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结晶体管工作原理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工作原理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工作原理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由一个单极性晶体管组成,其结构和工作原理类似于普通的集电极放大电路。
晶体管由三个区域组成:发射区、基区和集结区。
基区接入触发信号电源,而集结区接入电源,形成偏置电压。
当输入信号电压通过基区施加到晶体管时,集结结区的二极管就会被极化。
当输入信号电压高于一定阈值时,集结结区的二极管会开始导通,从而导致晶体管进入饱和状态。
1.稳定偏置:通过集结区的偏置电压来稳定晶体管的工作点。
这个偏置电压可以使集结结区的二极管处于正向偏置状态。
2.输入信号:通过将输入信号电压附加在基区时,可以改变集结结区二极管的电场分布。
当输入信号电压高于一些阈值时,集结结区二极管开始导通。
3.晶体管饱和:当集结结区二极管导通时,基区的电流会极大增加,导致晶体管进入饱和状态。
在饱和状态下,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将近似于直流驱动电流。
4.输出信号:晶体管的饱和状态使得输出电压趋近于接近集电极电流的电源电压。
根据以上的工作原理,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具有以下特点:1.简单: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只需要一个晶体管和少量的外部元件,所以它的设计和实施都相对简单。
2.快速:由于晶体管本身的快速开关特性,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可以实现高速开关操作,适用于需要快速开关的应用领域。
3.高可靠性:晶体管是一种稳定可靠的元件,所以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优势。
4.小尺寸:由于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仅由一个晶体管和少量的外部元件组成,所以它的尺寸相对较小,适用于空间有限的应用场景。
此外,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还常用于时序电路和计时器中。
由于其高速开关特性和稳定可靠性,它可以实现精确的时序控制和计时功能。
因此,在电子钟、计时器、频率计等应用中也经常使用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总而言之,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是一种功能强大、可靠性高、适用范围广的电子元件。
它的工作原理简单明了,应用场景广泛,是电子电路设计和实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单结晶体管原理与应用

单结晶体管原理与应用一.单结晶体管的结构和原理杂的N型硅棒上利用扩散工艺形成一个高掺杂P区,在P区与N区接触面形成PN结,就构成单结晶体管(UJT)。
引出的电极为发射极E;N型半导体的两端引出两个电极,分别为基极B1和基极B2,B1和B2之间的N型区域可以等效为一个纯电阻,即基区电阻R BB。
该的变化而改变。
单结晶体管因有两个基极,故也称为双基极晶体管。
其符号如下图所示。
P区与N型硅棒形成的PN结等效为二极管D;N型硅棒因掺杂浓度很低而呈现高电阻,二极管阴极与基极B2之间的等效电阻为r B2,二极管阴极与基极B 阻值受E-B1间电压的控制,所以等效为可变电阻。
理和特性同线.间加电源VBB,且发射极开路时,A点电位及基极b2的电流为:为单结晶体管的分压比,其数值主要与管子的结构有关,一般在0.5~0.9之间。
电压Ueb1为零或(Ueb1< UA)时,二极管承受反向电压,发射极的电流Ie为二极管的反向电流,记作IEO,使PN结正向电压大于开启电压时,则I E变为正向电流,从发射极e流向基极b1,此时,空穴浓度很高的P区向电子浓度很低的硅棒的b1区注入非平衡与其载流子的浓度紧密相关,注入的载流子使r b1减小;而且r b1的减小,使其压降也减小,导致PN结正向电压增大,I E随之增大,注入的载流子将更多,于大到一定程度时,二极管的导通电压将变化不大,此时U E-B1。
将因r b1的减小而减小,表现出负阻特性。
特性曲线如下:是指输入电压增大到某一数值后,输入电流愈大,输入端的等效电阻愈小的特性。
(常见负阻器件有:可控硅,隧道二极管,单结晶体管等)至U P(峰点电压)时,PN结开始正向导通,U P=U B1+U on;UEB1再增大一点,管子就进入负阻区,随着I E增大,r b1减小,U E-B1减小,直至U E-B1=Uv(谷点电压)。
I 子进入饱和区。
单结晶体管有三个工作区域(见上图)。
