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赏析-哈雷机车
哈雷风驰电掣一百年

哈雷:风驰电掣一百年8月28日,超过25万名摩托车玩家涌现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小镇密尔沃基的街头、天桥甚至郊区。
从这一天到30日的三天里,他们用皮衣、太阳眼镜、大胡子和隆隆的轰鸣声来装点这个小镇,用啤酒、摇滚乐和飙车来度过生命中最具狂欢精神的三天。
这一切全起自那辆名为“哈雷-戴维森”的摩托车,28日车迷们在其诞生地密尔沃基迎来了它的百年华诞。
哈雷百年庆典在2002年7月即已开始,这家颇多波折的豪门公司经历多年挫折之后,需要用最浩大的声势荡涤自己的胸襟。
去年7月,史上最大规模的摩托车巡游在亚特兰大揭幕,此后浩浩荡荡的哈雷摩托车队将7个国家的9个城市串连起来。
无论穿越欧洲古老的土地还是北美现代化的城市,鲜衣亮甲的车队都俨然一座流动的哈雷博物馆。
来自北美和其他洲的哈雷爱好者们在今年8月28日成了荣耀的骑士,他们的各式各样哈雷坐骑令密尔沃基脱离了地面,成为一辆巨大的摩托车。
万千原住居民在道路两侧列队欢迎或者从楼上的窗户里伸出胳膊致意,哈雷爱好者们俨然朝圣者一般在扑面而来的浓郁节日气氛中猛地扎入百年庆典的狂欢之中去。
印有哈雷标志的彩色头巾、比基尼、太阳眼镜,当然还有摩托车,很快淹没了全城。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人类飞向天空的梦想得以实现。
与此同时,一种陆地交通工具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小镇密尔沃基被创造了出来,这就是哈雷摩托车。
它的创造者威廉・哈雷和戴维森三兄弟第一年总共制造了3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第二年是8辆。
数年后产量开始迅猛增长,年产量迅速超过了一万,很快便与早它两年进入市场的“印第安”摩托车一起垄断了美国的摩托车市场。
英国摩托车最初在美国人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一战的爆发促成了哈雷的夺权。
由于和美国军方的良好关系,近20000辆哈雷军用摩托车被美军采购,随着美国军队的脚步进入了欧洲。
正在强大起来的美国将它的力量与影响力挥洒在了远离本土的欧洲土地上,哈雷摩托车性能优越的赞誉则随着胜利的消息不断返回北美。
哈雷:让男人疯狂

产 品的最佳 代言人 18 9 3年 . 雷机 车创立 了哈 雷车 啥 主 俱乐 部 ,从 而使会 员问可 以更 便利 地 分 享他 们 驾乘 哈 雷 的乐 趣 。2 01 0 年 .俱 乐部在 全 球 各 地 的 分部 已遮 1 0 个 6 名会 员遍 布1 5 " 20 6万 1 4 国家 无疑 .该俱 乐部创 造 了一 种哈 雷亚 文 化 ,将消 费者 、摩 托车 和哈雷 公司 连 接在 一起 ,消费者 通过哈 雷摩 托车 追
个侧 面记 录 了 美国从 工 业强 国到科 技强 国
的整 整一 个 世纪 的 历史 ,更重 要 的是 .它生
动地 阐 释 了美 国文 化 中的 自 由主 义精 神 =
历 经经 济 萧 条 、二次 大 战炮 火 ,人 们在 心 中所 渴望 的 西部 英 雄的 形 象 , 在哈 雷 身 上
啥 雷 ・ 维森 就 此 得 名 戴
是哈 雷 的精 神 喜 欢 哈 雷的 人都 是哈 雷 精神
的信 徒 。没有 一 个纯 正 的哈 需迷 会把 哈 雷 只 当作代 步 工具 , 雷 精神 支撑 着 所有 硬气 哈
的 男人 。
时事 造英 雄 , 雷 ・戴维 森摩 托车 公 司 哈 也 许是 全球 惟一 家 未 刻意 花什 么气 力就 成 为传奇 性 公 司 的企 业 哈 雷 从诞 生那 天起 ,
维普资讯
奉 I Il :_f - Il力 f 4 | :
作 为 和 目标 对 象 沟通 的媒 介 该 杂 志 是 历 史最 悠久 的 摩 托 车 杂 志 . 目
前 在全 世 界 的发 行 量近 9 0万份 惜 助 媒体 。哈 雷不 断 倾 听客 户 的意 见 ,
体 内就 流 淌 着纯 种 的美 利坚 的血 , 不仅 从 它
市场营销案例

