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品读后感500字
读鲁迅有感500字(精选38篇)

读鲁迅有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鲁迅有感500字(精选3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鲁迅有感篇1我在今天读了《鲁迅》一书,令我感慨万分……鲁迅出生于 1881 年 9 月 25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近代杰出文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幼年的鲁迅是在一个颇为富足,热闹的家庭中,所以他很早就接受了教育,常在私塾里读《三字经》,《百家姓》。
童年的生活也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他后来成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热诚地关注农民的命运又极其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他成功描写农村生活,塑造农民的形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我读着这一个个令人敬佩的故事,深深地为鲁迅那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所感动——在读书的时候,他考入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大量阅读西方科学文化书籍,孜孜不倦地研究国民的问题,希望能从中找到中国贫弱的原因和疗救的办法。
这种爱国精神让我非常感动。
中年的鲁迅,辛苦革命的失败更使他陷入深深的幻灭的苦闷与悲哀,但他坚持用笔战斗,以杂文为武器,揭露了吃人的封建制度,猛烈抨击封建黑暗势力,还密密切切和共产党联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到了晚期,鲁迅的身体状况逐渐坏了下来,但他并不放弃,默默无闻地为共产党做贡献!1936 年 10 月 9 日清晨,鲁迅那颗热烈战斗的心停止了跳动,放下他未完成的工作与世长舌辛。
作为一代文化风范,他的精神思想将永远扎根在中国人民心中,在人类文化历史上永方异彩。
读鲁迅有感篇2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鲁迅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鲁迅先生十三岁时,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
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
鲁迅读后感500字8篇

鲁迅读后感500字8篇鲁迅读后感500字篇1“独酌花酒释胸竹,寒衣不胜暑,朝花夕拾谁归属,酸甜咸辣苦。
”这是我阅读课外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一副令人印象深刻的对联。
这篇散文集主要回顾了鲁迅先生从童年到青年生活的历程——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藤野先生》以及《范爱农》十篇散文。
这篇散文集主要写鲁迅儿时的一颗童心,对迎神赛会的热切向往,对保姆阿长真诚的怀念,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对藤野先生心存感激,在横滨初次相识范爱农等。
同时,我从中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国人士受到不公待遇给予了深切同情并充满愤慨。
对胸怀博大的异国老师——藤野先生的敬爱之情以及对寿镜吾先生的敬重及对真理的探索。
他怎能不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他那种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要学习他那种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他不愧是我国的大文豪,更不愧被称为“民族魂”,最不愧受到万众敬仰爱戴。
我愿意像他一样为我们祖国服务,为我们人民服务,振兴中华!鲁迅读后感500字篇2最近,我读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
书中一共有十篇散文,主要写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地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其中,最能体现封建的虚伪残酷的是《二十四孝图》,它主要写了作者读了二十四孝图时的感受,着重分析了“老莱娱亲”“卧冰求鲤”“郭臣埋儿”这几个故事传说,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使用白话文,提倡使用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读了《朝花夕拾》,我最大的感想是;在鲁迅那个年代,人民受尽了黑暗的压迫,都纷纷发起了反抗,他们都经历了多少次的改革与战争,才有了我们现在和平安定自由的生活呀!现在我们可以愉快地生活在这里,家里有电视电脑等繁多的电气设备,衣食无忧,自由自在的生活着。
鲁迅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鲁迅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鲁迅读后感500字篇1读中学的时候,中学课本中总会选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些*还要求我们背熟、默写,学生们对所选的作品深恶痛绝。
鲁迅先生的作品大多属于时代作品,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学生们来说,感觉很是艰涩难懂,少年时的印象就这样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灵深处。
离开了学生时代,我再也没有看过先生的作品了。
这两天,把鲁迅先生的《呐喊》下载来听,透过朗读者浑厚的声音,我听着听着忍不住泪流雨下,不禁深深地感怀先生悲悯之心,以及对他对世事苍桑、人民愚昧的无奈与愤慨。
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真的是要历经人生的坎坷、苍桑,才能领会到先生深遂的思想,原来不是先生的作品艰涩难懂,而是我们年少无知,看不懂先生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读过的书不多,《呐喊》却是其中最能带给我力量的书。
以前总说文字是文人墨客的武器,只是信着罢了,此刻才是真的信服了。
鲁迅作为一个文豪,众人皆知,却觉得不过就是一个噱头。
我以前也这么认为,自从读了这本书,鲁迅的名称就不仅仅是文豪,而是大家,即是文人墨客,亦是上阵冲锋的打头兵,还是不可多得的大家。
这本书的力量为什么会这么大?能引起多年后的我,在此刻产生共鸣。
印象最深的两篇是《孔乙己》和《狂人日记》。
孔乙己展现当时文人墨客的窘境,似乎也有些批判自己。
可能某一时刻自己也会有些反对自己。
可就是这种逆反自我的心理,才会使得他拥有这样的思想。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或错。
