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网课程设计报告

六、课程设计的内容

(一)校园网硬件系统平台

1、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是计算机网络的组成部分。它们就像是交通系统中的公路,是信息数据运输的通道。网络中的计算机就是通过这些传输介质实现相互之间的通信。

传输介质按其特征可分为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两大类,有线传输介质主要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缆,无线传输介质是指无线电、微波、红外线等形式。

不同的传输介质,其特性也各不相同。他们不同的特性对网络中数据通信质量和通信速度有较大影响!这些特性是:

.物理特性。说明传播介质的特征。

.传输特性。包括信号形式、调制技术、传输速度及频带宽度等内容。

.连通性。采用点到点连接还是多点连接。

.地域范围。网上各点间的最大距离。

.抗干扰性。防止噪声、电磁干扰对数据传输影响的能力。

.相对价格。以元件、安装和维护的价格为基础。

2、中继器

中继器是局域网环境下用来延长网络距离的最简单最廉价的互联设备,操作在OSI的物理层,中继器对在线路上的信号具有放大再生的功能。

中继器是连接网络线路的一种装置,常用于两个网络节点之间物理信号的双向转发工作。中继器是最简单的网络互联设备,主要完成物理层的功能,负责在两个节点的物理层上按位传递信息,完成信号的复制、调整和放大功能,以此来延长网络的长度。由于存在损耗,在线路上传输的信号功率会逐渐衰减,衰减到一定程度时将造成信号失真,因此会导致接收错误。中继器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的。它完成物理线路的连接,对衰减的信号进行放大,保持与原数据相同。一般情况下,中继器的两端连接的是相同的媒体,但有的中继器也可以完成不同媒体的转接工作。从理论上讲中继器的使用是无限的,网络也因此可以无限延长。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网络标准中都对信号的延迟范围作了具体的规定,中继器只能在此规定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工作,否则会引起网络故障。

3、集线器

集线器属于纯硬件网络底层设备,基本不具有类似交换机的“智能记忆”和“学习”能力。它也不具备交换机所具有的MAC地址表,所以它发送数据时都是没有针对性的,而是采用广播方式发送。也就是说当它要向某节点发送数据时,不是直接把数据发送到目的节点,而是把数据包发送到与集线器相连的所有节点,如图所示,简单明了。

集线器是一个多端口的转发器,当以HUB为中心设备时,网络中

某条线路产生了故障,并不影响其它线路的工作。所以HUB在局域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多数的时候它用在星型与树型网络拓扑结构中,以RJ45接口与各主机相连(也有BNC接口),HUB按照不同的说法有很多种类。集线器按照对输入信号的处理方式上,可以分为无源HUB、有源HUB、智能HUB。

4、网桥

网桥像一个聪明的中继器。中继器从一个网络电缆里接收信号,放大它们,将其送入下一个电缆。相比较而言,网桥对从关卡上传下来的信息更敏锐一些。网桥是一种对帧进行转发的技术,根据MAC分区块,可隔离碰撞。网桥将网络的多个网段在数据链路层连接起来。

网桥应当按照以下自学习算法处理收到的帧和建立转发表。

网桥收到一帧后进行自学习,查找转发表中与收到的帧的源地址有无相比配的项目;如果没有,就在转发表中增加一个项目;如果有,则把原有的项目进行更新。查找转发表中与收到帧的目的地址有无相比配的项目,如果没有,则通过所有其他端口进行转发;如果有,则按转发表中给出的端口进行转发;如果转发表中给出的端口就是该帧进入网桥的端口,则应丢弃这个帧,因为这时不需要经过网桥进行转发。

网桥的存储和转发功能与中继器相比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优点是:使用网桥进行互连克服了物理限制,这意味着构成LAN 的数据站总数和网段数很容易扩充。网桥纳入存储和转发功能可使其适应于连接使用不同MAC 协议的两个LAN,因而构成一个不同LAN 混连在一起的混合网络环境。网桥的中继功能仅仅依赖于MAC 帧的地址,因而对高层协议

完全透明。网桥将一个较大的LAN 分成段,有利于改善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网桥的主要缺点是:由于网桥在执行转发前先接收帧并进行缓冲,与中继器相比会引入更多时延。由于网桥不提供流控功能,因此在流量较大时有可能使其过载,从而造成帧的丢失。

5、交换机

交换机是一种用于电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它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最常见的交换机是以太网交换机。其他常见的还有电话语音交换机、光纤交换机等。

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MAC地址表中。使用交换机也可以把网络“分段”,通过对照MAC 地址表,交换机只允许必要的网络流量通过交换机。通过交换机的过滤和转发,可以有效的减少冲突域,但它不能划分网络层广播,即广播域。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每一端口都可视为独立的网段,连接在其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的带宽,无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而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都有着自己的

虚拟连接。假使这里使用的是10Mbps的以太网交换机,那么该交换机这时的总流通量就等于2×10Mbps=20Mbps,而使用10Mbps的共享式HUB时,一个HUB的总流通量也不会超出10Mbps。总之,交换机是一种基于MAC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帧功能的网络设备。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

交换机的主要功能包括物理编址、网络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流控。目前交换机还具备了一些新的功能,如对VLAN(虚拟局域网)的支持、对链路汇聚的支持,甚至有的还具有防火墙的功能。

6、路由器

路由器(Router)是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以最佳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的设备。路由器具有判断网络地址和选择路径的功能,它能在多网络互联环境中,建立灵活的连接,可用完全不同的数据分组和介质访问方法连接各种子网,路由器只接受源站或其他路由器的信息,属网络层的一种互联设备。它不关心各子网使用的硬件设备,但要求运行与网络层协议相一致的软件。路由器分本地路由器和远程路由器,本地路由器是用来连接网络传输介质的,如光纤、同轴电缆、双绞线;远程路由器是用来连接远程传输介质,并要求相应的设备,如电话线要配调制解调器,无线要通过无线接收机、发射机。

路由器的主要功能:

.连接广域网,包括各种广域网接口,如X.25、ISDN、帧中继、ATM 和卫星链路;

