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第三章 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
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1-10章问答题整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1)时代:远古时代(2)中国报纸的开始在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 前报纸时期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有哪些特点(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2)文字出现后,古代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更多样化;(3)汉代之后,传播体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日渐多元化。
(4)战乱频繁时,社会舆情愈发活跃。
3 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1)采集、编辑:进奏官自行采集;(2)传发:进奏官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3)部门:通过覆盖全国的邮驿系统发行。
4 “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唐代的报状,是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
带有官方性质,属于官报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下发的正式官报。
5 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处于什么地位?(1)特点: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和编发(2)地位:进奏官对稿件进行一些删节和筛选;“定本”制度迫使进奏官只能按照当局允许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
6 宋朝小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1)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非官方报纸;盛行于南宋;读者范围广(官员,知识分子,皇室成员,社会人士)(2)能满足一定社会需求,得到了社会支持。
7 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和宋代相比有什么不同内容提供者从进奏院变成了通政司和六科;内容和样式更加丰富。
8 “急选报”“天变邸钞”是什么性质的新传媒体?《天变邸钞》非官方发布,而是编报人自己抄写的。
是临时发刊报纸。
《急选报》:雕版印刷报纸。
9 清代官报的发行制度有什么特点?清朝入关之后,参考明代官报发行体制,集训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邸报,即经由通政史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通政史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机关。
六科是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的机关。
提塘主要负责管保的抄传发行工作。
在华外报的功过是非

在华外报的功过是非外报在中国的出现及其发展,是随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的殖民化同时开始和发展的。
鸦片战争以前,外报的活动范围只限于澳门和广州。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报很快从东南沿海扩张到内地。
由于在华外报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所以其传播有着不同于其它时期的特点,。
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目的也各不相同,,从早期的传教到商人的赚钱并最终发展成为了一种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活动。
然而,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同时,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中国的古代报纸,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然而其发展十分缓慢。
随着历史的脚步跨入了十九世纪在华外报,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报纸成为中国的首批近代报纸。
十九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时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被逐渐清除。
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使得西方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生产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同时也促使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危机出现了,而且其产生周期越来越短。
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就是产品相对过剩。
要缓解这种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就要向外扩张,寻找国际市场。
西方资本主义者在寻找市场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市场中国。
在武力征服尚不具备条件和时机时,英政府把海外殖民事业和传教结合起来,把传教作为思想征服的武器,在中国儒家语录、章回体、白话文等本土化的外衣下,企图用宗教和知识的糖衣炮弹征服中国人心。
在华外报开始从沿海向内地发展,不管是中文报刊还是外文报刊都成倍增长,种类主要有商业报纸、宗教报纸,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在华外报网,垄断了中国的新闻事业。