历史所歌颂的是胜者谱写的乐章。
《狂人日记》看似一篇驴头不对马嘴的趣文,当读它第一次也是很懵,但觉得很有趣,便再翻了一遍,有那么一瞬警醒,原来是这样!可这样的感觉便转瞬即逝。
所以第三遍读的时候参考相关*去理解。
世界上最长的,是历史的河流,与鲁迅产生的共鸣也许就在那一刻。
有谁能借狂人写出这样深刻的思想?有谁能无所顾虑,用尖锐的笔锋抨击这个社会?鲁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当时时代最重要的见证者。
他的笔是挥豪的,是飘逸的,是沉重的,也是凝重的。
鲁迅作品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鲁迅作品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鲁迅作品读后感500字(篇1)在我闲暇时,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本著作,其中《父亲的病》一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回味仍意犹未尽。
《父亲的病》这篇*主要记述了鲁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充分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
在读了这篇*后我觉得,也许医治鲁迅父亲的病在当今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在那个时候,却让鲁迅东奔西走四处求医,最终鲁父还是难逃一死。
表面上看,是当时医生水平的低下,但实质上应归结于医学技术的落后,导致鲁父病程拖延,最终离开了人世,只留下鲁迅“父亲”“父亲”一声声不禁叫人潸然泪下的呼唤。
甚至在其弥留之际,鲁迅也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给他最后的安宁。
而是遵从封建思想,不断地呼唤父亲,使他吵嚷的结束一生。
正是这个行为,使父亲的病成为鲁迅后来最后悔的一件事。
这篇*鲁迅以辛辣的文笔再现了旧社会庸医的无能和当时社会的腐败,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像鲁迅父亲的病一样,重了——无药可救!如果那些当年的神奇药方再拿出来,一定会成为人们的笑柄,像那两位医生一样的庸医,定会被世人所唾弃。
鲁迅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的批判。
现如今当前社会上坑蒙拐骗的游医仍然层出不穷,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相信科学,明辨是非,广泛宣传、共同促进精神文明的时代进步。
鲁迅作品读后感500字(篇2)今天我读《父亲的病》后,我的心中想平静的水面被扔进一粒鹅卵石,久久不能平静。
文中的鲁迅为了治好父亲的病,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只为求得能治好父亲病的药引子。
可谁知,这竟是“神医”陈莲河的一场骗局,他让鲁迅去找如此稀有之物,只为了更多的钱财,还巧舌如簧地找了各种台阶下。
第一次读后,我心中一直有个疑惑:陈莲河的医术并不高明,医德也十分差,是如何取得“名医”之称的?多读几次后,我才明白,陈莲河的地位。
鲁迅的作品读后感5篇

鲁迅的作品读后感5篇【读后感】篇一:读鲁迅作品有感读鲁迅作品有感生逢军阀混战年代,从小立志报国,弃医从文,只为救国救民,于乱世中呐喊,于混战中彷徨。
这就是我所要讲的文学大家—鲁迅。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修饰,有的只是尖锐的批判,对旧社会的憎恶,对穷苦人民大众的同情。
他于铿锵有力的语言文学中散发出一股凌然正气。
无可否认鲁迅一生留下了不少文学作品,在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他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及翻译作品,对当时的中国即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生刻影响。
__年5月,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文章内容虽不多但却深刻的揭示了旧中国的社会本质。
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用“吃人”二字就能准确的概括。
“吃人”是他对封建道德主义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
麻木的中国人不懂得反抗,反而成为封建阶级的帮凶,有的人虽然认识到吃人的社会本质,但妥协,麻木是他们的选择,而鲁迅则是人群中“最初醒来的人”也许他也曾犹豫过,彷徨过,但他用尖锐的笔尖呐喊出难言的思想,唤起爱国志士那炽热的心。
相同的思想在鲁迅很多文章中都有所体现。
他留学日本,最终选择弃医从文,也正是由于他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与无知。
他认为医学只能从身体上,生理上减轻人们的痛苦,而真正要改变国民的现状还是要从思想上彻底使其觉悟。
只有这样中国才会有希望。
总的来说他前期的小说主要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
后期则借历史典故反映现实生活,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
除去小说之外,鲁迅先生在杂文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毛泽东曾将其杂文誉为“匕首”“短枪”。
如《小品文的危机》,《二心集》,《华盖集》等都深入的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其散文也是独树一帜。
记得在初中就学过《从百草味到三味书屋》,描写了少年鲁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他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
读鲁迅作品读后感5篇

读鲁迅作品读后感5篇读鲁迅作品读后感篇1朝花夕拾》是鲁迅在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藤野先生》。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他常常会忘记戴领结,冬天也只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但在我看来,藤野先生对工作的极其认真,是绝对不会被读者所忽略的。
藤野先生把鲁迅的讲义都用红笔修改过了,就连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
通过藤野先生的穿着和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负责做比较,写出了藤野先生高贵的品质,也体现了鲁迅对他的景仰。
藤野先生对中国的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是让我觉得很景仰的。
再把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生的蔑视拿来对比,就更加体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他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