.微波、租用或拨号线和同步链路;

.数据处理,包括过滤、转发、优先、复用、加密和压缩等;

.管理设施,包括配置管理、容错管理和性能管理。

7、服务器

服务器是网络环境中的高性能计算机,它侦听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客户机)提交的服务请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为此,服务器必须具有承担服务并且保障服务的能力。

它的高性能主要体现在高速度的运算能力、长时间的可靠运行、强大的外部数据吞吐能力等方面。

服务器的构成与微机基本相似,有处理器、硬盘、内存、系统总线等,它们是针对具体的网络应用特别制定的,因而服务器与微机在处理能力、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很大。

(二)校园网互联协议

1.TCP/IP协议

TCP/IP的网络层称为网络互连层或网际层,以数据报形式向传输层提供面向无连接的服务,其中包括IP寻址方式。

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OSI是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7层抽象的参考模型,其中

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这7层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由于ARPNET的设计者注重的是网络互联,允许通信子网(网络接口层)采用已有的或是将来有的各种协议,所以这个层次中没有提供专门的协议。

2、IP地址及其管理

IP地址就是给每个连接在Internet上的主机或(路由器)分配的全世界唯一的一个32位标识符。IP地址有网络标识和主机号组成,网络标识用于标识该主机所在的网络,主机号则表示该主机在相应网络中的特定位置。

全球IP地址是由ICANN(因特网地址及域名分配机构)进行一元化的管理。每个IP地址的最高位或起始几位标识地址的类别,通常将IP地址分为A、B、C、D和E五类。其中A、B、C类作为普通的主机地址,D 类用于提供网络组播服务或作为网络测试之用,E类保留给未来扩充使用。

3.子网划分

子网划分是指由网络管理员将一个给定的网络分为若干个更小的部分,这些更小的部分成为子网。当网络中的主机总数为超出所给定的某类网络可容纳的最大主机数,但内部又要划分成若干个分段进行管理时,就可以采用子网划分的方法。经过划分后的子网因为其主机数量减少,已经不需要原来那么多位作为主机标识,从而可以将这些多余的主机位用于子网标识。

子网划分的方法:

. 确定要划分的子网数目以及每个子网的主机数目

.求出子网数目对应二进制数的位数N及主机数目对应二进制数的位数M。

.对该IP地址的原子网掩码,将其主机地址部分的前N位置取1或后M位置取0 即得出该IP地址划分子网后的子网掩码。

在划分子网时,不仅要考虑目前需要,还应了解将来需要多少子网和主机。对子网掩码使用比需要更多的主机位,可以得到更多的子网,节约了IP地址资源,若将来需要更多子网时,不用再重新分配IP地址,但每个子网的主机数量有限;反之,子网掩码使用较少的主机位,每个子网的主机数量允许有更大的增长,但可用子网数量有限。一般来说,一个网络中的节点数太多,网络会因为广播通信而饱和,所以,网络中的主机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将更多的主机位用于子网位。

4、虚拟网络

虚拟网络是指一个根据功能、用途、工作组及应用等因素将用户从逻辑上划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网络,是一个可跨越不同网段、不同网络、不同位置的端到端的逻辑网络。

虚拟网络的实现技术有四种:用交换机端口(Port)号定义虚拟网络、用MAC地址定义虚拟网络、IP广播组定义虚拟网络、用网络层地址定义虚拟网络。“逻辑工作组”的划分与管理由软件来实现。通过划分虚拟网,可以把广播限制在各个虚拟网的范围内,从而减少整个网络范围内广播包的传输,提高了网络的传输效率;同时各虚拟网之间不能直接进行通讯,而必须通过路由器转发,为高级的安全控制提供了可能,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

(三)校园网建设规划

1、建设目标

校园网总体设计应采用通用的TCP/IP协议,总体设计应达到以下目标: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

2、设计技术原则

校园网设计是否合理,对校园网的未来发展和产生的效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校园网设计时应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考虑:连接校园网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扩充与预留、采用成熟开放的技术。

3、IP地址和域名申请

学校建设校园网除了可以获取Internet信息资源、校内信息资源共享外,还可以对Internet提供学校自己的资源,利用学校网站在Internet上宣传,为学校和国内、国际交流沟通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因此,建设校园网需要申请Internet域名,以使得Internet用户方便地访问学校网站。

(四)校园网方案设计

1、建网的原则:

校网络中心和各系的计算中心、各学生宿舍楼和各教工宿舍楼分别作为一个子网,校机关、各系办、各教研室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子网,校外零散用户,通过远程访问服务器,以电话拨号方式入网。该校园网还应能够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并要留有一定的扩展余地。

2、信息点分布情况

七、本次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本人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接触到了很多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增长了见识,也认识到当设计师的不容易,当优秀的网络设计师更加不容易,更加认识到自己对相关知识的匮乏,以后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虽然在做课程设计之前,我就看了校园网组建、局域网组建方面的书籍,了解组建一个局域网的大致过程。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及学习过程中的疏忽,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有很多必需的技术都没涉及。这更激发我们的兴趣,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增加这方面的经验。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 一、设计任务书 (1) 二、电路设计框图及系统概述 (4) 三、各单元电路的原理及功能说明 (8) 四、波形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11) 五、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13) 六、参考文献 (14) 七、元器件列表 (14)

