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胎教经验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古代胎教:论现代与古代胎教

古代胎教:论现代与古代胎教

⼀、古代胎教因为现在社会的发展,⼈们对怀孕时孕妇的胎教也有很⾼的重视度。

胎教在中国其实有很悠久的历史。

我国古代对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感应现象⼗分重视,⽐如在《周易》⼀书中就有阴阳⼆⽓相互感应的描述。

同时⼈们在现实⽣活中也观察到母⼦之间有许多类似之处,所以除遗传因素之外,母亲的⾔⾏举⽌也可能影响到腹中的胎⼉,因此就构成了古代胎教的理论基础。

于是,在这种朴素的理论基础⽀撑下,便产⽣了对胎教⼀系列要求。

我国古代对胎教的要求⾸先是从医学⾓度指出的。

中医学认为,如果准妈妈受到风、寒、暑、湿、燥、⽕“六*”的倾⼊,就会感染疾病,甚⾄危及胎⼉,因此提出了“慎寒温”的具体要求。

同时还对不注意“慎寒温”⽽遭受“六*”之侵带来的危害:“胎前感冒外邪,或染伤寒,郁热不解,往往⼩产堕胎,攸关性命。

” 古⼈所说的胎教,是指母体在妊娠期间为给胎⼉创造⼀个良好的胎内环境⽽⾃我采取的有关精神、饮⾷、⽣活起居等⽅⾯的有⼒措施,以使母⼦的⾝⼼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古代胎教的主要内容包括6个⽅⾯: 1.调调就是调情志。

妊娠是⼥性⽣理上经历的⼀个特殊过程,在此期间,孕妇在⽣理上不仅要发⽣着系列的变化,⼼理上也会发⽣相应的反应,这种⼼理反应的集中体现就是孕妇的情绪的变化。

祖国医学认为,胎借母⽓以⽣,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疾。

古⼈认为:凡有孕之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喜、狂、悲、思皆可使⽓⾎失和⽽影响胎⼉,这就是说,孕妇在怀孕期间要保持舒畅的⼼情,及时消除烦恼,⽽不要⼤动肝⽕,因为这样会导致⽓不顺,⽓不顺则孕胎不安,若长久⽓不顺,孕胎必受影响。

《傅青主⼥科》中也有“⼤怒⼩产”的论述。

由此可见,孕妇的情绪和⼼境对胎⼉的⽣长发育有着很⼤影响,所以孕妇应该做到⼼情舒畅,开开⼼⼼过好每⼀天。

2.节节是节房事。

房事,是指夫妻的性⽣活。

虽然房事为受孕怀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受孕之后,则房事必须节制。

《产孕集》对此论述道:怀孕之后,⾸忌交合。

古代胎教:古代胎教的合理性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古代胎教:古代胎教的合理性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1 古代胎教 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认为⾃然环境能够决定新⽣⼈⼝感知觉发展⽔平和智⼒、品德等⼈格特征。

《淮南⼦.坠形训》⾥说,东⽅为“川⾕之所德,明之所出”,⽣在那⾥的⼈“窍通于⽬(视觉灵敏)。

筋⽓属马,苍⾊主肝,长⼤早智⽽不寿”;南⽅为阳⽓之所积,暑陷居之,⽣在那⾥的⼈,“窍通于⿐,⾎脉属马,⾚⾊之⼼,早壮⽽夭”:西⽅为“⾼⼟”地带,“⼭川出马,⽇⽉⼊马”,⽣在那⾥的⼈,“窍通于⿐,⽪⾰属马,⽩⾊主肝,勇敢不仁”;北⽅“幽晦不明”,⽣在那⾥的⼈,“窍通于阳,⾻⼲属马,⿊⾊主肾,其⼈蠢愚,禽兽⽽寿”;中部地处“⽈达”,为“风之所通,⾬露之所会也,”⽣在那⾥的⼈,“窍通于⼝,肤肌属马,黄⾊主胃,慧圣⽽好治。

