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总结(一)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大全(精校排版)

天稍和《满井游记》
和煦
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许
处所
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
承认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答应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赞同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左右(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至
周到
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达到要求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乳
喂奶
妇抚儿乳《口技》
乳头
儿含乳啼《口技》
顾
回头看
顾野有麦场《狼》
拜访
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当
掌管
当涂掌事《孙权劝学》
应当
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
在
当是时《口技》
对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绝
极
以为妙绝《口技》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停止
群响毕绝《口技》
房屋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处所(学舍)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是
这
是日更定《湖心亭看雪》
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当是时《口技》
是(判断动词)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和
和乐
政通人和《岳阳楼记》
此庸夫之怒《唐雎不辱使命》
丈夫
夫起大呼《口技》
妙
妙处
众妙毕备《口技》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汇总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汇总第1篇岳阳楼记❶重点词语解释①谪.守(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②越.明年(及、到)③政通.人和.(顺利;和乐)④百废具..兴(荒废的事业;通“俱”,全、都)⑤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就;规模)⑥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写文章)⑦予观夫.巴陵胜状..(那;好景色)⑧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接;吞纳;水流大而急)⑨横无际涯..(边际)⑩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日光)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⑫前人之述备.矣(详尽)⑬南极.潇湘(尽)⑭迁客骚人....(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诗人) ⑮连月不开.(放晴)⑯日星隐曜.(光辉)⑰浊浪排空..(冲向天空)⑱樯.倾楫.摧(桅杆;桨) ⑲薄.暮冥冥..(迫近;昏暗的样子)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国都;谗言)○21至若春和景.明(日光)○22沙鸥翔集.(鸟停息在树上)○23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全)○24宠.辱偕.忘(荣耀;一起)○25静影沉璧.(圆形的玉)○26心旷.神怡.(开阔;愉快)○27把.酒临风(持,执)○28嗟夫..(唉)○29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思想感情)○30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3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❷通假字①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❸一词多义①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②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③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风光)④通⎩⎨⎧政通.人和(顺利)然则北通.巫峡(通向)⑤极⎩⎪⎨⎪⎧南极.潇湘(尽)此乐何极.(穷尽)感极.而悲者矣(到极点) ⑥开⎩⎨⎧连月不开.(放晴)开.我东阁门(打开)⑦一⎩⎨⎧而或长烟一.空(全)在洞庭一.湖(整个)⑧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⑨之⎩⎨⎧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这件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结构助词,的)❹古今异义①气象..万千 气象⎩⎨⎧古义:景象,景致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②微.斯人 微⎩⎨⎧古义:没有今义:微小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古义:景象今义:看 ④越明年..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⑤浊浪排空..排空⎩⎨⎧古义:冲向天空今义:全部去除掉 ⑥予观夫.巴陵胜状⎩⎨⎧古义: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今义:丈夫,夫人⑦至若春和景.明 景⎩⎨⎧古义:日光今义:景色⑧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文⎩⎨⎧古义:写文章今义:学生习作 ⑨增其旧制.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⑩前人之述备.矣 备⎩⎨⎧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⑪去国.怀乡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❺词类活用①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③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郡守) ④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北、南,向北、向南)第2篇 醉翁亭记❶重点词语解释①林壑.尤美(山谷)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④饮少辄.醉(就)⑤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⑦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散)⑧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昏暗)⑨野芳发..而幽香(香花;开放)⑩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繁茂;绿荫)⑪伛偻提携....(文中指老人、小孩)⑫泉香而酒洌.(清澈)⑬山肴野蔌.(菜蔬)⑭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摆开)⑮非丝.非竹.(弦乐器;管乐器)⑯弈.者胜(下棋)⑰觥筹..交错(酒杯;酒筹)⑱已而..夕阳在山(不久)⑲树林阴翳.(遮盖)❷一词多义①而⎩⎪⎨⎪⎧而.年又最高(表并列,并且)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然后)朝而.往(表修饰,不译)溪深而.