一、设计任务书 1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研究内容 现代通信网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是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其中交换设备是整个通信网的核心,它的基本功能是实现将连接到交换设备的所有信号进行汇集、转发和分配,从而完成信息的交换。电路交换是在电话网络中使用的一种交换技术,而数字程控交换机是电路交换机的典型代表。本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简易数字交换网络,在通信系统原理实验箱的硬件基础上,完成类似PCM系统有关的时隙内容在时间位置上的搬移,即时隙交换。研究意义 现代交换技术理论课上,我们对数字交换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等进行了系统学习,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数字交换网络实现时隙的交换,不仅可以让我们从实践中加深对交换思想理论的理解,还能让我们对数字电路和元件以及通信原理的有关内容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通过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我们可以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整合与统一,加强对仿真软件的掌握程度,对我们课程理论学习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培养了我们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2 设计原理及设计要求 设计原理 在PCM30/32路数字传输系统中,每个样值均编8位码,一帧分为32个时隙,通常用TS0~TS31来表示,其中30个时隙用于30路话音业务。TS0为帧定位时隙,用于接收分路做帧同步用。TS16时隙用于信令信号传输,完成信令的接续。TS1~TS15以及TS17~TS31s时隙用于话音业务,分别对应第1路到第15路和第16路到第30路话音信号。 在通信系统原理实验箱中,信道传输上采用了类似TDM的传输方式、定长组帧、帧定位码和信息格式。实验电路设计了一帧共含有4个时隙,分别用TS0~TS3表示,每个时隙含8比特码,依次为帧同步时隙、话路时隙、开关信号时隙和M序列时隙。四个时隙复合成一个256kbps数据流,在同一信道上传输。 另一方面,数字交换实质上就是把与PCM系统有关的时隙内容在时间位置上进行搬移,因此数字交换也叫时隙交换。时间接线器可以完成同一条母线不同时隙之间的交换,工作方式有输入控制和输出控制方式两种。本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个数字交换电路,具体要通过设计数字电路,实现对帧同步时隙的定位检测,并通过控制端控制实现话路时隙、开关时隙和

通信工程实训报告

通 信 工 程 实 训 班级:通信131 姓名:谢伟强 学号:37 指导老师:吴芳洪军 前言 在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是主干,NII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依*通信网实现,因此通信网的发展倍受瞩目。通信网技术的发展,制约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制约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通信网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并将之运用于军事装备的设计和规划中,对于提高军事水平

具有重要意义。 通信工程专业是IT领域的关键学科,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因特网使人们传递和获得信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本专业本着加强基础、跟踪前沿、注重能力,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拓创新精神,能够在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方面,从事研究、设计、运营、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作为通信专业的学生,听了如此深刻的讲座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有了很多的期待,也很庆幸当时对于本专业此工作方向的选择。我感到责任重大,即使是一个点,也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拓展和探索,想要取得满意的结果和优异的成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倍加努力,汲取现有的知识,在新的领域开拓新的研究道路,积极探索,永不止步。 目录 1.实训目的 2. 实训要求 3. 光纤的熔接和制作 4. 综合配线柜和接线箱的介绍 5. 测量数据表 6. 总结 实训目的 通信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高的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实践

的操作来学习补充本专业的知识,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对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的理解,并能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能以通信工程技术的理论来指导实训活动,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的水平。 其目的是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各种通信工程网络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以及基本的概况,增强学生对通信行业的感性认识,培养专业的认知能力,为以后打好基础。 实训要求 1. 在光纤熔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步骤要求做 2. 对熔接工具要有认识和操作 3. 学会光纤熔接的操作并熟悉使用这些工具 4. 熔接结束后,整理工具收拾好桌面 5. 参观户外基站要仔细听讲完成操作 6. 测量各项项目并做好记录 7. 记录下参观记录,写好报告和心得体会 光纤熔接和制作 实训目的 一.了解和制作光纤,加强对最新技术的了解和认识 二.学会制作和熔接光纤 实训仪器 光纤若干光纤熔接器剥线器光纤切割刀 实训步骤与过程记录

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报告材料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指导教师 设计起止日期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生 班级/学号 成绩 指导老师签字

目录 1、课程设计目的 (1) 2、课程设计要求 (1) 3、课程设计任务 (1) 4、课程设计容 (1) 5、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 (12)

1、课程设计目的 “信号与系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MATLAB作为信号处理强有力的计算和分析工具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员常用的重要工具之一。本课程设计基于MATLAB完成信号与系统综合设计实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为目标,是“信号与系统”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的必要补充。通过课设综合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要求 (1)运用MATLAB编程得到简单信号、简单信号运算、复杂信号的频域响应图; (2)通过对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分析,了解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性,同时加深对信号频谱的理解。 3、课程设计任务 (1)根据设计题目的要求,熟悉相关容的理论基础,理清程序设计的措施和步骤; (2)根据设计题目的要求,提出各目标的实施思路、方法和步骤; (3)根据相关步骤完成MATLAB程序设计,所编程序应能完整实现设计题目的要求; (4)调试程序,分析相关理论; (5)编写设计报告。 4、课程设计容 (一)基本部分 (1)信号的时频分析 任意给定单频周期信号的振幅、频率和初相,要求准确计算出其幅度谱,并准确画出时域和频域波形,正确显示时间和频率。 设计思路: 首先给出横坐标,即时间,根据设定的信号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写出时域波形的表达式;然后对时域波形信号进行傅里叶变化,得到频域波形;最后使用plot函数绘制各个响应图。 源程序: clc; clear; close all; Fs =128; % 采样频率 T = 1/Fs; % 采样周期 N = 600; % 采样点数 t = (0:N-1)*T; % 时间,单位:S x=2*cos(5*2*pi*t);

网络课程设计交换网络三级结构综合设计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交换网络三级结构综合设计 姓名: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网络设备互联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完成时间:2013年6月----2013年7 月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制

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成绩评定 课程设计的任务和具体要求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网络设备互联”课程的基本知识 ●了解网络设备互联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综合运用“网络设备互联”课程和先修课程的理论及生产 实际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行的相关训练。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来构建交换网络的三级结构,从而实现 相关的功能。 指导教师签字:、日期: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指导教师签字:日期:

课程设计所需软件、硬件等 软件:WindowsXP/7、Internet信息服务管理器等 硬件:二层交换机RG-S2126 2台, 三层交换机RG-S3550 2台路由器RG-S20 2台计算机1台 课程设计进度计划 起至日期工作内容备注 6月24日-6月25日6月25日-6月27日6月27日-6月29日分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并合理安排 工作 进行设备配置及测设验证 编写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排版 认真仔细的 分析搜索的 资料 参考文献、资料索引 序号文献、资料名称编著者出版单位 [1] 网络设备互联—实验指南高峡编著科学出版社 [2] 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目录 1 实验目的 (1) 2 背景描述 (1) 3 需求分析 (1) 4 实验拓补 (1) 5 客户需求 (2) 6 实验拓补说明 (2) 7 IP地址规划 (3) 8 详细设计 (3) 8.1 配置接入层交换机 (3) 8.2 配置汇聚层交换机 (4) 8.3 配置路由器 (6) 8.4 配置FTP服务器 (8) 8.5 验证测试 (10) 9 心得体会 (25) 参考文献 (25)

