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精选文本
26
免疫调节
免疫应答 负-耐受 ——免疫调节
正-应答
适度排异 自身耐受
AID,超敏反应 持续感染,肿瘤
•多层次/网络化/反馈性(负主导)调节模式
精选文本
27
概念
免疫调节
指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以及与神经-内分泌系统间相互作用,多层次/ 网络化/反馈性(负为主)调节模式,共同调 节免疫应答类型及强度。有效清除抗原,维持 机体内环境稳定,其功能失调可致自身免疫病、 过敏、持续感染及肿瘤等。
活化并增殖 19
2、免疫忽视(ilf-Ag并存(无碍) 病理情况如感染,分子模拟 自身T活化
➢自身B旁路活化
Th
Ag
B
旁T
精选文本
20
3、免疫调节(抑制细胞)作用 (Treg)
TGF-β
4、免疫豁免/隔离(脑、眼、、) 生理屏障, TGF-β ,FasL
子降解分子、促基因沉默分子等)
精选文本
17
1、克隆无能(clonal anergy)
(不成熟DC
/自身组织C)
无能anerny
IL-2
CD28剌激 阻断B7
活化并增殖
克隆清除
克隆扩增
精选文本
18
2、克隆不活化
(Ag肽-MHC少)
(TCR亲和力低) (不足)
克隆不活化
CD28剌激 阻断B7 精选文本
精选文本
30
多层次
基因 分子 细胞
整体 群体
精选文本
31
一、 基因水平的免疫调节
MHC对免疫应答遗传控制 BCR、TCR特异性(基因重排)
精选文本
32
二、 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

2.抗原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 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 (AICD)
18
3.B细胞的免疫调节 4.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 5.NK细胞的免疫调节 6.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
19
四、整体水平的调节
下行通路和上行通路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调节
20
21
22
23
概述
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指抗原诱导特异性淋巴细胞失活或死亡,
导致机体不能对该抗原产生应答的现象。
耐受原: 免疫耐受
自身耐受(self tolerance) 诱导性耐受(induced tolerance)
1
影响物质是抗原或耐受原的因素
1.淋巴细胞接触该物质时所处的分化阶段 2.该物质接触淋巴细胞时所处的位置 3.加工递呈该物质APC所处的成熟程度 4பைடு நூலகம்对该物质产生应答的淋巴细胞的数量
4
三、诱导性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1.抗原因素 抗原类型 抗原剂量 抗原决定簇的特点 抗原免疫途径
2.机体因素 物种 ① 免疫系统状态
5
四、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及应用
1.理论方面的意义 2.临床治疗方面的意义和应用
治疗自身免疫病 防止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① 肿瘤治疗
6
十七章 免疫调节
12
(二)抗体的调节作用
1.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的调节作 用 1)IgM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具有正反馈作用。 2)由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的负反馈作用。
其中抗原与BCR结合,抗体借Fc段与 FcrRIIB结合,向B细胞传入抑制信号。
13
14
2.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调节 独特型(idiotypes Id)决定簇: 抗独特型抗体(Anti-idiotype antibody,AId) (1)独特型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是生物体对外界环境中抗原的反应,并防止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的重要机制。
其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免疫系统的运作方式,也有助于人类健康的改善和治疗。
本文将从介绍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定义入手,深入阐述相关的机制和研究进展。
一、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定义免疫调节指的是生物体中的抗原因素,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来改变免疫系统的免疫状态。
在人类中,免疫调节可以起到抑制过度炎症反应的作用。
例如,在自身免疫病患者中,免疫调节可能发挥关键因素,以防止免疫系统攻击正确的组织。
免疫调节包括各种类型的细胞和分子,如 T 细胞,调节性 B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一些细胞外的分子,如细胞因子和细胞表面受体等。
相反,免疫耐受是指生物体对抗原物质的缺乏反应。
在正常情况下,人类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地区分抗原与非抗原。
然而,当免疫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没有完全学会如何避免对自身组织进行攻击时,免疫耐受就会发生。
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器官移植术后,免疫耐受是必需的,以免免疫系统攻击新器官并引发排斥反应。