1. 面对当前短信文化中黑段子、黄段子盛行的情况,大赛的发起人认为,应该有一种"段子",既具有先进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特点,又有短小精悍的体裁、或诙谐幽默的表现形式,它是催人奋进的"段子",有提高思想水平、净化社会道德、点燃生活激情、启迪美好人生的功能。
红段子对短信文化的建设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是对黄段子、黑段子的抵制,还树立了一种新的主流的短信文化风尚。
红段子的文化潜力勿庸置疑,但它面临的难题是采用何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又如何能够获得社会有效的参与和共同,构成其时代意义,这时候,它需要巧妙的营销。
红段子的营销成功要点是什么?它可以给营销理论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和大多数正面的文化作品一样,红段子需要贴近群众,这样它才会摆脱官样文章的窠臼,从人民之中获得生命力。
因此,广东移动选择广东最受欢迎的大众日报《南方都市报》合作是明智的,通过这种发动报纸覆盖的读者群积极参与的形式,红段子短信大赛的大众参与度得到了有效的保证,这也让它的影响力突破了手机用户,而成为一个交相谈论的社会现象。
发动群众,保证了红段子的大众性,而群众参与红段子大赛的热情之高,也让社会看到了,积极向上,弘扬正气始终是社会文化的主流。
红段子的成功在严肃文化受到各种市场因素冲击下道路越走越窄的大背景下取得成功无疑是一朵奇葩。
营销业界应该认识到,对于主流文化的宣传,必须采取贴近大众的方式进行营销,传媒是连接主流文化和大众的桥梁。
而短信作为一个新的媒体形式,会成为主流文化越来越重要的阵地。
2. 2005年5月至11月,五叶神选择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为机会平台,以抗战老兵及相关史实真相为承载平台,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等一贯关注时政、关注民生的高端亲民媒体为传播平台,展开一系列长达半年时间跨度的公益和纪念活动以强化其品牌独有的精神文化气质。
五叶神的营消事件通过对国人关注的焦点历史事件的衬托,迈过烟草行业不得在大众媒体做产品广告的门槛,将烟草企业的品牌传播方式超越广告、超越烟草、超越商业、超越竞争,令品牌价值迅速提升,并超越了普通情感营销所能涵盖的范畴。
哈雷摩托车swot分析

哈雷摩托车swot分析一.哈雷摩托车的优势:1、技术优势在哈雷的发展历程中,哈雷摩托车始终坚持“产品创造市场,品牌创造效益,技术创造机会”的经营理念,不断研发新产品,追求技术领先。
目前,拥有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构建了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由市场信息系统、研究开发系统、制造系统和售后服务系统组成,贯穿研发、生产、配套、品质控制、销售等各个部门在其中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摩托车行业获取竞争优势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2、品牌优势厚重的历史积淀了哈雷摩托车独特的品牌和文化。
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哈雷摩托车不仅见证了中国现代摩托车工业的发展,而且一度引领和带动着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壮大。
二.哈雷摩托车的劣势:l、市场定位不明确2、产品结构较为单一3、企业经营机制老化,市场适应力差三.摩托车行业的机会:1、广阔的农村市场就目前而言,我国摩托车社会保有量近9,000万辆,千人占有率仅90辆,远远低于其他较发达国家和地区。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摩托车市场需求量大,摩托车更新和升级换代的潜在需求量相当可观,而在2023年的经融危机中,中国为了尽早走出经融危机,国家实施拉动内需政策,而摩托车正好也在这规划之中,这是摩托车行业很好的一个机会。
并且国家支持国内品牌3下乡,并且带有补助,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3下乡的品牌这几年在乡下都得到热捧!2、品牌优势2023年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年度摩托车行业报告的数据显示,在列的113家摩托车生产企业中,居然有近30家企业的产销量增长率接近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如此可想,现在正是摩托车品牌的一个寒冬期,谁能坚持进行谁就能走到最后。
而与此相反,如大长江、五羊一本田、建设、嘉陵等优势企业的产销仍保持稳定的增长幅度,特别是像大冶、鑫源、望江等“二线品牌”更是显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行业内产量前十位企业的生产集中度由2000年的48.2%上升到了2023年的66.5%,行业裂变的趋势明显。
摩友看广告(二)

