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地理

合集下载

中国的地理文化

中国的地理文化

中国的地理文化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家。

自古以来,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于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的地理特点、中国的文化传承以及中国地理文化的特色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的地理文化。

中国地理特点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是其面积之广。

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辖域横跨东经73°33′至135°05′,北纬3°52′至53°33′之间。

这种广阔的地理面积决定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具有多样性和多样化。

中国东部地势平坦,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得华北平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

而西部地区,则以高山和高原为主,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等。

西部地区的地势险峻,气候干旱,资源贫乏,但是也孕育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中国的地理特点还表现在其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差异性。

中国有着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拥有丰富的沿海资源和开放的海上交通通道。

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外来文化的交流也更为频繁。

相比之下,内陆地区则相对较为贫瘠和封闭,山脉和沙漠的阻隔使得内陆地区相对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地较少。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沿海地区对外界文化的吸收更为迅速,而内陆地区对外界文化的吸收则相对滞后。

中国的地理多样性也使得中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如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则在西部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同时,中国各个地方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不同的文化习俗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形成并得到传承。

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可以从中国的经济、科技和艺术等方面来看。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中国文化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文化,具有强烈的地理特征。

中国幅员辽阔、壮观壮丽的自然景观及其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交织融合的地域特色,使得中国文化具有区域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

一、地理环境与自然景观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景观瑰丽绚烂,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国家,农业文化和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南北气候和地形不同,造就了南北不同的自然景观,南方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广袤的南方山林形成了美丽的山水田园风景,有“江南水乡、桃花源里”之美誉。

北方则是干旱缺水,天高云淡,宽阔的平原和广袤的草原,是斗牛犬、马背射箭、长鞭猎狐的故乡,有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外风光,瑰丽绝伦”的景观。

二、文化地域的分布特征中国文化的区域性和多元性特征很强,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区是非常丰富的。

从古代的“9州5岛”、到现代的中国31个省份自治区,这些行政划分实质上反映了中国文化地域的分布特征。

中国文化的分布不仅反映了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地形地貌的差异,而且还反映了民族、历史、经济、政治、宗教、语言等多个方面的差异。

四大文化发源地是华北平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山地,这些地区对中国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三、影响文化的历史和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承了五千年,大量的历史古迹为中国文化地理增添了许多神秘和美好的色彩。

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秦汉,再到唐代、宋代、明清等历史时期,中国文化以及文化艺术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历史痕迹。

此外,中外文化交流也是中国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汉朝时期,中国的“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与西域、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古国,不断进行文化、技术、商业的交流与吸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而近代以来,中国更加积极与外界交往,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使得中国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地理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影响力。

中国的地理文化与地理传统

中国的地理文化与地理传统

中国的地理文化与地理传统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地理文化与地理传统十分丰富多样。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中国地理的多样性也孕育了独特的地理文化和传统。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地理文化与传统、地理资源与经济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地理文化与地理传统的特点与影响。

一、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中国地理环境多种多样,涵盖了广袤的土地、高山、河流、湖泊和海洋。

从北方的草原到南方的云南高原,从东部的长江流域到西部的青藏高原,每个地区都拥有不同的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

这种多样性为中国的地理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二、地理文化与传统1.自然崇拜中国的地理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启迪和想象,因此,中国人民发展起了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从古代的山水诗到现代的园林艺术,自然元素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广袤的土地资源和地貌特征使得儒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

这种传统使得中国文化注重尊师重道、孝顺父母等价值观念。

3.风水学风水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理学说,讲究根据地理环境的地势、方向等因素来选择居住地和规划建筑。

人们以风水为基础来决定墓地、城市布局等,这种传统至今在中国仍具有较大影响力。

三、地理资源与经济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从古代的农耕文明到现代的工业化,地理环境对中国的农业、矿产资源和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农田和水资源,成为中国农业的重要基地。

同时,中国的山区也孕育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锌、铜等,为中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由于地理资源不均衡分布,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依托海洋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发展起了现代化工业,形成了一系列的经济特区。

中部地区则以农业为主,西部地区则以矿产资源为主要支柱,形成了中国经济区域间的互补和协调发展。

中国地理人文知识大全

中国地理人文知识大全

中国地理人文知识大全中国地理和人文知识非常广泛,包含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人口、经济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中国地理人文知识概览:1.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西濒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南隔南海与东南亚相望。

2.自然地理:山脉:北方有阴山、大兴安岭,南方有秦岭、南岭。

藏南有喜马拉雅山脉。

河流: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

湖泊:长白山下的长白山天池。

云南省的滇池。

3.历史:古代文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的兵法家。

秦朝统一六国,汉朝的丝绸之路。

封建时代:唐朝的繁荣文化,宋朝的科技进步。

明清时期的大航海时代。

现代历史: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文化:语言:汉语是官方语言,有多种方言。

传统艺术:京剧、豫剧、评剧等戏曲形式。

国画、书法、篆刻等传统绘画艺术。

人口:人口分布: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和北部人口相对较少。

少数民族:汉族是主体,还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等。

5.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工业与农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农业以水稻、小麦等为主。

环境:环境问题:空气和水质污染是现代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育:教育体制: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日益发展。

了解中国地理和文化

了解中国地理和文化

了解中国地理和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和文化特点。

本文将全面介绍中国的地理和文化,帮助读者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中国地理中国位于东亚,东邻韩国和日本,南临东海和南海,西接中亚和西南亚的山脉,北界蒙古和俄罗斯。

中国地形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和湖泊。

最显著的是中国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这些山脉和河流的存在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地理风貌,也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语言、食物、艺术、哲学、宗教和传统习俗等方面。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国文化的几个重要方面。

1. 语言和文字汉字是中国语言的独特之处。

汉字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进行交流和记录的主要工具。

而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汉字的书写形式美观优雅,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艺术的重视。