” 古代关于⾃然环境影响新⽣⼈⼝的⼼理素质,特别是能使⼈或智或愚,或君⼦或⼩⼈的观点,现代⼼理学尚⽆定论。

但从⼀般认为草原上的⼈粗犷剽悍,⼭区⼈淳朴诚挚的⼀些事实看,古代的看法似乎不⽆道理。

这启⽰我们可以开展⼀些关于⾃然环境能否影响和怎样影响新⽣⼈⼝个性发展的研究。

古代胎教的合理性 2 古代胎教历史记载 ①太任,⽣卒年不详,任姓,⼜称⼤任,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县北)⼈。

商朝时期西伯侯季历之正妃。

周⽂王姬昌之母,历有记载的胎教先驱。

太任是商朝末期贵族挚任⽒的⼆⼥⼉,她⽣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

嫁给周族领袖季历后, 太任,⽣卒年不详,任姓,⼜称⼤任,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县北)⼈。

商朝时期西伯侯季历之正妃。

周⽂王姬昌之母,历有记载的胎教先驱。

太任是商朝末期贵族挚任⽒的⼆⼥⼉,她⽣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

嫁给周族领袖季历后,太任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孝敬婆婆。

她主持后宫⽴⾝端正,宫廷上下肃穆祥和。

太任怀孕的时候,眼不看邪曲的场景,⽿不听*逸⽆礼的声⾳,⼝不讲傲慢⾃⼤的⾔语。

从不歪着⾝⼦睡觉,也不偏斜着坐、跛着脚站。

切割不正⽓味不良的⾷物不吃,摆放不正的席⼦不坐,夜⾥就让乐师朗诵诗歌。

我国古代胎教思想与实践解析

我国古代胎教思想与实践解析

我国古代胎教思想与实践解析我国古代胎教思想与实践解析胎教,是指在孕期对胎儿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和照料,以培养优秀的孩子。

在我国古代,胎教思想和实践早已开始,并且延续至今。

古代胎教实践的早期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后代的身体健康,做到“稳妊怀恭”,即孕妇对自己的身体和胎儿予以关注和照顾。

古人认为,胎儿的身体特点在母体内就已经显现,孕妇应该在饮食、起居、情绪方面多加节制,以便胎儿的身体得到健康发育。

例如,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提出“三过”:“母胎日过三过,君臣顺,体和安”,即指孕妇日常生活应该注意“三过”:精神过分、体质过强、食物过宜,否则会影响胎儿的健康。

同时,古人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胎教方法,例如摆设画像、听戏曲、吃某种食品等等。

《太平惠民和药局方》中甚至还收录了一些针灸和按摩手法,以调节孕妇的气血流通,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

而到了明清两代,古代胎教思想和实践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注重注重孕妇的学习教育和道德修养。

例如,清代文人徐渭就在《墨池记》中写到:“古人所讲稼穑三分可,父母之教一分半”。

可见,古代的胎教实践已经开始从注重健康转向注重教育,从关注外部物质条件转向关注内在品质修养。

此外,古代的胎教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孕妇的情感。

科学研究证明,孕期情绪会直接影响胎儿。

而在古代,人们也强调“情必悦以勇之”,认为孕妇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胎儿的性格和气质,所以要尽量保持心情轻松愉悦。

古代文学中也常有对孕妇的解压方式的描述,例如唐代白居易《白氏长孙骑马赋》中写到:“怀中间弹,枕上叩”,表现了一种缓解情绪的方法。

总之,我国古代的胎教思想和实践是相当深入和全面的,其中包括关注孕妇的身体、教育和情感。

如今,在现代社会,胎教已经成为了一种科学而又流行的活动,古代的胎教理念与实践对于现代的胎教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代胎教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胎教方法

古代胎教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胎教方法

古代胎教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胎教方法古代胎教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中流传下来的关于胎儿教育的方法和理论。

人们相信,胎儿在母亲子宫中的期间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通过科学和良好的胎教方法,可以对胎儿未来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胎教方法。

首先,音乐胎教是我国古代胎教的重要方法之一、古代人们相信,音乐能够产生一种良好的氛围,对胎儿的精神和智力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古代,有些家庭会在胎儿母亲附近放置一些乐器,每天演奏一些柔和悦耳的乐曲,如古琴、箫等。

这样的音乐能够给胎儿提供一种和谐安静的环境,有助于胎儿的大脑发育,同时也能够传递给胎儿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

