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合集下载

实验室生物安全与个人防护

实验室生物安全与个人防护
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国务院发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 理条例》中要求,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 安全防护水平不同,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 级和四级。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 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 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
1、 手套应在实验室工作时使用。 2、在接触感染性物质 (血液、体液、分泌液、渗出液、以
及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必须使用合适的手套以保 护工作人员避免受到污染物溅出或生物污染的事故所造成 的损害。 3、手套被污染,应该尽可能早的脱下,消毒后丢弃。 4、手套应按所从事操作的性质符合舒适、灵活、握牢、耐 磨、耐扎和耐撕的要求,并应对所涉及的危险提供足够的 防护。 5、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手套选择、使用前及使用后的配 戴及摘 除等培训。 6、一次性手套不得重复使用。 7、一次性手套必须先消毒后丢弃。
触感染性材料; ▪ 皮肤虽然完整无破损,但大面积或长时间
(几分钟或更长)接触感染性材料
(二)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
WHO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认为,在为病人提供 医疗服务时,无论是病人还是病人的血液和体液, 也不论他们是阳性还是阴性,都应当作为具有潜 在性传染性加以防护。
检验人员自我防护的主要内容
手套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8)2008.12.26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346-2004)2004.9.1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33-2002)2003.8.1

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

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感染事故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提出 实验室生物安全发展的主要事件
历史
1941年美国发生74例实验室相关的吸入性布
氏杆菌感染事故
1949年 222 个病毒实验室中83%没有防护 1976年英国某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体检 时发现结核菌感染者比其他人员高5倍 1978年英国报告一个商业洗衣房因清洗来 自一Q热实验室的内衣裤及外衣时发生6例 雇员和1例参观者感染Q热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现状
国内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

尚没有建立系统的实验室标准操作规范; 尚没有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机制; 无实验室生物安全学术交流和有专业学术 期刊,人员培训不系统、不规范;

生物安全柜没有广泛使用,有相当一部分
实验室使用超净工作台。
实验室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
缺乏有效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价体系
1980年以前的实验室感染事故的特点

大多数感染的原因不明确
80% 是不明原因的感染。 20% 感染的原因是明确的。
实验室感染事故
近期实验室感染事故的特点
同一实验室的交叉污染 实验操作失误导致感染 违规操作导致感染

WHO 研究人员
病原体
地点
时间
如何感染
SARS-CoV SARS-CoV SARS-CoV West Nile Virus Meningococ cal Disease Vaccinia virus
―非典” 给我们留下的教训与思考:
丛玉隆教授在健康报上撰文说:“过去, 中国检验界在学科建设的理念上,更多的是
重视质量管理,相对忽视生物安全管理……
在与SARS的斗争中,我国医疗机构的检验人
员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相关规范与标准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相关规范与标准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相关规范与标准第一篇: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相关规范与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相关规范与标准近几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部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规范与标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就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相关规范与标准作一简要叙述,供大家参考。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2004年11月12日,国务院发布第424号国务院令,公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条例分为七章:总则、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实验室的设立与管理、实验室感染控制、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共72条。

该条例颁布后,农业部和卫生部相继出台了配套文件。

农业部文件包括《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输包装规范》和《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

卫生部文件包括《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2、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配套文件《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380号国务院令)已于2003年6月4日国务院第十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条例分总则、医疗废物管理的一般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共7章57条。

条例适用于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

根据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检举和控告。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卫生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了《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

卫生部颁布实施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年8月14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

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了《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环发[2003]188号)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环发[2003]206号)。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_理解与实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_理解与实施

