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训诂学基本知识概述课件

8.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 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 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 “倍读曰背”。 9.读若﹑读如 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 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0.如字 用于注音的术语,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读音,按照它通常的读音来读就叫如字。如: 《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 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 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前面的恶读(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wū, 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è。 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hào,后 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hǎo 。
(三)指出古书错误的 11.当为﹑当作 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如 《周礼》:“诵四方之传道”。 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 云:“傅当作‘傳’” .(传) 12.衍文、脱文 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 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 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训诂的内容
(一)解释词义 古今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和词义的变化上。阅读 古书,首先遇到的便是识字解词。对古书词义的解释, 例如: 《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毛传》:“遵,循也;汝,水名也;坟,大防也。” (二)疏通文句,串讲文意 古书传注中的一些译文和串讲,便属此类。如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德。” 《郑笺》:“不肯施德于我。” 《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 席,不可卷也。” 《毛传》:“石虽坚,尚可转;席虽平,尚可卷。” 《郑笺》:“言己心志坚平,过于石席。”
先秦是训诂的萌芽时期。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我们所见到的最早注释是在西汉。班固在《汉书·艺文 志》中,记载了汉代注释古书的著作就有六十余种。 汉代注释兴起的原因 1.语言的发展演变 由于语言发展,先秦文献汉人已经不能完全看懂 了. 2.尊儒读经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设置五经(易、书、诗、仪礼、春秋)博士。 汉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 《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 经》等用古文写成的经书,古今文之争 .朴学 汉学 3.抢救古籍 汉代广开献书、采书之门。
第三章训诂学 优质课件

②训诂专著超过前代。比如
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 王念孙《广雅疏证》、戴震《方言疏证》;
吴玉搢《别雅》、洪亮吉《比雅》、史梦兰 《叠雅》;
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
任大椿《小学钩沉》;
阮元《经籍纂诂》、《康熙字典》等。
③《说文》研究空前发展
宋代通释语义的训诂著作主要有陆佃《埤雅》、 罗愿《尔雅翼》、王安石《字说》、王诛、 司马光《类篇》等。
宋代训诂上比较重要的两件事:
①宋太宗雍熙年间,徐铉等奉命校订《说文》;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陈彭年等奉命重修 《广韵》《玉篇》。这三部书经过宋代的修 订,最终成为定本,对后来训诂学和语言文 字学的研究有很大影响。
清代训诂的特点: ①因声求义的方法得到普遍应用 ②重视语源和词义系统的研究
如戴震《转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 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章炳麟《文始》等。
③历史发展的观点 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等
三、训诂的体式
训诂的体式,指训诂的体制和形式,主要有 四大类:
汉代以后,“训”和“诂”逐渐合成一个复 音词,就是“解释”的意思。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 门学问。它通过对训诂实践的总结和对现 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 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 统,推求词语根源,探求语义发展的内部 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二、训诂学的发展历史
此外,对史部、子部、集部的重要著作,乃至 佛家经典也有了注释。如裴骃《史记集解》、 裴松之《三国志注》、郭璞《山海经注》、 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等。
到了隋唐时期,经史子集四部的注解都有了增 加。如李鼎祚《周易集解》、陆淳《春秋集 传辨疑》、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 《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 《后汉书注》、杨倞《荀子注》、王冰《黄 帝素问注》、李善《文选注》等。
第一章训诂学的内ppt课件