其次,语言胎教也是我国古代胎教的一种常见方法。

古代人们相信,胎儿在子宫中已经具备一定的听觉能力,能够听到外界的声音。

因此,通过给胎儿讲话、唱歌、诵读等方式,可以刺激胎儿的听觉发展,培养胎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另外,古代人们也相信通过给胎儿讲一些正能量的话语、咒语,可以培养胎儿的良好品质和道德伦理观念。

除了音乐和语言胎教,古代人们还注重饮食胎教。

根据古代医学理论,母亲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到胎儿的成长发育。

因此,古代人们在胎儿期间会特别注重进补和营养平衡的饮食。

例如,他们会选择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鸡、鸽子、虫草花等,以增强胎儿的体质。

另外,他们还会注意饮食的清淡和卫生,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此外,古代人们还注重情绪胎教。

他们相信,母亲的情绪和心态会直接影响到胎儿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发展。

因此,古代人们尽量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避免生气、沮丧等消极情绪的影响。

他们也会鼓励母亲多参与一些积极的社交活动,与亲友交流,以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的来说,古代胎教方法主要包括音乐胎教、语言胎教、饮食胎教和情绪胎教。

这些方法虽然纯熟于古代,但是它们从其中一种程度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些胎教方法对胎儿的发育和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胎教》课件

《中国古代胎教》课件

古代胎教的目的和意义
古代胎教的目的是通过孕妇的身心修 养,促进胎儿的健康成长,为孩子的 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代胎教的意义在于培养胎儿的道德 、智慧和身体素质,使其成为优秀的 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02
中国古代胎教的理念
天人合一的理念
总结词
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国古代胎教的核心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胎儿在母体内的孕育过程与自然界 的规律相符合。
详细描述
道家思想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孕妇应该顺应这个规律,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平衡。同 时,道家思想还强调孕妇应该注重自身的健康和修养,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这种思
想对于调节孕妇的情绪和心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
03
中国古代胎教的方法
音乐胎教
01
02
03
音乐胎教
通过欣赏、吟唱、演奏音 乐来安抚孕妇情绪,进而 影响胎儿的成长。
详细描述
儒家思想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孕妇作为家庭的一员,应该注重家庭和睦、孝顺父母、尊重丈 夫,以身作则,为胎儿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孕妇应该注重道德修养,保持正 直、善良的品质,以影响胎儿的性格和品德。
道家思想对胎教的影响
总结词
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胎教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强调孕妇应该顺应自然、保持内心平静、 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详细描述
中国古代胎教认为,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与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孕妇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环境的 和谐统一,以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这一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家思想对胎教的影响
总结词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胎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家庭、道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关于中国古代胎教的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胎教的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胎教的研究根据古代医学的理论,胎儿的发展取决于母体的情绪和饮食。

因此,妇女在怀孕期间需要保持愉快的情绪,避免生气和忧虑。

此外,她们需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养分的摄入。

根据古代医学家的建议,孕妇应该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避免油炸和辛辣食物。

一些具有养生功效的特殊食品如桂圆、枣子、核桃和花生也被推荐给孕妇食用。

此外,孕妇还要注意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锻炼,以保持身体健康。

除了饮食,中国古代妇女还会通过音乐、唱歌和说话等方式来与胎儿互动。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孕妇会给胎儿讲故事、读书和唱歌,以期望胎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

这种胎教方式被认为可以刺激胎儿的听觉、记忆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古代胎教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一些学者对古代医书和文献进行了研究,以了解古代妇女胎教的实践和原理。

他们发现古代医学家对胎教的重视程度很高,许多医书都专门论述了如何正确地进行胎教。

另外,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一些学者还揭示了古代妇女胎教的实际效果。

例如,一些文献中记载了儿童早期教育的成功案例,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超过同龄儿童的智力和学习能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胎教的实践和理论并不总是科学的,有时也存在迷信和误解。

例如,一些妇女过于迷信传统的胎教方法,忽视了科学的饮食均衡和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此外,一些古代医学理论可能无法得到现代科学的证实。

因此,在研究中国古代胎教时,我们需要对古代医学理论进行适度的怀疑和批判。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胎教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实践。

它强调孕妇在怀孕期间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胎儿发育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古代医书和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和分析这一实践的原理和效果。

