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田地质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煤田地质学学习

煤田地质学学习
(4)陆表海盆地和内陆表海盆地:基底为陆壳的“海洋 盆地”,海侵时为海洋,海退时盆地基底暴露出水面或为浅水环 境。如果与开阔大洋盆地之间存在一些岛屿,或陆上部分被岛屿 隔开,则称内陆表海盆地。
一、聚煤盆地特征
1、聚煤盆地 (1)聚煤盆地是地史期聚煤作用广泛发育的沉积盆地。从
地貌形态泥炭层,最后被沉积物覆盖、转化为煤层。
一、聚煤盆地特征
3、聚煤盆地类型
(1)坳陷型聚煤盆地
★盆地基底界面特征:
①连续沉积界面;
②遭受长期风化剥蚀的间断面。在盆地形成演化过 程中,基底脆性断裂变形不明显。
★盆地形态特点:
形;
①坳陷型盆地的几何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湾口
②其横剖面有些是对称的,有些则不对称;
一、聚煤盆地特征
3、聚煤盆地类型 (1)坳陷型聚煤盆地 ★沉积充填及成煤特征: ①沉陷中心一般位于盆地的中部; ②盆地中部距陆源区较远,往往出现欠补偿环境; ③盆地的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可能不一致; ④坳陷型聚煤盆地含煤岩系的岩性岩相和含煤性比
二、同沉积构造与煤层的形成
1、聚煤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1)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①概念:盆地形成之前基底岩系中已经存在的各种构造形迹。
② 基底先存构造的作用与影响:对盆地几何形态、水系样式和盆地早期的构造 格架等有重要影响,某些基底先存构造形迹也可能发生再活动,而成为成盆期同沉积构 造系的组成成分。
(2)成盆期同沉积构造:泛指盆地充填过程中对盆地形成演化起控制作用的基底 构造和影响岩性岩相和厚度分布的盆地内部低 级别构造。
梯度带。 ⑤温泉、湖泊等的线状水系分布。
二、同沉积构造与煤层的形成
1、聚煤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5)基底先存断裂网络 ①特点:聚煤盆地基底可能被不同方位的几组断裂所切割,构成

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

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

煤矿地质学(要点)安检10-1专用2012年12月1:地质作用的分类: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

2: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3:外力地质作用类型: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4:矿物: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5: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

6: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光泽,条痕,透明度。

7:常见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等。

8:火成岩的主要构造特征:火成岩的构造指岩石中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填充的方式等系相互关系的特征。

9:常见岩浆岩类型:侵入岩,喷出岩。

10:变质岩的构造特征:变质岩是由不同原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新的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等特征的岩石。

11:常见变质岩类型:角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糜棱岩,矽卡岩。

12:岩浆岩的主要产状:火山岩产状和侵入岩产状。

13:碎屑岩的主要构造特征:碎屑含量达50%以上,含有基质与胶结物。

14: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碳酸盐岩、硅岩、石灰岩、页岩等。

15:古生物的分类单位:界、门、亚门、纲、目、科、属、种。

16:地层划分: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工作。

17:地层对比:一种工作方法,论证不同地区地层单位间的特征或属性一致和地层位置相当。

18:地质年代表:见附录一。

19:岩石地层单位:主要依据岩性岩相特征划分。

主要岩石地层单位按级别大小分为群,组段,层。

20:年代地层单位:依据岩石体形成的地质年代进行的地层划分。

年代地层单位的宇、界、系、统、阶、亚阶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亚期对应。

21:地层的接触关系:指上下岩层之间在空间上的接触形态和时间上的发展概况。

直接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地壳运动发生和演化历史。

煤田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煤田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成煤作用第一节成煤原始物质与有机组成1、三个主要成煤期1)第一大成煤期:石炭-二叠纪,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聚煤时期,地势比较平坦,植物繁盛,聚煤作用强,为第一大聚煤时期;石炭-二叠纪是我国最早和最重要的聚煤时期,形成了分布广泛的聚煤盆地和含煤地层。

2)第二大成煤期:侏罗-白垩纪,为世界第二大重要的聚煤期,在我国侏罗纪是最为重要的聚煤期,自晚二叠世晚期至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最为繁盛的时代。