(2)专释动词的训法 专释动词的训法主要用来区别特定语境中部 分活用动词的词性。古代这类训法不很多。 《四书·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朱 熹《章句》:“明,明之也。” 《尔雅· 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 谓之切,象谓之磋,下谓之琢,石谓之磨。 (3)专释形容词的训法 《诗· 邶风· 泉水》:娈彼诸姬。《毛传》: 娈,好貌。
三、解释词义 解释词义是训诂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之一, 因此研究释词的方法和理论也就成了训诂的 主要内容之一。历代训诂著作体现出来的训 诂方法分为义训法、声训法、形训法等。 (一)义训法 义训法是直接从词义角度出发确定被训词义 的释词方法,可以分为专门训法与通用训法 二大类。所谓专门训法,是指专门用于有关 类词的训解方法,所谓通用训法,是指原则 上可以通用于各类词的训解的训释方法。
《淮南子》:夫牛蹄之涔,无尺之鲤。高诱 注:“涔,读延祜曷问,急气闭口言也。” 《公· 宣公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何 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齐人语也。”又“伐者为主”,注:“见伐 者为主,读‘伐’,短言,齐人语也。” 《淮南子》:黑色主肾,其人惷愚。高诱注: “惷”,读人谓惷然无所知之惷也,笼口言 得。”
(4)专释数量词的训法 《周礼· 夏官· 职方官》:其畜宜六扰,其谷 宜五种。郑玄注:“六扰,马、牛、羊、豕、 犬、鸡。五种,黍、稷、菽、麦、稻。” 《仪记· 士冠礼》:主人酬宾,束帛俪皮。 郑玄注:“束帛,十端也。俪皮,两鹿皮 也。” 《左· 隐公五年》: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杜预《集解》: “八八六十四人,六六三十六人。”
《汉书· 卜式传》:“仓府空。”颜师古注: “仓,粟所积也,府,钱所聚也。” 《诗· 秦风· 无衣》:修我戈矛。戈,长六尺 二十,矛,长两丈。 《周易· 归妹》:王弼注:“妹者,少女之 称也。” 《公· 庄公十三年》:何休《解诂》:“土 基三尽,土阶三等,曰坛。会必有坛者,为 升降揖让,称先君以相接,所以长其敬。
训诂学(全套课件537P)

• 《庄子· 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於冥伯之丘,……俄而 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对句中的“柳”字,清代 以前的人大都按字面来理解,如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 论 仙》:“枝离为柳,秦女为石。”唐成玄英的《庄子疏》: “柳者,易生之木;木者,棺槨之象;此是将死之徵也。” 都直接把“柳”解释为杨柳。 • 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引郭嵩熹曰:“《说文》:‘瘤, 肿也。’……瘤之生於身,假借者也。……柳、瘤字,一声 之转。”郭氏的说法是对的,“柳”、“瘤”都隶属於来母 幽部,读音非常接近,仅有声调上的差异,所以借“柳”为 “瘤”。
• 《尚书· 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 《礼记· 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 曰考曰妣曰嫔。” • 《礼记· 乐记》:“声成文,谓之音。” • 《孟子· 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 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 孤。”
• 2.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虽然训诂材料在先秦就已经产生, 但是大量的、系统的训诂材料却产生在训诂工作之后。前人 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 义、义疏、音义、补注”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3.纂集类训诂专书。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 名》、《方言》等。 • 4.考证材料。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 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 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 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陔余丛考》、沈家 本的《历代刑法考》等。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
(一)训诂体例
• 一种是自觉的体例。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 论指导下制定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如《说文》的部首采用“凡某属皆从某”的说法;对汉字 的前四书采用“像某形”、“从某从某”“从某某声”等等。 • 一种是自然的体例。训诂家由于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而自 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如《尔雅》惯用 “曰”“言”“谓”“之谓”等。古代训诂材料中,“通” 和“同”使用得就比较混乱,到目前为止,这种状况都没有 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训诂学的内容》课件

提高语言教学效果:训 诂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 地讲解古代文献,提高 语言教学效果。
训诂学在古籍整理中的应用
古籍整理: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字和含义,从而更好地整理和保存古 籍。
古籍翻译: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字和含义,从而更好地翻译古籍。
古籍研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字和含义,从而更好地研究古籍。
词语的含义
逻辑训诂:通 过逻辑推理、 逻辑分析来解 释词语的含义
综合训诂:综 合运用多种训 诂方法,全面、 准确地解释词
语的含义
训诂学的历史发展
训诂学的起源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古 代文献中的字词和句法
训诂学的发展与古代哲学、历 史学、文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训诂学起源于先秦时期
训诂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 重要地位,被誉为“国学之根”
