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血液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第三节血小板计数

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功能。
一、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是测 定全血中血小板的浓度,是止血凝血检 查最常见的试验之一。
血小板计数的适应证为:
①不明原因的出血。
②排除出血性疾病。 ③化疗和放疗病人的监测。 ④疑为骨髓造血系统疾病。 ⑤疑为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血小板消耗 过多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病理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意义
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超过400×109/L时为血小板
增多(thrombocytosis),血小板大于
1000×109/L常有血栓形成的危险。在原因未明
的血小板增多的病人中,约有50%为恶性疾病。 病理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及意义
二、血小板形态检查
(一)正常血小板形态
正常静息状态下,血小板为双面微凸的圆盘形,直 径为1.5~3μm、平均体积为7.2fl的非细胞结构成分。 染色后镜下可呈散在或成簇分布,圆形、椭圆或不规 则。胞质呈淡蓝色或淡红,内含较多的细小紫红色颗粒。 血涂片上,为红细胞数的1/30~1/20,通常每个油镜视 野可见7~25个,分散或3~5成群分布。 参考值: (100~300)×109/L
无大量大型血小板;无异常增多的红、白细胞碎片)。 ◆②用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核对计数结果。 ◆③每份标本最好做2次计数,若2次计数误差小于10%, 取其均值报告;若计数误差大于10%,应做第3次计数,
取2次相近结果的均值报告。
临床意义
生理性改变 每天可有6%~10%的变化。
增多见于:午后、冬季、高原居民、月经后、妊 娠中晚期运动、饱餐后静脉血。 减少见于:早晨、春季、平原居民、月经前、 分娩后、休息后、毛细血管血。
(二)异常血小板形态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4课《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4课《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
这是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第4课,属于生命科学领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向学生介绍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原理和意义。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血液循环,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命科学知识,对人体的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血液循环的详细原理和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逐步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原理和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血液循环的原理和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血液循环对人体的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关爱自己身体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原理和意义。
2.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具体过程,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的原理和过程。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实验器材:如心脏模型、血管模型等。
3.教学PPT和教学设计文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血液循环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循环。
提问:“你们知道血液循环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图,引导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路径。
讲解血液循环的原理和意义,让学生明白血液循环对人体的健康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中的示意图,分析血液循环的具体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自行总结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原理。
第二章血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红、白细胞的生理特点、功能及

第二章血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红、白细胞的生理特点、功能及其临床意义;2.掌握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为解释输液、尿及组织液的生成以及水肿现象奠定基础;3.掌握血液凝固过程及其机理,4.熟悉白细胞分类;红细胞的生成调节过程;5. 熟悉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6.熟悉家畜血型对生产实践的生理意义。
7.了解纤溶系统及纤溶过程,为诊断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理化特性、血细胞的生理特性;血液凝固过程主要的三个步骤;难点: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凝血过程——瀑布学说。
血液(blOOd)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是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在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时.实现运输营养物质、维持稳态、保护机体、传递信息以及参与调节等生理功能。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血液由液态的血浆(plasraa)和混悬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取一定量的血液与抗凝剂混匀后置于分血计中,经离心沉淀(3 000r/nin,30min)后,血细胞因密度较大而下沉并被压紧、分层:上层淡黄色液体为血浆,底层为红色的红细胞(red bI∞d cell,erythr()cyte),红细胞层的表面有一薄层灰白色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leucocyte)和血小板(platelet)。
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细胞中所占的容积约为1%,常被忽略不计,因而通常也将血细胞比容称为红细胞比容或红细胞压积(PCV)。
血液比容可反映血浆容积、红细胞数量或体积的变化。
临床上测定血细胞比容有助于诊断多种疾血液流出血管后如不经抗凝处理,很快会凝成血块,随着血块逐渐缩紧还会析出淡黄色的清亮液体,称为血清(serurn)。
由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已转变成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被留在血凝块中,因而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检验2讲课文档

RBC、Hb临床意义:
• 病理变化------减少:
• 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 3.5 X1012/L为贫血。
• 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贫血可分为四级。
轻度: 90g/L <血红蛋白<120g/L、 中度:血红蛋白60~90g/L、 重度:血红蛋白30~60g/L、 极度:血红蛋白<30g/L。 当RBC<1.5×1012/L,Hb<45g/L时,应考虑输血
在骨髓内粗制滥造;也可能因红细胞脆 性增大,在推片时碎裂所致。
第42页,共84页。
泪滴状 RBC
第43页,共84页。
(3)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
①正常色素性normochmic :
见于:正常人、急性失血、再障等。
②低色素性hypochromic : 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等。
③高色素性hyperchromic :
• 见于:巨幼贫、铅中毒。
第52页,共84页。
卡波氏环
第53页,共84页。
④有核红细胞
(nucleated eryhrocyte)
• 幼稚红细胞,病理时出现。
• 见于:
溶血性贫血;
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骨髓转移性肿瘤;
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脾切除后。
第54页,共84页。
有核红 细胞
第55页,共84页。
第7页,共84页。
(三). 血红蛋白Hb测定
即测定血液中各种血红蛋白的总浓度。 (xx g/L)
血液中血红蛋白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 氧合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高铁血红 蛋白或其他衍生物。
第8页,共84页。
Hb测定的方法
专业课第二章