还有令我难忘的就是“阿长”。
在“阿长”的身上保留了很多迂腐的习俗,比如,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还有点喜欢告状。
这让鲁迅对“阿长”有些不满。
再加上“阿长”还踩死了鲁迅喜爱的隐鼠。
因此,鲁迅对“阿长”怀恨在心。
鲁迅在这里的描写,让我的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守旧的妇女形象。
但是,“阿长”也有让我感动的地方,“阿长”知道鲁迅喜欢《山海经》,就跑了许多路,帮鲁迅买来了《山海经》。
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还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恳切的希望阿长能够安息。
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
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
”后来父亲死了,这让鲁迅觉得是他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
衍太太怂恿孩子们吃冰,还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
衍太太对自己孩子也是十分苛刻的。
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就会打骂他们。
在我看来,衍太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喜欢使坏的妇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课文里学过的,但再次细读这篇文章,就会感受到从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
这篇文章能让我读出鲁迅心底那份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篇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的回忆录,从童年到少年到青年,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一组组生活画面,呈现在眼前,有对童年生活的向往,有对往昔亲友师长的感念,也有对旧势力、旧文化的嘲讽与抨击。
对他而言,童年生活是快乐、有趣而自由的;对我而言,读他的作品也是快乐、有趣而自由的,也许是百草园的趣事让我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吧,我竟特别的羡慕那个在百草园胡作非为的孩子。
当他牵连不断地拔起了何首乌时他该多么快乐啊!当他摘下覆盆子,把它们一个又一个送进嘴里感受它们的又酸又甜的味道时,又会多么满足!当他弄坏泥墙根时,心中也可能会有一些愧疚吧!当他在雪地里捕鸟,看小鸟一个又一个自投罗网时,心中又会多么的激动!生活啊!你欠我一个童年的百草园!对他而言,成长过程中,那些曾经温暖过他生命的人,让他永生难忘,正是这些爱的供养,让他成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
闰土的父亲有很多捕鸟的技巧,曾让小小的他大大佩服;大字不识一个的阿长,历尽千辛万苦为他买来《山海经》,曾让苦闷的他感激不已;藤野先生的关爱与呵护让他在无助中感受到温暖。
生命像列车般疾驰而行,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曾经给与我们点点滴滴的爱的供养的人。
对他而言,从旧时代一路走来,生命中充满了遗憾与无奈,这是那个时代的旧文化带给他的,他对这些东西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嘲讽。
小小的他多么盼望早早地去看五猖会,父亲却让他背《鉴略》;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他对愚孝行为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对反对白话的行为进行了大胆的诅咒;在《猫·狗·鼠》一文中,对猫的欺软怕硬表现强烈的憎恶,有力地回击了“正人君子”们对他的攻击,千夫所指,横眉冷对,这是多么勇敢的精神啊!逝者如斯,鲁迅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八十多年了,读文犹见其人,他笔下的往事,如同盛开在文坛的花朵,虽似幻如梦却永不凋零。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篇2)合上泛黄的书页,指尖仿佛还有一丝书墨气息。
鲁迅作品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3篇)

鲁迅作品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3篇)鲁迅作品读后感500字1 鲁迅的名字,是每个人都知道的。
读到他第一次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也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
我很少去搜索关于他的文章,并不是我不喜欢他的文字,而是我怕自己庸俗的目光看不出他写的哲学。
但他的文笔,总让人感觉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朴实,真诚,平易近人。
当我第一次看《朝花夕拾》,我总是很多感慨。
它真实的记录了鲁迅的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跟那曲折的经历。
回忆那些清末的生活习惯。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
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
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
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
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
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
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有很多人说,写文章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他在现实世界受到的种种坎坷跟曲折,还要在自己的文字里,创建一个世界。
《朝花夕拾》在世人的眼里它是无价的,在我心里,它就是一个曲折老人记录童年的回忆录。
黄金时代的童年如今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能给我们细细去回味。
琐碎的回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
不一样的时代童年,一样的快乐回忆。
惹人怀念的时光,让我们取名叫如花般的青春。
鲁迅作品读后感500字2 鲁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思想深邃,还十分含蓄,但都揭露着一个个另人痛心的事件,有时夸奖着那些为中国做出贡献的人。