二、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机制免疫调节的机制包括 T 细胞同种抑制机制、调节性 B 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作用。
另外,细胞因子也被广泛用于对免疫系统进行调节的研究。
这些机制可以抑制 T 细胞的免疫攻击,以及调节细胞因子分泌,从而减少过度炎症反应和一些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一些具体的分子被用于调节免疫系统的复杂性。
例如,所谓的调节性 T 细胞(Treg)可以通过释放 IL-10 和 TGF-β 等分子来抑制其他活化的 T 细胞。
此外,调节性 B 细胞和一些抗体分子被引入治疗程序,以抑制一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相比之下,免疫耐受是发生在免疫系统中的缺陷。
例如,T 细胞的缺陷和抑制 B 细胞的缺陷通常会导致失调,从而导致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反之,较低的抗原负荷可能会导致较小的免疫反应,由此对抗原物质的监控也较少。
免疫系统调节

免疫系统调节免疫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防御系统,它能够识别和抵御入侵的病原体,维持体内的稳定状态。
免疫系统的调节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包括多种细胞、分子和器官的相互配合与调节。
本文将探讨免疫系统调节的相关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
免疫系统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人体天生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它对各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适应性免疫是在生物体接触并识别到病原体后产生的针对性免疫应答,它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记忆性。
免疫系统的调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是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容忍性,它使得机体能够区分自身组织与外来抗原。
免疫应答则是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的特异性应答,它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型。
细胞免疫主要由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而体液免疫主要由B细胞和抗体参与。
免疫系统的调节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所参与的复杂网络。
其中,淋巴细胞是免疫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来调控免疫应答的过程。
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们能够与抗原递呈细胞结合,并产生多种免疫调节分子,调控和协调免疫应答的发生和停止。
B细胞则负责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的过程。
除了细胞的调节作用外,多种细胞因子和化学物质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其中,细胞因子是一类细胞间的信号分子,能够传导和调控免疫应答的过程。
常见的细胞因子包括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这些细胞因子能够影响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从而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
免疫系统调节的失衡将导致免疫功能异常,会引发一系列免疫相关的疾病。
例如,免疫耐受的破坏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应答的异常则可能导致过敏、感染等疾病的发生。
为了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调节免疫系统。
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度锻炼等,这些都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机制的比较研究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机制的比较研究免疫系统是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系统,它能够通过抵抗外来病原体的入侵来保护我们免受疾病的侵害。
然而,如果免疫系统出现失调,则会导致免疫病理性疾病的发生。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人体会运用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机制来平衡免疫系统的反应。
本文将探讨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机制的区别及其应用。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指的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反应来防止自身病理性疾病的发生。
这种机制与其他生物系统的调节机制相似,都是为了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健康平衡。
免疫调节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防止过度的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免疫调节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