现代通信网路总结

第1章 1.通信网的概念: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包括终端设备和交换设备)和连接节点的传输链路相互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实现两个或多个规定点间信息传输的通信体系。 2.通信网的构成要素 通信网在硬件设备方面的构成要素是终端设备、传输链路和交换设备,还要有相应的软件。 3.通信网的分类 (1)按业务种类分:电话网、电报网、传真网、广播电视网数据通信网 (2)按所传输的信号形式分:数字网、模拟网 (3)按服务范围分:本地网、长途网、国际网 (4)按运营方式分:公用通信网、专用通信网 (5)按采用的传输媒介分: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 4.通信网的基本结构 (1)网形网:网形网是网内任何两个节点之间均有线路相连。 (2)星形:星形网也称为辐射网,它将一个节点作为辐射点,该点与其他节点均有线路相连。 (3)复合形网:复合形网由网形网和星形网复合而成。 (4)总线形网:总线形网是所有节点都连接在一个公共传输通道——总线上。 (5)环形网:环形网的各节点首尾相连。 (6)线形网:与环形网不同的是它首尾不相连。 (7)树形网:节点按层次连接,信息交换主要在上下节点之间。主要用于用户接入网或用户线路网中。 5.通信系统的定义 用电信号(或光信号)传递信息的系统,也叫电信系统 6.通信系统的分类 (1)按通信业务分类:电话、电报、传真、广播电视、数据通信系统等。 (2)按传输的信号形式分类: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等。 7.对通信网的一般要求 (1)接通的任意性与快速性 (2)信号传输的透明性与传输质量的一致性 (3)网络的可靠性与经济合理性

8..对电话通信网的要求 (1)接续质量(2)传输质量(3)稳定质量 9.现代通信网的构成 业务网,支撑网,支撑网包括信令网、同步网和管理网 10.电路交换技术工作原理:电路交换技术即为已对需要进行通信的装置之间提供一条临时的专用传输通道。 第2章电话通信网 1.电话网等级结构的概念 等级结构就是把全网的交换局划分成若干个等级,最高等级的交换局间则直接互连,形成网形网。而低等级的交换局与管辖它的高等级的交换局相连、形成多级汇接辐射网即星形网,等级结构的电话网是复合形网。 2.电话通信网的基本构成 用户终端传输通道交换机 3.我国五级等级结构的电话网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一C&C08 交换机系统介绍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程控交换机单元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 二.实验器材 程控交换机一套。 三.实验内容 通过现场实物讲解,让学生了解CC08 交换机的构造。 四.实验步骤 CC08 交换机是采用全数字三级控制方式。无阻塞全时分交换系统。语音信 号在整个过程中在实现全数字化。同时为满足实验方对模拟信号认识的要求,也 可以根据用户需要配置模拟中继板。 实验维护终端通过局域网(LAN)方式和交换机BAM后管理服务器通信,完 成对程控交换机的设置、数据修改、监视等来达到用户管理的目的。 1.实验平台数字程控交换系统总体配置如图 1 所示: 图1 2.C&C08 的硬件层次结构 C&C08在硬件上具有模块化的层次结构, 整个硬件系统可分为以下 4 个等级: (1) 单板 单板是 C&C08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硬件基础,是实现交换系统功能的基本组 成单元。 (2) 功能机框 当安装有特定母板的机框插入多种功能单板时就构成了功能机框,如SM中的主控框、用户框、中继框等。 (3) 模块 单个功能机框或多个功能机框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类别的模块,如交换模块SM由主控框、用户框(或中继框)等构成。 (4) 交换系统 不同的模块按需要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具有丰富功能和接口的交换系统。

交换系统 交换系统 USM/TSM/UTM+AM/CM C&C08 模块模块模块 用户框+主控框USM 功能机框功能机框功能机框 ASL+DRV+TSS+PWX+ 母板SLB 用户框单板单板单板 C&C08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这种模块化的层次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便于系统的安装、扩容和新设备的增加。 (2)通过更换或增加功能单板,可灵活适应不同信令系统的要求,处理多种 网上协议。 (3)通过增加功能机框或功能模块,可方便地引入新功能、新技术,扩展系 统的应用领域。 3.程控交换实验平台配置,外形结构如图2 所示: 中继框------ 时钟框--- --- 用户框 主控框--- BAM后管理服务器 --- 图2 五.实验报告要求 1.画出CC08交换机硬件结构示意图 答:CC08交换机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3 所示: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报告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 IIR滤波器的设计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0年月日

1、设计目的 1、掌握IIR 滤波器的参数选择及设计方法; 2、掌握IIR 滤波器的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 3、提高Matlab 下的程序设计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4、了解语音信号的特点。 2、设计任务 1、学习并掌握课程设计实验平台的使用,了解实验平台的程序设计方法; 2、录制并观察一段语音信号的波形及频谱,确定滤波器的技术指标; 3、根据指标设计一个IIR 滤波器,得到该滤波器的系统响应和差分方程,并根据差分方程将所设计的滤波器应用于实验平台,编写相关的Matlab 程序; 4、使用实验平台处理语音信号,记录结果并进行分析。 3、设计内容 3.1设计步骤 1、学习使用实验平台,参见附录1。 2、使用录音机录制一段语音,保存为wav 格式,录音参数为:采样频率8000Hz、16bit、单声道、PCM 编码,如图1 所示。 图1 录音格式设置 在实验平台上打开此录音文件,观察并记录其波形及频谱(可以选择一段较为稳定的语音波形进行记录)。 3、根据信号的频谱确定滤波器的参数:通带截止频率Fp、通带衰减Rp、阻带截止频率Fs、阻带衰减Rs。 4、根据技术指标使用matlab 设计IIR 滤波器,得到系统函数及差分方程,并记录得到系统函数及差分方程,并记录其幅频响应图形和相频响应图形。要求设计 第 1页出的滤波器的阶数小于7,如果不能达到要求,需要调整技术指标。 5、记录滤波器的幅频响应和系统函数。在matlab 中,系统函数的表示公式为:

因此,必须记录系数向量a 和b。系数向量a 和b 的可以在Matlab 的工作空间(WorkSpace)中查看。 6、根据滤波器的系统函数推导出滤波器的差分方程。 7、将设计的滤波器应用到实验平台上。根据设计的滤波器的差分方程在实验平台下编写信号处理程序。根据运行结果记录处理前后的幅频响应的变化情况,并试听处理前后声音的变化,将结果记录,写入设计报告。 3.2实验程序 (1)Rs=40; Fs=1400; Rp=0.7; Fp=450; fs=8000; Wp=2*pi*Fp;Ws=2*pi*Fs; [N,Wn]=buttord(Wp,Ws,Rp,Rs,'s'); [b1,a1]=butter(N,Wn,'s'); [b,a]=bilinear(b1,a1,fs); [H,W]=freqz(b,a); figure; subplot(2,1,1);plot(W*fs/(2*pi),abs(H));grid on;title('频率响应'); xlabel('频率');ylabel('幅值');、 subplot(2,1,2); plot(W,angle(H));grid on;title('频率响应'); xlabel('相位(rad)');ylabel('相频特性'); 3.3实验结果(如图): N =5 Wn=6.2987e+003 第 2页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的研究与实践_吴建伟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的研究与实践 吴建伟,刘奕彤,桑 林,孙 礼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 100876) 摘 要:现代通信技术是信息通信类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良好结合能够更好地体现该课程的特色,针对基于全程全网实验平台的建设,探讨了实验设计思路、教学重点与难点、实验组织形式与指导方法、考核内容与方法,讨论了该新型实验教学的创新特点。关键词:信息通信类本科;实验教学体系;现代通信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642.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4956(2010)0320184204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experiments for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u Jianwei ,Liu Y itong ,Sang Lin ,Sun Li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China ) Abstract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the backbone cour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2993596.html,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an better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Based on the construc 2tion of the whole 2network experimental platform ,experimental design ideas ,teaching focal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experimental forms of organization and instruction methods ,and assessment content and methods are described.The new innovative feature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re discussed. K ey w ord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lass undergraduat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modern com 2munic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收稿日期:2009212212 作者简介:吴建伟(1968— ),男,山东省龙口市人,硕士,高级工程师,实验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通信类专业实践教学与研究. 1 背景介绍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学术界和产业界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为适应现代通信技术融合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北京邮电大学自2002年起 在本科通信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置《现代通信技术》课程,其指导思想是以全程全网为主线,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通信类主干课程,构建关于现代通信网及关键技术的、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和认知平台。 迄今为止,《现代通信技术》课程已在北邮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共8届本科生中完整开设,成效显著,对学生全面掌握通信的基本概念及未来发展方向,树立大通信、大网络的全程全网思想起到了关键 作用,获得学生的普遍好评。课程组编写的主讲教材 被列入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3]。 围绕《现代通信技术》理论课的教学,设立了“现代通信技术实验”,编写了与之配套的实验指导教材。通过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尽可能体现实际通信网环境特点的全程全网通信专业实验室,开设了专项通信技术实验、系统测试实验、虚拟实验、自选实验等实验项目,实验受益面每年约700人。其中专项通信技术实验设置了9个方面48个实验项目,包括光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程控交换、多媒体通信、计算机通信、天线与电波传播、射频测量等,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通信技术应用,包含有演示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等,构成了面向现代通信技术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425]。如下页图1所示。 2 实验环节设计思路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通信类专业对实验教 ISSN 1002-4956CN11-2034/T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第27卷 第3期 2010年3月 Vol.27 No.3 Mar.2010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题目:摘挂机检验原理与设计分析 学号:2 学生姓名:刘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 指导教师: 2016年12 月17 日

目录 一、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二、设计目的··································································· 三、设计内容和目的···························································· 四、源代码····································································· 五、结果····································································· 六、心得······································································

一、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现代交换原理》课程知识,进行现代通信网交换技术相关的课题设计研究与分析,掌握现代通信网交换节点所采用的技术,硬件组成及软件设计方法。 2、教学要求 从课程设计的目的出发,在实验室现代程控交换原理实验箱或者计算机上进行现代通信网交换技术相关的课题设计研究与分析。掌握相关课题的工作原理,深入研究相关课题系统组成及程序设计与分析 (1)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原理分析透彻,技术实现方案合理可靠; (2)按照现代交换原理相关研究课题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组成,完成从理论分析、系统软硬件组成、程序设计,调试及功能分析的全过程。 二、设计目的 摘挂机检测实验用来考查学生对摘挂机检测原理的掌握情况。 三、设计内容和步骤 1、设计原理 设用户在挂机状态时扫描输出为“0”,用户在摘机状态时扫描输出为“1”,摘挂机扫描程序的执行周期为200ms,那么摘机识别,就是在200ms的周期性扫描中找到从“0”到“1”的变化点,挂机识别就是在200ms的周期性扫描中找到从“1”到“0”的变化点,该原理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报告

抽样定理的应用 摘要 抽样定理表示为若频带宽度有限的,要从抽样信号中无失真地恢复原信号,抽样频率应大于2倍信号最高频率。抽样频率小于2倍频谱最高频率时,信号的频谱有混叠。抽样频率大于2倍频谱最高频率时,信号的频谱无混叠。 语音信号处理是研究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语音学知识对语音 信号进行处理的新兴学科,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通过语音传递信息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最常用和最方便的交换信息手段,所以对其的研究更显得尤为重要。 Matlab语言是一种数据分析和处理功能十分强大的计算机应用 软件,它可以将声音文件变换成离散的数据文件,然后用起强大的矩阵运算能力处理数据。这为我们的本次设计提供了强大并良好的环境! 本设计要求通过利用matlab对模拟信号和语音信号进行抽样,通过傅里叶变换转换到频域,观察波形并进行分析。 关键词:抽样Matlab