3) 第三大成煤期:第三纪世界上第三个重要聚煤时期,但是,这个时期构造活动更加强烈,气候分带也更加明显。

2、植物的有机组成1)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等.2)木质素-由苯基丙烷单元构成的三维空间芳香族高分子聚合物.3)蛋白质-由多种氨基酸单元构成的含氮化合物,结构复杂,高度有序,但具有强烈的亲水性,极易水解.4)脂类化合物-通常不溶于水,而溶于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的有机化合物,包括脂肪,蜡质和树脂,角质,木栓质等.3、煤的概念煤是死亡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堆积并被埋藏在地下后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及地球化学过程而形成的可燃有机岩石。

4、植物成煤作用的两个阶段5、植物的成煤条件1)成煤植物——物质来源2)气候条件——温暖潮湿的气候,植物大量生长,同时避免氧化分解,得以保存成煤。

即温度和湿度。

3)地理条件-沼泽环境更有利于植物繁殖、遗体埋藏、储存。

4)构造条件-地壳抬升、下降;植物沉积与地壳下沉速度均衡,及小型升降或间歇性沉降。

第二节泥炭的形成和堆积环境1.泥炭、泥炭沼泽概念沼泽: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泥炭沼泽: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

2、泥炭沼泽发育的主要环境1)应有缓慢沉降的低洼地带——这种洼地有利于水的汇聚而不利于水的排泄,由于基底的缓慢沉降,使地下水位能保持缓慢速度持续抬升;2)泥炭沼泽发育地区大多是与活动能量大的水体(如海、湖、河)间以一定形式的保护屏障被相对隔离的地带,如沙坝或沙嘴或沙滩为阻隔,而且是相对分离于开阔海域以外的海湾泻湖地带、天然堤与活动河道分离的河后沼泽及废弃河道等;3)泥炭沼泽发育的地带,大多为地表地形高差变化不大且地表宽缓低平能量低的地带;3、内陆有利发育泥炭沼泽的地区内陆有利发育泥炭沼泽地区,一般多属于河流作用、冰川作用有关的河湖地带;主要区带:河漫滩洼地、废弃河道洼地、在近湖区。

煤地质学重点

煤地质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1:泥炭沼泽: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2: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 3: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4:丝炭化作用:植物物质应受的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及增碳化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5:残植化作用:当泥炭化过程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6: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7:煤的变质梯度:①常用煤中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减少的数值(ΔVdaf--即挥发分梯度是指向地下每加深100m挥发分减少的数值);②镜质组反射率增大的数值(ΔRmax,即镜质体反射率梯度)来表示。

不同煤田由于地温梯度不同,挥发分梯度也不相同8:深成变质作用:深成变质作用是指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煤所发生的变质作用。

9:岩浆变质作用:由于岩浆热、挥发分气体和压力的影响,使煤发生的变质作用。

:10:接触变质作用是指各种岩床、岩墙、岩脉等浅成岩体侵入或接近煤层,这些侵入体的热能使煤层达1000℃以上而发生变质。

这种热影响多是局部的、多变的,地质时间上是短暂的。

11:动力变质作用是指煤系形成后由于地壳构造变动的直接原因而造成煤发生变质的作用。

12:反射率:煤岩组分的反射率是在垂直照明条件下,煤岩组分磨光面的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13:灰分:煤的灰分不是煤中的固有成分,而是煤在规定条件下完全燃烧后的残留物。

