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修改说明
给编辑部的修改说明范文

给编辑部的修改说明范文亲爱的编辑部小伙伴们:你们好呀!我是[你的名字/稿件作者名字],首先要感谢你们对我的稿件[稿件标题]的关注和初步审核。
我看了你们给的反馈,完全理解你们提出的那些修改建议,这就像大厨告诉我菜要怎么调整才更好吃一样,我已经摩拳擦掌准备按照你们的指示对稿件进行修改啦。
一、关于结构方面的修改。
你们提到文章结构有点松散,就像串珠子的时候线不够紧实。
我仔细想了想,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原本我想把各个观点一股脑儿地都呈现出来,结果就搞得有点乱。
我打算重新梳理一下逻辑顺序,就像给一群调皮的小动物排队一样,让每个段落都乖乖地待在它该在的位置。
我会把阐述主要问题的部分提前,这样读者一眼就能抓住重点,不至于在文章里像走迷宫似的转半天还摸不着头脑。
然后呢,相关的论据和解释就紧跟其后,像小跟班似的,一个挨着一个,整整齐齐的,让文章的论述更有条理,就像盖房子,先打好坚实的框架,这样整个建筑(文章)才能稳稳当当的。
二、语言风格的调整。
你们说语言风格有点过于正式,读起来像个老学究在讲课,不够生动活泼。
哈哈,这可太对了!我写的时候可能太想表现得专业了,结果把文章搞得像个穿着西装革履却在讲冷笑话的人,有点尴尬。
所以我决定给文章来个“大换装”,让它变得更接地气。
我会多使用一些口语化的表达,就像咱们平常聊天那样,轻松自然。
比如说,把那些文绉绉的长句子改成简单明了的短句,就像把复杂的大蛋糕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方便大家入口。
我还会加入一些有趣的比喻和幽默的小段子,让读者在看文章的时候能时不时地笑出声来,就像在看一场精彩的脱口秀表演,而不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
三、内容补充与删减。
你们指出有些地方内容阐述得不够详细,就像画一幅画,只勾勒了个大概轮廓,却没有好好地上色。
我已经发现这些“半成品”的部分啦,我会对那些关键的论点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就像考古学家挖掘宝藏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我会找更多的例子来支撑我的观点,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我的想法。
论文修改说明模版

XXX优化研究论文评阅后进行的修改,以及受到专家启发后,本人发现文中不妥之处,所进行的修改如下表:
表1 论文修改说明表
评阅者
序号
意见内容
修改内容或解释
页码
评
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专
家
1
1
格式不规范和内容错误,图表标注不规范。第二章中没有表3-1
1、修正第二章中的表名为表2-1;
P6
2
2、问题分析过于简单,没有数据支撑。
1、本文对于问题的分析主要基于访谈及自己工作实践,故缺乏数据支撑
P14-P15
3
评
阅
专
家
2
1
1、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文中格式、符号等方面存在问题
按照《2013年度毕业论文指导手册》对全文中的文字格式进行修正。
全文
2
3
作
者
自
评
1
对全文的图表进行统一标注,及图表格式修正
2
对全文的列举标号进行统一格式,一级标号为“1、”,二级标号为“(1)”,三级标号为“”。
3
对相关的图表加以具体解释
4
以上修改,不足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修改说明

修改说明
尊敬的贵刊编辑:
您好,文章已按贵刊要求做了修改,现将修改内容做如下说明:
1.文章作者信息、单位格式已按要求修改;
2.原文章中的分组按要求合并入一般资料;
3.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已按贵刊要求修改和添加;
4.评价标准和三线表按贵刊所给批注意见做了修改;
5.讨论部分按要求增加了院内制剂批号;
6.讨论内容按贵刊所给批注意见做了修改和完善,先引用他
人文献及报道,再引起下文对本人试验的讨论;
7.增加了贵刊的参考文献。
现将修改稿回寄,谢谢!。
(完整word版)稿件修改说明

稿件修改说明
尊敬的草业学报编辑部老师:
您们好!首先感谢各位老师和审稿老师辛勤的劳动及对本论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接到贵刊关于论文修改通知后,我们认真进行了分析和修改,如还有未尽事宜敬请与我联系。
修改意见1:补充近年国内外该领域研究进展,补充前言至900字左右。
我们已按照要求补充了近年国内外该领域研究进展,前言文字已在900字左右。
修改意见2:透光率如何测定?
已在正文1.3测定项目和方法中补充说明。
修改意见3:补充讨论,补充至1000字左右。
已对讨论进行了适当补充,字数已在1000字左右。
修改意见4:参考文献量太少,请补充至18条左右!
