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19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共46张) (共4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共46张) (共46张PPT)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中国首次、世界第二的“太空授课” 活动,在中国“天宫一号”轨道飞行器上开设课堂,由中国第2 位女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讲老师,航天员聂海胜配合,航天员 张晓光负责摄像,进行了约51分钟的太空授课,获得圆满成功。
一、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成就
1、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的发展——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走近 人物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2、农业科技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研究过程
①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②1973年,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并大面积推 广,增产20%; ③2001,获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意义 ①中国: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有利于 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②世界: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 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 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1985年尤里卡计划
20世纪80年代,面对美国、日本日益 激烈的竞争,西欧国家制定了一项在 尖端科学领域内开展联合研究与开发 的计划,即“尤里卡计划”。尤里卡 (EURECA)是“欧洲研究协调机构” (European Research Coordination Agency)的英文缩写。 它的目标主要是提高欧洲企业的国家 竞争能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它最显著的优点是,它不是一个确立 了项目的研究计划,而是一个供欧洲 合作的“开放框架”,实行“自下而 上”的原则,由基层参加单位自立地 选题和确立合作伙伴、合作范围及合 作方式。
钱学森(左)
二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 赞扬钱学森为战争的胜利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 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 认为,钱学森已是“制定使 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 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 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 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 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 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 亮的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优秀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优秀课件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 成功 1970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 射成功 1992年 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 划 2003年 “神舟”5号飞天的巨大成就 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加强了国防力量 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世界 第五个)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制造流血事件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中国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新科技, 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 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原子弹在广岛爆炸
思考:怎么利用核能?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大 亚 和平利用核能(秦 湾 山、大亚湾核电站) 核 电 站 秦 山 核 电 站 内 部 立场:在任何时 候、任何情况下, 都不会首先使用 核武器。主张全 面禁止和彻底销 毁核武器。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964年10月16日 下午15时,我国 西部地区新疆罗 布泊上空爆发了 一颗原子弹,成 功地进行了第一 次核试验。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东方红一号”重量 173公斤,比苏联(83.6公 斤)、美国(8.2公斤)、法 国(38公斤)、日本(9.4公 斤)等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重量总和还要重。卫星的 跟踪手段、信号传递方式、 星上温控系统也都超过了 其它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 平。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共34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共34张PPT)

中国二炮部队地地导弹
中国各种导弹
中国导弹部队
中国新型的中远程地空导弹
中国发射地空导弹
中国发射洲际导弹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 发射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重量173 公斤,比苏联(83.6公 斤)、美国(8.2公斤)、法 国(38公斤)、日本(9.4 公斤)等国的第一颗人造 卫星重量总和还要重。 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 传递方式、星上温控系 统也都超过了其它国家 第一颗卫星的水平。
钱学森(1911-2009),浙江杭州人,世界著
名火箭专家,中国工程控制论专家。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 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获硕士学位后 转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从事火 箭导弹研究。1945年美国国防部和空军部颁布给他“国际 服务优等勋章”1946年回国省亲。1947-1955年任麻省理 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1951年4月26日在麦 卡斯主义的反共浪潮席卷美国情况下,美国司法部以“共 产党嫌疑”的罪名判决钱学森驱逐出境,但并未立即执行, 1955年8月5日钱学森才获准离境。 1956年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极为重 要的实施方案。他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 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 “两弹一星”(原子弹、 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
的人民政权;
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 量。
一、 “两弹一星”
2、目的:
①直接目的:打破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 垄断; ②根本目的: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 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件(共18张PPT)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件(共18张PPT)

新中国科技成就
时期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
时期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 时期
时间
成就
1964 抵制第“一左颗”原倾子弹爆炸成功 错误的中结近果程导弹试验成功
1965 首次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70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73
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1983
“银河一号”
2003 “神五”载人成功升空和返回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有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凯文·卡特 《饥饿的女孩》获1994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整体站位,把握规律
问题探究1:
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了怎 样的作用? 政治(军事)—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 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
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 生活水平;提高了综合国力。
三次武装冲突。勃列日涅夫竟打算“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
威科胁手”术,式准核备打美用击中”苏程。争导弹霸对中,国世的军界事政局治目势标紧实施张“外
材料3:“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
的巩欺固负国,就防不,能维没护有国这家个安东西全。,为”社会主义-建--毛泽东 设创造一个安定环境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 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 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
“导弹之父”——钱学森 五
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2007感动中国的评语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
B 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中国农民说: 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 二靠袁隆平。
吃饭靠“两平”的什么? ①靠邓小平的农村改革政策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ppt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ppt课件