3.4~3.5
一、 如何确保风险评估的准确和可行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制定过程中一定 要符合国家、国际有关标准和已经取得的共识,借鉴已经取得的经验。2008年2月欧 洲标准化委员会发布实施了目前国际上第一个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标准——《实 验室生物风险管理标准》(CWA 15793),该标准归纳出风险管理的16个要素,包 括生物风险管理体系、风险评估、生物因子和毒素目录信息、一般安全、个人和能力、 良好微生物操作技术、防护服和个人防护设备、人员因素、健康、应急反应和跟进计 划、事件调查、设备的物理要求、设备和维护、消毒灭菌、运输程序、安保等。 二、风险评估报告的结果须经过审批程序,审批是对评估结果的论证。根据《国务院病 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 实验室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从事高 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符合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保证生 物安全和操作者人身安全的要求,并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 证;经论证可行的,方可使用。”“第二十八条 对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 病原微生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从事相关实验活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 门和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病原学、免疫学、检验医学、流行病学、 预防兽医学、环境保护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 安全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承担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设 立与运行的生物安全评估和技术咨询、论证工作。”
实验室会由于工作条件、人员变化等方面的变化而发生条件改变, 安全风险的来源和程度会随之变化,要及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进 行适时重新评估,以保证风险评估报告的及时性,同时保证有关管理 规程、标准操作程序的可行性。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是一较为涉及方面广,系统、复杂的工 作,包括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实验室实验活动风险评估、设施设备 安全风险评估、人员健康监测等多方面内容。针对病原微生物评估, 其评估内容基本包括一般生物学特征概述、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剂 量、感染途径及潜在暴露结果、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被操作微 生物的浓度和剂量的影响、自然宿主和易感人群、实验动物研究、实 验室感染或医院内感染信息、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评估、重组DNA操 作可能会扩大的宿主范围、预防和治疗措施、人员安全状况评估、评 估结论等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 业标准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总则
n 本标准规定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 全防护的基本原则、实验室的分级、各级实验 室的基本要求。本标准为最低要求。
n 本标准适用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保健、 科研机构。
此类实验室还应同时符合国家其他相关规定的要求。
PPT文档演模板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定义
n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 及其毒素时,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使用个体防护装置、 严格遵从标准化的工作及操作程序和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 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确保周围 环境不受其污染。
PPT文档演模板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微生物危害评估
当建设使用传染性或有潜在传染性材料的实验室前,必须进行 微生物危害评估。应依据传染性微生物致病能力的程度、传播途径、 稳定性、感染剂量、操作时的浓度和规模、实验对象的来源、是否 有动物实验数据、是否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等诸因素进行微生 物危害评估。 n 通过微生物危害评估确定对象微生物应在哪一级的生物安全防 护实验室中进行操作 n 根据危害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实验室管理制度和 紧急事故处理办法,必须形成书面文件并严格遵守执行。
n 2.4 危害等级Ⅳ 能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
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 或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病原体。
PPT文档演模板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
n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内容包括安全设备、个体防护装置和措 施(一级屏障),实验室的特殊设计和建设要求(二级屏障), 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及规程。

最新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ppt课件

最新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ppt课件

▪ 样本的转送和发放
生物危险Ⅲ级
▪ 样品从一个实验室转送到另外一个实验室,必须是血清或血浆, 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能用全血。
▪ 且需置于带有盖帽的试管内,防止样品流出,试管上应有明显的 标记。清楚地标记为感染性材料(按所在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 级别标明相同的级别)。
▪ 感染性材料必须放在密闭的管子中,再放入含有足够吸水材料的生物危 险管中,以防泄漏。将试管放入专门带盖的容器内,容器的材料要易于 消毒处理,在所放试剂管周围上下均垫有软性物质,以免破碎,容器外 表有HIV检测专用字样。如果路程较远或者气候炎热时,盛有样本的容 器应至于4℃以下转运
CLASS III生物安全柜
➢ 全封闭的、气密结构的通风柜
➢ 通过与柜体联结的橡胶手套进 行操作;柜内保持至少120Pa的负 压(0.50wg);供气通过HEPA抽入 内;外排的气流经过双层HEPA过 滤或经HEPA后再经燃烧处理。
管理制度
实验室内设置和准入
在主实验室内应合理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非实验有关人员和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 实验室工作人员、外来合作者、进修和学习人员在进入 实验室及其岗位之前必须经过实验室主任的批准
从注射器取下。
❖ 用过的针头必须直接放入防穿透的容器中。
❖ 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入厚壁容器中并运送到特定区域消毒,最
好进行高压消毒
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特殊微生物操作规程 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 (如乙型肝炎疫苗, 卡介苗等) 必要时收集从事危险性工作人员的本底血清
➢ 严格执行实验室工作人员年度采血检测 HIV 抗体和备案 制度。每半年进行一次 HIV 抗体检测,并保留样品
沙门氏菌 HIV 血清学检测 志贺氏菌
设计和建造的特殊要求