训诂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帮助理解古代文献:通过 训诂学,可以更好地理解 古代文献中的词汇、语法 和句法,从而更好地理解 古代文化。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训 诂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 更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 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文化素养:训诂学可 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 化,增强文化自信。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手段的发展
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融合
训诂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 挑战
训诂学的分类
解释字义:对文字进行解释,包括 字音、字形、字义等
文字训诂
研究语法:对语法进行研究,包括 词性、句法、语序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辨析词义:对词语进行辨析,包括 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
训诂方法:研 究训诂学的方 法和技巧,如 音韵训诂、形 训诂、义训诂 等
训诂学研究课件(上)(2024版)

这是考证名物。
• 按:苕,今名凌霄花。落叶性木质藤本,
奇数羽状复叶,枝条节上生有气根,可攀
缘他物向上生长。其植物茎叶势冲凌霄,
故名。夏初开花,初为黄橙色,深秋后转
赤。花冠漏斗状。蒴果长如豆荚。是著名
的庭园观赏植物。
• 《淮南子·泰族》:商鞅为秦立相坐之法,
而百姓怨矣。
• 高诱注:相坐之法,一家有罪,三家坐之。
会给阅读理解带来困难,甚至错误。因此,指
出典故也就成了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 《周书·静帝纪》:先皇晏駕,萬國深鼎湖
之痛,四海窮遏密之悲。(遏密:停止举
乐。孔 传:遏,絶;密,静)
• 鼎湖:地名。古代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
• 因以指帝王崩逝。
• 晋 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
地也。吾闻之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而害人。二三子
何患无君?”去之。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豳人
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从之如归市。
这是补充史实。
第三章 训诂学的作用
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芸:花草枯黄貌)
•
•
•
•
•
•
•
孔颖达《正义》:《释草》云:“苕,陵苕。黄华
蔈(biāo ),白华茇(pèi)。”舍人曰:“苕,陵苕
也。黄华名蔈。白华名茇。别华色之名也。”某氏
曰:“《本草》云‘陵莳,一名陵苕’。”陆机《疏
云:“一名鼠尾,生下湿水中,七八月中华紫,似
今紫草。华可染皂,煮以沐发即黑。”
• 戴震《古经解钩沉序》:“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
• 按:苕,今名凌霄花。落叶性木质藤本,
奇数羽状复叶,枝条节上生有气根,可攀
缘他物向上生长。其植物茎叶势冲凌霄,
故名。夏初开花,初为黄橙色,深秋后转
赤。花冠漏斗状。蒴果长如豆荚。是著名
的庭园观赏植物。
• 《淮南子·泰族》:商鞅为秦立相坐之法,
而百姓怨矣。
• 高诱注:相坐之法,一家有罪,三家坐之。
会给阅读理解带来困难,甚至错误。因此,指
出典故也就成了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 《周书·静帝纪》:先皇晏駕,萬國深鼎湖
之痛,四海窮遏密之悲。(遏密:停止举
乐。孔 传:遏,絶;密,静)
• 鼎湖:地名。古代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
• 因以指帝王崩逝。
• 晋 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
地也。吾闻之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而害人。二三子
何患无君?”去之。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豳人
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从之如归市。
这是补充史实。
第三章 训诂学的作用
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芸:花草枯黄貌)
•
•
•
•
•
•
•
孔颖达《正义》:《释草》云:“苕,陵苕。黄华
蔈(biāo ),白华茇(pèi)。”舍人曰:“苕,陵苕
也。黄华名蔈。白华名茇。别华色之名也。”某氏
曰:“《本草》云‘陵莳,一名陵苕’。”陆机《疏
云:“一名鼠尾,生下湿水中,七八月中华紫,似
今紫草。华可染皂,煮以沐发即黑。”
• 戴震《古经解钩沉序》:“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
训诂学课件

训诂学
路凤华
一、训诂与训诂学 (一)训诂:训诂最初单称为“诂”,或者 说 教 称为“训”。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 也, 从 诂训传》。扬雄《答刘歆书》用“训诂”。 言 川 唐代的孔颖达给训诂下的定义为:“训诂 声。 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 之义尽归于此。” “训诂者,注解之别名也。”
孟子: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彻,通也。是说这种税制在周是天下通行 的税制。 藉,借也。意思是借助民力来耕种公田。 ▲还可以用来辨析同义词 平也, 例如: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老子》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 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 叫做“微”。 二、兴盛期——两汉 西汉时期为儒家经典做注来阐述儒家思想 观点,此外还为《老子》做注;东汉时注 释范围扩大,为《国语》、《史记》、《 汉书》、《吕氏春秋》、《楚辞》等做注。 说明训诂学有开始摆脱经学附庸的趋势了。
从训诂学的发展历史看,两汉时第一个高 峰,清代是第二个高峰。训诂一直附属于 经学,直到清末才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五、训诂学的用途 1、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 2、指导整理古籍 3、指导编纂字典辞书 4、对其它学科的帮助