参考文献已补充到19条。
修改意见5:请补充2007-2008年草业学报文献3篇
我们已补充2007-2008年草业学报文献3篇,其中2008年2篇,2007年1篇。
关于修改稿件的说明申请

关于修改稿件的说明申请
尊敬的编辑部:
我是一名作者,已经将一份稿件提交给贵刊,但是在审稿过程中,发
现自己的文章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文章涉及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文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我特此向贵刊提出修改稿件的说明
申请,希望可以得到贵刊的理解和支持。
首先,我认为修改稿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文章的质量和意义,而不是
为了改变原先的意图和观点。
因此,我将尽我所能,针对审稿人提出
的问题和建议,对文章进行充分的修改和修订,尽量避免在文章中出
现歧义和模糊不清的观点。
其次,在修改稿件的过程中,我会积极参考和借鉴相关文献和专家的
意见,以确保所做的处理和修改具有充分的依据和合理性。
在这个过
程中,我也将充分尊重审稿人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分析和解决文章
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为了保证修改稿件的效果和质量,我将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
包括但不限于增减文字、修正结构和表述方式、添加和修改图表和数
据等等。
同时,我也将注重文章的整体效果和意义,加强对文献的完
整性和准确性的维护,力求使文章的阅读性和科学性达到最佳状态。
总之,我的修改稿件的说明申请是出于对文章质量的追求和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我将不遗余力地对稿件进行修改和处理,力求使文章的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达到最佳状态,并希望贵刊能够给我的修改申请一个公正、认真的评价和回应。
文章修改说明

文章修改说明文章修改说明尊敬的审稿专家,您好,我是《卷吸现象实验研究》一文的作者,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了此文,并对文章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根据这些意见,我对文章做了修改,改动之处在新的稿件正文中以红色标出。
本文将对这些审稿意见进行分类回复。
1. 掺混均匀性方面的问题:问题2改进燃烧区掺混均匀性的判别方法,制作新的温度探针,重做掺混均匀性实验,将测点数从1个增加到8个,具体方法如下所述。
问题3在先前的实验和本次的实验中,掺混均匀性实验和贫油熄火实验都是分开进行的,不会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具体实验过程如下所述。
问题4测量8个位置处的温度,定义不均匀系数,通过这个系数来量化凹腔内的温度分布均匀性。
具体实验结果如下所述。
重做掺混均匀性实验:如下图所示,将凹腔区燃烧温度的测点位置从1个增加到8个,采用安装有热电偶的陶瓷探针测量温度,通过旋转探针的轴,实现这8个位置处的温度测量。
在先前的实验和本次的实验中,都是先在侧壁面安装石英玻璃观察窗,调节主流状态至试验状态,驻涡燃烧室点火,逐渐减小油量,测得此状态下的贫油熄火油量;然后将观察窗更换为温度测量座,安装温度探针后,驻涡燃烧室重新点火,调节油量至略大于贫油熄火油量,测量燃烧区的温度。
此测量方法可以避免探针的稳焰作用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
掺混均匀性实验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在不同主流速度条件下,燃烧区温度分布的趋势相同,位置1、2、3处的温度较高,沿凹腔内漩涡的旋转方向,温度逐渐降低,位置4处的温度较低。
这是由于位置1、2、3距离燃料喷口较近,局部油气比较高,沿漩涡的旋转方向,局部油气比逐渐减小。
为定量分析燃烧区掺混的均匀性,计算凹腔内的平均温度T,定义不均匀性系数。
average结果如下表所示,随着主流速度的提高,T逐渐增加,不均匀性系数减小,在四个主流average速度条件下,不均匀性系数均小于5%,结果表明,凹腔内的掺混较为均匀,实验条件满足了测量原理对于掺混均匀性的要求。
文章修改说明怎么写

文章修改说明怎么写
文章修改说明怎么写?文章修改说明就是作者对自己修改过的地方进行说明,比如修改了哪些地方,修改这里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需要作者对所有评论进行有条不紊地逐条清晰回复,并且复制粘贴评论者的建议,随后附上你的回复,澄清问题或疑惑点。
推荐阅读:文章修改注意事项
下面也是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文章修改说明的相关范文和具体的格式,大家可以进行参考,如下:
尊敬的编辑您好:
首先,感谢您和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
根据您和专家的意见,逐一说明修改如下。
1.
2.
.
.
.