提示:(1)高科技成果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
国力,影响它的国际地位。(2)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
护国家安全。
2.“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提示:(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我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提高了中
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2)展示了我国 的实力,增强了国防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 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3)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科技骨干,为我 国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袁隆平培育成功杂交水稻的意义是什么?
(4)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什么作用?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背景: 两弹一星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果断作出发展“_________”的 战略决策。
核武器 和_________ 空间技术 的垄断。 (2)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_______
3.“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 提示:“两弹一星”精神是对我国尖端科技成就发展的肯定 , 是对科学工作者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精神的肯定。其
重大成果的取得体现了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自
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4.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有何影响? 提示:(1)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步入先进国家行列 ,提高了中国 的国际地位,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成为带动 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
2.成就:
领域 时间 1964年 20世纪 90年代 成 爆炸成功 就 意 防能力 义
原子弹 第一颗_______
加强了中国的国

技术
先后建成秦山、 和平利用核能为 大亚湾 核电站 国民提供电力 _______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件(共21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件(共21张PPT)
能力
用核技术为国民提 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建成
供电力
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 弹试验成功
我国国防力量进一 步加强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 五个发射卫星的国
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家,开始进入航天
时代
“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 航员杨利伟成功升空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三个掌握载人航天 技术的国家
2、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材料一:中华民族曾经缔 造出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四 大发明,然而16世纪之后, 中国科技发展却逐渐落后 于世界,尤其是1840年以 后,尽管近代中国的仁人 志士百般努力将现代科学 引入中国,近代中国科技 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 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我 国的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 的发展。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科技的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材料一: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材料二: 如果60年代
的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 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他培 育的杂交水稻自推广种植以来,已
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 氢弹,没有发射卫星, 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 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
6、20世纪80年代,我国为促进科技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不包括
A.制定“863计划” B.制定是“星火计划” C.制定“火炬计划”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我国国防力量进一 步加强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 五个发射卫星的国
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家,开始进入航天
时代
“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 航员杨利伟成功升空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三个掌握载人航天 技术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在中国首次实现
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 的全合成,开辟了人 工合成蛋白质时代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历史课件PPT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历史课件PPT

