第六章:农业区位因素的评价与优化6.1 农业区位因素评价的意义6.2 农业区位因素评价的方法6.3 农业区位因素优化的原则6.4 农业区位因素优化的策略第七章:农业地域类型的可持续发展7.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7.2 农业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7.3 农业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7.4 农业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八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政策的关系8.1 农业政策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8.2 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政策制定的影响8.3 农业政策调整与农业区位因素的关系8.4 案例分析:我国农业政策与农业区位因素的相互作用第九章:农业区位因素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9.1 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与挑战9.2 农业区位因素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9.3 农业区位因素应用的成功案例9.4 农业区位因素应用的前景与趋势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农业区位因素调查与分析10.1 活动目标与意义10.2 活动内容与步骤10.3 活动成果的评价与反思10.4 活动拓展与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与作用补充和说明:在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与作用时,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不同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科:高中地理课时: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判断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

难点:如何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思考。

2.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分析农业地域类型:讲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各类型的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进行分析。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点。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方面的掌握程度。

八、板书设计农业区位因素:1. 自然条件2. 社会经济条件3. 技术条件农业地域类型:1. 水稻种植业2. 旱地农业3. 畜牧业4. 林业5. 混合农业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十、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影响。

2. 推荐相关书籍和论文,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研究动态。

3.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特点。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6. 案例分析:稻米生产与消费活动设计:教师提供稻米生产与消费的案例,例如日本稻米产业。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等。

2.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小麦种植业、玉米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

教学难点:1. 农业区位因素的权重判断。

2. 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特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实物模型。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同?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好奇心。

2.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教师简要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等。

并通过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3.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权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区位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4.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个或多个农业区位因素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方式的。

第二课时5. 讲解农业地域类型教师介绍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包括水稻种植业、小麦种植业、玉米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

并通过举例说明各类型的特点。

6. 分析农业地域类型与区位因素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类农业地域类型与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同地域会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

7.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讨论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9.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区位因素。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2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生产存在的地域特征;(2)能够说出水田农业、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地中海型农业等七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归纳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说明成因,进一步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

2、方法与过程(1)利用素材引导学生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条件、特点,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和案例分析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自学归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团队协作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农业生产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逐步形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农业的观点;(2)领会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感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3)认识科技进步对农业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生产特点及其成因。

难点:利用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各农业地域类型,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点。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展示世界各地的农业生产景观图教师:从刚才的图片中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什么原因呢?归纳:因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什么是农业地域类型呢?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地域形成的具有不同部门结构和特点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师:我们生活在,每天的主食是米饭。

为什么我们以米饭为主食呢?这当然跟我们的农业生产类型有关,那我们是属于什么农业地域类型呢?归纳:水田农业教师:除了我们,还有哪些地方也分布着水田农业?读图: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图归纳:水田农业绝大部分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教师:为什么这些地方会分布着水田农业?归纳:这与当地的气候有关。

教师:当地的气候有什么特点?读图:世界气候类型图归纳:这些地方以季风气候为主,还有热带雨林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或全年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的生长。

所以水田农业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提问:由于纬度位置差异,热量条件不同,因此从水稻种植区的北部到南部,一年分别可以种植几季水稻?学生讨论。

归纳:从北部一年种植一季水稻逐渐向南部种植双季水稻和三季稻。

热量条件起了重要的作用。

提问:水稻在生长季节需要大量的水,要求田地平整、排灌方便,因此水稻适宜在何种地形区种植?学生思考。

读图归纳:在中国地形图上,东部季风区多河流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里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种植地区,在丘陵地区种植水稻,必须修建梯田和充足的灌溉水源。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说出水稻生产的大致过程及与劳动力的关系。

学生思考。

读图:世界人口分布图、亚洲水稻的主要分布区,考虑为什么亚洲的水稻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以及种植水稻与人口的关系。

学生思考。

归纳:因为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

与其他农业类型相比,水稻种植业的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来精耕细作。

我们把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从而进行精耕细作的经营管理方式称为劳动集约化。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密集,劳动力多,是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亚洲的主要水田农业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因此,在这里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水稻在这些地区有着悠久的种植史,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归纳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提问:亚洲的水田农业是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其突出特点是什么?归纳:1、小农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小。

亚洲的水稻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

由于人均耕地少,每户人家耕地很少。

我国南方每户耕地的水稻天一般都少于1公顷。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低。

农民在田地上精耕细作,使稻谷的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是,由于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

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将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一部分留做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禽、家畜的饲料用粮。

而送到市场上出售的稻谷很有限。

3、机械化水平和科学技术很低。

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着自己的劳动能够完成农业活动,这样,他们就不需要在投入资金购买农业机械,因此水稻种植业的机械化水平很低,在亚洲,除了日本在稻田机械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外,亚洲其他国家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仍然很低。

农民种植水稻主要凭经验。

因此农民对种植水稻的科技投入很低,因此,要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为此,亚洲一些国家的政府都在大力推广新科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更新了3~5次,每次增产幅度达10%以上。

最近,袁隆平院士研究无性杂交水稻取得成功,使水稻生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目前,在我国农业的新增产值中,靠科技投入转化来的占30%以上,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值已达到60%以上。

4、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集约化程度高。

总之,我国的水稻生产还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条件必将得到改善,我国水稻生产的潜力也会大大提高。