煤地质学重点

煤地质学重点

基本概念类应用类思考类1研究意义“十二五”规划,发展西部2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含煤地层、煤层对比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化(阜新煤田)用于煤层对比的主要指标;煤田地质工作的“四个结合”;地球上的成煤期与生物进化的关系;3基本内涵5大研究领域4研究历史1物料来源化石森林(泥盆纪的吉尔伯、二叠纪的乌达);均衡补偿地球历史上最早的陆生植物:隐孢子,出现于奥陶纪(4.7亿年前);成煤植物的有机组分(四大类)华北石炭、二叠纪成煤植物;植物有机组分与煤中显微组分的对应关系;2沉积模式凝胶化作用;腐泥化作用;丝炭化作用;根土岩;沉积相;沃尔索相律成煤作用的阶段划分;煤化的四次跃变;煤层与顶底板的接触关系有哪几种;煤化作用的三种要素(温度、压力、时间);两个阶段(成岩、变质);六大特征;四次跃变3构造作用构造作用与煤层分叉的关系;同沉积、后沉积(图)4时空展布地球历史上的主要聚煤期;中国四大聚煤盆地中国煤炭资源量的60%为分布于西部地区的侏罗系煤层1理化特征腐植煤;镜质组腐植煤的宏观煤岩类型;宏观煤岩组合近似分析与最终分析的区别;煤的工业分析包括哪些项目2研究方法宏观研究的要点;煤中镜质组双反射率出现的条件和研究意义煤层形成曲线的编制和应用3分析测试荧光、4分类系统现行工业分类标准涉及哪几类指标1概述含煤岩系;旋回结构含煤岩系的成因标志(色调、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古生物)冲积扇和扇三角洲有何区别与联系2勘探目标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目标,工作流程,采样原则3野外调查填图工作中地质描述的要点4辅助信息5储量评价1中国2欧洲3西伯利亚4北美聚煤盆地绪论沉积与成煤煤岩学含煤岩系综合类煤田地质与矿井地质的区别与联系;均衡补偿实例:东北断陷盆地沃尔索相律在煤层对比中的应用;同沉积构造和后沉积构造有何异同煤的类别和级别分别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举例说明美的表色和体色的区别简述镜质组反射率与煤化程度的关系简述曲流河的沉积和成煤特征资源量和储量的区别;EFG编码系统的要点四大聚煤盆地;7个主要聚煤期;华北石炭二叠聚煤盆地的构造格架。

煤矿地质学精要重点

煤矿地质学精要重点

1.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元素在地壳中平均质量分数%,称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的丰度(abundance)。

2. 矿物是地壳中的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

3.矿物的分类:自然元素矿物:金、银、铜、汞;金刚石、石墨、硫磺等。

卤化物矿物:石盐、钾盐、萤石等。

硫化物矿物: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等。

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矿物:赤铁矿、磁铁矿、铝土矿、软锰矿、硬锰矿等。

硫酸盐矿物:石膏、重晶石等。

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孔雀石等。

硅酸盐矿物:云母、长石、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分类(成分)单质矿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为单质矿物,如自然金(Au)金刚石(C)等;化合物矿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化合而成的称为化合物矿物,如黄铁矿(FeS2)、赤铁矿(Fe2O3)、方解石(CaCO3)等。

造岩矿物:主要组成地壳岩石并且大量出现的矿物,如长石、石英等。

常见矿物:常形成有用矿产的矿物称为常见矿物,如金属元素氧化物和硫化物。

4.变质作用类型:(1) 温度(2) 压力(3) 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液体(4) 时间5.变质作用的类型根据变质作用所处的地质环境以及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和变质作用进行的方式,变质作用可分为: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热接触变质作用、交代变质作用4种基本类型。

5.5.三大类岩石转化关系:6.地层层序率:在正常情况下,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7.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中所含有的生物化石内容和特征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的单位有: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年代地层单位:是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岩石体。

年代地层单位是按时间阶段来划分的,与地质年代严格对应,没有固定的岩石和生物内容。

岩石地层单位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组成的三维地质体。

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8.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A-根据岩层的生成顺序划分和对比B-根据岩层的岩性特征对比C-根据岩层中赋存的古生物化石划分和对比D-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E-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地质年代9地壳的历史演化经历了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煤矿地质重点

煤矿地质重点

煤矿地质重点
煤矿地质重点是指在煤炭地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区域和问题。

在煤矿开采前,对煤炭地质进行深入的勘探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对地质勘探的实施,可以了解煤炭储量、分布、品质、质量等煤炭地质信息,为煤矿开采提供必要的依据和保障。

煤炭地质有以下几个重点:
一、煤层地质
煤层地质是指对煤层的煤种、厚度、倾角、煤体组分、岩性伴生矿物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过程。

在煤矿地质学中,煤层地质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

只有对煤层地质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为后续的煤矿设计、开发过程以及运营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构造地质
构造地质是指地壳中各种构造形态对煤田的影响,以及煤田地质构造特征和演化规律的研究。

了解煤田构造特点和演化规律,对于煤层储量的预测和开采的决策非常关键。

三、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是煤田水文地质环境的综合研究。

煤田地质勘探中,水文地质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

煤层床位于地球表面以
下,常常受到地下水的影响,因此煤层地质勘探中,需要重点关注水文地质环境。

四、矿山地质环境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山周边地区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

