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合集下载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A.角速度更大 B.气压较高 C.线速度相等 D.白昼时间较长
答案:D
“地球的自转”要点归纳
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逆时针 南极:顺时针
周期:23h56min4s 1恒星日 速度:角速度——15°/h
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不同(一般) 因自转半径不同而不同(特殊)
二、地球的公转
公转:地球绕太阳的 运动,叫做地球的 公转。
读图,试自行绘制(非常重要)
观察二分二至的具体位置,找找近日点和远日 点,看看太阳光线有何特点。
太阳直射点在难北回 归线之间做周期性 的往返运动,叫做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 运动。
周期:365日5时48分 46秒
太阳直射点上,单位 面积获得的太阳辐 射能量最多。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角速度和线速度知识点归纳
掌握角速度和线速度问题,只需知道4点!
1.极点无速度。(以下几点成立的根本前提) 2.角速度全球相等=15°/小时 3.线速度赤道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线速度实质:离地轴距离越远,线速
度越快。(自转半径)
牛刀小试
登山运动员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与 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公转轨道平面)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66°34’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黄赤交角):23°26’
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公转轨道平面)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66°34’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黄赤交角):23°26’
公转轨道:地球的公 转路线叫做公转轨 道。它的接近正圆 的椭圆轨道。太阳 的位置位于椭圆的 一个焦点上。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A
A.甲地的自转角速度大于乙地 B.丙地的自转角速度与丁地相等 C.四地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丙地 D.四在中自转线速度最大是甲、丁地
【知识规律】
C
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均相等; 地球自转线速度在赤道上最大,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极点无角速度和线速度。
速度 (1)角速度变化规律:除南极极点外,任何地点都相 等,约15°/时。 (2)线速度变化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两极 点为零。
【解析】地球自转线速度 不仅与纬度有关,也与其 海拔有关:纬度相同的情 况下,海拔越高,线速度 越大;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纬度越低,线速度度越大。
读北半球二分二至时的地球公转位 置示意图,回答2~4题。 2. 下列对图中四个位置节气的判 断,正确的是 A.a为秋分 B.b为冬至 C.c为秋分 D.d为夏至 C 3. 图中的四个位置中,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B A.a B.b C.c D.d ★4.当地球大约公转至位置时,离太阳最近 D A.a与b之间,靠近b B.b与c之间,靠近b C.c与d之间,靠近d D.d与a之间,靠近d
除极点外,均为 角速度 15°/h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 线速度 递减,赤道最大
速度
近日点较快,远日点 较慢
自转与公转 黄赤交角(地球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目前 的关系 为23°26′
考点1:地球自转方向的表示及判断 下列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是
A
【知识规律】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方向(北逆南顺)。
D
C.广州
D.哈尔滨
A
3.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 B.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公转轨道的远日点 C.地球公转一周需要365天5时3分56秒 D.无论是角速度还是线速度,都是近日点最大,远日点最小 4.僧一行在受唐玄宗之命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冬至),其行最急,急 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北至(夏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 分又及中,而后益急”这实际是 A. 因设备简陋而造成的观测误差 B.精确地测算出地球公转周期 D C.发现了地球自转周期 D.发现了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现象 5. 当我们在欢度元旦时,地球公转位置在 A.近日点附近 B.远日点附近 6.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 A.0° B.23°26′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汇总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汇总

地球的公转
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 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月初 (近日点) 日地距离 角速度 线速度 30.3km/s 29.3km/s
1.471亿km 61′/d
7月初 1.521亿km 57′/d (远日点)
地球公转的规律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一周360°,需要时间为 365日6时9分10秒,这叫做1恒 星年。 如图表示了从北极上空观察的 地球公转方向
地球公转的轨道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球的运动:地球在自转的同 时围绕太阳公转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 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为 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为黄道平面。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自转和公转
06教育本一(1) 61011018
地球的自转
定义:地球绕其自转 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
南北极上空观察
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空观 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空观 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一周
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 要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 这叫做1恒星日。 角速度大约15°/时。 角速度不变,线速度有差异
太阳直射点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 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 化的。如图:
太 阳 直 射 点 的 回 归 运 动
谢 谢