从内容上看,鸦片战争前的大多数外国报纸,特别是英文报刊,都积极为英国鸦片倾销行为辩护,用侵略者的语气和态度讨论中国的各种现象,并鼓吹对中国实行武装征服。
鸦片战争后,则又为新的侵略扩张制造舆论,其殖民主义立场十分明显。
然而,在另一方面,在华报纸却客观上促进了我们本土有志人士的觉醒。
第3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复习笔记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1.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1)林则徐的译报活动林则徐于1838年年底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3月抵达广州后,立即提出了“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使这一主张付诸实施。
①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对后世的影响则更大,稍后的梁启超、严复等人,就曾在自已主办的报纸上“广译五洲近事”,他们的思想和林则徐是相通的。
②魏源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 1841年6月,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将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
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的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又创办起《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
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亦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撰作,著有《弢园文录》、《瓮牖余谈》、《弢园文录外编》等,1897年病逝。
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

第二节 外文报刊与《字林西报》
一、概述
鸦片战争后,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外 国人获得了在中国任意办报的权力,报刊数量急 剧增加。外文报刊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19世 纪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中、外文报刊,约有300多 家,其中鸦片战争前只有20家左右,其余200多家 是在战后创办的。 这一时期,外报在华的发展,形成报刊与《字林西报》
早期的外文报刊: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 蜂华报》,1822年9月12日创刊。 第一家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英文报刊,是英国鸦片商马 地臣1827年11月创办的《广州纪录报》(Cantou Register)。 《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英文1831年创刊 《中国丛报》英文1832年创刊 《澳门钞报》葡萄牙文1834年创刊 《广州周报》英文1835年创刊 《德臣报》(又名《中国邮报》)英文1845年创刊 《孖刺报》英文1857年创办 《字林西报》英文1864年创办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 及其特点
主要特点:“中国化” 注意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中国人的习惯,从刊物 的外观、形式到文体、写作风格、内容都尽力 “中国化”。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及其 特点
——从形式上看,《察世俗》形式如中国古代线装书,和明清时 的京报相仿。 ——从内容上看,用基督教义附会儒学,用儒学著作中的语句表 述、介绍、解释基督教义。 “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写作上看,大量使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的表现手法 文体多样,既有千字以上的长篇论说、几百字的短论和三言两语 的杂句,有故事、寓言、七言诗,也有书信和编者按。米怜《张 远两友相论》。编辑方面,每期在卷首刊有本期目录。 没有新闻专栏,只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 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 最早的广告《告贴》 ——重视读者反应,增强与读者互动。
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

◆时间:1845.2—1974 ◆地点:香港 ◆创办人、主笔:英出版商肖德瑞 ◆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3)孖剌报
◆时间:1857
◆创办人:美商茹达、英商莫罗, 次年完全为莫罗所有。
◆外国人在华的第一张英文日报
(4)《字林西报》
◆前身是《北华捷报》的增刊《每日航 运和商业新闻》 ◆独立出版时间:1864
《 申 报 》
十九世纪《申报》的办报经验
1.在经营管理方面: ①尽量降低成本 ②努力搞好发行 ③大力招登广告 ④经营其他文化事业
2.在编采业务方面:
①中国化
②重视言论
③重视新闻
④重视刊载文艺作品,使之成为经常 性内容
(8)《新闻报》
清末与民国时期非常有影响的的商业报纸。 时间:1893年2月17日 地点:创办于上海。 初创时为中外合资性质。后为美国人福开 森购得。 内容:注重经济新闻,强调读者兴趣 主要发行对象:工商界
随着殖民主义势力的大举入侵,外报在中国有了 进一步发展,出版地点也逐渐由沿海向内地扩充。 19世纪末叶,已经形成了以英美报刊为主干,以上海、 香港为主要基地的在华外报网络
三类: 1.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遐 迩贯珍》、《六合丛谈》、《中西闻见录》等。 2.为殖民主义摇旗呐喊的外文报刊:《德臣报》、 《孖剌报》、《字林西报》等。 3.外商办的中文报刊:《申报》、《万国公报》等。