鱼肥(表递进,而且)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然而)②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③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④谓⎩⎨⎧太守自谓.也(称)太守谓.谁(是)⑤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动词,以……为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⑥临⎩⎨⎧临.溪而渔(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⑦名⎩⎨⎧名.之者谁(给……命名)卷卷有爷名.(名字)⑧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卖炭得.钱何所营(得到)⑨高⎩⎨⎧而年又最高.(大)风霜高.洁(高爽)⑩开⎩⎪⎨⎪⎧连月不开.(放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消散)开.我东阁门(打开) ⑪其⎩⎪⎨⎪⎧其.西南诸峰(那)太守之乐其.乐也(他们的)醉能同其.乐(人们) ❸古今异义①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精神不振的样子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③射.者中 射⎩⎨⎧古义:投壶今义:用推力送出或受到压力挤出❹词类活用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②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 ③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④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⑤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⑥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第3篇 湖心亭看雪❶重点词语解释①是.日更定..矣(这;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②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撑;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③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 ⑤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酒杯) ⑥上下一白..(全白) ⑦及.下船(等到) ⑧与余舟一芥.(小草) ⑨客.此(客居) ⑩舟子..喃喃曰(船夫) ❷一词多义①是⎩⎨⎧是.日更定矣(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②更⎩⎪⎨⎪⎧是日更.定矣(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③一⎩⎨⎧余拏一.小舟(一只)上下一.白(全)④白⎩⎨⎧上下一白.(白色)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⑤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疑问代词,哪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助词,“啊”)⑥别⎩⎨⎧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告别)明月别.枝惊鹊(另外的)❸古今异义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余⎩⎨⎧古义:我今义:剩下的 强⎩⎨⎧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勉强 白⎩⎨⎧古义:古人罚酒用的酒杯,文中指酒杯今义:颜色,与“黑”相对❹词类活用①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③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 ④上下一.白(数词作副词,全,都)第4篇 鱼我所欲也❶重点词语解释①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②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③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 ⑥贤者能勿丧.耳(丢掉) ⑦蹴.尔而与.之(用脚踢;给予) ⑧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⑨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⑩妻妾之奉.(侍奉) ⑪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⑫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❷通假字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❸一词多义①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接受)②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③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代他)今为宫室之.美(助词,的)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代这件事)④而⎩⎨⎧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⑤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引出陈述的对象,对)⑥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呼尔而与.之(给予)❹古今异义①一豆.羹 豆⎩⎨⎧古义: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类的名称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古义:指带来好处今义:增加③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可以⎩⎨⎧古义:“可”和“以”两词连用,可以用来今义:能够④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古义:假使,如果今义:让,派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❺词类活用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感激)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名词作动词,合乎礼义) 第5篇 唐雎不辱使命❶重点词语解释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不译) ③大王加.惠(给予) ④以大易.小(交换) ⑤故不错意..也(置意) ⑥请广.于君(扩充) ⑦轻寡人与.(疑问语气助词) ⑧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 ⑨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⑩布衣..之怒(平民) ⑪以头抢.地耳(撞) ⑫此庸夫..之怒也(平庸无能的人) ⑬非士.之怒也(文中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⑭休祲..降于天(吉祥;不祥) ⑮天下缟素..(白色的丝织品,文中指穿丧服) ⑯秦王色挠.(屈服) ⑰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⑱寡人谕.矣(明白,懂得)❷通假字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置) ②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④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❸一词多义①徒⎩⎨⎧亦免冠徒.跣(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②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派遣。
初中语文常识必背

