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上9-15课知识提纲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第一课中国早期人来的代表——北京人1、元谋人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工具和生产生活方式、地位。

2、北京人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发现过程(1929年,裴文中)、外形特征、使用工具和生产生活、社会组织、北京人遗址意义、石器的种类、火的用途、火使用的历史意义。

3、山顶洞人距今年代、发现地点、使用工具和生产生活、社会组织。

第二课原是农耕生活1、世界上最早种植稻粟黍的国家是哪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2、河姆渡人生活年代、发现地点、代表类型、房屋建筑和优点、生产工具、种植农作物、畜牧业、手工业。

3、半坡居民生活年代、发现地点、代表类型、房屋建筑和优点、生产工具、种植农作物、畜牧业、手工业。

第三课远古传说1、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的时间、典型部落、炎黄战争的地点、炎黄对战蚩尤的地点、人文初祖。

2、炎帝是发明、黄帝发明、黄帝时期的发明。

3、尧舜禹禅让制的含义、实质、特点。

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1、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亡国之君、国家机构、统治中心、二里头遗址(了解知道是夏朝的)。

2、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亡国之君、巩固政权措施、武王伐纣决战地点。

3、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亡国之君、重要事件。

4、分封制的目的、原则、对象、权利、义务、作用、等级、等级特点。

5、东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第五课青铜器的甲骨文1、青铜器的用途、铸造技术、司母戊鼎的地位。

2、甲骨文的定义、发现、地位、造字方法。

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1、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王室衰微的原因(分封制瓦解的原因)、王室衰微的表现。

3、诸侯争霸的原因、口号、霸主、影响、实质;齐桓公率先称霸的原因、标志。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战国七雄地理位置、兼并战争的特点、影响、著名战役。

2、商鞅变法的原因、时间、人物、内容、作用、启示。

3、都江堰建造时间、人物、结构、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9-18课)中华书局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9-18课)中华书局版

第九课、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必背)一、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皇帝。

二、秦始皇巩固大统一的措施:1.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管理国家事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三公之下设九卿。

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

意义: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正式成立,从此历代的封建王朝都沿用了这个制度。

2.在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在全国通行秦半两)、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在交通上,车同轨、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加强了对全国的军事控制。

4.在思想文化方面:书同文(统一文字),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的文化出现断层现象。

5.在军事上,北击匈奴(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大军把匈奴赶到大青山以北)、修筑长城(万里长城,西起临兆,东至辽东。

万里长城的修建有利于民族的和平,对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也起到了保护作用)、南征越族、修建灵渠。

三、秦朝的疆域:四至(东至大海、西至今甘肃西南部和云南北部、南至南海和越南北部、北至长城一带)第十课、秦朝的速亡和西汉王朝的建立一、秦朝的灭亡(必背)1.秦朝只存在了14年,推翻秦朝统治的人是刘邦。

2.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陈涉吴广起义(必背)(大泽乡起义)起义的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直接原因:陈胜、吴广戍边误期起义: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陈建立张楚政权;结果失败。

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二、楚汉之争(必背)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的战争,称为“楚汉之争”,刘邦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善于用人得民心。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背诵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背诵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背诵提纲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他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1、人类定居的根本原因是: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远古的传说三、“人文始祖”:(神农氏)、(轩辕氏),海内外华人以自称。

六、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1、传说有后人附会或夸张的成分,不能全部信以为真。

但它能帮助我们复原默写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是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反映。

2、史实是经过考古资料证实的。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1、建立:约年,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启开创世袭制)▲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和等分封到各地,授予管理和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必须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3)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一、青铜器(3)迄今世界上出土的的青铜器是的司母戊鼎二、甲骨文1、含义:甲骨文是时期刻写在和牛、羊等上的文字。

2、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3、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4、特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二、商鞅变法1、原因:①根本原因:战国时期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②政治原因: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

③军事原因: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以求,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时期(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得到的支持)4、在各国变法中,秦国的是最有成效的。

:。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是皇帝。

中央机构设有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事物),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郡县制。

3、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

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防御匈奴。

4、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达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预习提纲一、秦灭六国1.原因:①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顺应民心;③商鞅变法后实力超群;④嬴政重用人才。

2.时间:公元前230年开始灭六国——年建立秦朝3.人物:4.顺序:秦先后攻灭、、、、、5.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6.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局面;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最高统治者:称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府:设、、,分管、军事和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地方政府: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长或县令。