为了便于您的复审,现将修改部分用蓝色字体注释。
其他地方我完全接受您和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
再次感谢您和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并同时希望您在复审的过程中如再次发现不足之处请及时告知,并希望该文章能尽快发表。
再次感谢!
此致
敬礼!。
稿件201711121375修改说明

稿件201711121375修改说明尊敬的编辑部老师:您好!很高兴收到贵期刊的修改意见,在此对您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诚挚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针对这些意见,我们对论文进行了认真修改,具体说明如下。
修改意见:1、假设每个消费者至多购买一个单位的产品是否符合实际?这样的假设对研究结果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非常感谢审稿人的宝贵意见。
针对此修改意见,我们首先从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中寻找支持,同时针对此种假设的现实情况予以说明,最后针对消费者购买多于一个单位产品的现实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和说明。
1、在文献中,针对具体情况,假设“每个消费者至多购买一个单位的产品”非常常见,这一方面是基于现实的契合度,另一方面是基于模型计算难度的考虑。
比如,在与本文相关的网络外部性研究中,有大量的文献均基于“每个消费者至多购买一个单位的产品”这一假定,如(Baake & Boom, 2001; Cheng & Liu, 2012; Jing, 2007; Katz & Shapiro, 1985, 1986; Lambertini & Orsini, 2004; Navon, Shy, & Thisse, 1995; Pang & Etzion, 2012; Xie & Sirbu, 1995; 曹韫建& 顾新一, 2002; 潘晓军& 陈宏民, 2003; 赵映雪, 聂佳佳, & 代壮, 2017)。
因此,本文对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这一设定并不特殊。
2、本文的这种设定在现实生活中有大量对应的场景。
对于很多类型的产品,尤其是耐用品(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电视、冰箱、空调、汽车等)的消费并不会像快消品(此类产品一般相对廉价,属于“日用品”,另一个更重要的属性是产品“非耐用”,重复使用比率较高,例如食品,卫生用品等)一样,消费者在一次购买活动中并不会选择购买多于一件的相同(可替代性)产品,因此在短期内消费者只会购买一件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修改说明尊敬的审稿专家,您好,我是《卷吸现象实验研究》一文的作者,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了此文,并对文章提岀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根据这些意见,我对文章做了修改,改动之处在新的稿件正文中以红色标岀。
本文将对这些审稿意见进行分类回复。
1.掺混均匀性方面的问题:问题2改进燃烧区掺混均匀性的判别方法,制作新的温度探针,重做掺混均匀性实验,将测点数从1个增加到8个,具体方法如下所述。
问题3在先前的实验和本次的实验中,掺混均匀性实验和贫汕熄火实验都是分开进行的,不会对测量结果适成影响,具体实验过程如下所述。
问题4测量8个位置处的温度,左义不均匀系数,通过这个系数来量化凹腔内的温度分布均匀性。
具体实验结果如下所述。
重做掺混均匀性实验:如下图所示,将凹腔区撚烧温度的测点位巻从1个增加到8个,采用安装有热电偶的陶瓷探针测量温度,通过旋转探针的轴,实现这8个位置处的温度测虽:。
在先前的实验和本次的实验中,都是先在侧壁而安装石英玻璃观察窗,调节主流状态至试验状态,驻涡燃烧室点火,逐渐减小油量,测得此状态下的贫汕熄火汕量;然后将观察窗更换为温度测量座,安装温度探针后,驻涡燃烧室重新点火,调右油量至略大于贫油熄火油量,测量燃烧区的温度。
此测量方法可以避免探针的稳焰作用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