参考书目
1、许威汉 《训诂学导论》修订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第1版 2、吴孟复 《训诂通论》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4月第一版 3、陆宗达 王宁 《训诂与训诂学》 山西教育出版社
主要有随文而释的注解书,还有通释语义 的专著,如《尔雅》,成为训释词义专书 之祖。总体而言,汉儒遍注群经,为后人 得以通读古籍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代 表人物是毛亨、郑玄、许慎等。 汉代训诂的成就给后世语言文字的分析研 究做出了范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后世 语言学所借鉴。
路凤华
一、训诂与训诂学 (一)训诂:训诂最初单称为“诂”,或者 说 教 称为“训”。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 也, 从 诂训传》。扬雄《答刘歆书》用“训诂”。 言 川 唐代的孔颖达给训诂下的定义为:“训诂 声。 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 之义尽归于此。” “训诂者,注解之别名也。”
孟子: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彻,通也。是说这种税制在周是天下通行 的税制。 藉,借也。意思是借助民力来耕种公田。 ▲还可以用来辨析同义词 平也, 例如: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老子》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 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 叫做“微”。 二、兴盛期——两汉 西汉时期为儒家经典做注来阐述儒家思想 观点,此外还为《老子》做注;东汉时注 释范围扩大,为《国语》、《史记》、《 汉书》、《吕氏春秋》、《楚辞》等做注。 说明训诂学有开始摆脱经学附庸的趋势了。
从训诂学的发展历史看,两汉时第一个高 峰,清代是第二个高峰。训诂一直附属于 经学,直到清末才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五、训诂学的用途 1、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 2、指导整理古籍 3、指导编纂字典辞书 4、对其它学科的帮助
参考书目
1、许威汉 《训诂学导论》修订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第1版 2、吴孟复 《训诂通论》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4月第一版 3、陆宗达 王宁 《训诂与训诂学》 山西教育出版社
主要有随文而释的注解书,还有通释语义 的专著,如《尔雅》,成为训释词义专书 之祖。总体而言,汉儒遍注群经,为后人 得以通读古籍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代 表人物是毛亨、郑玄、许慎等。 汉代训诂的成就给后世语言文字的分析研 究做出了范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后世 语言学所借鉴。
《古代汉语通论》训诂学基础课件

中落时期:宋元明 朱熹:《四书集注》 复兴时期:清代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说 文释例》 高邮王氏四种: 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 《经传释词》、《经义述闻》。
4训诂体例(古注形式)
1.2谓 被释词都是放在前面。 (1)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 滕 文公上)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2)彼路斯何?君子之车。(诗经· 小雅· 采 薇)郑玄笺:君子谓将率(帅)。
1.3貌,之貌 解释动词或形容词。 (1)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庄子· 北 冥有鱼)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2)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经· 卫风· 氓) 毛传:蚩蚩,敦厚之貌。
(七)《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八)《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九)《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十)《论语注疏》: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 (十一)《孟子注疏》: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 (十二)《孝经注疏》: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十三)《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十四》《经典释文》:唐陆德明。
“房,旁也,室之两旁也。”“门,闻也” 现在最早的声训专著是东汉刘熙的《释名》。
3“右文说”与声训
概念定义: “右文说”是一种从声旁推测汉字意义的注 释方法,它对字义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 是“类”的概念,一个是“义”的概念。 认为“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意思是形 声字的意符(左文)仅仅表示事物的类别 范畴,它的声符(右文)才是“意义”所 在。它的因“声”求“义”使人们看到形 声字的声旁除了标音之外,还可以为字义 的解释和来源作出提示。
5校勘术语
5.1衍文、脱文 是古籍校勘中常用的术语。衍文,是指古籍中 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简称“衍”,也叫 “衍字”。脱文,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 脱落的文字,简称“脱”,也叫“夺”或“夺 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韦编三绝: ▪ 《辞海》:“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
书写,用熟牛皮把竹简编连起来叫韦 编。” ▪ 《辞源》:“韦编,古时无纸,以竹简 书写,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
.