然而,我们也需要对古代医学的理论进行适度的审视,以保持科学和客观的态度。

希望通过今后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中国古代胎教的宝贵经验,以促进现代胎儿的健康和智力发展。

我国古代女子教育中的胎教观及其影响

我国古代女子教育中的胎教观及其影响

我国古代女子教育中的胎教观及其影响胎教是指孕妇在怀孕期间通过听音乐、读书、讲故事等方式刺激胎儿的感官神经系统,促使其智力和情感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胎教观念深入人心,妇女们视胎教为重要之事。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女性教育中的胎教观及其对后代教育的影响。

古代中国女性在怀孕期间非常重视对胎儿的培养,她们认为母亲的情感、思想和健康在孕期会直接影响胎儿的身体和智力发展。

因此,许多妇女都会选择听音乐、吟诗拍打等方式来刺激胎儿。

胎教活动中,音乐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们相信音乐可以给胎儿带来愉悦和舒缓,同时也能激发胎儿的智力。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会为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子创作音乐,这被认为是对孩子一种深深的爱的表达。

另外,古代中国女性在怀孕期间也会通过阅读、讲故事等方式传授知识和道德观念给胎儿。

许多母亲会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如《诗经》、《论语》等,来引导胎儿的教育。

她们相信这些经书中包含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可以通过胎儿接收到,对其人格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胎教观念在古代中国女子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胎教观念促使女性在怀孕期间注重自身的情感和健康,这促使她们更加注重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这对女性自身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也使她们成为有知识和教育意识的母亲,可以更好地教育后代。

其次,胎教观念也对后代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古代中国的女性在怀孕期间注重胎儿的智力培养,通过音乐、文学等方式,为胎儿提供了丰富的刺激和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代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胎教观念也启发了人们对母爱和教育的重视。

女性通过胎教活动,传达给自己的孩子爱、智慧和道德准则,这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中一种重要的传统,并对后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古代中国女性在教育中胎教观念的体现有其局限性,如缺乏科学依据等,但不能否认的是,古代女性教育中的胎教观念对于母亲和后代的成长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胎教观念促使女性注重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自我修养,提高了母亲的教育水平,更好地教育后代。

中国古代胎教理论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中国古代胎教理论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中国古代胎教理论的发展与 经验借鉴
2023-11-08
目录
• 引言 • 中国古代胎教理论的发展 • 中国古代胎教理论的内容与特点 • 中国古代胎教理论的现代价值与启示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胎教的重要性
胎教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和未来的智力、品德 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VS
注重社会公德教育
古代胎教理论强调孕妇应该遵守社会公德 ,培养良好的品德。现代社会也应该注重 公德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古代胎教理论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胎教理论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秦汉、唐宋、 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 体系。
古代胎教理论的核心思想
指导家长实施感性教育
古代胎教理论为现代家长提供了感性教育的方法 和思路,让家长们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和审 美能力。
指导家长进行早期行为训练
古代胎教理论中的早期行为训练方法,为现代家 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 惯和行为规范。
古代胎教理论对现代社会教育的启示
重视家庭教育
古代胎教理论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现代 社会也应该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为孩子 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注重实践方法
古代胎教理论提出了多种实践方法,如饮食调节、行为规范、情绪 调节等,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古代胎教文化紧密相连。
古代胎教理论的影响因素
01
文化传统
02
医学进步
古代胎教理论的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中的“礼”、 “德”等观念对胎教理论的形成和发 展有着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4 -投稿日期:2009-06-15作者简介:李伟艳(1975-)女,蒙古族,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教育学。

第18卷第1期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No.1 V ol.18 2010年02月 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 Published in February.2010中国古代胎教经验及其现实意义李伟艳(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是世界胎教学说的策源地。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提倡“早谕教”,早至生命的胚胎时期即行胎教。

尽管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中不乏有缺乏科学根据的论断,有封建迷信的色彩,有主观臆测的成分,但中国古代胎教思想中的胎教内容和方法确实也有很多有益的成分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汲取。

关键词:中国古代; 胎教; 胎教经验; 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0)01-0064-03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提倡“早谕教”,早至生命的胚胎时期即行胎教。