体管的应用具有大的脉冲电流能力而且电路简单,因此在各种开关应用中,在构成定时电路或触发SCR等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
单结晶体管工作原理

单结晶体管工作原理单结晶体管(Single Crystal Transistor,SCT)是一种基于单晶材料制造的晶体管,其工作原理与普通晶体管相似,但由于采用了单晶材料,具有更好的电子迁移率和更低的漏电流,因此在高频和高速应用中具有更好的性能。
单结晶体管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电子注入、电子传输和电子输出。
1. 电子注入当单结晶体管处于关闭状态时,基极(Base)与发射极(Emitter)之间的电压较低,导致发射极与基极之间的空间区域形成一个带电荷的屏蔽区。
当向基极施加正向电压时,电子从发射极注入到基极,通过热激发或光激发的方式,使得基极区域的电子浓度增加。
2. 电子传输注入到基极的电子会受到基极与集电极(Collector)之间的电压作用力,向集电极方向移动。
在单结晶体管中,由于单晶材料的特性,电子的迁移率较高,因此电子能够快速地通过基极区域,达到集电极。
3. 电子输出当电子通过基极区域到达集电极时,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较高,形成一个电子输出电路。
在这个电路中,电子会从集电极流出,进入外部电路,完成电流的输出。
单结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总结:1. 当单结晶体管处于关闭状态时,发射极与基极之间形成一个带电荷的屏蔽区。
2. 当向基极施加正向电压时,电子从发射极注入到基极,增加基极区域的电子浓度。
3. 注入到基极的电子受到电压作用力,向集电极方向移动。
4. 电子快速地通过基极区域,到达集电极。
5. 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形成一个电子输出电路。
6. 电子从集电极流出,进入外部电路,完成电流的输出。
单结晶体管的工作原理使得其在高频和高速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性能,例如在通信领域中的射频放大器、混频器和频率合成器等电路中广泛应用。
此外,由于单结晶体管具有较低的漏电流,还可以用于低功耗的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中。
总之,单结晶体管是一种基于单晶材料制造的晶体管,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电子注入、电子传输和电子输出。
即单结晶体管迅速导通

9.2 台灯调光电路的安装和测试
一、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
1、电路结构
2、工作原理
u2为正半周时,在控制角α期间,晶闸管关断;在导通角θ期 间,晶闸管导通。u2为负半周时,晶闸管关断。
控制角α越大,导通角θ就越小,输出的负载电压uL(直流 电平均值)就越小。
二、单相桥式可控整流电路
1、电路结构ຫໍສະໝຸດ 2、工作原理实训:台灯调光电路
9.3 触摸式风扇调速器的安装与测试
1、电路结构
该电路由电源电路、过电压保护电路、晶闸管触发电路、触摸输入 控制电路和触发灵敏度调节电路等部分组成。
电源电路:由VZ、VD1、R5、C1所组成 过电压保护电路:由耐压值为470V的压敏电阻器RV组成 晶闸管触发电路:主要由集成电路LS7232及其外围元件组成 触摸输入控制电路:由金属触摸片及R1、R2、SB、C5等组成 触发灵敏度调节电路:由R3组成
2、工作原理及电路仿真
三、 单结晶体管的认识和检测
1、单结晶闸管的结构
外形
单结晶体管是在一块高阻率的N型硅基片上用镀金陶瓷片制作成 两个接触电阻很小的极,作为第一基极b1和第二基极b2,在硅基片的 另一侧靠近b2处掺入P型杂质,从而形成PN结,并引出电极作为发射 极e。其等效电路是由第一基极b1和第二基极b2之间的电阻Rbb (Rbb=Rb1+Rb2)、发射极e与两基极之间的PN结(即二极管VD)所组 成
2、单结晶闸管的伏安特性
结论:
⒈单结晶体管的E极与B1极之间的电阻reb1随发射极电流IE 而变。当IE上升时reb1就会下降。单结晶体管的E极与B2极之间 的电阻reb2与发射极电流IE无关。
⒉单结晶体管的导通条件为:在E极与B1极之间应为正向 电压(即Ueb1>0),且在B2极与B1极之间也应为正向电压 (即Ub2b1>>0)。 ⒊特性: 当Ueb1较低时,单结晶体管VT是截止的;但当Ueb1上升至某一 数值时,IE 会加大,而reb1迅速下降,即单结晶体管迅速导通,相 当于开关的闭合。因此,只要改变Ueb1的大小,就可控制单结晶体 管迅速导通或截止。
单结晶体管工作原理

单结晶体管工作原理单结晶体管是一种常见的电子器件,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和电子设备中。