第二章血液一、是非判题(正确记为“+”,错记为“—”)1、人体内占体重百分比最多的是体液。
()2、在体液中细胞外液占的百分比最多。
()3、血液属于细胞外液。
()4、粘滞性对血流速度和血压都有影响。
()5、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分子或颗粒数目无关,而与分子或颗粒大小有关。
()6、血浆胶体渗透压比晶体渗透压大。
()7、血浆中的固体物质主要是血浆蛋白,红细胞中的固体物质主要是血红蛋白。
()8、血液属于结缔组织中的一种。
()9、内环境的恒定是指血液理化因素的恒定。
()10、在体液中细胞内液占的百分比最少。
()11、内环境是指机体细胞内液。
()12、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与高铁血红素组成的。
()13、血液是由血浆与红细胞组成的。
()14、正常成人的血量占体重的3—5%。
()15、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只有小部分的血量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而大部分血量储存在内脏静脉及皮下静脉中,用以运动时血液重新调配。
()16、人体失血后,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在二周内就可以完全恢复。
()17、血液粘滞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而与血细胞的数量无关。
()18、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蛋白所产生的。
()19、当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会升高。
()20、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会发生皱折现象。
()21、血浆晶体渗透压对水分出入毛细血管起调节作用。
()22、人体进行登山运动时血液滞粘性会增大。
()23、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抗碱能力远远大于抗酸能力。
()24、血液中的缓冲对以H2CO3与NaHCO3最为重要。
正常情况下二者比值保持20:1的范围。
()25、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26、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人与一般人相比红细胞数量没有差异。
()27、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钠(NaH2PO4)。
()28、运输O2与CO3是血红蛋白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
()29、Hb数量与运动员有O2运动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30、高原训练时,运动员可出现红细胞比容增多,是由于氧分压过低导致体内RBC生成增多所致。
2、血液一般检验

第二节 白细胞检查
白 细 胞 分 类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N
粒细胞(GRAN) 白 细 胞
(LEU)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粒细胞增殖动力学各阶段
分裂池
1
成熟池、 2 贮存池
1/20
组织 5 固有池
3
4
循环池
(50%)
网织红细胞检测的目的: ①鉴别贫血的类型(增生性、非增生性、 增生增高性)。
②检查骨髓的功能。
③检测贫血的治疗效果。
④评估骨髓移植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细胞 毒药物诱导治疗后或EPO治疗后的红细胞 造血情况。
【检测原理】 1、普通显微镜法: 活体染料(新亚甲蓝或煌焦油蓝)的 碱性着色基团(+)可与Ret中RNA的磷 酸基(-)结合,形成蓝色的点状、线 状或网状结构。 2、仪器法: 流式细胞仪、Ret计数仪、血液分析仪等
还原血红蛋白(Fe2+)--99% 高铁血红蛋白(Hi)--1% 氧合血红蛋白(HbO2) 碳氧血红蛋白(HbCO,COHb) 硫化血红蛋白(SHb)
【检测原理】
HiCN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在溶血标本中,Hb中的Fe2+被高铁氰化钾氧 化为Fe3+,Hb转化为Hi。Hi与KCN中的氰离 子反应生成HiCN,在540nm处的吸光度与溶 液中的浓度呈正比,根据测得吸光度可求 得Hb的浓度。 WHO和ICSH推荐的参考方法。
注意:
正常RBC可自然退化变性,即使
高质量的正常人血涂片,也可见
到变形或破碎的红细胞,但数量 很少,分布局限。
2、异常红细胞形态 在排除人为因素后,若血涂片中出 现异常形态红细胞且数量较多,往 往提示病理性改变。 常见的异常形态可分为红细胞大小、 形态、血红蛋白含量、结构和排列 异常。
家畜生理学第二章 血液