胎教是最早实施的家庭教育,古即有之。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命的了解和对占有知识的迫切,人们对胎教与优生、以及智力发展的关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所谓胎教,是指母亲在怀孕期间,有意识地利用外界环境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母体的生理、心理变化,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使之达到有益于胎儿智力和身体发育,为出生后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一种手段。

这种特殊的教育是通过各种能刺激感官的因素,如声音、光亮、震动等进行的,而母亲的情绪是最重要的因素。

古代的胎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胎教是指孕期保健,包括合理营养、保持良好的心理卫生、避免病毒、细菌感染、谨避寒暑、节制性欲、审施药治、适度劳逸、以及避免接触放射线、有毒化学物质、噪音等;狭义的胎教指孕妇加强精神品德修养和感化,使之“外象而内感”,借以促进胎儿智力的发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是世界胎教学说的策源地,这已为世人所公认。

美国学者托马斯·伯尼在《神秘的胎儿生命》一书中指出:中国在1000多年前就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胎教“诊疗所”。

中国古代的胎教观点常见于哲学、医学、教育学、文学等著作中。

据刘向《列女传》记,远在三千六百多年前的殷周时期就有了关于胎教的记载,周王室已经有了胎教的传统。

古代虽然没有形成独立的胎教学,但千百年来对胎教的重视及长时间的不懈探索及胎教实践积累的很多经验教训,已成为中国教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对促进人类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整理和发掘这些珍贵的遗产,对于搞好优生优育,促进现代优生学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我国古代胎教历史悠久,很受社会重视,因此得以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一、主张“正本”、“慎始”我国古代的胎教思想经过发展演变,早期的胎教思想主要囿于皇宫贵族,胎教思想的内容主要是“正本”。

所谓“正本”就是从根本上为生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对待婚姻要慎始敬终,其主旨是谨慎择偶。

西汉时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十分重视早期教育,因而也特别重视胎教。

在论及胎教时他也主张“慎敬始终”,即万事要想求得一个好结果,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

为此,他也提出胎教要从慎重择偶开始。

为了达到“正本”、“慎始”的目的,要从婚前慎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提倡“同姓不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近亲结婚的可能性,这也是提倡优生优育的今人所熟识的道理;第二,注重婚姻另一方的家庭及家教;第三,要注意对象本人,要求婚姻的另一方的女性要性情温厚恭顺。

因为,古人认为母亲的性情会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遗传影响给子女。

另外,结婚对男女的年龄也有要求。

这些细节和要求在今天并不陌生,但是,在人们认识水平有限的古代不得不说是极其有远见的。

婚育年龄、婚育双方的家庭环境因素,尤其是家庭教育环境因素以及夫妻双方是否有血缘关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先天生理基础以及出生后的教育情况。

因此,在大力提倡优生优育的今天,古人的很多似乎繁琐的要求我们还是有必要认真咀嚼和反思的。

在我国一些偏远落后地区仍然存在早婚早育、近亲结婚、通婚范围小、相关法律规定不允许生育子女的依然生育的情况,这不仅是对小的家庭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整个民族和社会大家庭的不负责任。

二、十分重视母亲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基本理论是中医的“外象内感”理论。

所谓的“外象”即外界客观事物的表象;“内感”是指母体内的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

“外象内感”就是指胎儿虽然在母体内,不能直接感知外界客观事物,但外界客观事物的表象却能被胎儿感应到,从而受到影响,产生相应的变化。

高度重视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这也是“外象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古人要求母亲在怀孕期间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稳定的情绪,乐观练达,节制喜、怒、哀、乐等情感以及各种欲念的过度发作。

古人已经认识到了孕妇的情绪会对体内的胎儿产生影响,因此,要求孕妇要做到“笑而不渲”、“虽怒不骂”,达到“庶事清静”的境界。

现代研究已证明,孕妇的情绪会引起体内生理与生化的变化,如惊恐、暴怒会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而肾上腺增多会促使血管收缩,子宫供血减少,进而会对胎儿造成损伤。

美国心理学家欧丁格和西蒙斯在对大量调查材料进行研究后发现,妇女在孕期若有严重的焦虑和高度紧张的情况,则孩子成长后情绪常不稳定,容易激动,更易出现人格或情绪障碍。

(王树庄编译《婴幼儿心理和早期教育》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我国古代《妇人秘科》中就也有记载:“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敢不慎”。