摩友看广告(二)
春景望
【期刊名称】《科技经济市场》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凭直觉而言,文案简洁且富有哲理的理性思辨贯穿于画面始终,但画面却从另一个角度散溢出浓郁的人文情结,不必用心体味也能觉察。
这便是哈雷机车。
清晨的阳光柔和而娴静,大器的哈雷车个性张扬,与远处饱经沧桑的古城堡相映照,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静与动,力与美,古朴与叛逆的真谛。
大漠中古城堡苍凉的影子,似乎逾越了时空界定,变得缥缈而久远起来。
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感觉如听一首老歌,常听常新。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春景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13.8
【相关文献】
1.摩友齐聚欢庆新年——记2013重庆摩友交流年会 [J], 李怡雪
2.摩友聚首挥洒激情——2013年大重庆首届摩友年会现场直击 [J], 张薇
3.与重庆“摩友”面对面:三诺音响第二届摩机大赛重庆站即将开始 [J], 刘东
4.摩托迷2014第二届大湘西摩友聚会 [J], 无
5.一日摩友,终生摩友专访“无忧帮帮”创始人张东 [J], 布衣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哈雷摩托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哈雷摩托案例分析:哈雷摩托车最初的哈雷摩托车是在1903年在一间小木屋里造出来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军方对哈雷摩托车的大量采购,到1918年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厂商。
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哈雷却受到了来自日本企业的强烈挑战。
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摩托车厂商逐渐成为摩托车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
日本厂商打入世界摩托车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创造性地开发出小型摩托车市场,而其根源在于抓住了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
在这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摩托车仅仅是用于军事用途和摩托车比赛。
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文化观念开始转变,摩托车由单纯军事用途和参与竞赛转变为一种大众性的交通工具。
美国摩托车向民用化扩散的初期,形成了一个由收入较为充裕、爱好刺激、倾向男子汉形象的年轻人组成的飙车族,这为哈雷创造了市场。
事实上,哈雷公司在一段时间内也以自己的产品受到飙车族的亲睐而引以为豪。
美国和欧洲的摩托车厂商根本看不起研究开发小排气量摩托车的日本人,称他们是“小黄种人”。
可谁也没有料到,10年后,就是这些“小黄种人”将英国人首先赶出了摩托车市场,然后又与哈雷公司展开了较量。
带头叫板的是本田公司。
本田是日本最大的摩托车出口厂商,1959年开始把市场目标转向美国。
本田在美国市场上开展了以“你在本田车上遇见最文雅的人”为主题的促销活动,将骑小型车的现象与骑大型车的形象区分开来,吸引了另一个亚文化群,即受过良好教育的、高收入的、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妇女等顾客来购买他们的小型摩托车。
然而哈雷公司和西欧的厂商从一开始却忽视了日本厂商的挑战,哈雷对此甚至表示欢迎。
哈雷认为,随着驾驶技术的提高,轻型摩托车购买者很快会转向购买大型车。
但是实际情况与哈雷等大型车厂商估计的正好相反,1955年~1970年,哈雷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由70%跌到了5%,到1984年,日本的本田、雅马哈、川崎和五十铃四家厂商已控制了美国市场的95%。
向万宝龙哈雷学营销—营造圈子

找到打喷嚏的人看点:社会名流是奢侈品最好的活广告,他们就像《紫牛》一书中提到的打喷嚏者——他们愿意主动传递产品的信息,并且是在他们的圈子中。
奢侈品市场的赢家,也是擅长使用“品牌使者”的高手。
同时,他们也擅长通过市场运作、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和场合仔细挑选客户群,再次发现、培养品牌使者,进而达到产品在当前阶段的内涵诉求,实现对核心客户及目标客户的最大影响。
德国的万宝龙(montblanc)、美国的哈雷·戴维森(harleydavidson)两个虽然经营不同产品、有着截然不同文化的百年企业,却在使用牌使者方面有着同样的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用名人效应增强品牌效应无论你是否接受和认可,一些老奢侈品牌拥有很多新奢侈品望尘莫及的用户——皇室贵族及有时代影响力的人群。
百年来,万宝龙墨水笔正是受到了这样人群的钟情与宠爱:伊丽莎白女王、肯尼迪总统、罗马教皇、作家海明威、美国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建筑师之一莫特·扬……以及百年来世界各国用万宝龙签署重要条约的领导。
那些社会地位尊贵、具有时代影响力的用户,当初可能仅是对该品牌产品的喜好,却也在不经意间成就了这些品牌的附加值。
如今,他们也成了影响更多消费者的品牌形象代言人。
说起哈雷·戴维森机车,现任英特尔(中国)战略经理的许亮回忆起了他在哈佛商学院读书时的班主任,“那是个50多岁的教授,在到哈佛教书之前,他是摩根斯坦利的高层。
感恩节时候,他请我们班上同学去他家做客,而他送给我们的礼物就是骑着他心爱的哈雷,载着每个同学出去兜了一圈。
”虽然无法去统计究竟有多少人在老师的影响下成了哈雷的“教徒”,但教授的这个礼物,让每个被载的同学对哈雷有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哈雷机车在其发展不同阶段,核心客户是不尽相同的。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嬉皮士对于哈雷的推动起了重要作用,尽管他们的影响并不好,但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哈雷;在哈雷几次濒临倒闭的时候,老ceo又成了它的形象代言,骑着哈雷联络和鼓励世界各地的销售商。
哈雷-戴维森市场营销分析