它是一种半导体器件,由单个晶体材料制成,具有优异的电子性能和稳定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单结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一、结构组成单结晶体管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基底、源极和栅极。
基底是单晶硅材料,它提供了整个器件的机械支撑和电流传输的通道。
源极是与基底相连的区域,它负责控制电流的注入和排出。
栅极是位于源极和基底之间的绝缘层,它通过控制栅极电压来控制源极和基底之间的电流流动。
二、工作原理当单结晶体管处于关闭状态时,栅极和基底之间的电压为零,此时源极和基底之间的电流无法流动。
当栅极施加正向电压时,栅极和基底之间形成电场,使得基底中的电子被吸引到栅极附近。
由于栅极和基底之间的绝缘层的存在,电子无法通过绝缘层流向源极,因此电流无法形成。
当栅极施加负向电压时,栅极和基底之间的电场被抑制,电子无法被吸引到栅极附近,此时源极和基底之间的电流仍然无法形成。
当栅极施加适当的正向电压时,栅极和基底之间的电场被适度放大,使得基底中的电子能够克服绝缘层的阻挡,从而流向源极。
这样就形成了从源极到基底的电流,也称为漏极电流。
栅极电压的大小决定了漏极电流的大小,从而控制了单结晶体管的工作状态。
三、特性与应用单结晶体管具有以下特点和应用:1. 高频特性:由于单结晶体管的尺寸小且结构简单,使得它具有较高的工作频率和响应速度。
因此,它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雷达、微波等高频电子设备中。
2. 低功耗:单结晶体管的工作电流较低,使得它具有较低的功耗特性。
这使得它适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和低功耗电路。
3. 可靠性:单结晶体管由单个晶体材料制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它能够在广泛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并且不易受到外界干扰。
4. 集成度高:单结晶体管可以通过微细加工技术实现高度集成,从而在小尺寸芯片上实现复杂的电路功能。
这使得它成为现代集成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单结晶体管是一种重要的电子器件,具有优异的电子性能和稳定性。
单结晶体管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单结晶体管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什么是单结晶体管单结晶体管又叫做双基极二极管,和二极管、三极管一样都属于晶体管的一种。
它是由一个PN结构成发射极并且有两个基极的三端晶体管。
单结晶体管内部结构单结晶体管内部由一个高电阻率的N型硅片,在其两端通过欧姆接触引出两个基极,分别为第一基极B1和第二基极B2,在靠近第二基极B2的一侧有一个PN结,在这个PN结上引出发射极E。
单结晶体管内部结构示意图单结晶体管电路符号及其等效电路单结晶体管电路特性在上面的等效电路中,单结晶体管两个基极之间的电阻称作“基极电阻”,基极电阻的阻值等于第一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B1和第二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B2值之和。
其中,RB1的阻值随着发射极E的电流变化而变化,而RB2的阻值不受发射极电流的影响。
在两个基极之间施加一定的电压VBB,则A点电压VA=[RB1/(RB1 RB2)]VBB=(RB1/RBB)VBB=ηVBB;其中η成为分压比,其数值根据不同型号的晶体管一般在0.5到0.9之间。
•当发射极电压VE<ηVBB时,发射结处于反偏状态,此时晶体管截止;•当发射极电压VE>ηVBB 二极管管压降VD时,PN结处于正向导通状态,RB1的阻值迅速减小,VE会随之下降,此时晶体管出现负阻特性,晶体管由截止进入负阻特性的临界点称为“峰点”;•随着发射极E电流的上升,发射极电压VE会不断下降,当下降到一个点之后便不再下降,这个点称为“谷点”;单结晶体管的型号命名方式以常用型号BT35为例,单结晶体管的型号命名方式如下图:单结晶体管型号命名方式单结晶体管封装及引脚识别单结晶体管采用金属直插封装,在其引脚端有引脚识别标志。
面向引脚,靠近凸起的为发射极E,逆时针方向分别为第二基极B2和第一基极B1。
单结晶体管实物单结晶体管引脚排序单结晶体管应用电路以电子驱蚊器电路为例,了解单结晶体管的应用。
超声波驱蚊器电路以上为单结晶体管BT33构成的电子驱蚊器电路图,其工作原理为:当电源开关SW闭合后,电池正极通过可调电阻RP和固定电阻R1向电容C1充电,当C1两端电压达到BT33的峰点电压时,单结晶体管导通,此时C1会通过电阻R3放电,单结晶体管截止;电池正极再次通过电阻向C1充电,当电压达到峰点电压后,晶体管再次导通。