《汉语大词典》
▪ 1.去毛熟治的兽皮;柔软的皮革。
▪ 《仪礼·聘礼》:“君使卿韦弁。” 郑玄 注: “皮韦同类,取相近耳。” 贾公彦 疏:“有 毛則曰皮,去毛熟治则曰韦。本是一物,有 毛无毛为异,故云取相近耳。”
▪ 2.皮绳。
▪ 《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 韦以自缓; 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李善 注《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 “韦, 皮绳,喻缓也;弦,弓弦,喻急也.
.
▪ 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中的考证和出土文 物都证明,古代简书都用丝线、丝带、帛带 编连。
▪ “韦编”—— “纬编” ▪ 韦是通假字,本字为纬,即编连简册的横线。
▪ 一、研究训诂学的意义
▪ 1、阅读与整理古籍 ▪ 天,颠也 。[声训]《说文解字》 ▪ 《山海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
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 为口,操干戚以舞。”
.
▪ 不速之客(“催请”) ▪ 速——誎 ▪ 速,疾也。从辵束聲。 籒文从欶。 古
文从欶从言。 ▪ 誎,餔旋促也。从言束聲。 ▪ 餔,日加申时食,段玉裁改为:申时食也。
.
▪ 防微杜渐 ▪ 杜:杜绝,堵塞 ▪ 本义:植物,《说文解字·六篇上》:“杜,
甘棠也。” ▪ 解释一:引申。《方言》卷七:“杜,涩
也。”晋郭璞注:“今俗语通言涩如杜。杜 梨子涩,因名之。” ▪ 解释二:假借。《说文解字·三篇下》:“ , 閉也。从攴度聲。讀若杜。”
.
▪ 疾、病 ▪ 《说文》:“疾,病也。”“病,疾加
.
▪ P1训诂学是传统语言文字学里研究语言 思想内容的一个学科,它是从语义的角 度来研究语言(主要是文献语言)的。
▪ ▪ p5训诂学就是以词义研究为核心的我国
传统的语义学Βιβλιοθήκη 它的任务是研究怎样正 确地理解语言,解释语言。
.
▪ 传统语言文字学: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
▪ 学科分工
▪ 1、文字学: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起 源、发展、性质、体系,文字的形、音、义的联系 等。
.
第二章 训诂体式与训诂资料
▪ 2、音韵学: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沿革,注重辨 析字音中的声、韵、调三种因素,并研究其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
▪ 3、狭义训诂学:偏重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 以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因此也称为传 统训诂学。传统训诂学不仅要研究语词的思想内容, 而且要研究其使用条件、感情色彩,研究词义的系 统性、词的产生和发展史。
训诂学
古代书面语言(以 汉魏以前的文献语 言为主)
词汇学
古代与现代、书面 与口头的语言
语言的思想内容 词义和词形
词义、句意、段意、 词汇语义 篇意、修辞手段、 表达方法
缺乏严格的科学系 统和理论指导;借 助字形、字音。
现代语言学理论指 导
汉语历史词汇语义 学、汉语词源学、 词典编纂学 .
词汇语义学
第四节学习和研究训诂学的意义、方法
.
▪ 陆宗达《训诂简论》
▪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 广义训诂学“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 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它的研究范 围还不甚明确;在内部,包括后来的文字、 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等,彼此并无分工; 在外部,与文献、校勘等学也未能划清界 限。”
▪ 狭义训诂学是以研究“语言所包含的思想 内容”为核心,“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 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 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也。” ▪ 一说:程度不同;一说:二者是语体的
差别。P12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
2、推动我们当前的语言研究。
▪ (1)词义演变的规律
▪ 黄季刚《声韵通例》:“古者,名词与动词, 动静相因,所从言之异耳。段君注《说文》, 每加‘所以’字,乃别名词于动、静词,其 实可不必也。即如‘跨’、‘胯’二音,其 初固同,其后乃分为二。自跨之物言之,则 曰‘胯’;自跨之事言之,则曰 ‘跨’。……‘胯’,苦故切,读平声,则 与‘跨’之本音同。”
.