《地球的运动》 讲义

《地球的运动》 讲义

《地球的运动》讲义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时刻都在运动着。

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指的是地球绕着自己的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转动。

就好像一个旋转的陀螺,地轴就是陀螺的中心轴。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这被称为一个恒星日。

而我们通常说的一天 24 小时,是基于太阳日来计算的,也就是地球同一地点连续两次对着太阳的时间间隔。

地球的公转,则是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的运动。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于椭圆形的轨迹,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365 天 6 小时 9 分 10 秒,这就是一个恒星年。

我们平常说的一年 365 天,其实是一个回归年,长度约为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

二、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现象和影响。

首先是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随着地球的自转,被照亮的部分和未被照亮的部分不断交替,从而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让地球上的生命有了规律的作息时间。

其次是地方时的差异。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区总是比西边的地区先看到日出,时间也就更早。

所以,地球上不同的地区就有了不同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

为了方便起见,人们划分了时区,全球共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 1 小时。

再者,地球自转还导致了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在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

这种偏转现象在河流的流动、大气的环流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表现。

三、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的公转也带来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和影响。

四季的更替就是地球公转的一个重要结果。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形以及地轴倾斜的角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的热量多,气温高,是夏季;反之,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北半球就是冬季。

关于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关于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关于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1、x09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

2、x09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3、x09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近日点(一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

4、x09太阳直射点运动:①黄赤交角:23°26′②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23°26′S————0°————23°26′N(即南北回归线之间)③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①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②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5、x09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特点:①平分地球,其所在平面经过地心。

②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赤道。

③晨昏线不断西移,西移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一致。

④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

⑤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

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时,为夏至日、冬至日。

6、x09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时间。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地方时相差4分钟。

地方时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最后转化成小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原则:东加西减7、x09时区:全球划分24个时区,每时区跨15°经度,相邻两时区相差一小时。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两次阳光直射的是( A.22°N、15°E交汇处 B.40°N、160°E交汇处 C.26°S、60°W交汇处 D.30°S、120°E交汇处
A
)
7.下列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表面角速度处处相等 B.地球表面线速度处处不等 C.地球表面角速度处处不等 D.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公转轨道
• 地球公转的路线叫 做公转轨道,它是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 道,太阳位于椭圆 的一个焦点上。
公转速度
• 由于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日地 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 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
时间 1月初(近日点) 7月初(远日点)
日地距离 1.471亿km 1.521亿km
日地距离和公转示意图(角速度和线速度)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自转运动
定义 旋转中心
公转运动
运动方向 周期 角速度 速 度 线速度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自转运动 定义 地球绕其自转轴 公转运动 太阳的运动旋转中心
旋转中心
地轴
通称自西向东
太阳
通称自西向东 地球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 地球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运动方向
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 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角速 度处处相等,即15°/小时 由赤道向两极由快变慢 (南北两极点无线速度)
周期 角速度 速 度 线速度
360°/年(365日)≈1°/日
约30 km/s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黄赤交角
•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 绕太阳公转,自转的 平面叫做赤道平面, 公转的平面叫做黄道 平面。地轴与黄道平 面的交角为66°34’,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 的交角为23°26’。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汇总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汇总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

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

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

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

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

地球自转周期的不同实际上是因为其转动的参照物不一样。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会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1.通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让学生参与多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和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内容揭示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黄赤交角的形成是难点,难在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

教学中通过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或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已有所了解,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演示、观察、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发给每位学生(或两人、四人)一个地球仪。

若只有一个地球仪,可请l~2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地球的自转,要求学生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留心观察在北极上空或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有何不同。

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时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转轴,这个轴和地表的两个交点我们定义其为南极和北极(实际上把哪一个定义为北极点,哪一个为南极点并不重要)。