单结晶体管工作原理

单结晶体管工作原理单结晶体管(Single Crystal Transistor, SCT)是一种常用于电子器件中的晶体管结构。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半导体材料中的载流子输运和控制。
在单结晶体管中,通常使用硅(Si)作为半导体材料。
单结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通过控制栅极电压来控制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电流流动。
在单结晶体管中,栅极、源极和漏极分别对应晶体管的三个电极。
当栅极电压为零时,源极和漏极之间没有电流流动,此时单结晶体管处于关闭状态。
当栅极电压增加到某个阈值以上时,栅极会吸引半导体材料中的自由电子或空穴,形成一个导电通道。
这个导电通道连接了源极和漏极,允许电流流动,此时单结晶体管处于开启状态。
在单结晶体管中,栅极电压的变化会导致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电流变化。
当栅极电压增加时,导电通道的导电能力增强,电流也随之增加。
当栅极电压减小或降为零时,导电通道的导电能力减弱或消失,电流也随之减小或停止。
单结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一步解释:1. 构造单结晶体管:首先,在半导体晶体中选择一个具有良好晶格结构的区域,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或分子束外延(MBE)等技术生长出一块单晶硅片。
然后,通过刻蚀和沉积工艺,制作出栅极、源极和漏极等电极结构。
2. 关闭状态:当栅极电压为零时,栅极不吸引半导体材料中的自由电子或空穴,导电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此时,源极和漏极之间没有电流流动。
3. 开启状态:当栅极电压增加到某个阈值以上时,栅极开始吸引半导体材料中的自由电子或空穴,形成一个导电通道。
这个导电通道连接了源极和漏极,允许电流流动。
栅极电压的增加会增强导电通道的导电能力,从而使电流增加。
4. 控制电流:通过调节栅极电压的大小,可以控制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电流大小。
栅极电压的增加会增大导电通道的导电能力,从而增加电流。
栅极电压的减小或降为零会减小或停止电流。
单结晶体管的工作原理使其在电子器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集成电路中,单结晶体管可以作为开关或放大器使用。
单结晶体管工作原理

单结晶体管工作原理单结晶体管(Single Crystal Transistor,SCT)是一种基于单晶材料创造的晶体管,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电场来调节电流的流动。
本文将详细介绍单结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一、工作原理单结晶体管由三个主要部份组成:基极(Base)、发射极(Emitter)和集电极(Collector)。
其中,基极是控制电流的输入端,发射极是电流的输出端,集电极则是电流的采集端。
当电压被施加到基极时,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形成一个电场,这个电场会影响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载流子(通常是电子)的流动。
当电场足够强时,它将吸引起射极中的电子,使之从发射极流向基极。
这个过程被称为电子注入。
当电子注入到基极时,它们将在基极中形成一个电子云。
同时,基极和集电极之间形成另一个电场,这个电场会影响电子云中的电子的流动。
当电场足够强时,它将加速电子云中的电子,使之从基极流向集电极。
这个过程被称为电子漂移。
当电子漂移到集电极时,它们会形成一个电流,这个电流可以被外部电路所利用。
通过控制基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电压,我们可以调节电子的注入和漂移过程,从而控制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二、应用领域单结晶体管具有不少优点,如高频特性好、噪声低、功耗低等,因此在不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1. 通信领域单结晶体管在通信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放大器、混频器、振荡器等电路中。
其高频特性好的特点使得它可以处理高频信号,从而实现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等应用。