哈雷文化一直代表着奔放洒脱,彰现个性、 张扬自我和崇尚自由,很多人将它视作是 对美国传统牛仔文化的继承。毫不夸张的 说,哈雷文化从一个侧面记录了美国整整 一个世纪从工业到科技、文化雄踞世界的 历史。从生活方式、价值去向、精神信仰 方面全面融入哈雷文化之中,成为一个真 正的哈雷人一直是绝大多数哈雷拥有者们 最大的梦想。可以说哈雷的公司文化是全 球公司文化中最成功的一个
他们用一亿美元来改进哈雷公司的设备和 生产程序,并采用了统计管理和员工参与 计划来提高质量。并且它与英国的劳斯莱 斯、瑞士的爱彼手表、意大利的法拉利一 样,坚持手工工艺制造、限量生产,所有 出厂的整车都是提前很长时间预定的,并 且为了体现哈雷骑手的个性,每俩被预定 的哈雷都是根据每一位哈雷爱好者而量身 定做的,并有大量的配件可供改装,所以 世界上完全一样的两辆哈雷是找不到的。
哈雷公司如何改变市场营销策略
4P分析—— 4P分析—— products:在公司被AMF收购之后的一段时 products:在公司被AMF收购之后的一段时 间里,AMF公司只重产量,而不注重产品质 间里,AMF公司只重产量,而不注重产品质 量的做法使哈雷的信誉受到了严重破坏, 销量不升反降。当比尔斯联合13 销量不升反降。当比尔斯联合13位高级主 13位高级主 管将哈雷公司从AMF赎回之后,公司就一直 管将哈雷公司从AMF赎回之后,公司就一直 坚持质量第一的信念,可以说,在工业化 批量生产追求规模效应的今天,哈雷公司 仍然坚持手工工艺和限量生产是公司对产 品质量的要求是苛刻的体现。
号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哈 雷公司因生产大量的军用 摩托车而声名大振,一战 以后哈雷又回到民用摩托 车辆的生产中。到了1920 车辆的生产中。到了1920 年,哈雷公司已经是世界 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厂家, 她的销售机构遍布世界67 她的销售机构遍布世界67 个国家和地区,这时候哈 雷就推出了与车相关的服 饰、服装,为哈雷爱好者 生产非常实用的哈雷行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广告、
“换掉你的哈雷机车”
这是一些列组图。
各个画面展现的共同要素是青年男子,胡子拉碴,肮脏粗犷的牛仔服外套,狂躁、兴奋和叛逆的眼神,不羁的性格。
第一张展现的是湿漉漉的长发男子,第二张是被撞死的飞虫和满身飞溅的泥浆的男子。
画面左下角的福特卡车的图片提示到,如果你一旦拥有福特卡车就不会有如此尴尬的状况。
文案
CHANGE YOUR HARLEY。
该换掉你的哈雷机车。
NEW FORD LOSE HARLEY DAVIDON 2006.
清晰的画面,明了的广告词,直接告诉消费者怎么样选择才是正确的。
画面呈现非常单纯,巧妙运用视觉错位将自由、无拘无束的元素演绎。
它的创作策略就是直接表现“change”这一主题,之后的整个创意过程就是从这一原点出发来完成的。
在当时,福特公司最大威胁是同样在1903年建立的哈雷戴维森机车公司. 哈雷戴维森生产重型街车、旅行车和定制改装车,并且提供完备的零配件、附件、服装和其它产品。
一个世纪以来,哈雷戴维森一直是自由大道、原始动力和美好时光的代名词。
哈雷是生动的美国两个轮子上的神奇故事。
骑手们骑着哈雷去发现力量、激情。
而福特则是广告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敏锐地发现了,那些曾经狂放不羁的青年们,现在也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心理压力,他们越来越渴望有一种可以释放和解脱的方式。
放肆过瘾在短时间内远离尘嚣。
因此,福特公司也把目标人群转移到个性群体上来,不和哈雷的目标人群针锋相对。
这则广告不得不让人想起大卫奥格威那则“穿哈撒威衬衫的男人”的广告,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加了粗犷野性的男性特征。
在美国独特文化的环境下,这种元素的加入起到了很强的吸引力。
美国百年的岁月浓缩了激情、自由、疯狂、炫目等诸多精神品格,渐渐地,唱到个性自由从叛逆群落向主流社会渗透,21世纪50年代的“嬉皮士”们在福特系列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逐渐摒弃了大排量、大油门带来轰响的哈雷。
这时,福特系列当是首选。
“Ford”犹如在温馨的大自然中飞奔的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就像福特汽车一样奔驰在世界各地。
个性的驾驶者们再也不需要扔掉西装,只要想到驾着密封的福特卡车呼啸而过,自由开Ford,让愤青继续入行吧!
其实。
不仅仅是作为单纯的广告策略,福特公司的这种目标转移也是美国“嬉皮士“潮流日渐式微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