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两极的位置来决定的,是绝对的。

地球上的东西方位则随地球自转而变化,是相对的。

要求学生演示地球仪,思考:如何确定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究竟是多长?请学生联系物理课和初中地理课所学知识回答。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所以人们选择太阳作参照物,一天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

但这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科学家们选择了遥远的恒星作参照物,由此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

这是为什么?教师自扮地球,让前排一位学生扮作太阳,再让最后一排的一位学生扮作遥远的一颗恒星。

教师面对太阳,也面对与之在同一直线上遥远的恒星,边转动身体演示自转,边移动脚步演示绕太阳的公转。

教师自转360°后,正好面对遥远的恒星,却不是正好面对太阳。

因为教师已绕太阳公转了大约一度,所以必须再多转约1°,才能正好面对太阳。

以两个不同参照物确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哪个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时间是多长?确定真正周期的意义是什么?太阳日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计量一天的长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

教师用地球仪演示自转运动,问:地球自转时,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样?自转线速度大小是否相同?我们很明显看到除了南北两极外,其余各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其角速度约为每小时15°,严格地讲,这里应该用360°除以地球的自转真正周期(即一个恒星日)来计算,想想为什么?因为各纬线圈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同样是自转一周,不同纬度的地方,其走过的路程是不一样的,显然赤道地区的自转线速度最大,赤道向两极减小为零。

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1.22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学生读书图1.20和表1.2及教材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特点,说明两者间的关系。

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所以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

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表1.2已说明这点。

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运动快,所用时间短;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时间长,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

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34′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如书图1.22下图所示。

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线(简称黄赤交线),在图1.22上图中也画出黄赤交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线箭头来表示)。

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的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太阳直射光线和黄赤交线的关系在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研究两者关系有什么意义?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的关系,在一年中,自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转年春分,由0°逐渐扩大到360°,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所成的夹角,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

图1.23,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由S23°26′→0°→N23°26′→0°的回归运动—回归年。

地球上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公转有关?请同学课下思考。

1.观察式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北京天文馆中的傅科摆》景观图,探究傅科摆是如何证明地球自转运动的。

3.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情况。

4.讲解:确定地球自转周期必须选取参照物,参照物就是恒星和太阳,分别为恒星日和太阳日。

6.启发:恒星并不是恒定不动的,而是在高速运动的。

为什么地球上的人们看不出恒星在运动?(学生回答距离遥远)那么试想一下,如果人们处在恒星的位置回首望地球,能否看到地球在运动?(学生回答不能)。

7.讲解:恒星日是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所需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360°)。

太阳日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所需时间是24小时。

由于日地距离较地球和恒星的距离近的多,又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所以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自转360°59ˊ,时间上比恒星日多3分56秒。

4.讲解: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而线速度则由于各纬线圈周长不同出现差异,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两极线速度为零。

3.讲解:地球的绕日运动,称为地球的公转。

其方向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也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向下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发生变化,出现了近日点和远日点,公转速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5.讲解:地球公转在每年一月初到达近日点,此时,地球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达到最大;每年七月初到达远日点,此时,地球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达到最小。

6.讲解: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同时,太阳也在运动,因此,以太阳作为参照物时地球公转的周期(回归年),要比以恒星作为参照物时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要短,前者为365日5时48分46秒,后者为365日6时9分10秒。

3.讲解: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

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

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叠加的结果。

2.讲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纬23°26ˊ(北回归线);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纬23°26ˊ(南回归线)。

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的时段,太阳直射点作往返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拍摄北极星空照片:⑴准备器材:带有B门的照相机,三脚架,快门线,普通黑白胶卷。

⑵活动步骤:支好相机(将镜头光心对准北极星),装上快门线,将快门速度设定为B门,开启快门曝光,按0.5小时、1小时、1.5小时、2小时曝光时间分别拍摄,经冲洗放大获得四张北极星空照片,分析照片结果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