2. 计算机领域单结晶体管在计算机领域中被用于构建逻辑门电路、存储器等关键部件。
其快速响应和低功耗的特点使得它可以实现高速计算和低能耗的计算机系统。
3. 传感器领域单结晶体管可以作为传感器的核心部件,用于测量温度、压力、湿度等物理量。
其高灵敏度和低噪声的特点使得它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测量。
4. 光电子领域单结晶体管在光电子领域中被用于构建光电转换器件,如光电二极管、光电晶体管等。
其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的特点使得它可以实现高效的光电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结晶体管工作原理
双基极二极管又称为单结晶体管,它的结构如图1所示。
在一片高电阻率的N型硅片一侧的两端各引出一个电极,分别称为第一基极B1和第二基极B2。
而在硅片是另一侧较靠近B2处制作一个PN结,在P型硅上引出一个电极,称为发射极E。
两个基极之间的电阻为RBB,一般在2~15kW之间,RBB一般可分为两段,RBB = RB1+ RB2,RB1是第一基极B1至PN结的电阻;RB2是第一基极B2至PN结的电阻。
双基极二极管的符号见图1的右侧。
图 1 双基极二极管的结构与符号等效电路
将双基极二极管按图2(a)接于电路之中,观察其特性。
首先在两个基极之间加电压UBB,再在发射极E和第一基极B1之间加上电压UE,UE可以用电位器RP进行调节。
这样该电路可以改画成图2(b)的形式,双基极二极管可以用一个PN结和二个电阻RB1、RB2组成的等效电路替代。
当基极间加电压UBB时,RB1上分得的电压为
式中称为分压比,与管子结构有关,约在0.5~0.9之间。
2.当UE=UBB+UD时,单结晶体管内在PN结导通,发射极电流IE突然增大。
把这个突变点称为峰点P。
对应的电压UE和电流IE分别称为峰点电压UP和峰点电流IP。
显然,峰点电压
Up=UBB+UD T58838电子-技术资料-电子元件-电路图-技术应用网站-基本知识-原理-维修-作用-参数-电子元器件符号-各种图纸
式中UD为单结晶体管中PN结的正向压降,一般取UD=0.7V。
T58838电子-技术资料-电子元件-电路图-技术应用网站-基本知识-原理-维修-作用-参数-电子元器件符号-各种图纸
在单结晶体管中PN结导通之后,从发射区(P区)向基压(N区)发射了大量的空穴型载流子,IE增长很快,E和B1之间变成低阻导通状态,RB1迅速减小,而E和B1之间的电压UE也随着下降。
这一段特性曲线的动态电阻为负值,因此称为负阻区。
而B2的电位高于E的电位,空穴型载流子不会向B2运动,电阻RB2基本上不变。
T58838电子-技术资料-电子元件-电路图-技术应用网站-基本知识-原理-维修-作用-参数-电子元器件符号-各种图纸
当发射极电流IE增大到某一数值时,电压UE下降到最低点。
特性由线上的这一点称为谷点V。
与此点相对应的是谷点电压UV和谷点电流IV。
此后,当调节RP使发射极电流继续增大时,发射极电压略有上升,但变化不大。
谷点右边的这部分特性称为饱和区。
T58838电子-技术资料-电子元件-电路图-技术应用网站-基本知识-原理-维修-作用-参数-电子元器件符号-各种图纸
综上所述,单结晶体管具有以下特点:T58838电子-技术资料-电子元件-电路图-技术应用网站-基本知识-原理-维修-作用-参数-电子元器件符号-各种图纸
(1)当发射极电压等于峰点电压UP时,单结晶体管导通。
导通之后,当发射极电压小于谷点电压UV时,单结晶体管就恢复截止。
T58838电子-技术资料-电子元件-电路图-技术应用网站-基本知识-原理-维修-作用-参数-电子元器件符号-各种图纸
(2)单结晶体管的峰点电压UP与外加固定电压UBB及其分压比有关。
而分压比是由管子结构决定的,可以看做常数。
T58838电子-技术资料-电子元件-电路图-技术应用网站-基本知识-原理-维修-作用-参数-电子元器件符号-各种图纸
对于分压比不同的管子,或者外加电压UBB的数值不同时,峰值电压UP也就不同。
(3)不同单结晶体管的谷点电压UV和谷点电流IV都不一样。
谷点电压大约在2~5V之间。
在触发电路中,常选用稍大一些、UV低一些和IV大一些的单结管,以增大输出脉冲幅度和移相范围。
单结晶体管触发的单相半控桥式整流电路
图3 单结晶体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1.调节RP,使UE从零逐渐增加。
当UE比较小时(UE<UBB+UD),单结晶体管内的PN结处于反向偏置,E与B1之间不能导通,呈现很大电阻。
当UE很小时,有一个很小的反向漏电流。
随着UE的增高,这个电流逐渐变成一个大约几微安的正向漏电流。
这一段在图3所示的曲线中称为截止区,即单结晶体管尚未导通的一段。
T58838电子-技术资料-电子元件-电路图-技术应用网站-基本知识-原理-维修-作用-参数-电子元器件符号-各种图纸
<a href='/jicu/changsi/341.html'>�������ԡ�838���ӡ�</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