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级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doc
《在山的那边》教学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课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鼓励学生勇于追求梦想,坚定信念。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讲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含义,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分析课文的结构,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4.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强调课文中所传达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一次创作,可以是写景、抒情或叙事等。
3. 思考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包括对生字词的掌握和课文结构的分析。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创作的内容和思想的表达。
4. 学生对课文中所传达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在山的那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感悟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理解。
2.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体会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谈谈对山的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山相关的素材。
2.邀请一位同学分享自己爬山的经历,引出诗歌主题。
二、诗歌朗读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节奏美。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大海、山、小溪等,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3.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大海”象征理想,“山”象征困难等。
四、诗歌感悟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追求理想的过程是曲折的。
2.分享自己追求理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共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邀请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诗歌写作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明快、富有音乐性等。
2.分析诗歌的句式特点,如排比、对仗等。
三、诗歌仿写1.请同学们模仿诗歌的写作特色,创作一首关于追求理想的诗歌。
2.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追求理想的诗歌。
五、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写一篇关于自己追求理想的作文。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学会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培养追求理想的勇气和毅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追求理想的坚定与执着。
2.分析诗歌中的写作特色——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富有节奏感的句式。
教学过程补充:第一课时二、诗歌朗读1.(教师):“请大家先自己试着朗读这首诗,注意感受诗中的情感。
《在山的那边》七年级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七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1.2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体会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1.3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2.2学会运用比较、联想、想象等方法,深入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3.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追求理想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1.2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1.1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1.2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从而引入课题《在山的那边》。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
3.合作探讨1.3.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1.3.2诗歌中表达了哪些情感?1.3.3诗歌的结构特点是什么?4.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重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结构特点。
4.1诗歌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山的这边和那边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4.2诗歌情感表达诗歌以优美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4.3诗歌结构特点诗歌采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山的这边和那边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韵律和谐。
5.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深入解读诗歌。
如:通过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诗歌的情感。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1.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感悟文章。
2.为诗歌配上一幅插图,展现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诗歌鉴赏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结构特点。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篇一)教材分析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
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
学情分析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在学习方法上与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就学习方法而言,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学习,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初中语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借助工具书学习,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知识结构而言,小学语文注重字、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初中语文在此基础上注重课文的阅读与分析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认知)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能力)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方法读——讲——读——赏——读。
“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课前准备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预习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1)痴想(chī):(2)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4)凝成(nng):凝结成。
(5)诱惑(yu):吸引,招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识记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提高朗读、默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能够掌握诗歌中运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并能够品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追求理想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诗歌的主旨和重要句子的含义,体会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以及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山林风光的图片和小溪流水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新课:教师呈现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出诗歌的大意和主旨。
3.深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探究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案例分析:教师选取诗歌中的典型句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5.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教师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目,学生完成后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2.教学手段:PPT、板书、多媒体课件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作业布置:教师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练习题可以包括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3.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和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参考资料:《初中语文必读名著》、《初中语文教参》等。
2.多媒体资源:山林风光图片和小溪流水音频等。
精编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三篇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背着背包,在父母的陪同之下,兴高采烈地来到泸水四中,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另一个转折点。
那么,三年以后乃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或做什么呢?并说说为达到这一目的,你将如何做?请同学们说说。
(根据学生所说的情况来点拨引导并揭示课文)板书:在山的那边王家新二、整体感知1、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提出问题:提示:在教学反馈中。
三、局部品味1、提问:“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和海是“全新的世界”?揭示“海”的象征意义。
提示:⑴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试想一想,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的校园是怎样?引导学生说了这一问题以后。
点拨:这些大学的校园里你没有到过,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园。
用诗中的句子来说,这些大学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说,“海”是作者主观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
但是,当你一踏进这些校园时,学校里的一切,就会给你一种特别美的感觉,这种感觉用诗中句子来回答──“全新的世界”。
⑵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奋斗目标,即理想。
(还可以举:搬进新家里、考入泸水四中、经过苦思苦想而完成的一道数学题、通过整理房间后进去房子时的感受等例子来说明。
)板书:海──奋斗目标(理想) 的象征。
3、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提示:“山”。
4、既然是“山”,那么,“山”又有何特点呢?提示:“山”──“铁青着脸色”、“无数座山”。
5、“铁青”、“无数”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山是“铁青”和“无数”的?提示:⑴小学──中学──大学(时间长、困难大、苦、坎坷)⑵怒江峡谷──昆明──北京──世界(路途遥远艰辛)⑶人民生活贫穷落后──小康(科技发展慢)⑷爱国人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有今天的“全新世界”。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追求梦想的精神。
(3)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妙。