目录 一、设计目的: (2) 二、设计原理: (2) 1、抽样定理 (2) 2、MATLAB简介 (2) 3、语音信号 (3) 4、Stem函数绘图 (3) 三、设计内容: (4) 1、已知g1(t)=cos(6πt),g2(t)=cos(14πt),g3(t)=cos(26πt),以抽样频率 fsam=10Hz对上述三个信号进行抽样。在同一张图上画出g1(t),g2(t),g3(t)及其抽样点,对所得结果进行讨论。 (4) 2、选取三段不同的语音信号,并选取适合的同一抽样频率对其进 行抽样,画出抽样前后的图形,并进行比较,播放抽样前后的语音。 (6) 3、选取合适的点数,对抽样后的三段语音信号分别做DFT,画图 并比较。 (10) 四、总结 (12) 五、参考文献 (13)

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一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班级: 2012211110 学号: 2012210299 姓名:未可知

在学习现代通信技术实验课上,老师提到的一个词“通信人”警醒了我,尽管当初填报志愿时选择了通信工程最终也如愿以偿,进入大三,身边的同学忙着保研、考研、出国、找工作,似乎大家都为了分数在不懈奋斗。作为一个北邮通信工程的大三学生,我也不断地问自己想要学习的是什么,找寻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通信这个行业如此之大,我到底适合什么。本学期,现代通信技术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各种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规划,也让我对“通信人”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通信知识的储备 《现代通信技术》第一页指出,人与人之间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感知现实世界而获取信息,并通过通信来传递信息。所谓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可靠的因素”,它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因此,我们通信人的任务就是利用有线、无线等形式来将信息从信源传递到信宿,在传输过程中保证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而具体来讲,要实现信息传递,通信网是必需的通信体系,其中通信网分层的结构形式需要不同的支撑技术,包括业务网技术,向用户提供电话、电报、数据、图像等各种电信业务的网络;介入与传送网技术,实现信息由一个点传递到另一个点或一些点的功能。对此,我们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课程的安排让我们一步步打下基础,建立起知识储备。 知识树如下: 如知识树所述,通信工程课程体系可以大致分为一下6类基础:

数学基础:工科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概率论基础,随机过程; 电路基础: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通信电子电路; 场与波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射频与天线; 计算机应用能力:C 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时嵌入式系统 信号处理类课程:信号与系统,信号处理,图像处理,DSP 原理及应用; 通信类课程:通信原理,现代通信技术,信息论基础,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 从大一开始学习的工科数学分析,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基础类课程,旨在培养我们的语言能力,数学基础,物理基础,计算机能力,然后逐步加大难度,细化课程,方向逐渐明朗详细。同时,课程中加入了各种实验,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二、通信知识的小小应用 实验课上老师说过,以我们所学的知识已经可以制作简单通信的手机的草图了,我对此跃跃欲试。经过思考和调研,以下是我对于简单手机设计的原理框图和思考结果。 一部手机的结构包括接收机、发射机、中央控制模块、电源和人机界面部分,如下图 手机结构设计图 电路部分包括射频和逻辑音频电路部分,射频电路包括从天线到接收机的解调输出,与发射的I/O 调制到功率放大器输出的电路。其中,射频接收电路完成接收信号的滤波、信号放大、解调等功能;射频发射电路完成语音基带信号的调制、变频、功率放大等功能。要用到的超外差接收机、混频器、鉴相器等在《通信电子电路》书本中的知识。逻辑音频包括从接收解调到接收音频输出、送话器电路到发射I/O 调制器及逻辑电路部分的中央处理单元、数字语音处理及各种存储器电路。由核心控制模块CPU 、EEPROM 、 FLASH 、SRAM 等部分组成,一个基本 天线 接收机 发射机 频率合成 电源 逻 辑 音 频 人 机 交 互

现代交换技术试验报告

北京科技大学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通信1401 学号:41414051 姓名:郑浩 同组成员:孙浩 实验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6月4日

实验十七程控交换原理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程控数字交换原理。 2.加深对交换过程的理解。 3.了解用户管理和话费管理。 4.了解程控交换软件控制。 二、实验设备 电话四部,RC-CK-III型实验箱一台,PC机,串口线,20M示波器一台。 三、实验内容 运用实验箱模拟实际程控交换过程,应用PC机进行用户管理,话费管理。 四、实验原理 图1程控交换系统框图

图2主板实物结构图 主板的组成结构图如图一二所示,共有12个组成模块,分别介绍如下: a)用户接口模块(1~4) 用户接口模块共有4个,分别是用户一、用户二、用户三、用户四,完成BORSHT 功能; b)PCM编译码模块(1~4) PCM编译码模块共有4个,分别是用户一、用户二、用户三、用户四,完成语音信号的PCM编译码功能。 c)外线接口模块 外线接口模块完成与本系统与电信线路的接口,其中包含的功能有:振铃检测,混合,PCM编译码,摘机控制等。 d)液晶显示模块 本液晶模块为240X128点大屏幕显示屏,用来显示当前系统状态以及所有人机接口的状态显示,如菜单,系统帮助,参数状态设置等。 e)键盘 键盘为6键薄膜按键,完成人机接口的各种操作,如菜单选择,参数设置等。 f)数字中继接口 数字中继接口为两台实验箱之间的连接口,传输E1信号,介质为双绞线。 g)状态指示模块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报告 杨俊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数字信号处理 课题名称数字滤波器设计及在语音信号分析中的应用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1281 学号201213120101 姓名杨俊 指导教师彭祯韩宁 2014年12月5日