〜图〜掺混均匀性实验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在不同主流速度条件下,燃烧区温度分布的趋势相同,位置1、2、3处的温度较髙,沿凹腔内漩涡的旋转方向,温度逐渐降低,位置4处的温度较低。
这是由于位宜1、2、3距离燃料喷口较近,局部油气比较高,沿漩涡的旋转方向,局部油气比逐渐减小。
〜图〜为怎量分析燃烧区掺混的均匀性,计算凹腔内的平均温度肚义不均匀性系数0。
结果如下表所示,随着主流速度的提高,几“軒逐渐增加,不均匀性系数减小,在四个主流速度条件下,不均匀性系数均小于5%,结果表明,凹腔内的掺混较为均匀,实验条件满足了测量原理对于掺混均匀性的要求。
〜衣~2.实验的不确定性分析:问题1增加不确左性分析,分析中将考虑以下因素对卷吸量测量不确左性的影响:测量装宜的精度、燃烧区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燃烧区平均温度低于理论熄火温度。
根据误差分析方法,对于间接测量的量Y,英表达式为Y=,则间接测量量Y的相对误差可以表示为:竺=Y取主流速度为50nVs的状态进行分析:先仅考虑测量装置精度的影响,主流空气流量和燃油流量的测量精度为0.5%,计算得到油气比的精度:考虑燃烧区温度分布不均匀性的影响,如前所述,燃烧区温度分布不均匀性系数0为3.0%,测温用热电偶的精度为1%,得到油气比的实际精度:考虑燃烧区平均温度低于理论熄火温度,如前所述,平均温度7:“輕为1342K,与甲烷理论熄火温度1543K相比,相差201K,温差与理论温度之比为13%,计算得到卷吸比例的测量精度: 用类似方法,可得到其他状态下的测量精度,最低的为18%。
本次分析中,用燃饶区平均温度与理论燃烧温度的差值来分析误差。
实际上,燃烧区平均温度低于理论熄火温度,部分原因是由于燃烧室的热损失导致测得的燃烧区温度偏低,而这个因素不影响卷吸量及卷吸比例的计算,因此,实际的测量精度髙于上述精度。
各参数的精度如下表所示。
3.图8的问题:问题6图8如下所示,在先前的研究中,每个通道高度条件下,选择5-6个主流速度进行实验研究。
上次的数据处理完成后,发现曲线有交叉,认为是实验不确左性导致的,没有重做实验。
本次稿件修改时,重做了图8涉及的所有实验。
本次试验的主流速度范伟I提髙到90m/s, 方案1和方案2的曲线没有交叉,具体实验结果如下。
问题7这是由于实验的主流速度范国较小,如增大的趋势不明显,增大实验范用后,变化的趋势较为明显,具体结果如下。
问题8这是由于实验点较少,重做实验,增加数据点后,从结果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2 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英他试验方案的变化规律也是一致的,具体结果如下。
问题9上次实验时,每个髙度方案只选择5・6个主流速度进行实验研究。
本次重做实验时,增加了数据点的个数和扩大了主流速度的范囤,具体结果如下。
在凹腔不进气、且无主流稳泄器条件下,重做卷吸量实验。
将每个通道髙度下的主流速度范国都扩大到20-90m/s,数据点都增加到10个以上。
另外,为使各高度方案的间隔较为一致,增加了实验方案力=17・8〃〃小重做实验和上次实验的结果对比如下所示。
并将每个实验方案的结果都分开对比,可看岀.两次实验的结果基本一〜图〜本次数据处理过程中,发现原来的数据处理程序存在错误,汁算无凹腔进气条件下的上j值时,g计算正确,而上—计算时单位换算出错,原结果少乘以系数3・匕^main ^n\ain 部分需要更换的图和更换后的图如下所列。
4.变化原因分析:问题5a.图8的原因分析不采用稳左器时的结果如下图所示,随着主流速度的增大,卷吸量和卷吸比例都增大。
这是由于主流气体流过凹腔时,存在剪切层,随着主流速度的增大,速度梯度增大,剪切应力增大,导致主流对凹腔的影响增大,凹腔卷吸量和卷吸比例增大。
相同主流速度条件下,随着主流通道髙度的减小,卷吸疑和卷吸比例都增大。
这是由于通道高度减小时,在速度相同的条件下,主流的湍流强度增加,主流空气与凹腔空气的相互作用增强,凹腔卷吸量增大。
另外,主流通道髙度减小时,主流流量减小,所以卷吸比例增大。
〜图〜b.图9的原因分析图9所下所示,采用小堵塞比稳左器时,随着主流速度的增大,卷吸比例增大。
原因与无稳左器时的一样。
采用大堵塞比稳定器时,随着主流速度的增大,卷吸比例先增大后减下。
这是由于大堵塞比稳泄器后方的区域较大,这个区域也存在卷吸,当主流速度较大时,会导致凹腔区域的卷吸比例减小。
当堵塞比相同时,V型稳泄器的卷吸比例比U型稳左器的大。
这是由于V型稳立器与主流速度方向有一个夹角,有利于主流空气进入到凹腔内。