包括气候、土地性质、山地高差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矿山的生产和经营。

因此,在开采前,需要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煤矿的建设和生产布局。

总之,煤炭地质是煤炭勘探和开发的重要基础。

需要通过对煤层地质、构造地质、水文地质、矿山地质环境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煤矿开采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和参考依据,保障煤炭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开采。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1.泥炭沼泽:沼泽是湿润的土壤内,长期或季节性的积水,并生长着喜湿性植物的低洼地段。

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成为泥炭沼泽。

2.成煤作用:煤是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

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成为煤是经过一系列的演化过程的,这个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3.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4.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5.丝炭化作用:植物物质应受的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及增碳化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6.残植化作用:当泥炭化过程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7.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8.煤的成岩作用:由泥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年青褐煤的过程,称为煤的成岩作用。

9.煤的变质作用:年青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较长地质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变成老褐煤(亮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的过程。

10.煤化作用: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称为煤化作用阶段。

11.希尔特定律:德国学者希尔特(Hilt,1873)曾针对西欧若干煤田变质规律提出: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2.3%,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

称为希尔特定律。

12.深成变质作用:深成变质作用是指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煤所发生的变质作用。

13.岩浆变质作用:由于岩浆热、挥发分气体和压力的影响,使煤发生的变质作用14.动力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是指煤系形成后由于地壳构造变动的直接原因而造成煤发生变质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画的重点:聚煤作用(聚煤条件)煤化作用(煤变质作用)煤的孔隙系统煤岩组分煤层气、煤成气和瓦斯的关系煤成油理论等温吸附曲线
煤的分类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
成煤的前提条件(泥炭的形成条件/聚煤盆地形成条件):
1、大地构造条件(地壳运动):提供成煤作用缓慢而均匀的沉降运动和成煤构造凹陷。

2、古气候条件:植物生长所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古地理条件:提供成煤场所(成煤环境)。

4、古植物条件:成煤的物质来源。

沼泽: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泥炭沼泽:常年积水的洼地,其中有大量植物生长和堆积,植物死亡后遗体背沼泽水覆盖,与氧呈半隔绝状态,使植物遗体不被完全氧化分解,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即可转变为泥炭。

泥炭沼泽形成条件:1、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2、植物遗体不被完全氧化分解,能保存转化为泥炭。

泥炭堆积条件:1、温暖的气候;2、常润湿多水;3、氧供给受限;4、下沉(植物生长毕旭思均衡的);5、有限的沉积流入;6、埋藏充足的深度;7、时间(10000年以上)
泥炭(煤)形成的主要因素:1、成煤植物群落;2、成煤气候;3、泥炭聚集环境;4、古构造条件。

聚煤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1、均匀的温度和潮湿的气候:适宜于地上植物的繁殖生长;
2、大面积的沼泽地带:有利于植物的群落发展;
3、地壳的下降运动与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相适应:有利于植物遗体的保存并沉积形成煤层。

泥炭(腐泥)化作用:由植物残体转化为泥炭的作用。

煤化作用:由泥炭转化为煤的作用。

泥炭(腐泥)化作用:从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体在微生物参加下不断分解、化合、聚集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低等植物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

泥炭化作用包括:1、生物化学分解作用2、生物化学合成作用3、凝胶化作用4、丝炭化作凝胶化作用——成煤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积水较深、气流闭塞的沼泽环境下,受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发生细胞结构的吸水、膨胀、变形、破裂以至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体的无结构的胶质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丝炭化作用——成煤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积水较浅、湿度不定的条件下经脱水和缓慢氧化作用,氧化的植物组织转入缺氧的环境(如水层、泥煤层、上覆岩层的覆盖)而生成具有一定细胞结构的丝炭,或遭受“森林火灾”而炭化成木炭的过程。

凝胶化作用:腐殖组——生物化学凝胶化作用
镜质组——地球化学凝胶化作用
丝炭化作用:惰质组残植化作用:稳定组(壳质组)
煤化作用:当已形成的泥炭或腐泥,由于地壳的下沉等原因而被上覆沉积物所掩埋时,成煤作用就转入第二阶段----煤化作用阶段,即泥炭、腐泥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作用下变化为煤的过程。