2. 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食材而闻名。

八大菜系(如川菜、粤菜等)以及其他地方特色菜系(如新疆菜、云南菜等)展示了中国各个地区的独特风味。

此外,中国的茶文化也是世界闻名的,茶叶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品之一。

3. 艺术和文学中国艺术和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涵盖了诗歌、绘画、音乐、舞蹈和京剧等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被誉为世界文学经典之一。

古代中国绘画和雕塑也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独特描绘方式和审美观。

4. 哲学和宗教中国哲学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理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也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5. 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往往与家庭团聚、盛宴、烟花和庆祝活动相伴而来。

此外,中国的传统习俗如拜年、红包、舞龙舞狮也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元素。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理和文化因其多样性和独特性而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和赞赏。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篇一: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而这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地理环境包含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这两方面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首先,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向、稳定,从而导致国人保守的性格。

我国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

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性特征。

国人喜欢山多过喜欢水。

而山给人沉稳的感觉,水给人灵活之感,由此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就不言而喻了。

特殊的地形使得中国的文化、国人的性格呈现比较封闭内向,比如我国黄河以北的地区由于东临太平洋,西北临险峻的山川高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参看我国的历史,各朝各代的上山拜祭山灵,清朝的闭关锁国等,其原因必定涉及地理环境。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收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其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延续性。

中国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但是虽然外面的很难进来,但我们国人也很难出去接受他国好的方面。

这导致了我国国人接受时代新信息的速度不如欧美国家。

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

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其农业更加渗入科技等先进要素,农业特征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

所以说“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然而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再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着相对多样性、包容性。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文化厚重、璀璨辉煌,涵盖了广袤的土地和多元的民族,这些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而中国的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紧密融合,相互影响、互相作用,推动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一、地域狭长的东亚文化圈地理环境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

中国处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心,东临大海,南接东南亚,北接蒙古和西伯利亚,西邻中亚和南亚,地域狭长,南北绵延五千多公里,东西纵深近四千公里。

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发展必然会受到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外来文化的融合,更通过吸收、转化和创新,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卓越成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雨,而正是源于中国卓越的文化传承,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文化最为丰富、传承最为深厚的国家之一。

中国文化是从周秦开始的,到汉朝时期,世风日盛,文化开花,三国魏晋时期,文学艺术更加丰富,盛唐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它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期,贞观之治的开展,使得社会各个门类都有了重大进展。

而宋朝时期,新的文化观念和科技思想大力开拓,使得文化发展获得进一步壮大。

每一个朝代都在文化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三、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中国的宗教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

中国的宗教文化发展与其他文化发展一样,与地理环境有关,也是中国文化传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宗教文化复杂多彩,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思想在中国都有一定的发展和影响,每种宗教思想通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传承的多元性质。

四、文化传承的局限及挑战尽管中国文化历经沧桑,卓越成就显著,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化传承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其次,中国过于注重传统文化的维护,对新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这种状况可能会对中国文化投射出负面影响。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

中原文化:以中原地区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最早可 追溯至西元前约六千年至西元前约三千年的中国新石器时期。中原文化 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 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 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 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
2、政区 商周——分封制,秦汉——郡县制,东汉——州、郡、县二级制 元——行省制度,明——省府县,清——省府县,近代——省、道、县 现代——省、市、县。 3、民族和人口 民族: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总称。华夏族指汉族。 人口:特点是分布不均衡,人口迁移频繁。
01
中国文化的第二大特性是多样性,这种文化特性也受到了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的影响
在地理上,中国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和沙漠,西南 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这些都 是地理上的阻碍,给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 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方便的地理环境, 使中国形成了一种与外部世界半开放半隔绝的状态, 使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上独立成长,虽偶尔有外 部文化传入,但都无法改变中国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和 独立性。
09
的梅雨天气。
10
诗歌与气候
二、地理环境影响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中国文化的第一大特性是延续性,这种文化特性受到地理环境 的深深影响。从中华文化产生开始,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 中从来没有中断过,具有明显的延续性,这不得不归结于中国 辽阔的地理环境。 历史上的东晋、南宋,虽然偏居一隅,但延续了中国文化。即 使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清两朝,汉族文化也能对他们潜移默 化,迫使他们不得不接受汉文化。正是因为中国拥有广阔的回 旋余地,中国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得以延续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地理结课论文系别:外语系专业:日语班级:11级日语一班姓名:杨瑞学号: 06211119中国饮食文化分析【摘要】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关键词】饮食文化发展概述、文化特点、饮食结构、制作艺术、营养与审美、餐饮特色及礼仪一、中国饮食文化概述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二、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第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三、饮食结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

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

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

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

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

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

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

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四、食物制作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

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

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

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

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

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

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

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

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

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相比西方饮食,中华美食文化奇树一帜,食花美天下。

五、食物器皿简介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

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

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六、营养保健与饮食审美保健: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

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

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

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西方人也注重饮食科学,讲究食物制作严格按科学规范行事,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把厨房弄得像个化学实验室,而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别无二致。

审美: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七、中国餐饮礼仪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八、结论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未免泥沙俱下。

现今的中国开放引进,经过中西方文化的碰撞,那些落后的、非科学的饮食文化必然被淘汰。

但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饮食文化的这一支脉,一定会得到光大发扬。

我们希望的是不要为了饮食而仅仅满足口腹之需,要达到交流沟通,消除障碍,解决问题的目的。

饮食一定要有饮食以外的文化信息,这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1」徐吉军姚伟钧《二十世纪中国饮食史研究概述》 20 世纪 80年代以后发表「2」萧帆中国烹饪辞典[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2「3」姚伟军《中国饮食文化探源》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4」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 [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