例如,在细胞因子的调节下,免疫细胞可以分化成不同的细胞类型,从而调控免疫反应的强弱。
同时,免疫细胞还可以分泌不同类型的抑制因子,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控制炎症反应的程度。
免疫调节的应用广泛,特别是在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和免疫性疾病方面。
例如,通过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来抑制免疫系统的反应,可以有效地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
此外,免疫调节还可以用于治疗过敏反应和肿瘤等疾病。
免疫耐受相比免疫调节,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的“不应答性”。
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应该对外来的抗原做出反应,从而控制病原体的侵袭。
然而,免疫耐受则是指免疫系统对某些抗原的免疫反应发生较弱或不发生反应。
这种机制的主要作用是避免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攻击,从而保护机体组织的完整性。
免疫耐受的研究涉及到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
在免疫耐受的机制中,T细胞是最重要的免疫细胞。
在T细胞的发育和分化过程中,外源性抗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在某种抗原的作用下,T细胞未能充分发育或产生足够的免疫应答,则会导致免疫耐受的出现。
免疫耐受的应用主要涉及到移植排斥和自身免疫疾病治疗。
通过提高免疫耐受性,可以有效地控制移植排斥反应,提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调控途径研究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调控途径研究在生物学领域里,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的研究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免疫调节是指人类或其他生物体调节其免疫应答以保持健康状态。
免疫耐受则是指人类或其他生物体的自身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及外部环境内的非致命性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
免疫缺陷及免疫病理学是由于免疫应答调节不当造成的。
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能对自身组织和细胞产生攻击,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而在免疫缺陷疾病中,则表现为免疫系统对外部抗原产生减弱或抑制的症状。
因此,针对免疫调节及免疫耐受的调控途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免疫调节领域中,多种途径被证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产生了影响。
其中,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途径是研究较多的方向之一。
例如在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中,细胞因子 IL-2 的作用机制长期以来就备受关注。
IL-2 通过特异性受体信号导致体内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且在其它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中也有重要作用。
同时,劳动力降低炎性,促进T细胞功能区的生成和维持是另一个研究方向。
简言之,劳动力降低炎性途径可通过降低T细胞在体内的激活状态减少免疫应答,而促进T细胞功能区的生成可以通过增加免疫细胞在特定区域的集聚来调节免疫应答。
在免疫耐受领域中,研究方向主要是调查自身耐受细胞的分化途径,以及免疫忍耐的机制。
其中,免疫成耐性细胞(AIC)是自身耐受的细胞类型之一,具有产生调节T细胞和促进免疫细胞内分泌物的功能。
AIC 大量表达并分泌免疫抑制剂,例如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
与此同时,AIC 还可以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关键型因子(IL-1)的分泌,减少关键因子介导的免疫应答。
最近的研究表明,AIC 具有保护心脏肌进行心血管再生的功能,并且促进体内免疫细胞缓慢靠近和对从动脉内膜中泄漏的 LDL 造成阻滞的动脉进行清除,防止血管疾病的发生。
针对免疫调节及免疫耐受的调控途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及调控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及调控免疫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防御机制,可以识别和攻击各种病原体,保护人体健康。
但是,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组织产生攻击,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因此,免疫系统需要被调控和耐受。
本文将详细介绍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及调控。
