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新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3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带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与(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与(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与第1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丰富积累。
3. 查阅相关资料,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表达的爱国之情,感受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待赞美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丰富积累。
2.查阅相关资料,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表达的爱国之情,感受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待赞美和向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请大家查找字典,找到“说”这个字,并说出它的含义。
那,你对“少年中国”又有怎样的理解?同桌讨论交流,指名说看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介绍梁启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广东省广州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后,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3《少年中国说(节选)》优质课教案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3《少年中国说(节选)》优质课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少年中国说》是高尔基写的一篇散文,讲述了高尔基从小就对祖国的美好景象、人民的伟大精神心怀感激和向往的故事,饱含爱国情怀。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铭记先烈功绩,珍爱和发扬祖国文化。
二、教学目标1.认识和理解高尔基的《少年中国说》中的内容和主旨;2.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敬畏之心;3.启发学生珍视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文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他们认识祖国的伟大。
难点•感悟文章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启发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珍惜祖国的民族精神。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高尔基的《少年中国说》视频,引出主题,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情感。
2. 学习与交流(30分钟)•学生诵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背景,引导学生感悟人民的伟大。
3. 拓展与应用(30分钟)•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少年中国说》的框图,总结文章主旨;•学生展示成果,讨论交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 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在课堂上展示个人见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少年中国说》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高尔基的爱国故事,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踊跃讨论,思维活跃,但也有个别学生掌握程度不够,教师需要更多关注。
六、课后作业1.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体会高尔基对祖国的深情;2.家长配合,让学生向家人讲述一下爱国故事。
七、板书设计•主题:《少年中国说》•目的:唤起爱国情感•内容:激发文化自信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尊重。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优质教案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目标】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搜集、整理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疆”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3.结合插图和想象体会赞美少年中国的事物的象征义。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配乐诵读,导入新课。
(1)播放配乐朗诵,思考:你听后有什么感受?(2)激情导入: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一百多年前,有个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他就是梁启超。
课件出示:梁启超(1873—1929),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代表作有《饮冰室合集》。
(3)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教师介绍:说,是一种文体,可叙事,可议论,可说明。
本文指议论。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对读不准或不理解的词语作上批注。
(2)检查初读情况,共同正音。
①提示:“履”读lǚ;“鳞爪飞扬”中“爪”读zhǎo;“干将发硎”中“干将”读ɡān ji ānɡ;“哉”读zāi。
②出示词语,指名认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xiè lín huánɡ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sǔn tāi yùɡān jiānɡ xínɡ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lǚ地履.其黄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与国无疆(3)练习朗读,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13.《少年中国说(节选)》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八荒、矞矞皇皇”等词语。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通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难点: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图片、PPT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你们是初生的太阳,你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有一个人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这个人就是清末的梁启超。
(出示作者头像)同学们快速浏览了解作者。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清朝光绪年间广东新会人。
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运动领袖之一。
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探索改良主义与君主立宪制;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提倡“新文体”。
辛亥革命后,曾拥袁反袁,与段祺瑞合作。
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晚年讲学于清华大学。
著有《饮冰室合集》。
)齐读:《少年中国说》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章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
在梁启超先生的心里,中国之崛起的力量在于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国少年。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少年中国说》出示课题。
什么是“说”?(出示课件:“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二、初读课文1.播放本课的朗读视频。
要求学生注意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学生汇报朗读。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1.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要求会哪句说那句,不懂得提出来全班解决。
2.学生分组汇报。
3.检查预习,疏通文义,学生汇报。
四、走进历史,悟情诵读:1.播放《圆明园》视频,谈感受。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节选) 优质版教案

课题13.少年中国说(节选)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通过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感受作者对祖国富强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国之情和责任之心。
语言运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思维能力: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审美创造: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课前解析】关注作者:梁启超(1873—1929),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溘然长逝,终年56岁。
关注创作背景:《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写于1900年,即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时期。
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
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在文中将封建古老的中国与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了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教案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p 。
《少年中国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章,作者是梁启超,本文是节选片段。
课文用激情磅礴的语言,热情的赞美了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途的热切希望,非常富有感染力。
〔二〕教学目的。
1. 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 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重点〕2. 正确理解作者炽烈的感情,领会文章表现手法的特点。
〔难点〕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的,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 朗读法本课课文用语以四字韵文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感受作者语言上的特点,同时也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2. 背景点拔教学法本课只从字面意思理解课文是不够的,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准备了同步教学多媒体课件。
包括作者简介,课文生字和课文讲解内容,重点补充了课文写作背景,配有适量插图,图文结合,防止枯燥说教形式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包括自己预习本课生字,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查找作者简介,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课内学习包括详细学习本课要求会认字的字音,掌握会写的字,理解课文内容,准确领会课文主旨。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1. 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 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考虑为什么。
3. 搜集作者简介,查找课文相关背景资料。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1. 展示《少年中国说》朗读录音,让学生谈谈听过之后的感受。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13少年中国说优秀教案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2.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四字短语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背诵课文。
3.情感与价值激发为了祖国的繁荣而积极进取的爱国心与责任心。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板书设计】少年中国说(节选)少年和国家紧紧相连前程灿灿的少年中国少年和国家的美好未来讴歌祖国未来寄予少年希望【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地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热血之歌——《少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如何让当代少年感受到那种激动人心的力量,是学习《少年中国说》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让学生重温1840年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而在品读中慢慢地领悟文字间所流淌的爱国之情比教师死板灌输给学生要好很多。
多读多悟,而且很全面地体会到了朗读给理解文章所带来的益处。
朗读后背诵也成易事,理解情感更成易事,所谓“品读易达情”在这一课得到很好的验证。
《少年中国说》对中国少年的启迪,对美好祖国前程的展望都给当代少年以很大影响。
学生跨越了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直接抓住了文章的精髓,也牢固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不足之处] 教师在朗读的辅导时间上有些长,用了一课时,在以后的教学上可适当加以调整,以便课堂时间被利用得更充分。
另外,对于文章的第二段,部分学生理解得有些吃力,也与此文属文言议论文有很大关系,还应探索更好的角度去剖析结构。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 朗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
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
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ǔn)发硎(xíng)澌(sī)2. 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这篇文章运用象征的写法,介绍了少年同中国的关系,表达了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文章语言简练,含义丰富,韵律优美,值得一读。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干将:(gān jiāng)是古代传说的一把剑,十大名剑之一。
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
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课后作业
一、读拼音,写词语。
这条大河yí xiè qiān lǐ( ),气势非常宏伟。
二、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课文首先强调了少年的________,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要靠少年的强大,紧接着,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奇花、干将发硎等做比,告诉我们中国少年前途无量,少年中国前途无量。
四、重点段落品析。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
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2.第一自然段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
中心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为当代少年,你觉得你有什么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一泻千里
二、1.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
2.宝剑从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
三、责任红日河出伏流潜龙乳虎鹰隼
四、1.A 2.总分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3.作者列举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中国也像少年一样前途无量。
五、示例:作为当代少年,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非常重大。
祖国富强要靠我们,祖国强大要靠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也要靠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