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详解

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详解
⑥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管理制度
⑦传染病病原体报告制度。 ⑧防火、防电、防意外事故管理制度 ⑨尖锐器具安全使用制度 ⑩实验室医疗废弃物处理制度
返回节目录
当前35页,共148页,星期一。
四、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构成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三要素: • 工作人员、硬件和软件 • 人是核心要素,又是最宝贵的要素 • 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
(第三版)
当前14页,共148页,星期一。
(二)我国有关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1. 我国有关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3)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当前15页,共148页,星期一。
2.我国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标准和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489-2008)、《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GB197812005/ISO15190)、《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
当前40页,共148页,星期一。
一、生物因子风险程度分级
Ⅲ级风险: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 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 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
Ⅳ级风险:
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 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 动物,或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病原体。
当前10页,共148页,星期一。
(二)化学危害源
化学危害源主要指在临床实验室的操作过程中所使 用的危险性化学品引起的危害。包括:
易燃性化学品、易爆性化学品、腐蚀性化学品、强 酸性化学品、有毒性化学品、有害性化学品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

WSWS/T 442—2024代替 WS/T 442—2014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Guidelin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biosafety2024-04-02发布2024-09-01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 (3)5 临床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 (5)6 临床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 (5)7 临床实验室管理要求 (7)附录A(资料性)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参考示例 (15)附录B (规范性)临床实验室良好工作行为规范 (21)附录C(资料性)临床实验室生物危险物质溢洒处理 (23)附录D(规范性)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个体防护装备选用原则 (26)参考文献 (28)前言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代替WS/T 442—2014《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与WS/T 442—2014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2);——在术语和定义中增加了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清洁、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准则、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利益相关方(见3);——增加了附录A《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参考示例》、附录D《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个体防护装备选用原则》(见附录A、附录D);——删除了术语中生物因子、高效空气过滤器、危险识别(见2014年版的3);——删除了第五章《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附录C《生物安全柜使用、维护及校验》和本标准于2014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设备和管理等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二级的临床实验室(简称“实验室”),不适用于生物安全三级和四级实验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是确保实验室工 作人员不与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直接 接触的一级屏障。
生物安全柜是最重要的安全设备,形成最 主要的防护屏障。实验室应按要求分别配 备Ⅰ、Ⅱ、Ⅲ级生物安全柜。所有可能使 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溅出或产生气溶胶的 操作,除实际上不可实施外,都必须在生 物安全柜内进行。不得用超净工作台代替

第一类,不引起健康成年人疾病 第二类,可通过破损皮肤、消化道及粘膜暴露等方式引起 人类疾病 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 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2.1 危害等级I
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 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 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 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确保周围
环境不受其污染。
微生物危害评估
当建设使用传染性或有潜在传染性材料的实验室前,必须进行 微生物危害评估。应依据传染性微生物致病能力的程度、传播途径、 稳定性、感染剂量、操作时的浓度和规模、实验对象的来源、是否 有动物实验数据、是否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等诸因素进行微生 物危害评估。 通过微生物危害评估确定对象微生物应在哪一级的生物安全防 护实验室中进行操作
护服、防毒面具、安全眼镜或眼罩。
生物安全柜
生物安全柜(biosafety cabinet) 处理危险性微生物时所用的箱型空气净化 安全装置。
I类生物安全柜(class I biosafety cabinet)
至少装置一个高效空气过滤器对排气进行净 化,工作时柜正面玻璃推拉窗打开一半,上部为 观察窗,下部为操作窗口。外部空气由操作窗吸 进,而不可能由操作窗口逸出。工作状态时保证 工作人员不受侵害,但不保证实验对象不受污染。
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
总则