▪ 学科联系
▪ 对语义的探求(训诂)是我们对古代 语言文字研究的落脚点,一切研究都是 以思想内容的通晓理解为目的的;同时, 意义的理解不能脱离文字形体和语音的 线索,因此,文字学和音韵学又是训诂 学的基础。训释的具体手段就有通过形 体、声音、意义为基点的几种训释方法: 形训、声训、义训。
.
▪ 现代语言文字学:词汇语义学、汉字学、 语音学、语法学、语用学
▪ (2)语境在语言研究中的作用。
▪ (3)语言的约定俗成.性。
3、为语言工具书的编纂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方法。
▪ 《辞海》:“释,淘米。” ▪ 《诗经·大雅·生民》:“释之叟叟”,
毛传:“释,淅米也;叟叟,声也。”
▪ 但需要注意区分词义和释义,不是所有释 义都是词义,还要参考其他材料进行考证。
▪ 1、传统训诂学与词汇学的联系 ▪ (1)二者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相同——
语言的内容,特别是词义
▪ (2)研究理论、方法有着渊源关系——宏 观的系联、微观的分解
▪ 2、传统训诂学与词汇学的区别 ▪ (1)研究范围不同 ▪ (2)研究方法不同 ▪ (3)研究任务不同
.
研
究
范
围
研 究 方 法 研究 任务
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布帛的经线,编连 简册的绳是横向交织的,犹如布帛的纬线, 所以叫做“纬编”。韦编三绝就是编连简册 的横线断了很多次。
.
二、学习训诂学的方法
▪ 1、坚定学习的信心。 ▪ 2、注意掌握学习方法。最主要的是两条: ▪ (1)历史的观点。词义的系统性和时代
性。 ▪ (2)辩证的观点。形、音、义的统一。
训诂学——解释之学
▪ 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 主要内容: ▪ 1、了解训诂和训诂学的特点 ▪ 2、训诂学在古代语言学与当代语
言学中的学科地位 ▪ 3、学习训诂学的意义
.
▪ 黄侃:“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也; 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 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 “用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以通 俗的话解释难懂的话”的方法解释古书 中词句的意义。
▪ 韦编三绝: ▪ 《辞海》:“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
书写,用熟牛皮把竹简编连起来叫韦 编。” ▪ 《辞源》:“韦编,古时无纸,以竹简 书写,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
.
《汉语大词典》
▪ 1.去毛熟治的兽皮;柔软的皮革。
▪ 《仪礼·聘礼》:“君使卿韦弁。” 郑玄 注: “皮韦同类,取相近耳。” 贾公彦 疏:“有 毛則曰皮,去毛熟治则曰韦。本是一物,有 毛无毛为异,故云取相近耳。”
▪ 2.皮绳。
▪ 《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 韦以自缓; 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李善 注《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 “韦, 皮绳,喻缓也;弦,弓弦,喻急也.
.
▪ 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中的考证和出土文 物都证明,古代简书都用丝线、丝带、帛带 编连。
▪ “韦编”—— “纬编” ▪ 韦是通假字,本字为纬,即编连简册的横线。
▪ 一、研究训诂学的意义
▪ 1、阅读与整理古籍 ▪ 天,颠也 。[声训]《说文解字》 ▪ 《山海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
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 为口,操干戚以舞。”
.
▪ 不速之客(“催请”) ▪ 速——誎 ▪ 速,疾也。从辵束聲。 籒文从欶。 古
文从欶从言。 ▪ 誎,餔旋促也。从言束聲。 ▪ 餔,日加申时食,段玉裁改为:申时食也。
.
▪ 防微杜渐 ▪ 杜:杜绝,堵塞 ▪ 本义:植物,《说文解字·六篇上》:“杜,
甘棠也。” ▪ 解释一:引申。《方言》卷七:“杜,涩
也。”晋郭璞注:“今俗语通言涩如杜。杜 梨子涩,因名之。” ▪ 解释二:假借。《说文解字·三篇下》:“ , 閉也。从攴度聲。讀若杜。”
.
▪ 疾、病 ▪ 《说文》:“疾,病也。”“病,疾加
.
▪ P1训诂学是传统语言文字学里研究语言 思想内容的一个学科,它是从语义的角 度来研究语言(主要是文献语言)的。
▪ ▪ p5训诂学就是以词义研究为核心的我国
传统的语义学Βιβλιοθήκη 它的任务是研究怎样正 确地理解语言,解释语言。
.