可见古人是十分重视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的,这在今天看来仍是一个宝贵的经验。

古代胎教理论关于注重孕妇精神卫生和品德修养,从而促进胎儿智力发达和性格端庄等的许多精辟论述,都很值得我们借鉴。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人类非常重视优生优育优教的二十一世纪,我们更应当注重吸收中国古代胎教学说中的精华,努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注重母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在胎教方面,古人非常关注孕妇的饮食起居,提倡饮食起居要卫生,在饮食方面要“饥饱适中”、“不宜邪味”、“节嗜欲”,坐立行走应有正确的姿态等。

正所谓“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立而不跛,坐而不差。

”孕期还要做到起居有常、睡眠充足、膳食结构合理,这在今天看来仍有借鉴的意义。

古代胎教重视孕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一方面这有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对母亲的这种坐立行走等行为举止的训练也是在为日后孩子的成长培养师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胎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母教。

我国数千年的母式胎教是科学的,是符合优生要求的。

母亲在怀孕期间处于良好的环境影响下,进行生活常规的训练、情绪和性格上的陶冶以及知识学习和道德培养,这些措施必然能促进母亲在身体、品德和智能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和较好的发展。

在古代,学前教育主要在家庭中进行,而母亲又是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的施教者,她良好的素质必然会为日后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可见,胎教又是在培养作为未来家庭教育的主要师资——母亲的重要手段,这是非常可贵的。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寓于家庭生活之中的,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连续的教-65-育环境,一般不存在教育环境的变更和教育者的变更,因而它更有利于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个母亲良好的行为习惯、优雅举止、谈吐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早期个体的成长会产生重要的有意或无意的影响。

因此,加强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素养也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孩子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古代胎教的这个重视母教的做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四、高度关注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古人认为胎儿“禀质未定”、“逐物变化”,因而外部环境的各种影响都会通过母亲波及胎儿。

因此,在“外象内感”理论的指导下,古人强调要为怀孕的母亲创造一个尽可能良好的环境,以避免各种不良事物对胎儿的影响,主张孕妇应该“居处简静”,就是要为孕妇选择一个清静的居住环境,这样既有利于孕妇休息,又能使胎儿避免噪音的刺激。

《颜氏家训·教子》中有“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这里“出居别宫”的目的也是为了“庶事清静”,便于安胎、养胎,其实质都是在进行胎教。

另外,尽量避免药物、毒物和放射性物质对胎儿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伤害,也应该成为注重环境影响的一个关注点。

这方面,古人主张审施药治,即强调孕妇无病,不可乱服药物,以免妄伐无辜;孕妇患病,需尽早治疗,但要遵循“病去母安,胎亦无殒”的原则,就是要求医生尽量选择毒副作用小的单一药物,以最小药物剂量并缩短治疗时日,达到治愈孕妇疾病并保护胎儿健康的效果。

在今天,每一对年轻的夫妻也应牢记:在孕期,最好不吃药或少吃药。

链霉素、卡那霉素可引起胎儿神经性耳聋;磺胺类药物可引起黄疸,严重的可发生脑神经核损害;抗生素药物、碘化物或放射性碘则可引起甲状腺肿、智力低下;透视、医用照相、同位素检查和治疗都会对胎儿有害,应该避免,除非医疗上必需而偶尔施行。

毒品和烟酒的危害也是世人共知的,更应该避免。

因而在孕期,在胎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时刻,审慎施药十分必要。

古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会有这样的危害存在,但他们主张在孕期应注重环境选择的观点,在客观上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不良因素对胎儿的伤害的。

尽管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古人关于胎教方面的认识水平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有些甚至是存在封建迷信色彩或者是主观臆断过分夸大胎教作用的情况,但是,在特别重视优生优育的今天,在大力提倡重视人的素养的今天,我们真的有必要翻看这些古人的认识,认真咀嚼、品味。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为今天的优生优育丰富理论依据,拓展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第二版.[3]何晓夏.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李郁清.胎教中的自然本性原则[J].天中学刊,2002(6).[5]柏建华.我国古代的胎教思想[J].西北人口,2000(2).[6]刘隆炎.中国古代胎教学说是中国教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7]顾荣芳.中外胎教思想的发展[J].山东教育,2002,(5月下旬).-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