本标准规定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 全防护的基本原则、实验室的分级、各级实验
室的基本要求。本标准为最低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保健、 科研机构。
此类实验室还应同时符合国家其他相关规定的要求。
定义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 及其毒素时,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使用个体防护装置、 严格遵从标准化的工作及操作程序和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

2.2 危害等级Ⅱ
美国CDC/NIH对微生物指导性分类

第三类,本土或外来的微生物,通过吸入途径暴露时可以造成严重或潜在 致死性疾病 第四类,可以引起严重且威胁生命的人类疾病,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或相 关的传播危险性不明的微生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3 危害等级Ⅲ
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 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 抗生素、抗寄生虫药物治疗的病原体。

4.2 生物安全水平分级:
根据操作的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和采取的防护措施,将生物安全 防护水平(biosafety level, BSL)分为4级,Ⅰ级防护水平最低,Ⅳ级 防护水平最高。以BSL-1、BSL-2、 BSL-3、 BSL-4表示实验室的相应 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一级屏障)
三、CLASS II 二级生物安全柜
CLASS II 级生物安全柜根据结构以及气流 分配不同主要是外排气流不同分为: A型:(30%排在室内 ) B型: B1 (70%接管道外排) B2 (100%接管道外排) B3 (30% 接管道外排)
CLASS II A 生物安全柜
由向下的气流和从开口处 向内进入的气流混合后部分经 HEPA 高效 过滤形成向下的气 流进入工作区,部分( 30% 气 流)经 HEPA 过滤后外排在室 内;
Ⅱ类生物安全柜 (class Ⅱ biosafety cabinet)
至少装置一个高效空气过滤器对排气进行净化, 工作空间为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无涡流的单向流空气。 工作时柜正面玻璃推拉窗打开一半,上部为观察窗, 下部为操作窗口。外部空气由操作窗吸进,而不可能 由操作窗口逸出。工作状态下遵守操作规程时既保证 工作人员不受侵害,又保证实验对象不受污染。

生物安全柜。
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一级屏障)

必要时实验室应配备其它安全设备,如设置配有排风净化装 置的排气罩等,或采用其它不使致病微生物逸出确保安全的
设备。

实验室所配备的离心机应在生物安全柜或其它安全设备中使 用,否则必须使用安全密封的专用离心杯。

必须给实验室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如个人防

允许经 HEPA 过滤的外排气 流在实验室内排放;
CLASS II B1生物安全柜

经过HEPA高效过滤的向 下气流大部分由未经污染的向 内进入的气流和循环气流组成
大部分被污染的向下的气流 (70%)通过专用的管道经 HEPA过滤后接管道外排至室 外;
CLASS II B2生物安全柜
来自实验室内或室外的经过 HEPA 过滤的向下气流 (即:向下的气流中没 有在安全柜内循环的气流); 所有向内进入的气流和向下的气流 均通过 HEPA 过滤后排到室外而不在柜 内循环,也不能排入实验室; 100% 接 管道外排。 所有的被污染的管道和气流通道都 在负压状态下或被直接外排的负 压管道 或气流管道所包围。 。

根据危害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实验室管理制度和 紧急事故处理办法,必须形成书面文件并严格遵守执行。

美国CDC/NIH对微生物指导性分类
Biosafety in Micro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Laboratories 4th Edition, May 1999

2.4 危害等级Ⅳ
能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 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 或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病原体。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内容包括安全设备、个体防护装置和措 施(一级屏障),实验室的特殊设计和建设要求(二级屏障), 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及规程。 应将每一特定实验室从立项、建设到使用维护的全过程中有关 生物安全防护综合措施的内容编入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手册中。 必须设有专职的生物安全负责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