教师:刚才我们从地图中了解到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季风气候区,那么在我国季风气候区是否都分布着水田农业?读图: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图归纳:不是的,在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岭-淮河以南才是水田农业的集中分布区。

教师:那么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岭-淮河以北又是什么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呢?读图:世界年降水量图,世界人口分布图,中国小麦分布图归纳:这些地方年降水量比水田农业地区少,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但在250mm以上,人口分布比较稀疏,人口密度低,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教师:这些地方比较缺水,以小麦、玉米、高梁、棉花、花生等较为耐旱的农作物的种植为主。

由于人口密度低,采用传统耕作方式,所以生产水平很低。

在非洲的一些国家,粮食生产还不能满足本国的需要。

我们称这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为传统旱作农业。

归纳:教师:上述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都分布在年降水量大于250毫米的地区。

那么在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的地区,又分布着怎样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这些地区可以种植庄稼吗?归纳:这些地区都是干旱、半干旱气候,在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的地区,一般不能种植庄稼,应该以畜牧业为主。

教师:那么,畜牧业地区主要有哪些牲畜呢?归纳:在不同的地区分布着不同的牲畜,除了牛羊,还有马、骆驼、牦牛等。

教师:你能否告诉我,为什么各地分布的牲畜不同呢?归纳:这与降水量多少有关系。

教师:是的,各地放牧的牲畜类型与当地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牛、绵羊、马、山羊、骆驼的顺序大致反映了降水量由多到少的变化。

读图:年降水量图,推测一下这些地区的生产方式。

学生:发展的是游牧畜牧业。

教师:由于这些地区干旱,牧民们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牧草生长的情况,驱赶牲畜,逐水草而流动。

通过放牧牲畜以适应降水不足的干旱地区的一种自给性农业,就称为游牧畜牧业。

读图:世界农业地域类型,找出游牧畜牧业主要分布的地区。

归纳:在世界上用于游牧畜牧业的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非、西亚、中亚及非洲南部的一些地区,我国、、、四大牧区部分畜牧业也属于这种类型。

教师:除了这些地区的游牧畜牧业,世界上还有另一种畜牧业。

读图:牧场畜牧业的图片教师:这种畜牧业称之为牧场畜牧业,这种畜牧业主要分布的地区。

读图:世界牧场畜牧业分布图归纳: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等。

教师:为什么这些国家可以发展牧场畜牧业呢?牧场畜牧业有什么特点?牧场畜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P67,新西兰的畜牧业。

读图: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图。

归纳:区位条件: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地广人稀。

特点:实行围栏放牧、经营规模大、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

我们把这种畜牧业称为牧场畜牧业。

思考:牧场畜牧业和游牧畜牧业,有什么不同?归纳:牧场畜牧业实行围栏放牧,经营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

游牧畜牧业,规模较小,“靠天养畜”。

教师:我国、等地区有着大面积的草场,能否采用新西兰牧场畜牧业的生产模式?教师:我国、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质量好,如果能够加强科技、应用、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完全可以采用牧场畜牧业的生产模式。

第二课时: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种农业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传统旱作农业、游牧畜牧业、牧场畜牧业。

教师:一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不仅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也深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分析讨论。

展示有关地中海型农业资料。

图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中海型农业,分布、特点、形成原因。

学生选取代表,总结发言,其他组如有问题,鼓励提出。

教师归纳总结:地中海型农业:分布:南欧、西亚、北非等地中海沿岸,及面北美洲西海岸的地中海气候区。

特点: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主要农产品:种植的小麦、大麦等冬季作物为主的各物、蔬菜和各种抗旱耐热的经济作物,如油橄榄、无花果、葡萄和柑橘等。

展示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的资料和图片。

西欧农作物小麦、玉米、牧草、饲料规模大北美牛、羊现代化澳大利亚牲畜猪程度高生产谷物家庭生产我国农耕区饲养家禽规模较小展示:热带种植园农业的资料、图片,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图、世界气候类型图,请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分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部分热带地区。

我国的省、、的雷州半岛和省南部。

特点:以大种植园式农场为主,商品化程度高。

原因:这些地区往往专业生产一种或几种热带作物,农作物品种很少,甚至是单一的,这种经济结构,我们称之为“单一经济”,是宗主国为把其殖民地变为原料供应地而极力推行的一种经济模式,强迫殖民地国家只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供应出口的经济作物,使得这些农产品或为其出口收入的主要来源,直到今天,热带种植园农业地区的许多国家的经济仍与西方大国经济紧密相连,深受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所以,这些地区的商品化与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地区的商品化有本质上的不同。

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大家应该认识到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应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同时,大家也能感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

大家都知道,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家早就提出了科技兴农的口号,下面我们来看个案例。

案例分析:美国的小麦生产和我国东北小麦生产的异同,我国小麦种植区要提高生产水平,实现现代化还要做哪些工作?展示:学习资料,两地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等分布图,人口、工业和科技等文字资料,完成美国小麦生产区位和我国东北小麦生产区位因素表。

美国的小麦生产(1)分布: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的北部和中部我国东北地区的小麦生产(1)分布: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共同之处:1、地形以平原为主2、气候夏季多雨,气温较高3、水源充足4、土壤深厚肥沃5、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主要面向市场不同之处:1、美国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地广人稀2、我国东北大面积可垦荒地可借鉴之处:1、先进的科技和一流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提高机械化程度,储存、加工、运输的领先技术等)2、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