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之月亮上的足迹
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及教案

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
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这一年的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它将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太空。
地面服务人员已经为它的三级燃料罐加满了燃料,第一级火箭加进了煤油,第二级和第三级加进了液氧液氢。
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饭,穿上了宇航服。
一个伟大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他们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
他们同前来送行的人们一一道别。
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
他们健步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进入狭小的指令舱。
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
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
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
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
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
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
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
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便检测飞船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
根据飞行状况的测定,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发出了向月球进军的指令。
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奔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共分为三个部分:阅读课文、学习课文、提高课文,其中我们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课文阶段中的《月亮上的足迹》一文。
该文主要讲述了“月亮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文章通过描写事件现象和人物心理来表现主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人类不断向前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能启示学生要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
2.熟悉新词语,理解生词的意思以及正确书写。
3.理解文章主旨,领悟文章阐述的思想。
4.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熟悉并掌握新词语的意思。
2.了解科学实验方法,并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
3.理解博士对实验的态度,从中领悟勇于探索未知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难点1.理解文章主旨,领悟文章阐述的思想。
2.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询问学生们对科学实验和勇于探索未知的看法来引出课题。
例如:你们有没有参加过什么有趣的实验活动?对于未知的事物你们有没有想过要去探索?你们知道为什么科学家会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吗?2. 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逐段理解难点和重点内容,并标记生词。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4.分组研究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形成小组报告并展示。
3. 深入学习1.师生讨论实验是否成功,并分析原因。
2.围绕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和语言表达进行研究,并拓展语言知识。
3.进一步探讨实验方法和可能产生的误差。
4. 整体理解1.进一步讨论文章阐释的科学观点及对生活的影响。
2.分组进行课文分角色阅读,并模拟对话。
3.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排名投票形式综合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回顾重点内容。
2.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年级语文教案《月亮上足迹》

教案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月亮上足迹》。
2.学习积累生词和短语,提高词汇量。
3.练习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学习生词和短语。
3.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学习生词和短语。
2.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或者故事漫画。
2.复习资料。
教学过程:Step1:导入(5分钟)1.打开PPT,用美丽的ppt制作让学生们投入到故事中。
2.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Step2:故事听说(10分钟)1.教师读出故事的主要情节,然后让学生根据内容给出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
2.学生互相交流理解并听取他人的观点。
Step3:故事理解(10分钟)1.问学生故事中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2.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Step4:生词学习(15分钟)1.教师先给学生展示生词的拼写和词义。
2.学生读跟读教师读音,并注意正确发音。
Step5:语言点解析(10分钟)1.教师展示PPT,解析文中的重要短语和难句。
2.学生仔细听讲并做好笔记。
Step6:阅读与理解(15分钟)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并回答问题。
2.教师帮助学生解答疑惑。
Step7:写作(20分钟)1.要求学生以《月亮上足迹》为题,写一篇作文。
2.要求学生围绕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或自己对故事的感悟进行写作。
3.教师给学生一些写作指导。
Step8: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和所收获。
2.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对于故事的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故事《月亮上足迹》的内容和主要人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还学习了一些新的生词和短语。
在写作环节中,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出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学生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但是,课堂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互动和合作,增加学生们的参与度,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月亮上的足迹》,使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掌握相关科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科学术语和描述。
2. 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月亮上的足迹》2. 课件:相关图片、视频和拓展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1.1 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亮。
1.2 提问:“你们对月亮有什么了解?”、“你们知道人类登月的历史吗?”1.3 简要介绍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月亮上的足迹》。
2.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情感表达。
2.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情感体验:4.1 让学生想象自己登上月球的场景,表达自己的情感。
4.2 学生分享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5. 拓展延伸:5.1 教师出示与登月相关的视频或图片,丰富学生知识。
6. 课堂小结:6.2 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7.2 收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月亮上的足迹》,使学生了解了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热情。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描述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能解释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太空探索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概念,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重要信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述的登月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相关科学知识,如太空舱的上升、对接和返回等。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难懂的科学概念和技术细节,如引力、惯性、离心力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关于月球和太空探索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内容,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故事吗?2.朗读和初步理解(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同时通过PPT展示登月过程的流程图,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意。
3.讲解和演示(20分钟):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事件、科学知识和概念,通过模拟实验或视频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4.小组学习和讨论(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和讨论,鼓励他们相互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活动可以包括绘制登月过程的流程图、探讨太空探索的意义等。
5.课堂互动(10分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
6.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时布置相关作业和预习任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事件、科学知识和概念,通过具体例子或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2.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如关于登月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或判断题等,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学习和讨论,相互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多媒体教具:使用PPT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流程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完成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简答题或判断题,如描述登月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等。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类探月的历史和科学家们为探索月球付出的艰辛努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知的欲望。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的理解。
2.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1. 课文:月亮上的足迹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的月亮,引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人类是如何探索月球的?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月亮上的足迹。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 讲解人类探月的历史和科学家们为探索月球付出的艰辛努力。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你是一名科学家,你会如何探索月球?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彼此的创意和想法。
五、课后作业(5分钟)2. 学生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月亮,记录下月亮的变化,并思考月球的奥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的月亮,引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学生了解了人类探月的历史和科学家们为探索月球付出的艰辛努力。
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课堂学习与实际观察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知的欲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2. 提问:你们认为我国探月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1.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月球探索的案例,如月球车、月球样本等。
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范文3篇每年中秋我们都会赏月,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中《月亮上的足迹》的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范文一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 了解记叙语言的平实准确2) 把握文章记叙的主体内容3) 分析人类登月的现实意义2、技能目标1) 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大意2) 准确概括文章各节要点3) 网上迅速搜索相关资料3、情感目标1) 正确理解登月的意义2) 了解人类伟大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4、媒体目标1) 展示图片和录像片段,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2) 安排学生利用手提电脑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组织概括并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网上迅速搜索相关资料的能力难点:迅速准确概括文章要点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5`)1、情景导入(背景midi音乐:《城里的月光》或《但愿人长久》)展示美丽的嫦娥奔月神话图,简述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展示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书影,简介凡尔纳作品。
2、引入课文(展示登上月球的三位宇航员的照片)时至1969年,人类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月亮。
让我们记住这三个人的名字,并一起来看看,当时宇宙飞船是如何飞上太空的。
(播放火箭升空瞬间以及空中一级、二级火箭脱落的录像片段)(二)学习新课 (25`)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登月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明确: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2)飞离地球,飞向月球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2、细读课文,1)完成表格时间事情进展1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2 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3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4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5 19日晚8点33分6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7 20日上午7点32分8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9 21日上午ll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10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11 7月21日11点56分20秒12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13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14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登月全过程图片文字资料展示,学生自由讨论,概括要点)(2)宇航员踏上月球后做了几件事?1) 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 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 树立登月纪念碑4) 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5) 插上美国国旗6) 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三)课文小结(5`)1、登月意义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说的: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月亮上的足迹》的主要内容,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概念,如“阿波罗计划”、“月球登陆”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月亮上的足迹》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 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复杂描述的理解。
2. 人类登月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3. 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和思考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月亮上的足迹》的相关资料和教材。
2. 相关历史视频资料或图片。
3. 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月球和人类登月的历史。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月亮上的足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概念的理解。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释相关知识点。
(2)教师通过提问和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学生进行相关拓展思考,如人类未来的太空探索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
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
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
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
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
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
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
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
③叙述中有议论。
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
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
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
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
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
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
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