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影响

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影响在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批近代化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
整个19世纪期间,外国人所办报刊在中国报坛上始终占据垄断地位。
从1815年英国人罗伯特.马礼逊和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起,到19世纪末,外国人一共在中国办了近300种报刊,可以说是外国人所办的在华报刊,开创了中国的近代报刊事业。
在我看来,外国人在华办报刊虽然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也有助于外国办报的时间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近代化报刊在中国的出现是和外国的入侵同时开始的,最早的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和最先在我国用外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外国人首先创办的。
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目的以传教为名,入侵中国宣传。
这一阶段外国人在中国从事报刊活动的主要特点(宗教色彩浓,外文报公开宣传殖民政策,以侵略者态度和语调议论中国各种现象。
清朝,外国人不能在中国活动,故报刊传播范围小,中文报刊出版中心在,外文在、澳门、广州)目的征服中国人心-从宗教宣传到“知识炮弹”。
2尽量做到中国化。
3}出现由宗教性向非宗教性报发展趋势。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字已经接近200种。
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
几家主要的由外国传教士出面创办的中文报刊:《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西闻见录》、《益闻录》。
教会出版机关广学会的成立。
广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它的主要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宗教宣传少。
为帝侵略辩是对中“帮助”,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新政策》),它的编辑出版情况和它的社会影响,它的主要编辑撰稿人:林乐知和李提摩太。
对《万国公报》这一类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报刊的分析和评价。
(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政治,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多了。
第四讲 第三章 在华外报兴起与影响

米怜在《基督教在华最初十年之回顾》一书中, 曾经谈到《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办报旨趣。他指 出:知识、科学与宗教本是相辅相成的。他说:
“中国人民之智力,受政治之束缚,而呻吟憔 悴无以自报者,相沿迄今二千余载,一旦欲唤起其 潜伏之本能,而使之发扬蹈厉,夫岂易事。唯有抉 择适当之方法,奋其全力,竭其热忱,始终无懈, 庶几能挽回万一耳。”
马六甲
宗教月 刊(英 商资助)
主要为欧洲与中国的新闻,宗教 和道德文章退居次要地位。最先 采用活铅字单张印刷,赠阅。
澳门
广州 (后迁新
加坡)
广州
原件不 存
宗教月 刊
教会月 刊
内容“多有讽刺之陋规”。木版 与铅字印刷,中英文对照排版。 赠阅。
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高教 道德文章,强调中西应以理相待, 公平和睦相处。中西文学、新闻 与言论增多。雕版印刷,书本式。 赠阅。
一些国家的历史、地理介绍,航 运消息、物价行情。以广州新闻 为主,特辟专页刊载广州商情。 石印,赠阅。
尽管我们和他们(指中国人)有长期的交往, 他们仍然公然表示是高于其他国家而位居世界第一, 并视其他民族为“蛮夷”。这种无知与自傲,严重 地影响了旅居广州的外国人的利益,妨碍了他们与 中国人之间的交往。这个旨在维护广州与澳门的外 国人利益的月刊,就是要促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 艺、科学及基本信条,与其高傲和排外的观念相抗 衡。此刊物将不谈论政治,也不要在任何问题上以 刺耳的语言触怒他们。我们有更高明的办法显示我 们并非“蛮夷”。编者认为更佳之手法是通过事实 的展示,从而说服中国人,让他们知道自己还有许 多东西需要学习。与此同时,编者也认识到外国人 与当地有影响力人士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将尽 力促进彼此间的友谊,并希望最后能证明是获得成 功的……
外国报刊在中国的影响

外国报刊在中国的作用与影响广电10 刘宇轩1013010319工业革命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经济扩张,闭关锁国的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经济龙卷风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中,报刊作为宣传宗教、传播西学的物质载体,顺其自然的流入了中国,成为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不容小觑的因素之一。
外国报刊在中国的作用于影响,大致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一、积极方面:1.早期报刊的宗教传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西方技术、现代科技在华的传播。
要征服一个民族,首先要征服它的思想和文化。
可以说,外国报刊在中国的传播,自宗教始。
中国第一份也是世界第一分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便是一份宗教性质很强的报刊,具有很强的宗教宣传性质,绝大部分内容在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
同时,由于是中国近代比较早的报纸,从传播方法上也尽量去迎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处处附会儒学,把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思想进行比对。