湖南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名称数字信号处理 课题数字滤波器设计 及在语音信号分析中的应用专业班级通信工程1281班 学生姓名杨俊 学号201213120101 指导老师彭祯韩宁 审批 任务书下达日期2014 年12月5日 任务完成日期2014 年12月13日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与目的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通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存储和应用的基础。通过该课程的课程设计实践,使学生对信号与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显示、存储、分析和应用等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和理解;巩固和运用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理论和处理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信号与信息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 数字滤波器是一种用来过滤时间离散信号的数字系统,通过对抽样数据进行数学处理来达到频域滤波的目的。根据其单位冲激响应函数的时域特性可分为两类:无限冲激响应(IIR)滤波器和有限冲激响应(FIR)滤波器。 二、课程设计题目 题目1:数字滤波器设计及在语音信号分析中的应用。 1、设计步骤: (1)语音信号采集 录制一段课程设计学生的语音信号并保存为文件,要求长度不小于10秒,并对录制的信号进行采样;录制时可以使用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或者使用其它专业的录音软件,录制时需要配备录音硬件(如麦克风),为便于比较,需要在安静、干扰小的环境下录音。 然后在Matlab软件平台下,利用函数wavread对语音信号进行采样,记住采样频率和采样点数。 (2)语音信号分析 使用MATLAB绘出采样后的语音信号的时域波形和频谱图。根据频谱图求出其带宽,并说明语音信号的采样频率不能低于多少赫兹。 (3)含噪语音信号合成 在MATLAB软件平台下,给原始的语音信号叠加上噪声,噪声类型分为如下几种:①白

企业网络规划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设计.doc

一.工程概况 公司有一栋独立大楼,高4层,每层面积2000平方米。由研发技术部(成员60人,分成硬件(25)和软件(35)2大部门)、生产部(主要产品是手持电子产品,110人,管理人员10人)和市场部(30个销售,10个工程师)组成。还有一般企业都有的后勤部门和财务部门等。公司管理层组成:董事会,1个总经理,3个副总经理。3个总监。 二.需求分析 1. 用户需求 公司网络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层为市场部和后勤部; 2层为生产部; 3层为研发技术部; 4层为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办公室和财务部。 (2). 公司内部的计算机间采用公司内部的电子邮件系统和IM(即时通讯) 系统联系。 (3). 公司内部网络与Interner之间采用100M光纤接入。 (4). 公司内部架设Web服务器,对Internet提供公司的形象和电子商务服 务。 (5). 财务部可以访问财务数据服务器,其他部门不能访问财务数据服务器。 (6). 为保证安全,Internet与公司内部网络间应该采用防护措施,防止外界 对内部网络未经授权的访问。 2.稳定可靠需求 现代企业的网络应具有更全面的可靠性设计,以实现网络通信的实时畅通,保障企业生产运营的正常进行。随着企业各种业务应用逐渐转移到计算机网络上来,网络通信的无中断运行已经成为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的关键。现代大型企业网络在可靠性设计方面主要应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1)、设备的可靠性设计:不仅要考察网络设备是否实现了关键部件的冗余

备份,还要从网络设备整体设计架构、处理引擎种类等多方面去考察。 (2)、业务的可靠性设计:网络设备在故障倒换过程中,是否对业务的正常运行有影响。 (3)、链路的可靠性设计:以太网的链路安全来自于多路径选择,所以在企业网络建设时,要考虑网络设备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链路自愈手段,以及快速重路由协议的支持。 三.网络系统设计规划 1. 网络设计总体要求 灵活性:系统具有较高的适应变化的能力。当用户的物理位置发生变化时可以在非常简便的调整下重新连接;布线系统且具有一定的扩展能力。 实用性:系统具有低成本、使用方便、简单、易扩展的特点。布线系统应在满足各种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材料成本;布线系统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扩展的特点。 可扩展性:网络结构和系统结构模块化,易于扩充,适应未来发展。 高可靠性:网络建设应立足于现有成熟的技术,具有高可靠性,并考虑主干设备的备份 2. 网络IP地址规划及VLAN划分 企业网计划使用私有的C类IP地址。IP地址分配原则如下:集团使用IPv4地址方案。

实训论文 华为 现代通信网

现代通信网实训论文 班级:通信07-1班 姓名:李宏伟 学号:0705119126 指导教师:史明泉

摘要: 通信网是由一定数量的节点(Node)和连接节点的传输链路(Link)组成,以实现两个或多个规定点之间信息传输的通信体系。这个体系当中PSTN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次实训以华为公司的cc&08交换机以及外围设备为基本实验平台,目的是通过这次实训,对现代通信网体系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现代通信网CC&08交换机实训

目录 华为cc&08交换机设备介绍 (1) 华为cc&08交换机硬件介绍 (2) 华为cc&08交换机软件介绍 (5) 华为cc&08交换机单板介绍 (7) cc&08交换机常用命令介绍 (8) 实训心得 (10)

一、华为cc&08交换机设备介绍 1.1 C&C08数字程控交换系统分为管理模块(AM)、通信模块(CM)、业务处理模块(SPM)、共享资源模块(SRM)和交换模块(SM)等几大部分。 管理模块(AM)主要负责模块间呼叫接续管理,并提供交换机主机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式管理结构。AM由前管理模块(FAM)和后管理模块(BAM)构成。 ●前管理模块(FAM) 负责整个交换系统的模块间呼叫接续管理,各SM之间的接续都需要经过FAM转发消息。FAM还提供交换机主处理机与维护操作终端的接口,硬件上与CM结合在一起,合称为FAM/CM,又常简称为AM。FAM(前台)面向用户,提供业务接口,完成交换的实时控制与管理,也称主机系统。主要处理话单记录、话务统计等定时性管理任务。 ●后管理模块(BAM) 一方面提供与FAM的接口,另一方面采用客户机/ 服务器方式实现交换机与开放式网络系统的互联。并且通过Ethernet接口/HDLC链路与FAM直接相连,是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与计算机网相连的枢纽,提供以太网接口,可接入大量工作站,提供V.24/V.35/RS-232接口与网管中心相连。 BAM(后台)面向维护者,完成对主机系统的管理与监控,也称终端系统,BAM硬件上是一台服务器。BAM上装有终端系统软件,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是全中文多窗口的操作界面,操作灵活,功能完善。 通讯模块(CM) 主要由中心交换网和通信接口组成,负责各模块间话路和信令链路的接续。SM模块间进行话路接续时需要经过模块间的信令链路传递消息,此消息也称为内部信令,例如被叫号码、应答信号等,区别于局间信令。AM、CM功能可分,物理上不可分,硬件上将FAM和CM做在一起。 交换模块(SM) 提供分散数据库管理、呼叫处理、维护操作等各种功能。SM是具有独立交换功能的模块,可实现模块内用户呼叫接续及交换的全部功能,并配合AM/CM中的中心交换网完成SM间的交换功能。SM提供各种接口(用户线接口、中继线接口),负责同模块内来自各种接口的呼叫接续。