1. 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免疫调节是指控制免疫反应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过程,防止过度的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免疫调节可以分为中性调节和免疫抑制,其中免疫抑制是防止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1)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可以通过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和直接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来抑制免疫反应。
目前已经发现多种类型的调节性T细胞,如CD4+CD25+调节性T细胞、Th3细胞、Tr1细胞和iNKT细胞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进行免疫调节。
(2)TNFR2信号通路TNFR2是T细胞表面上存在的一种受体,它可以识别TNF-α和其他配体,并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TNFR2在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2. 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正常识别和攻击过程被调节和抑制的现象。
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耐受是必要的,如在移植手术后,免疫系统需要被抑制,防止移植物被攻击。
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包括两种类型:中央耐受和外周耐受。
(1)中央耐受中央耐受是指在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由胸腺和骨髓对自身抗原的消除作用。
当T细胞和B细胞在发育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时,会被消除或者被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或者不活化的B细胞。
(2)外周耐受外周耐受是在成年后发生的免疫耐受,它包括免疫抑制和免疫忍受。
免疫抑制是通过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因子等控制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免疫忍受则是指机体通过接触低剂量抗原或者临床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方式,使免疫系统渐渐适应抗原并不再对其产生免疫应答。
第九章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调节作用
二、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
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既是免疫应答的效应 细胞,也参预免疫应答的调节。 TH细胞的调节作用 TS细胞的调节作用 TC细胞的调节作用
TH细胞的调节作用
抗原刺激在机体内发生的体液免疫或细胞 免疫都是由抗原呈递细胞和TH的相互作用 开始的。 TH细胞因分泌细胞因子种类不同而分成TH1 和TH2两类,诱发体液免疫作用的是TH2, 诱发细胞免疫起辅助作用的是TH1。 TH1和TH2还可通过各自分泌的细胞因子相 互制约,发挥正反馈调节作用。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比较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原因细胞系消失或不活化ts细胞的抑制作用免疫活性细胞发育缺损或增殖分化障碍产生条件可先天或后天获得特别是免疫功能未成熟或减弱时容易形成先天缺损或人为产生x射线免疫抑制药物抗淋巴细胞血清的作用特异性持续性长期的终生一时性临床应用实验治疗阶段已应用于变态反应自身免疫和移植合并症感染与肿瘤一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抗原方面的因素机体因素一抗原方面的因素抗原的性质耐受原仅是一个功能性定义有许多因素可影响某抗原使之成为免疫原或耐受原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机制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 如果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对自身成分产生强 烈的免疫攻击,造成细胞破坏,功能丧失, 就会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如果对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不能产生适度的 反应,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有害作用。 因此免疫调节的机制不仅决定了免疫应答的 发生,而且也决定了反应的强弱。
免疫耐受的分类
按照免疫耐受的程度,又可分为完全耐受和 不完全耐受。 不完全耐受尚可表现为抗体分泌细胞在再次 受抗原刺激后,产生低亲和力抗体或缺失, 抗体类别转换,示为免疫偏离(immune devia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溶血症是由母子间Rh血型不符引起的。将高 浓度抗Rh抗体及时注入Rh-产妇体内,使之与分娩 时少量进入母体内的新生儿Rh+红细胞结合,封闭 其Rh抗原决定簇,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 与作用下,使新生儿Rh+红细胞溶解破坏,及时从 母体内清除,从而解除Rh抗原对母体的免疫作用, 避免再次妊娠时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 FcγRIIB (Fc 段结合B 细胞表面的Fc 受体)作为低亲 和力IgG受体介导对多种免疫细胞功能的负反馈调节。 它的两种主要分子异构体IIB1、IIB2分布于不同的细 胞表面并发挥不同的抑制效应。