今天,我读完了《鲁迅作品赏析》一书,受益匪浅,再次了解了鲁迅。
鲁迅小时候经常与同伴们在百草园嬉戏玩耍,对什么都充满着好奇,就连碧绿的’菜田,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等都是他们游戏的“材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了解到鲁迅幼时是一个非常好奇的孩子,长妈妈给他讲了一个“美女蛇”的故事,告诫他別去草丛里玩耍,而鲁迅正因为这样更要去,可从未碰上过美女蛇,反倒经常碰到一些小蟋蟀,后来,鲁迅与小蟋蟀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作品读后感500字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鲁迅的作品读后感500字(一)
看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此文通篇读来,总觉些许怪,是除语言外说不出的怪。
若非语文老师言:“狂人,即疯子”,现今我仍予狂人以诸多奇怪可笑之解释。
全文从一个疯子的角度下笔,自是不同寻常,其实文中之我并非狂人,乃他人灌此名予我以便“吃”我。
通篇“吃人”,似原始,如童话,更具虚幻之感。
所述之世,若到处充满假、恶、丑,无丝毫真、善、美。
“我”兄欲“吃我”,见当世亲人间之残忍无情。
然“我”劝兄之言语,竟非出于狂人之口,确是一有先见、良知、正义感之人言之。
“我”之遭遇、思想,正是先生之遭遇、思想,故先生定欲借此文以告世人。
看终句,“没吃过人的孩子们,或有,救救孩子。
”孩子之心灵纯洁美好,没被世俗所污,故先生寄一切希望于孩子,此乃对未来之美好向往。
若先生在,观今之社会,千年陋习虽未根除,少不同那时之失望痛心。
今非非人间,先生定竭力善之。
先生之精神,乃国之精神,若不被后世继承发扬,奈何?先生虽已去,但诸多事吾辈亦可做,虽不及先生,实可做。
先生为国献之甚多,吾辈竭力还先生一“风清气正国貌新”又如何?此举更为国矣!
鲁迅之前,无一鲁迅,希望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鲁迅的作品读后感500字(二)
前几日抽出时间阅读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读完文章后发现,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充满世俗气息的日常生活。
通篇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描写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
例如先生帮作者萧红点评穿衣、先生爽朗的笑声、先生家里的衣食、曾经夜晚路过坟地的经历等等。
文章的开头就颠覆了以往的鲁迅形象,“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短短几句描写,就塑造出了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
跟先前我们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是作者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生活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文中多次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比如作者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这是一种多么温馨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景致啊。
“鲁迅先生在四月里,曾经好了一点,有一天下楼去赴一个约会,把衣裳穿得整整齐齐,腋下挟着黑花包袱,戴起帽子来,出门就走。
”“出门就走”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
全文平平淡淡,没有特别夸张,但却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有温度的鲁迅”。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他严格地要求着别人,同时严格地约束着自己,但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
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阅读鲁迅的着作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严肃的鲁迅,又可以通过阅读《回忆鲁迅先生》了解一个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会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会和年轻人开玩笑,同样享受亲情的有温度的鲁迅。
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的作品读后感500字(三)
看了鲁迅的《故乡》这篇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闰土了。
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无非就是他那少年与中年两个年龄阶段的巨大差异和变化了。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
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
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
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
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
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
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
我觉得束缚再加上比较再加上无穷无尽的学习,与监狱相比也已经只有毫厘之差了。
作为社会未来的新动力,我们的生存状态难道没有理由受到关注吗?大人们总是以为吃饱穿暖学习好,就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可这些却恰恰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忽略的。
《故乡》中,鲁迅不仅点到了家乡的改变给人一种惆怅的感觉,更用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证明一个词——改变。
不论是家乡的改变还是人物的改变,鲁迅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微言大义的感觉,特别是最后一句:世上本是无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
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