郡县制的意义: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的基本模式。

4.影响: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文化上:统一文字,把作为通用全国的文字。

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2. 经济上:①统一货币,为。

②统一制度,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3.加强交通:①陆路:——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②水路:开凿,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4.长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西起东到,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西汉时期,人们就懂得了造纸的方法。

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

2、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

3、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

发明了“麻沸散”,还创造了“五禽戏”。

4、西汉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著有《史记》一书。

5、《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专体通史。

6、道教: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7、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8、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因此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得以传播。

9、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时,佛经运到洛阳,得到统治阶级的扶持,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预习提纲一、造纸术的发明1.书写材料的变化:龟甲、兽骨→→竹木简→→帛→→纸字体的变化:→→金文/铭文→→大篆→→→→→→行书、楷书、草书2. 世界上的纸:西汉时期,人们已懂得了造纸的方法,用麻造纸3. 造纸术(蔡侯纸):时间: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4.造纸术传播的影响: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②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张仲景和华佗医学领域人物张仲景—“医圣”华佗时期东汉末年东汉末年成就《伤寒杂病论》“治未病”原理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针灸、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三、历史巨著《史记》1.作者:西汉时期,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2.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3.价值:《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4.特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学: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四、道教和佛教宗教领域教派道教佛教创立时间末年公元前世纪人物张陵等(释迦摩尼)传入中国中国本土宗教两汉时期科技文化昌盛的原因:①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知识点提纲 新人教版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知识点提纲 新人教版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提纲新人教版第1课: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

2、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3、懂得爱美、人工取火,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的远古人类是山顶洞人。

第2课:1、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距今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原始居民。

2、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是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发现于陕西西安的半坡原始居民。

3、建造干栏式房屋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人;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子。

第3课:1、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_。

他的功劳是建宫室,制衣裳,教挖井、造舟车。

海外华人常自豪地自称为炎黄子孙。

2、传说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先后还有尧、舜、禹。

历史上把当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或制度,叫做禅让制。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

其建立者是禹,它的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

第4课:1、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商朝时,盘庚将都城迁到殷。

3、牧野大战中商朝被周武王灭亡。

西周实行分封制,即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5、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建立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都城在镐京。

第5课:1、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在商代。

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2、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中国。

第6课: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奠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城濮之战。

3、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

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大败。

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了。

5、“纸上谈兵”故事来自于长平之战。

“围魏救赵”指的战役桂陵之战。

第7课:1、出现铁农具是在春秋时期,到战国时,铁农具得到推广。

2、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15课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15课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第9课秦统一中国1 秦灭六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秦王嬴政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时间: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影响: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地方:建立郡县制。

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意义: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 巩固统一的措施(1)统一文字:李斯等人统一文字为小篆。

(2)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3)统一度量衡(4)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5)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4、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1秦的暴政(1)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赋税;(3)残酷的刑法;(4)秦二世更加残暴根本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直接原因:戍边遇雨误期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大泽乡领导人:陈胜、吴广经过:大泽乡起义→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害。

结果:起义军被镇压下来,陈胜、吴广被杀害。

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它沉重的打击了秦朝的统治,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刘邦项羽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军队分别对秦军作战。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

刘邦则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4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七年级上册历史9课知识点框架

七年级上册历史9课知识点框架

七年级上册历史9课知识点框架第一课:人类的起源
1.了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
2.掌握不同人类种类的特征;
3.理解人类智力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第二课:文明的起源
1.探究农业和手工业的起源;
2.认识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文明;
3.了解古代文明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第三课:青铜时代
1.明白青铜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2.了解青铜文明所创造的文化遗产;
3.认识青铜铸造和商业交流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第四课:古代中国
1.掌握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2.了解早期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3.认识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课:古希腊
1.了解古希腊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
2.掌握古希腊的艺术、哲学和科学成就;
3.理解古希腊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第六课:古罗马
1.了解古罗马的政治、法律和社会制度;
2.掌握古罗马的艺术、建筑和科学成就;
3.认识古罗马对现代世界的重要影响。

第七课:中世纪
1.探究中世纪的文化和文明;
2.了解欧洲中世纪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3.认识中世纪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第八课:文艺复兴
1.理解文艺复兴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认识文艺复兴时期对艺术和文化的推动;
3.了解文艺复兴对现代世界的影响和启示。