(2)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学习生字词(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集体交流,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3. 理解课文内容(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4. 欣赏课文美景(1)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2)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向往的山的那一边是什么样子。
(2)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6.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7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7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7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学情分析:课前准备: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得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检查预习情况(投影)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隐秘痴想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明确:隐秘:隐蔽不外露诱惑:愿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作者。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配乐朗诵此诗(2 遍)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3.找同学起来朗读4.针对中朗读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①读准字音②普通话标准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④有感情的朗读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小结: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
(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
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3、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凝成()___________________诱惑()___________________一瞬间()__________________隐秘()___________________喧腾()___________________痴想()_________________二、理解探究2、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3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三、合作释疑4、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⑴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⑵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⑶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⑷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⑸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⑹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5、再探⑴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⑵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⑶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⑷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⑸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四、课内精读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_________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_______在远方为我_______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_________?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_________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_________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_________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_________你的眼睛1、依据课文为上文空缺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2、解释画线词语的含义:⑴一座座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一次次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何理解?⑴诱惑着我的山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漫湿我枯干的心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文意思说一说要想实现理想应具备怎样的精神?5、你心中的希望是什么?你是如何追求希望的?五、拓展延伸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练习:《乡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构成四节诗的核心,而这一切无不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出了乡愁的底蕴,最难抑、最伤感的乡愁,莫过于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作者以_______、_______象征祖国,又充分运用了强烈的_______手法,含蓄、委婉地把_______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⑴凝成(n ng):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⑵诱惑(hu ):文中作吸引、招引。
⑶一瞬间(sh n):一眨眼之间。
⑷隐秘(m ):隐蔽,不外露。
⑸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⑹痴想(chī):发呆地想。
二、理解探究2、(略)3、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4、⑴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⑵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
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
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
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⑶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⑷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⑸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
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⑹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
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⑴小时候理解的山是指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
今天,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体验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
⑵我虽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顶之后,又坚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
诗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海。
而达到这个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海终将展现在你的眼前。
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⑶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创作谈》)⑷由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
照亮前后的心情是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让人兴奋、惊喜。
⑸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
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第一部分,他以一个孩子的语调写出,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与山的逆转。
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四、课内精读1、深根依然喧腾是海吗翻攀海呀照亮2、⑴追求信念的路途坎坷遥远⑵执著追求3、⑴翻过山顶是我幻想成真正的必然,因而具有诱惑力⑵执著的追求变失望为希望4、①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②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5、略。
五、课外阅读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母亲新娘对比思念故国的情怀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教案-2、宗璞以极为精细的工笔,为我们绘写藤萝花独具美韵的风貌,以至那色泽、那神采、那气味都鲜明可感,画出你最欣赏的佳句,按照我欣赏的佳句是,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这样写的好处在于的句式说话。
三、合作释疑3、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
联系背景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从哪个语句能够捕捉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5、文章从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开篇而以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收墨,除首尾衔接、结构严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在内涵意脉上又有什么联系呢?四、课内精读1、按原文填空:这里春红已,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的、的藤萝,花朵儿一串着一串,一朵着一朵,彼此着着,好不活泼热闹!2、先根据意思填词,然后用该词造句:⑴忍不住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遗恨,不称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②但花朵从来都稀落③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④好像在试探什么⑤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A、③②④①⑤B、②③①⑤④C、③②⑤④①D、②③①④⑤五、拓展延伸《雪花赞》①穿过阴沉沉的云层,柳絮般的雪花被朔风裹挟着,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漫天是飞舞的雪花,遍地是晶莹的积雪。
这时,倘若你有兴趣出去走几步,那么你的头上、肩上准能披上一块绣满了雪花的洁白纱巾,你的眼前会自然地涌现忽如一夜春风来,的银装素裹的美景。
一股赞美之情会油然而生,真美啊,雪花!②雪花是那样的洁白,她是白的精灵!她是纯洁的,容不得半点肮脏的东西。
人们常用琼花碎玉,冰肌玉骨来形容她的纯和美,这可一点也不过分。
③自然,和那雍容的牡丹,清雅的水仙,火红的石榴花相比,雪花的美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雪花却有自己的风格。
她做出了贡献,从不居功,从不炫耀,她从高空中落下来,使尽全部力量去杀死病菌害虫,悄悄地充当庄稼的卫士,太阳升起后,她又无声地融化了,渗进了土地,滋润着花草树木,哺育着庄稼的幼苗,催促着春姑娘的到来。
④雪花是纯洁的,朴实的,又是坚毅的、无私的。
⑤当第一片雪花落在地上时,她马上就融化了,但接着第二片、第三片一片接着一片,前赴后继,大地终于被雪花的毅力折服了。
一片雪花的厚度只能用微米计算,那么一寸积雪该包含多少片雪花呢?算出来恐怕是个惊人的数目,正因为难以计算的雪花不断降落下来,才装扮出一个银色的新世界。
⑥雪花,你是美丽的花,你是品质高尚的花。
纯洁、朴实、坚毅、无私,是雪花的品质,也是中国人民的品质啊!当我赞美雪花的时候,我自然想起了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祖国文明的人民比雪花更美、更高尚。
1、解释下面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⑴银装素裹: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前赴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④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3、文中画线的悄悄与无声,如果分别改用勇敢与迅速,好不好?为什么?4、A、第①段横线上应填,该句出自唐朝诗人写的。
B、请再写出你知道的与雪有关的诗句两条,可以多写。
⑴,。
⑵,。
5、能揭示本文中心的一句是()A、雪花是纯洁的、朴实的,又是坚毅的、无私的。
B、雪花,你是美丽的花,你是品质高尚的花。
C、她(雪花)做出了贡献,从不居功,从不炫耀。
D、创造了祖国文明的人民比雪花更美、更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