等渗溶液:有机体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 相等,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5%葡萄糖溶液、0.9%氯化钠溶液)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五、酸碱度(缓冲对、碱储)
•动物血浆的酸碱度相对稳定,一般呈弱酸性, PH:7.35-7.45之间。 •生命活动能够耐受的血液PH值约为:6.9-7.8 (酸中毒、碱中毒) •缓冲对:血浆中(及红细胞中)存在许多能缓冲 酸碱的缓冲物质,它们一般成对存在,通常由弱 酸和碱性弱酸盐组成。 血浆中: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Pr-Na/Pr等 红细胞中:KHb/HHb、KHbO2/HHbO2。
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1、创伤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而形成松软 的止血栓。 2、促进凝血过程,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
二、血液的凝固与抗凝
(一)血液凝固: 概念:血液由流动状态,凝结成不能流动的凝 胶状态的过程。 实质:由溶胶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凝胶状的 纤维蛋白。
(二)血液凝固的机理
1、凝血因子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统称为凝血因子。共12种。 2、凝血过程 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Ca2+ 第二步 凝血酶原 凝血酶 Ca2+ 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3、溶血:RBC在低渗溶液中因吸水而膨胀破裂, 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 如将红细胞置于高渗溶液中,则水分由红细胞 溶液中,而红细胞发生皱缩,严重时将丧失其机 能。
4、悬浮稳定性:RBC能均匀的悬浮于血浆中不 易下沉的特性。
5、血沉:通常以1小时(单位时间)内RBC 下沉的距离表示 , RBC的沉降率。 原因:由于RBC的重力和RBC与血浆分子间 的摩擦相互作用的结果。 血沉快慢决定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球 蛋白和胆固醇等含量,它们可使血沉加快。 清蛋白、卵磷脂增加可延缓血沉。临床辅助 诊断。如风湿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4课《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说课稿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4课《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是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的作用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认识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理卫生知识,对血液循环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心脏结构、血液循环的具体途径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血液循环路线,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的作用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增强学生的生命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的作用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具体路线、心脏的工作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血液循环的两个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
3.了解血液循环的作用: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了解血液循环在人体内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血液循环对于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废物等方面的重要性。
4.学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通过观察心脏模型,了解心脏的四个腔室、瓣膜等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血液
血液在机体物质运输,机能调节,免疫和体温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1,血细胞和血浆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的主要成份是血红蛋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血浆中含有很多化学物质、抗体和激素等,血浆中主要成份是血浆蛋白。
血浆50%-60% 血细胞40%-50% 血小板和白细胞1%
2,血液与体液
体液60%-70%
细胞内液构成细胞质的基本部分占30%-40%
细胞外液占15%-20%
血浆占体重5%
组织间液占体重的15%
二,内环境
内环境: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三,血液的功能
1,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
血液能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
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相对稳定。
2,运输作用
3,调节作用(血液是神经——体液调节的媒介)(调节体温)
4,防御和保护作用
四,血液的理化特征
1,颜色和比重
血液的颜色决定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的含量。
动脉血含氧量多,呈鲜红色。
静脉血含氧量少,呈暗红色。
皮
肤毛细血管的血液近似鲜红色。
2,粘滞性
血液粘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另外,还有血细胞的形状及在血流中的分布特点,表面结构和内部状
态,易变形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血液粘滞性对血流速
度和血压都有一定的影响。
3,渗透压(正常人在体温37摄氏度时,血浆渗透压约为5800mmHg)
溶血:在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细胞中过多,引起
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这一现象总
称为红细胞溶解。
4,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PH值约为7.35-7.45,平均值为7.4)缓冲体系中每一个缓冲对是由于一种弱酸与该种弱酸的盐组成
的,血液中的缓冲对如下(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有:)
NaHCO3(碳酸氢钠)| H2CO3(碳酸){20:1}
蛋白质钠盐| 蛋白质
Na2HPO4(磷酸氢钠)| NaH2PO4(碳酸二氢钠)
红细胞中的主要缓冲对有:
KHCO3(碳酸氢钾)| H2CO3(碳酸)
血红蛋白钾盐| 血红蛋白
氧合血红蛋白钾盐| 氧合血红蛋白
K2HPO4(碳酸氢二钾)| KH2PO4(碳酸二氢钾)
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抗酸的能力远远大于抗碱的能力
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份是碳酸氢钠,通常以
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
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血容量即人体循环血量的总量,包括血浆容量和血细胞容量。
一次性运动对血容量的影响取决于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项目地点,环境温度及湿度,热适应和训练水平等。
第三节运动时血细胞的影响
一,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1,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园而扁,寿命平均为120天。
正常成年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为450-550万个,平均为500万个,成年女子则为380-460万个,平均为420万
个。
红细胞的作用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缓冲血液中的酸碱度。
2,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