第九课:宗教改革
1.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
2.认识宗教改革对欧洲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3.理解宗教改革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启示。

以上为七年级上册历史9课知识点框架,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并对现代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秦汉时期9-15课重难点归纳课程标准要求·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了解“文景之治”,知道双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知道佛教的传人和道教的产生。

重难点考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对他的评价;秦的暴政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关系。

文景之治的措施与治国思想;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与评价;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汉朝对西域的管辖;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影响;两汉在科技、医学、史学、宗教方面的成就与发展。

要求:提纲要结合课本复习,多读多背。

★为必须背会并默写下来。

秦始皇的统一★一、秦朝建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①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对皇帝负责;③在地方实行郡县制;2.经济:①统一文字②统一货币③统一度量衡(A、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来又推广更为简单的隶书。

B、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

)③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3.思想: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只留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4.军事上:①北伐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②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三、措施的作用:1.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2.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3.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4.拓展了中国的疆域,秦朝成为世界上的大国。

四、评价秦始皇:1、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3、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4、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

5、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残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秦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一、秦的暴政:暴政的表现:①繁重的徭役; ②沉重的赋税; ③残酷的刑法; ④秦二世更加残暴二、陈胜、吴广起义:1.原因:①根本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②直接原因:戍边遇雨误期2.基本情况:①时间:公元前209年②地点:大泽乡③领导人:陈胜、吴广④经过:大泽乡起义→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害。

⑤结果:起义军被镇压下来,陈胜、吴广被杀害。

★2.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它沉重的打击了秦朝的统治,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刘邦项羽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军队分别对秦军作战。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

刘邦则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四、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1.概念: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2.刘胜项败的原因: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最终,刘邦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二、休养生息政策1.概念:在社会大动荡和战争后,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恢复经济,注重生产,稳定政治缓和社会矛盾来巩固统治的政策。

(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2.汉高祖的措施: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解甲归田、释奴为民、轻徭薄赋)3.影响: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吕后执政)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的措施: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景帝把田赋由十五税一降到了三十税一。

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文景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府库充盈。

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1.措施:①政治: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的权利和封地。

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官吏和豪强;确立察举制,鼓励推荐人才,建立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②思想: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③文化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五经》为教材)儒士可以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④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漠北战役)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⑤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2.影响: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二、评价汉武帝:1.总体评价: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西汉出现了大一统局面,进入鼎盛时期,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

2.汉武帝的成就表现:①政治上:鼓励推荐人才,建立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的制度,还亲自考察;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②经济上:把铸币、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发行五铢钱;平抑物价。

还重视兴修水利,亲治黄河,推行进步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③军事上:打败了北方的强敌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命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为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④思想文化上: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长安设立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为历代帝王所推崇,对中国影响深远。

⑤汉武帝的过失是好大喜功。

连年征战,耗费巨额钱财,大肆征兵、征税给人民带来痛苦。

东汉的兴衰★一、东汉的建立时间公元25年,建立者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二、光武中兴★1.措施:①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光武中兴(概念):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表现: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

②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2影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皇权衰弱、朝政混乱、东汉衰亡)四、黄巾起义(起义者头绑黄巾,被称为“黄巾”)1、基本情况①时间:184年②领导者:张角③创立组织:太平道④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⑤结果:起义9个月后被镇压。

2.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五、拓展延伸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思考:古代盛世局面都有哪些共同特点?盛世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盛世或治世一般都有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国力增强等特点。

原因也大多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发展生产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虚心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等。

西方文化的交流一、张骞通西域1.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①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②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加强同西域的联系。

★2.影响:沟通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加强了汉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为西域各国归属汉朝管辖奠定了基础。

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路线:①是一条横穿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陆上丝绸之路)②另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海上丝绸之路)★三、丝绸之路的作用: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四、汉朝对西域的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是丝绸之路畅通的保证),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

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恢复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并经营西域30年,进一步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造纸术的发明1.最早的纸: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西汉麻纸)2.蔡伦造纸: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用植物纤维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称为蔡侯纸)★3.蔡伦纸优点:因为材料易得、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4.造纸术的影响: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和文化的传播。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2.华佗:东汉末年的名医,发明了“麻沸散”,便于实施外科手术;创造出“五禽戏”,帮助人们用来强健身体。

被后世尊为“神医”三、历史巨著《史记》★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他的实录精神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文辞优美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

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2、佛教:①产生: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②教义: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

③传入我国: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