这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是物理化学作用。

在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下,泥炭进一步变为褐煤(成岩作用),再由褐煤变为烟煤和无烟煤(变质作用)。

煤的成岩作用:在沉积岩石学上是指沉积物的压实、脱水、胶结以及相应的化学变化过程。

煤的成岩作用:是由经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泥炭在以压力为主并包括温度因素在内的影响下,出现压实、脱水、增碳、孔隙度减少、游离纤维素消失、凝胶化组分开始形成并具微弱
反射力等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固结、煤化而转变成年青褐煤的过程。

变质作用:指岩石经受了高温、高压,其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新的岩石----变质岩的过程。

煤的变质作用:煤作为有机质沉积物,对温度、压力增高的反应要比无机成因的沉积物敏感得多,快得多,也强烈得多。

因此,把从褐煤转变为烟煤、无烟煤(直至石墨)的过程叫煤的变质作用过程。

煤化作用原因(因素):温度——化学变化;压力——物理变化;时间——正比,等价关系煤化作用实质:腐殖复合物芳香族稠环体系在温度压力作用下不断增强其缩合程度,侧链逐渐减少缩短,官能团不断减少,结构单元不断增大,因而炭含量逐渐增高,挥发分、氧、水分等减少的过程。

思考:煤变质程度(R0大小)与油气生成有何指示意义?
煤的显微组分的反射:光片中纤维组分的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百分比。

镜煤的一般特点:质地纯净,结构均一,具贝壳状断口和内生裂隙。

2、镜煤性脆,易碎成棱角状小块。

3、在煤层中,镜煤常呈凸透镜状或条带状,条带厚几毫米至1~2cm,有时呈线理状存在于亮煤和暗煤之中。

丝炭的一般特点:1、在煤层中丝炭常呈扁平透镜体沿煤层的层理点,面分布,厚度多在1~2mm至几毫米之间,有时能形成不连续的薄层;个别地区,丝炭层的厚度可达几十厘米以上。

2、丝炭的孔隙度大,吸氧性强,丝炭多的煤层易发生自燃。

3、丝炭是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缺水的多氧环境中缓慢氧化或由于森林火灾所形成。

亮煤:亮煤是最常见的煤岩成分。

1、亮煤的光泽仅次于镜煤,一般呈黑色。

2、它是在覆水的还原条件下,由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经凝胶化作用,并掺入一些由水或风带来的其它组分和矿物杂质转变而成。

3、较脆易碎,断面比较平坦。

4、比重较小。

5、亮煤的均一程度不如镜煤,表面隐约可见微细层理。

6、亮煤有时也有内生裂隙,但不如镜煤发育。

7、常呈较厚的分层,有时甚至组成整个煤层。

暗煤:暗煤的特点是光泽黯淡,一般呈灰黑色,致密,比重大,内生裂隙不发育,坚硬而具韧性。

透光色:把煤磨成薄片(厚约0.03mm),用显微镜在普通透射光下观察,煤薄片显示出的颜色为透光色,又称体色。

反光色:把煤的表面磨光,用显微镜在普通反射光下观察,煤光面上显示出的颜色称为反光色。

反射荧光色:煤的磨光面用蓝光或紫外光激发而呈现的颜色,称为反射荧光色。

煤的光泽是指煤新鲜断面的反光能力。

光泽与煤的成因类型、煤岩成分、煤化程度和风化程度有关。

腐泥煤的光泽一般都比较暗淡。

腐植煤的四种宏观煤岩成分中,镜煤的光泽最强、亮煤次之,暗煤和丝炭的光泽暗淡。

随着煤化程度的增高,各种宏观煤岩成分的光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丝炭和暗煤的光泽变化小,而镜煤和较纯净的亮煤变化明显。

无结构镜质体
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植物的细胞结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粒状结构。

据形态、产状和成
因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四个亚组分:
1)均质镜质体:植物木质纤维组织经凝胶化作用变成均一状的凝胶。

在煤中以透镜状或条带状产出。

均质镜质体轮廓清楚,成分均一,不含任何其它杂质。

2)胶质镜质体:指胶体腐植溶液充填到植物胞腔或其它空腔中沉淀成凝胶而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