装订也比较保守,咋一看就像是中国的线装书。
1828年出版的《天下新闻》突破了过去的书本样式,改为散张。
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相比,内容也更加侧重于中外新闻、科学和历史,关于宗教的文章已经不占主要地位。
两次鸦片战争后,宗教已经不再是外国报刊在华传播的主要内容,外国报刊更倾向于对科学、政治、新闻时事内容的宣传,例如上海1857年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六合丛谈》和后期的《万国公报》,虽然也包含了宗教内容,但是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份综合性的期刊,大量介绍西方的政治模式和和西方科技知识,减少了宗教教义的传播。
这些变化和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现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同时,外国人在华报刊的创办也将西方现代化的铅印技术和机器带入中国,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办报经验,也为报刊成为中国近代政治运动的有力工具打下了基础。
2.商业报纸的出现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商业报纸的出现,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背景下,随着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报业顺应潮流做出的一种正常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务改进:①设新闻专栏,每期刊登新闻。新闻绝大部分为 翻译自外报的国际新闻,间或广州、澳门新闻,②开始选录《京 报》内容,并不时刊出贸易物价表。③有了固定的言论栏目,与 “新闻”并重。值得注意的是,刊物上的言论已不再用来阐述教 义,而是用来回答现实生活中所提出问题,如中外贸易,中国应 学习各国所长,中国人不应称外国人为“蛮夷”等。这已和报刊 言论的要求相接近了。④写作、编辑等方面:写作上强调通俗、 短和吸引读者兴趣,对米怜所提出三条原则作了进一步发挥。《 东西洋考》的内容贴近社会现实生活,题材也多样化,对读者的 吸引力显然超过《察世俗》,在贯彻“短”的原则方面它做得更 好一些。《东西洋考》除了一篇文章外,不登长文,不作连载。 在编辑方面每期在卷首都刊有本期内容目录、清晰醒目,便利读 者阅看。栏目基本稳定,随着需要的变化略有改动。在篇末有时 加上编者按语。这些做法,后来中文报刊经常采用,但当时还是 第一次出现。总之,在业务上,《东西洋考》已在相当程度上具 有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了。 该刊1833年12月(阴历)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应当为 中文报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三、早期华南与广州的外国人办报活动
2、郭士立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郭士立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1)创办者与创办背景、目的 创办者与创办背景、 郭士立 Charles Gutzlaff,1803Gutzlaff,1803-1851 普鲁士人, 18岁时入柏林教会学 普鲁士人 , 18 岁时入柏林教会学 校学习,1923年加入荷兰布道 校学习 , 1923 年加入荷兰布道 1826年被派往荷属殖民地 会 , 1826 年被派往荷属殖民地 的巴达维亚,1829年改入伦敦 的巴达维亚 , 1829年改入伦敦 布道会。1830年抵达暹罗 年抵达暹罗( 布道会 。 1830 年抵达暹罗 ( 今 泰国) 泰国 ) , 从事基督教新教的播 教活动。 教活动。 郭士立1831 1831年从东南亚地进入中 郭士立1831年从东南亚地进入中 国。
报刊名称 察世俗每 月统计传 特选撮要 每月统计 传
出版 时间 18151 821 18231 826
创办人 米怜
William Milne
创办地 点 马六甲 巴达维 亚(今雅 加达)
性质 宗教月 刊 宗教月 刊
宗教月 刊(英 商资助)
内容与形式说明
“神理”“人道”、“国俗”,天 文地理知识‘还有诗歌、寓言和 “告贴”。雕版印刷,书本式。 赠阅。 内容与上相同,仅地理、历史等 知识性内容有所增加,阐述教义 的文章略有减少。雕版印刷,书 本式。赠阅。 主要为欧洲与中国的新闻,宗教 和道德文章退居次要地位。最先 采用活铅字单张印刷,赠阅。 内容“多有讽刺之陋规”。木版 与铅字印刷,中英文对照排版。 赠阅。 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高教 道德文章,强调中西应以理相待, 公平和睦相处。中西文学、新闻 与言论增多。雕版印刷,书本式。 赠阅。 一些国家的历史、地理介绍,航 运消息、物价行情。以广州新闻 为主,特辟专页刊载广州商情。 石印,赠阅。
第三章
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
第三章 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一、清末“西学东渐”之潮流渐” 清末“西学东渐”之过程与影响 中西启蒙之不同进路 在华外报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三章 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问题: 1、简要评述一下在华外报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2、介绍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传教士及其所办的 报刊。 二、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中国人怎样批判教会呢? “在小册子上,他指责穷凶极恶的蛮夷竟 想要改造天朝之民,真是荒唐与无知之极。他 还指出,为了本身的利益,把毒品与鸦片等推 广至中国民间,毒害他人,足见蛮夷缺乏仁义 之心。他列举道:派遣军舰与军队到他国抢劫 并占为已有者,是无法佯装为义者的。至于允 许男女在公开场合同时露面并在街上手牵手阔 步而行,则说明了他们丝毫没有羞耻心。除此 之外,他们还拒绝接受古代先贤之遗训,显示 他们不求上进。在实际上,信是蛮夷惟一可以 自我标榜的道德。在五伦之中,居然缺了四项, 人们怎能期待他们改造他人?”