问题10本次修改增加了卷吸量随主流速度的变化示意图,如下图a所示,对比分析有利于解释变化的原因。
当没有凹腔进气时,随着主流速度的增大,卷吸量和卷吸比都增大。
当有凹腔进气时,随着主流速度的增大,卷吸量增大,卷吸比减小。
这是由于自然卷吸和凹腔射流卷吸随主流速度的变化规律不一致。
对于自然卷吸,随着主流速度的增加,卷吸的影响增强,卷吸比增加。
而对于凹腔射流卷吸,随着主流速度的增加,凹腔与主流的动量比减小,卷吸比减小。
没有凹腔进气时,仅存在自然卷吸作用,从而卷吸比随主流速度增加而增大。
而有凹腔进气时,存在自然卷吸和射流卷吸作用,在两种作用的共同影响下,卷吸比随主流速度的增大而减小。
〜图〜5.图12和图13的问题:问题11图12.a和图12.b如下所列。
以凹腔进气速度为横坐标,作图如下。
可以看出,当凹腔进气速度小于7m/s时,卷吸比变化较小,大于7m/s时,变化较大。
本文研究的燃烧室结构是接近工程实际运用的结构形式,结构如下图所示,凹腔进气通过三排孔进入燃烧区,凹腔进气在参与燃烧之前可以起到冷却壁而的作用。
由于凹腔进气是贴着壁而进入燃烧区,随着凹腔进气速度的增大,壁而附近区域和凹腔内部区域的气流速度差异增大,凹腔内部的掺混均匀性较难保证。
因此,没有在更髙的凹腔进气速度条件下开展实验。
〜图〜问题12原文中的图12・b如下所列,凹腔进气速度是llnVs0在上次的实验中,最大的进气速度是12nVs,本文将这个结果列于下方。
从图中可以看出,匕品=36.8加/£也显示了不一样的趋势。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作者未能确立。
〜图〜问题13图13.a如下所列。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36.8/n/5条件下,匕如= 3m/y和4m/s这两个数据点较为异常。
检查原始数据,未发现异常。
这两个点异常的原因作者未能找到,可能是实验中某些偶然因素导致的。
本次处理将这两个点删除,处理后的图如下所列。
问题14从上图中,可以看岀,在相同主流速度条件下,凹腔未进气时的卷吸比例高于某些凹腔进气速度条件下的,可以表明自然卷吸在某些条件下占有优势。
匕罰和43.5m/s 条件下,凹腔进气速度对卷吸比例的影响如下所示,当凹腔进气速度较小时,自然卷吸的影响大于射流卷吸的。
原文中将实验结果与参考文献13的进行对比确实是不恰当的,谢谢指出,新的稿件中已将此部分内容删除。
关于实验数据,本次重做了掺混均匀性实验和部分卷吸量实验。
由于有上文中所述的考虑,所以没有在更高凹腔进气速度条件下,开展新的实验。
问题15根据测疑原理,通过气体燃料的贫油熄火极限il•算卷吸量,需要保证两点:a.火焰完全处于凹腔内,原文中通过火焰照片来判断:b.油气的掺混均匀性,通过燃烧区温度来判断。
本次重做掺混均匀性实验,将燃烧区温度测点从1个增加到8个点,具体方法及实验结果如前所述。
满足这两点后,可以采用贫汕熄火极限来汁算卷吸量。
文中采用的是甲烷燃料, 针对甲烷和空气的混合物,以往的数据手册列出了不同压力、不同未燃空气温度条件下,混合气的可燃下限,根据实验的空气压力和未燃空气的温度查表可得到熄火极限值,实验中保证掺混的均匀性,即可与原来的实验条件相同。
重做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均匀性系数均小于5%,凹腔内的掺混较为均匀。
从实验结果看,燃烧区平均温度低于理论熄火温度200~250K,这是两个原因导致的,一是燃烧效率不等于100%,另一个是燃烧室的热损失导致测得的燃烧区温度偏低。
第一个原因对卷吸量的计算有影响,第二个原因对计算则没有彫响。
采用燃饶效率对卷吸疑计算进行修正存在难点,一是两个因素各占的比重较难确定,二是不同状态下的燃烧效率不相同,测量燃烧区温度时,测量探针会影响熄火油气比,从而测量燃饶区温度的试验与熄火油量的实验需要分开进行,如果每一个状态都进行燃烧区温度测量,所需的实验时间较长、实验成本较大。
本文增加误差分析来解决这个问题,为谨慎起见,分析中认为燃饶区平均温度低于理论熄火温度均是由燃烧效率导致的,将其作为影响测量精度的一个最主要因素,计算实验的测量精度。
具体的过程如前所述。
问题16本文进行了修改,主要将测量原理中关于直接测量方法的介绍进行了精简,删除公式推导过程。
其他部分内容也做了精简。
问题17谢谢提醒,本次修改中,我们重新对文章进行了校立。
以上为文章的修改说明,最后,再次感谢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审稿时付出的宝贵时间。
祝审稿专家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