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品味经典25诗词五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 (共63张PPT)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 “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 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 所以,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说诗人 精神超脱凡俗时,自然也就不热衷于世俗 的往来,因而即使身居闹市,也就像居住 在偏远安静的地方。开头的四句诗,表达 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 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 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 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 难生活中,多少事,向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 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苦难和心愿。
闻殷天勤语 问,我园归何处诗。 ,这类诗人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
3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就是晋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的 所以,也渐渐地使她的梦魂好象回到天帝居住的宫殿去了。
杜牧
“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诗自然朴素而韵味隽永。 她是一位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 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解 释:
星河:银河。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含屈 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 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含 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 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谩:徒,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 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

《饮酒》序文: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无夕不
饮。顾影独尽②,忽焉③复醉。既醉之后,辄④题数句 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⑤,聊⑥命故人书之,以为 欢笑尔⑦。
【注释】①夜已长:秋冬之季,昼渐短夜渐长, 到冬至达最大限度。②独尽:独自干杯。③忽焉:很 快地。④辄:就,总是。⑤诠(quán)次:次第,层 次。诠,同“铨”。⑥聊:姑且。⑦尔:罢了。
25 诗词五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1课时
抢答
《答谢中书书》中表现作者情感和意 愿的句子是:实__是__欲__界__之__仙__都__。__自__康__乐__以__ _来__,__未__复__有__能__与__其__奇__者__。__
《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
山异水的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 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__飞__戾__天__者__,__望__峰__息__心__; _经_纶__世__务__者__,__窥__谷__忘__反__。_______
了解诗歌形式:
五言诗,朗读节奏划分为“二二一”和 “二三”式。绝句的节奏类似于律诗。律诗 中颔联、颈联两联一般为对偶,形式整饬雅 致,音韵华美。绝句对仗不严格。
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两 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春望
破:残破,破败。
国都,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资料袋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 当县令。到任尚不足百日,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 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 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 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 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 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职回乡。从此, 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做官。
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

课时小结
渔家傲
梦中之景:迷漫 梦中对答:大气 梦中理想:隐喻
豪迈
谢谢 观看!
我告知天帝,自己的前途茫 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 才学,却毫无用处。九万里 长空XXX鸟正展翅高飞。风 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 一叶轻舟直接送往三座海上 仙山去。
自主 探究 感知文本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 长嗟日暮”在诗词中有何作用?
承接上下两片,上片末写天帝的问话,下片前 二句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 “殷勤问我归何处”表达了一种平等友好的关 系,塑造了一个态度和蔼、关心民生疾苦的天 帝形象,其中饱含着深厚的情感。
课时小结
望 盼
春望
所见:寄情于物 所感:触景生情 所盼:深切思念 所思:愁绪浓重
怀古伤今
自主 探究 感知文本
《雁门太守行》
描画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 森严,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实,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 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在黄昏前,写战场 的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一个在夜晚,写官军出 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 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的豪情壮志。
自主 探究 感知文本
结合对本诗大意的理解,请对其中的 意境进行合理的联想
黑云—— 使人联想到大敌 当前的形势。
金鳞—— 戒备森严,显 示出不可侵犯 的气势。
自主 探究 感知文本
燕脂—— 深红的颜色透出肃 杀之气,遍地都是 战士的鲜血。
红旗—— 红旗半卷,写出行 军的诡秘。
课时小结
雁门太守行
写景:压抑 叙事:紧张 抒情:忠诚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 折戟沉沙铁未销, 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 自将磨洗认前朝。 过自己的磨洗才发现这是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 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河南洛阳宜阳 县)。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 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雁 门太守行》《秦王饮酒》《梦天》。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 此起彼伏,产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年(元和 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 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 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 翻,狼狈逃窜。
诗作分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前两句是叙事,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的慨叹。 为下文作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后两句发议论感慨。如果不是东 风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就 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代表了东吴的 命运,以小见大。
小结:
(一)、结构: ①②句写兴感之由
③④句议论感慨 (二)、特点:借物咏叹 (三)、主题: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
李清照
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历城人பைடு நூலகம்是婉约派的代表。
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 期,以“靖康之变”为界 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 福美满,自小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 “靖康之变”,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 张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有《漱玉词》传世。