▪ 传统语言文字学: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
▪ 学科分工
▪ 1、文字学: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起 源、发展、性质、体系,文字的形、音、义的联系 等。
.
第二章 训诂体式与训诂资料
▪ 2、音韵学: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沿革,注重辨 析字音中的声、韵、调三种因素,并研究其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
▪ 3、狭义训诂学:偏重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 以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因此也称为传 统训诂学。传统训诂学不仅要研究语词的思想内容, 而且要研究其使用条件、感情色彩,研究词义的系 统性、词的产生和发展史。
训诂学
古代书面语言(以 汉魏以前的文献语 言为主)
词汇学
古代与现代、书面 与口头的语言
语言的思想内容 词义和词形
词义、句意、段意、 词汇语义 篇意、修辞手段、 表达方法
缺乏严格的科学系 统和理论指导;借 助字形、字音。
现代语言学理论指 导
汉语历史词汇语义 学、汉语词源学、 词典编纂学 .
词汇语义学
第四节学习和研究训诂学的意义、方法
.
▪ 陆宗达《训诂简论》
▪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 广义训诂学“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 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它的研究范 围还不甚明确;在内部,包括后来的文字、 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等,彼此并无分工; 在外部,与文献、校勘等学也未能划清界 限。”
▪ 狭义训诂学是以研究“语言所包含的思想 内容”为核心,“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 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 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也。” ▪ 一说:程度不同;一说:二者是语体的
差别。P12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
2、推动我们当前的语言研究。
▪ (1)词义演变的规律
▪ 黄季刚《声韵通例》:“古者,名词与动词, 动静相因,所从言之异耳。段君注《说文》, 每加‘所以’字,乃别名词于动、静词,其 实可不必也。即如‘跨’、‘胯’二音,其 初固同,其后乃分为二。自跨之物言之,则 曰‘胯’;自跨之事言之,则曰 ‘跨’。……‘胯’,苦故切,读平声,则 与‘跨’之本音同。”
.
▪ 学科联系
▪ 对语义的探求(训诂)是我们对古代 语言文字研究的落脚点,一切研究都是 以思想内容的通晓理解为目的的;同时, 意义的理解不能脱离文字形体和语音的 线索,因此,文字学和音韵学又是训诂 学的基础。训释的具体手段就有通过形 体、声音、意义为基点的几种训释方法: 形训、声训、义训。
.
▪ 现代语言文字学:词汇语义学、汉字学、 语音学、语法学、语用学
▪ (2)语境在语言研究中的作用。
▪ (3)语言的约定俗成.性。
3、为语言工具书的编纂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方法。
▪ 《辞海》:“释,淘米。” ▪ 《诗经·大雅·生民》:“释之叟叟”,
毛传:“释,淅米也;叟叟,声也。”
▪ 但需要注意区分词义和释义,不是所有释 义都是词义,还要参考其他材料进行考证。
▪ 1、传统训诂学与词汇学的联系 ▪ (1)二者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相同——
语言的内容,特别是词义
▪ (2)研究理论、方法有着渊源关系——宏 观的系联、微观的分解
▪ 2、传统训诂学与词汇学的区别 ▪ (1)研究范围不同 ▪ (2)研究方法不同 ▪ (3)研究任务不同
.
研
究
范
围
研 究 方 法 研究 任务
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布帛的经线,编连 简册的绳是横向交织的,犹如布帛的纬线, 所以叫做“纬编”。韦编三绝就是编连简册 的横线断了很多次。
.
二、学习训诂学的方法
▪ 1、坚定学习的信心。 ▪ 2、注意掌握学习方法。最主要的是两条: ▪ (1)历史的观点。词义的系统性和时代
性。 ▪ (2)辩证的观点。形、音、义的统一。
训诂学——解释之学
▪ 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 主要内容: ▪ 1、了解训诂和训诂学的特点 ▪ 2、训诂学在古代语言学与当代语
言学中的学科地位 ▪ 3、学习训诂学的意义
.
▪ 黄侃:“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也; 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 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 “用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以通 俗的话解释难懂的话”的方法解释古书 中词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