创办宗旨:是为在华外国人的利益辩护,宣传目标是宣 扬西方文化优越,以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思想,传播西 方友谊以清除中国公公敌视外国人的心理。 形式特征:雕版印刷,书本式,封面设计与刊名同《察 世俗》,内容结构也是宗教、伦理、科学知识。 内容特点:①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解释教义的专 文没有了。②伦理道德的内容以中外关系的行为准则为重 ,如做生意要公平、诚实,中外人士要和睦相处,以礼相 待,而不要的外国人为“蛮夷”。③文化科学知识成了刊 物的重要内容,包括更为广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且偏重反映西方科学成就的实用知识而不是宣扬上帝全 能的天文知识,如“火蒸车”,《救为绝》(急救方法) 、《东西史记和合》,殖民地印度政绩等等。④中西文学 ,如《李太白文》,《伊里亚得》并称荷马和英国密文顿 的作品为“诸诗之冠”。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三、早期华南与广州的外国人办报活动
2、郭士立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郭士立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①广州创办1833-1835 广州创办18331833 ②新加坡复刊1837-1838 新加坡复刊18371837 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1834 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1834 复刊《东西洋考》 复刊《东西洋考》1837 创办宗旨 形式特征 内容特点 业务改进 《新闻纸略论》 新闻纸略论》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四、早期西方报刊观念的传入
早期传教士向中国输的新闻传播思想 问题: 问题: 综述历史事实,早期传教士向中国输了那些新闻传播思想? 综述历史事实,早期传教士向中国输了那些新闻传播思想?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四、早期西方报刊观念的传入 早期传教士向中国输的新闻传播思想?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二、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马礼逊来华传教 与办报活动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 信徒家世,神学肄业 “愿至异邦宣传圣教” 绕道美国来华1807 “文字与教育播道”(译经) 汉学家的成就: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二、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2)米怜来华传教与办 报活动
(1)报刊文章的通俗化原则 (2)出版自由的观念 (3)开发民智观念
汉学家马礼逊 马礼逊的成就 马礼逊
《汉语语法》(1812) 《华英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六卷之大 本,1815-1823) 《圣径》(新旧约全部译竣,共21卷, 1823年) 创办“英华书院”; 办报刊《察世俗每月 统纪传》、《澳门杂文编》(英文周刊, 1833) 但是,作为译员,参与过雅片贸易及中英 外交事务。
马礼逊1819年他对白话的见解:“中国有学问的人以 为凡可敬重的书籍,当以深奥的古文辞出之,而不当以白 话写成,一如欧洲中古的学者们必用拉丁文一般。朱子写 其理学,始别开生面,用语录体。因为新的观念之传达, 诚不如用浅白文字之为愈,若采用这样深奥艰涩的文体翻 译圣经,以取悦于一般的学者,或以炫耀自己的文才,是 无异古埃及的祭司们已写出象形文字,除却他们自己或少 数人可以会意之外,真是难索解人。翻译圣经当用浅白及 简易文字之为至高原则,则不得不完全承认的。……我宁 愿采用易认易解的通俗字,而舍弃深奥罕见的经典字;我 宁愿被人视为俚俗不雅,而不愿令人难读难解。”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序》为报刊文体规定了短、通俗 引人看的三项写作原则是颇具开创意义的。中国士大夫直 到80多年之后,才创刊了白话报章,而真正不以写白话为 俚俗,更要待百年后的五四动运之后。
(2)《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内容与形式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名称由来: 宗旨: 内容特点 版式与发行: 编辑方针: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3)梁发的 办报活动
梁发(17881855) 贫苦之家,四 年村塾 广州谋生 1804 结识马礼逊 1810 投身报刊 1815 澳门办学 1829 遗恨国人 1855
麦都思颇丰的著述 中文著作及译著59本,马来文著作7本, 英文著作28本,《英文与日文词汇》一本。 曾经为的报刊《中国从报》《北华捷报》 撰稿。 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墨海书馆,由 英国伦敦教会麦都思创立,其前身是设在今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印刷所。1843年(清道光 二十三年)迁移上海,这是外国教会在上海开 设的第一个现代出版机构)。当时用牛为动 力 “车翻墨海转轮圆,百种奇编宇内传,忙 杀老牛浑未解,不耕禾陇种书田”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三、早期华南与广州的外国人办报活动
1.麦都思、吉德等的人创办的早期教会报刊 麦都思、 当时中国人对传教士的看法) (当时中国人对传教士的看法) 麦都思( 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urst,1796-1857) Medurst,1796-1857) 幼年就读英教会学校, 幼年就读英教会学校 , 印刷技 工学徒 来华协助米怜印报1817 来华协助米怜印报1817 槟城传教 1819 创办《 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 创办 《 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 》 1823 墨海书馆 颇丰的著述: 颇丰的著述: 吉徒Samuel Kidd,1799 1843) 1799吉徒Samuel Kidd,1799-1843) 学习中文;1824年抵达马六 学习中文;1824年抵达马六 1825年到槟城传教 甲,1825年到槟城传教 1827年返回马六甲成为英华 1827年返回马六甲成为英华 书院的中文教师;1828年 书院的中文教师;1828年 任英华书院院长, 任英华书院院长,创刊 天下新闻》 《天下新闻》 1829年曾开后返英 1837年 年曾开后返英。 1829年曾开后返英。1837年 成为伦敦大学中国语文与 中国文字讲座教授, 中国文字讲座教授,开英 国大学汉学讲座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