❖ FcγRIIB可以通过依赖和不依赖于其胞浆区ITIM结构 域的方式抑制细胞的激活效应。
❖ FcγRIIB的表达失衡将导致自身免疫病、肿瘤和感染 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一 分子水平的调节
(一)抗原的调节作用 启动应答的根本因素;抗原的质和量影响
Ir强弱 1、抗原特性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1)抗原的分解、中和及清除,直接制约特异
性免疫应答的强度
沉淀反应
等价
(2)抗原的化学性质、抗原剂量、进入机体方式 及其加工递呈的方式
TI抗原(LPS、荚膜多糖) 体液免疫 IgM; TD抗原(蛋白质类抗原) 体液和细胞免疫 各类Ig;
任何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上都存在着独 特型,它们可以被机体内另一些淋巴细 胞识别而刺激产生抗独特型抗体和致敏 淋巴细胞。 1、独特型-抗独特型相互识别,相互调 节,在免疫系统内部构成网络,发挥重 要的调节作用。
2、抗原进入机体前,体内已存在Ab2、Ab3,但其数量未达 到能引起连锁反应的阈值,故独特型网络保持相互平衡; 3、当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淋巴细胞 克隆增殖,产生大量的抗体(Ab1)和具有独特型抗原受体的 淋巴细胞克隆,二者有作为抗原诱导AId的产生。
Ab2-β:V区与抗原构型类似,模拟抗原,促进 T、B细胞活化、增殖。故又称为抗原的内影
像(内象)。
主要覆盖CDR,部分位于CDR相邻的骨架区。
* 独特型分布部位: 主要覆盖CDR,部分位于 CDR相邻的骨架区。
(3)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调节
抗抗独特型抗体
Ab3 与Ag结合 ↑ 抗独特型抗体
Ab2- β 结合B(T)CR B/T 细胞活化 ↑
Ag Ab1 独特型抗体 ↓
Ab2- α 阻断抗原结合 抑制B/T细胞活化
独特型存在于抗原受体可变区的抗原结合部位及骨架部位,针对CDR部 位的独特型抗体称为β型(Ab2 β ),又称为抗原内影像(internal image ),针对骨架的独特型抗体称为α型(Ab2 α )。
Jerne的独特型网络学说
BCR的V区所具有特异性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 抗独特型抗体(Ab2)。
❖独特型指Ig的V区的抗原特异性决定簇。 ❖每个这样的决定簇称为独特位,每一个Ig分子所具有的一组独 特位称为独特型(Id)。
(2)抗独特型(anti-idiotype Ab,AId)
Ab2-α:封闭抗原与BCR、TCR及Ig分子(Ab1) 结合,抑制T、B细胞活化;
❖作用:
❖
1. 提高机体免疫力,排除外来抗原;
❖
2. 减少对自身组织的损伤。
免疫调节的意义
1) 当某一特定抗原进入机体时,机体通过各种正负免疫调节 机制控制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时限,以清除病原体,维持自 身耐受;
2) 当针对特定抗原的应答不在需要时,机体通过多种调控机 制使免疫系统恢复到静止状态,使机体自身保持自身平衡 与稳定。
膜表面抗原 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游离可溶性抗原 体液免疫应答。
适量免疫应答; 高带耐受和低带耐受。
静脉注射、口服易诱导免疫耐受; 皮内、皮下和肌肉注射易诱导免疫正应答。
2、抗原之间的竞争性抑制
显性表位、隐性表位
结构相似的抗原具有相互干扰特异性免疫应答的 能力。
抗原1进入体内 免疫应答 1~2周后 抗原2进入体内 针对抗原1的免疫应答产 生强度减弱甚至丧失。
3) 免疫应答过强会导致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过弱会发生 免疫缺陷,导致持续感染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生。
免疫调节
❖ 一 分子水平的调节
❖ 二 细胞水平的调节
❖ 三 整体水平的调节作用
❖ 四 群体水平的调节
❖ 五 其他水平的调节:如细胞因子调节、 基因水平调节(如MHC参与对T细胞发 育、T细胞识别抗原及B细胞对TD抗原应 答的调节)等。
2.抗体亲和力的调节
抗体亲和力成熟(antibody afinity maturation)是指 机体正常存在的一种免疫功能状态。在体液免疫中, 再次应答所产生抗体的平均亲和力高于初次免疫应 答。这种现象称为抗体亲和力成熟。
3.Ab + Ag IC (1) 正调:IgM可以促进免疫应答,其机制:
4、AId中的Ab2a可抑制Ab1的分泌并调节抗原特异性淋 巴细胞克隆应答,Ab2β作为内影像,可模拟抗原,增 强、放大抗原的免疫应答。
(二)抗体的调节作用
1、抗体的反馈性调节: 抗体浓度过高时,抗体与抗原结合可降低抗原的 刺激作用。
(1)抗体封闭作用:抗原被抗体封闭; (2)受体交联:BCR-Ag-Ab-FcγRIIb 产 生抑制信号,阻断B细胞应答。
抗原-抗体抑制
受体交联抑制
抑制性IgG受体(FcγRIIB)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意义
促进调理作用; (2) 负调:IgG可以抑制免疫应答,其机制:
抗体封闭作用:抗原被抗体封闭; 受体交联:BCR-Ag-Ab-FcgRIIb 产生抑制信号,阻断B细胞应 答。
4. 独特型 – 抗独特型网络调节
(1)独特型(idiotype,Id) 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不同Ig分子(Ab1)V区及TCR和
免疫调节与 免疫耐受
Ph.D
Email: liuwanhong@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免疫调节 ❖第二节 免疫耐受
第一节 免疫调节 (immunoregulation)
❖免疫调节(immunoregulation): ❖ 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与免疫分 子相互作用形成正负调节的网络结构,并在遗传 基因、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下 维持机体的平衡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