天寒霜降,战鼓声 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 不高扬。
【句解】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41张ppt)

概括主题
《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人被困长 安的所见、所感,集中表达了他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 唐代诗人,字长 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 、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其诗长 于乐府,大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 、讽刺。
这首诗用奇异的色彩组成,黑云、甲光、 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系列 变幻莫测的光和色组成了这幅战场的图画。 这不仅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画的战场景 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也加浓加重了 战场悲壮的色调,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壮怀 激烈的爱国感情。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 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 战争的惨烈和守城将士们报效朝廷的 决心。
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高雅情趣。
名句。
精读细研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诗人由飞鸟悟出 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起来,却已忘了怎样 表达。
主旨句,充分体现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 世俗的高尚品德。
课堂小结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精读细研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杂草丛 生。
精读细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接连几个月不断,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 金。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质课件【最新】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称少陵野 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 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 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因而被誉为“诗 史”,他也被尊为“诗圣”。他的诗作《望岳》 《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 《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战事接连数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书抵得上万
译
文 两黄金。满头白发越抓越短,稀疏难绾,简直要插不住簪子 了。
诗词品读
望:①望见长安的破败景象; ②盼望收到家人音讯;
春望
③渴望早日平定叛乱。
杜甫
一个“深”字, 写出了沦陷的长
一个“破”字,写 出国都沦陷、城池
安城城空人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乱草遍地的景象,
意而忘言”,说明恬静安适的田园生活的乐趣,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
结构梳理
闲适心境
饮 酒 ( 结庐 心远 其 人境 地偏 五 )
恬静生活
山间美景
人生真意
采菊 悠然 山气佳 飞鸟还 此中 欲辨
东篱 见山
真意 忘言
热爱自然 淡泊名利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 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表达了诗 人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以及闲适淡 泊、物我两忘的心境。
全诗均用虚写,即 借助想象,抒写妻 子对自己的思念, 实际也写出自己对 妻子的思念
相同点
不同点
诗歌画面
《春望》
《月夜》
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 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
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 “镜头”集中而具体,
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 以便表现人物的神与态,
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教学课件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前句一“破”一“在”,似 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河依旧、人 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 示出一点春意,反而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 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写鸟语花香更増诗人凄楚之感。
《春望》后四句描绘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形象? 从“烽火连三月”可见祸乱之久。家人生死未卜,尤为 悬念。一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 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诗 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 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雁门太守行》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 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美好的景致 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物我合 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 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 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 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了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 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李贺与《雁门太守行》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 昌(今河南宜阳西)人。据说,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 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 辄就,自目曰《高轩过》。二人 大惊,自是有名。
以父名晋肃,晋与进士之进同音,贺以有讳父名 而被人抨击,不得举进士。诗尚奇诡险怪,绝去畦径, 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 仕为奉礼郎。不久托疾辞归,卒于乡里,年二十七。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 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 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 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河南专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课件新人教版

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甲诗首联写春日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 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 其沉痛。 B.甲诗尾联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 搔首的诗人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 诗人的内心世界。 应是伤感、悲愁,并未体现怀有希望 C.乙诗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的“闲” 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 D.乙诗尾联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评“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 点出”,点明主题,表现了一种感伤却又不失希望的心态 。
7.请你发挥想象,描述甲诗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所展示的情景。
示例一: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 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示例二: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 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 的泪珠;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 8.两首诗的颈联都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有什 么不同?