初中语文常识必背
1. 文言文常用词语
- 所需:表示被需要或被要求的意思,如所必需、所需物品。
- 乃:表示某种状况或结果,如结果乃不可避免的。
- 焉:用于疑问句,表示询问地点、方式等,如何从我焉得。
2. 古诗文名句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元日》)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登鹳雀楼》)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 文学常识
- 古文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 中国四大才子:辛弃疾、杨万里、苏轼、陆游。
-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4. 文学名著作者
- 《红楼梦》 - 曹雪芹
- 《西游记》 - 吴承恩
- 《水浒传》 - 施耐庵
- 《三国演义》 - 罗贯中
5.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 拟人:赋予非人或非活动的事物以人的形象或行为特征。
- 夸张:夸大事物的形象或效果,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 对仗:指诗句中的意义、音韵或词句结构两两相对应。
文言文常用词语表(学生版)完整版

文言文常用词语表(140字)(一)1.安①__________ 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②__________ 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③__________ 死于安.乐(《生于忧患》)④_________; 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比①__________ 比.至陈。
(《陈涉世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每自比.于管仲。
(《隆中对》)③_________;__________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 比肩接踵④______________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⑤____________ 君子比.而不周(《论语》为政)3.鄙①___________ 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②___________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③___________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4.兵①__________ 行收兵.。
(《陈涉世家》)②__________ 兵.甲已足。
(《出师表》)5.并①__________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②__________ 豪杰并.起(《隆中对》)③_________ 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④_________ 对联、题名并.篆文(《核舟记》)⑤_________ 并.自为其名(《伤仲永》)6.策①_________ 执策.而临之。
(《马说》)②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③_________ 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7.诚①_________ 诚.如是。
(《隆中对》)②_________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③_________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④_________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8.乘①[shèng] ___________________车六七百乘.。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释义 (1)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释义
1.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
2.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3,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4.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5.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6.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多:称赞。
嘉:赞美。
与:赞许。
7.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8.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9.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0.表主管的:知、典、主、司。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字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字词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字词:
常用词语:
吾、尔、乃、何、斯、即、亦、焉、方、故、皆、且、乎、丕、兮等。
时间词:
朝、夕、曙、晏、时、日、月、岁、时光、光阴等。
方位词:
南、北、东、西、前、后、左、右、上、下、内、外、中、间、旁等。
动词:
行、往、来、立、坐、卧、起、止、去、归、还、入、出、返、遁、离、去、吟、歌、啸、啼等。
形容词:
明、暗、高、深、远、近、寒、暑、晴、雨、风、静、动、长、短、新、旧、美、丑、大、小、亮、暗等。
名词:
天、地、人、山、水、花、树、鸟、兽、云、月、风、雨、日、明、夜、春、夏、秋、冬等。
连词:
而、乃、与、且、或、然、亦、若、既、以、于、因、所以、故等。
量词:
一、二、三、四、五、十、百、千、万、亿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字词,实际的考试内容会因教材和题目而有所不同。
建议你在学习过程中多阅读文言文原文,注重理解上下文的语境,积累并记忆常用的字词,同时也要学习相关的语法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析文言文的意思。
如果你需要更具体的文言文学习资料,建议咨询学校的语文老师,他们可以为你提供更详细的指导和建议。
初中语文180个文言文必考实词归纳总结

初中180个文言文必考实词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考试中的重要考查内容。
文言文要想拿满分,这180个初中常用文言实词必须掌握,能根据它们在语句中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们记住,并在考试的时候派上用场。
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④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 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
初中语文常考文言文高频字词

初中语文常考文言文高频字词1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2官职人物常用词语①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总结(一)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7、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
8、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9、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属予作文以记之。
二.焉: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在其中)--《论语》
②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河中石兽》
③不复出焉。
(焉:从这里。
)--《桃花源记》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例: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三.且
1.(副词)将近;几乎。
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2.(副词)表让步,尚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3.(副词)表递进,况且
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
且为众人。
--《伤仲永》
且秦灭韩亡魏。
--《唐雎不辱使命》
四.然
1.(代词)这样,那样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河中石兽》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
谓为信然。
--《隆中对》
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公输》
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形容词)是的,对的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3.(助词)作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以不译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送东阳马生序》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小石潭记》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杂然而前陈者/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者。
--《满井游记》娟然如拭/悠然自得--《满井游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
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
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
4.(连词)然而,但是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然胡不已乎?--《公输》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若
1.(动词)像,好像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
朝暮也.--《醉翁亭记》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
右手攀石趾,若啸呼状。
--《核舟记》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送东阳马生序》
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满井游记》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逐浪排空。
--《岳阳楼记》
2.(动词)及,比得上
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3.(代词)你
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4.(代词)此,这样的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
5.(连词)假如,如果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
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
6.(助词)用于词尾,可译为一样
舍其粱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公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