现代交换技术试验报告

实验一 C&C08交换机系统介绍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程控交换机单元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 二.实验器材 程控交换机一套。 三.实验内容 通过现场实物讲解,让学生了解CC08交换机的构造。 四.实验步骤 CC08交换机是采用全数字三级控制方式。无阻塞全时分交换系统。语音信号在整个过程中在实现全数字化。同时为满足实验方对模拟信号认识的要求,也可以根据用户需要配置模拟中继板。 实验维护终端通过局域网(LAN)方式和交换机BAM后管理服务器通信,完成对程控交换机的设置、数据修改、监视等来达到用户管理的目的。 1.实验平台数字程控交换系统总体配置如图1所示: 1 图 的硬件层次结构 2.C&C08 个等级:整个硬件系统可分为以下4C&C08在硬件

上具有模块化的层次结构, 单板(1)是实现交换系统功能的基本组C&C08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硬件基础,单板是成单元。功能机框(2)中SM当安装有特定母板的机框插入多种功能单板时就构成了功能机框,如的主控框、用户框、中继框等。 (3)模块如交换模块单个功能机框或多个功能机框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类别的模块,由主控框、用户框(或中继框)等构成。SM (4)交换系统不同的模块按需要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具有丰富功能和接口的交换系统。 交换系统交换系统USM/TSM/UTM+AM/CM C&C08模块模块模块USM 主控框用户框+功能机框功能机框功能机框用户框ASL+DRV+TSS+PWX+母板SLB 单板单板单板 C&C08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这种模块化的层次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便于系统的安装、扩容和新设备的增加。 (2)通过更换或增加功能单板,可灵活适应不同信令系统的要求,处理多种网上协议。 (3)通过增加功能机框或功能模块,可方便地引入新功能、新技术,扩展系统的应用领域。 3.程控交换实验平台配置,外形结构如图2所示: 中继框------ 时钟框--- ---用户框 主控框--- BAM后管理服务器---

路由与交换课程教学设计

《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设计(题目:集团企业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姓名:XXX 学号:XXX 专业:网络工程 院系:XXX学院 完成时间:2013-11-13

集团企业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目录 1 绪论 (1) 2需求分析 (1) 3内容与方法 (1) 3.1设计场景: (2) 3.2设计要求: (2) 3.3设计分析: (2) 3.4设计步骤: (3) 3.4.1网络拓扑 (3) 3.4.2 网络配置 (4) 3.5 设计结果: (7) 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绪论 《路由与交换技术》是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内容涉及路由器与交换机的综合配置、对实际案例的规划和设计等。在前阶段的学习中,进行了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各个知识点的专项练习,在基础知识掌握之后,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并能针对实际案例进行综合性地规划、设计和配置来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本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动脑、独立实践的机会。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原理和配置;能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这门课的理解,在理解相关设备的原理知识的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需求分析 根据公司内部管理模式和要求以及使用网络的安全性等,作出以下需求与分析,以确保公司能够方便快捷的管理和使用网络的安全性。 (1).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对路由器设置使能密码,加密使能密码,虚拟终端线密码,并能telnet登录; (2).对交换机进行基本配置,划分VLAN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二

实验一微波通信实验 一、实验目的 数字微波系统是传送网中的一种技术手段,误码及抖动特性是传送网最主要的性能指标之一。本实验学习体会眼图的概念,利用误码测试仪表对数字微波系统进行测量,理解相关知识。 二.实验内容 利用误码仪测量误码率与路径损耗的关系曲线。 利用误码仪测量数字微波系统的接口抖动特性。 三、实验过程 1.首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三个概念,即微波,中波和长波,以及它们各自之间的不同和实际应用。 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到300GHz的电磁波,波长为1毫米到1米之间,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现代通信系统中包括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等等都工作在微波频段。因为其直线传播的特点以及地球的曲面性,在实际布设移动通信系统中需要建立微波中继站来转接和处理微波,相邻的两个中继站的距离大致为50米到1000米。对于微波中继站的数目,过多则增大成本和维护开销,过少则影响信号传输质量,上面提及的实际使用距离为平衡两个指标得到的较为妥善的布设距离。此外,老师还提及了家庭中经常使用的微波炉来证明微波能够携带能量,过大的微波能量会对人体造成损伤,所以在实验室中的微波中继站对发射信号的微波进行功率放大后没有经无线天线而是用一根电缆将两个中继站相连。 短波指的是频率为3MHz到30MHz的无线电波,靠电离层反射传播,具有“天花板效应”,适合远距离传输。FM调频广播就是使用短波波段,其次老师还提到了户外爱好者租用短波电台卫星电话进行户外通信,发射功率很小大概在5W左右。 长波指频率为300KHz以下的无线电波,波长与地球半径统一数量级,多用于水下潜艇通信和工业天线通信。 2.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误码仪的使用和功能,它的两个接口可以分别接一路输入信号和一路输出信号,主要用于对比输入和输出信号的不同。在本次课中观察微波中继站的工作原理时,将输入中继站的信号和从微波中继站输出的信号同时接入误码仪可以观察到中继站对于信号的处理效果。 3.介绍了关于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知识;其中信源编码为了减小信源序列的冗余,提高平均信息量,而信道编码相反在码元上增加控制信息从而增大冗余,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