钱学森(1911年-2009)浙 江省杭州市人,中国空气动力学 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 士。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 院喷气推进实验室创始人之一。 他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 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 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 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许多开创 性贡献。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 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 贡献,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
中国二炮部队地地导弹
中国各种导弹
中国新型的中远程地空导弹
发射地空导弹
中国导弹部队
中国发射洲际导弹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
号”发射成功。中国继苏美法日后成为世界上
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
航天时代。
“东方红一号”重
173公斤,比苏联
(83.6公斤)、美国
(8.2公斤)、法国(38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程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 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世界领先;(古代辉煌)
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 方先进水平;(近代衰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 得到较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振兴)
1973 杂交水稻-南优2号 1983 巨型计算机-“银河一号” 2003 “神五”载人成功升空和返回 2012 “神九”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思考:中国为什么要发展核武器?(为什么中国 要集中力量首先在一些尖端领域取得突破?)
材料一 “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
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件 (共36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件  (共36张PPT)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工作。 1983年“银河-Ι号”研制成功(每秒上亿次)。 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先后 问世,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009 年,我国天河一号超级计算 2013年5月,我国研制成功 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台每秒运算上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 机在长沙问世,测试运算速度可达 世界上首台5亿亿次超级计算 “银河—I”。它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后第三个能独 机——“天河二号”。 每秒 2570万亿次。 立设计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国家。
计算机技术 生物技术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 天
1、“两弹一星” 问题探究一: 建国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指什么?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 导弹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邓稼先 “两弹元勋” •
邓稼先(1924—1986年), 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 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 领导者。 • 为了祖国的强盛, 邓稼先毅然 舍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甘当无名 英雄,默默献,却鲜为人知,最后 因受核辐射严重伤害、全身大出血 而病逝,时年61岁。他的遗言是: “死而无憾”。
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 且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问题探究二: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 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从中我们可得到哪些 启示?
邓小平: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袁隆平:成功选育杂交水稻 启示: 发展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 钱学森(1911-2009),浙江杭州人,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留学,获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获博士学 位,后从事火箭导弹研究。 • 钱学森在美国声名鹊起,美国军队邀请他讲授火箭和喷气 技术,美国空军以他的《喷气推进》为内部教材。1947年, 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拥有许多人一辈子 梦寐以求的地位、名誉和舒适生活,然而他却时刻牵挂着 祖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1)概念
(2)原子弹的研制与和平利用 (3)1967年,我国又研制成功氢弹 (4)导弹的研制成功: 20世纪60年代初, 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 功。1964年,中国自 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 导弹试验成功。1967 年10月,我国发射的 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 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为什么要在一穷二 白的情况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中国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新科技, 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2)原子弹的研制与和平利用: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 国的国防能力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我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中国 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 秦 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打破 大 山 亚 核大国的核垄断,是为了防御。中国政府郑重承诺: 核 湾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 电 核 站 器。中国核试验成功,是中国人民加强国防、保卫祖 电 内 国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对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 站 部 的重大贡献。 ②1991年和1994年,我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 湾核电站幵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 上了一个新台阶
钱学森、王淦昌、彭桓武、赵忠尧、朱光 亚、钱三强、邓稼先等。 ‚两弹元勋‛ 是邓稼先、‚导弹之父‛是钱学森
“东方红一号”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 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 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 组织者、领导者。 邓稼先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优 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 科研事业的发展,毅然舍弃国外优厚 的待遇,回国甘当无名英雄,默默奋 斗了数十年。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 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 最后因受核辐射严重伤害、全身大出 血而病逝,年仅61岁。直到他去世后, 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他的遗言是: “死而无憾”。被誉为中国的“两弹 元勋”。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技术与 文化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 几代科学家艰苦不懈的努力,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 研究上突飞猛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系列高 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如“两弹一星”、高产量杂交 水稻、航天工程等。这些成果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经 济发展,对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现代化建设水平发挥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钱学森(1911-2009), 浙江杭州人,世界著名火箭 专家,中国工程控制论专家。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留学,获硕士学位后转入加 利福尼亚理工学院,1938年 获博士学位,后从事火箭导 弹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筹划回国支 援祖国建设,但受到美国当 局阻挠,历时5年最后才于 1955年回国。他对中国火箭 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 作出了重大贡献。
有人曾戏说:人类探索太空是因为地球上的人口太多了,希 望有朝一日能把一部分地球人迁到太空居住。 这虽是个戏言,但却说出了一个问题:地球上人口太多了! 人口的增长必然带来一个问题:饥饿! 《饥饿的女孩》(摄影者是 1994年普利策奖得主、南非 摄影家凯文· 卡特。 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干 枯的土地,一个奄奄一息的 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 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的 兀鹰。)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 的文化,世界领先
近代 落后
◆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 后于西方先进水平,备受欺凌
新中国 振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 制定了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从此,中 国人民开始了科技振兴的伟大历程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1)概念: “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知识拓展: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 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讹诈,党中央果断决定我国自 行研制“两弹一星”。此后,我国一大批优秀知识分 子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忱,投身到“两弹一星”制造 事业中,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都很薄弱的艰苦条件 下,与中国人民一起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在较短的 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 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04年8日发表 的《2004年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全球有 8.52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中,饥饿和营养不良每年 使500多万儿童死亡。
中国农民有这么一种说法:‚吃饭靠‚两平‛,一 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吗?中国农民为什么这么说? 邓小平在全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 形式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 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推动中国 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新中国 诞生后,国民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 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21世纪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
第19课 建算机发展过程中,高性能计算机一直代表国家的计 算机发展水平。 1983年12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 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1993年,中国第一 台10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Ⅱ”型通过鉴定;1995年,曙光 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2003年初,曙 光推出了面向网格达到3万亿次运算能力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 4000L。2003年,曙光4.2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落户中石油、联想 1983年研制成功的银 5万亿次“深腾6800”落户中科院、曙光10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落 河一号巨型计算机 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
“两弹一星”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2、载人航天的发展
(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略 (2)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 (3)2003年起,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神舟五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 神舟六号飞船:2005年10月9日,40岁的费俊龙和41岁的 聂海胜搭载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 神舟七号飞船:2008年9月25日搭载翟志刚、刘伯明、 景海鹏顺利升空,9月27日,翟志刚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 中国人,中国由此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太空 行走的国家。
洲际导弹 地空导弹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5)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 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 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迈入航天时代。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离不开优秀科学家和广 大科技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你能列出一些在“两弹 一星”的研制中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吗?你知道“两弹 元勋”、“导弹之父”是谁吗?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袁隆平简介 2、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 1964年发现天然杂交水稻,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 袁隆平(1930.9— ):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 新品种——南优2号。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 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 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 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的主要贡献: 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 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 父”、“当代神农”、“米神” 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不仅大大 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 等。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 提高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 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 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 性饥饿问题。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 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山麓安江农校教书。1960年, 誉。 罕见的人祸天灾降临中国。大
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袁 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 隆平亲眼目睹了这场灾难,严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 酷而沉痛的现实使他决意开始 带来了福音。 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我国计算机的研制 (1)过程: ①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 ②1983年成功 研制出“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上亿次), 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先后问世。
(2)作用: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5年,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 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 质的时代。 意义: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 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 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制: 意义:到20世纪末,我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 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方面达到了 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 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