(2)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用“__山__气__日__夕__佳____,
___飞__鸟__相__与__还_____”两句描绘了傍晚时分雾气缭绕南山,
飞鸟结伴而还的景致,并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哲理。
(3)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
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__此__中__有__真__意____,__欲__辨__已__忘__言____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表达了古人“士为知己者死”的志 趣的诗句是:_报__君__黄__金__台__上__意___,_提__携__玉__龙__为__君__死___。
(3)《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战地气氛的诗句 是:_角__声__满__天__秋__色__里_,_塞__上__燕__脂__凝_夜__紫__。 3.李贺,与__李__白___、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是唐代 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后人称为“__诗__鬼___”。其诗想象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精读细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如何能够这样,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
第六单元 品味经典
25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准确流 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重点) 2.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 感.(难点) 3.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 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新课导入
古人曾言:“诗言志,歌永言.”优秀的诗歌作 品都是真心话语,字字关情.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都 是传统名篇,表现了古代文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 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至今读来,仍能 给人很多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
精读细研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
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颔联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 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 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 之美.
悠然自得 闲适豁达
主旨归纳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 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 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 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春望
目 录
CONTENTS
1 走近作者 3 整体感知 5 主旨归纳
2 背景资料 4 精读细研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 (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 南).后世又称他杜工部.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 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 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 “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 生写诗1500多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精读细研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沙底还没有烂掉,拿起磨洗后认出戟是 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 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主旨归纳
《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 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战争的惨 烈和守城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赤壁
目 录
CONTENTS
1 走近作者 3 精读细研
2 整体感知 4 主旨归纳
走近作者
杜牧(803—853) 唐代文学家.字牧 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诗在 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 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 小李杜”.亦能文,《阿房宫赋》颇有名 .有《樊川文集》.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精读细研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城内守军披坚 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示例:“见”字用得好.“见”字把诗人“悠然自得”的视线无意 中与南山相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极其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精读细研
4.“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指人的自然本性.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 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 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诗人心里,内心的感受也从大 自然中折射出来.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 寒夜中凝为紫色.
精读细研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 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边疆!
饮酒(其五)
目 录
CONTENTS
1 走近作者 3 整体感知 5 主旨归纳
2 背景资料 4 精读细研
走近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 东晋诗人.一名 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 九江)人.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 去来兮辞》《闲情赋》都很有名.有《陶 渊明集》.
背景资料
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间,是陶渊明 的重要代表作.《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前有 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 ,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 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精读细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 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精读细研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
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 的咏叹. 2.前两句中使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使用“将”“磨”“洗”“认”一连串的动词,生动 地表现出作者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切,使下面 的怀古幽情水到渠成.
精读细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房子东面的篱笆下采一朵菊花,悠闲自在地看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精读细研
1.前四句构成这首诗的第一层次,大意是什么?反映了诗人怎样 的心态?诗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式表达这种心态?
精读细研
4.本诗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是怎样表现的?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
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 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 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 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 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精读细研
3.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 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 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高度戒备,不事张扬, 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
精读细研
4.颈联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荆轲在易
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叛军所至之地,百姓皆惨 遭杀戮.诗人家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 他如何放心得下?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 强烈思念.
精读细研
5.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示例: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 导致自己的满头白发纷纷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 插不住了.其实,此时的诗人才四十五岁,但因过 度的焦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中我 们更能看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是何等强烈.
诗歌一开头即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是草木 丛生.“国破”与“城春”色调相反,诗人在此对举,从而形成了鲜 明强烈的对照.“国破”下缀以“山河在”,“城春”下缀以“草木 深”,更使诗意翻新,出人意料.这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安排,生动形象 地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精读细研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①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②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水边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精读细研
5.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借此自荐,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决心. 6.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 以招揽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 廷的决心.“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 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精神.
精读细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绵,整整三月不断,(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满头白发而今越抓越稀少,稀疏难绾,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了.
精读细研
1.本诗题目为《春望》,诗人望见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国破”与“城春”对照来写,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精读细研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 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 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 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 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 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 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