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起源有三类学说
病毒学

1.病毒的起源(三个)证据、举例课本P4第一种学说认为,病毒是地球上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最为原始的生命物质,病毒既具有化学大分子的属性,又具有生物的部分特征。
这似乎提示,在从无机自然界到生命出现这一漫长的转变过程中,病毒正处于非生物到生物的过渡位置,也就是说病毒正好填补从化学大分子到原始细胞生物中间的空白。
其要点是:地球上生命物质产生的环境中首先由无机物质演化为有机物质,再演化为大分子生命物质。
这个学说是根据生命起源学说和分子进化理论所提出来的一种纯粹的假设,缺乏任何进化上的证据。
第二种学说认为病毒是一种高级微生物的退行性生命物质,微生物细胞在生命历程中的部分基因丢弃使其丧失独立的自我繁殖能力,最终退化为病毒。
提出这种假说的依据是:在细胞内环境寄生的细菌与病毒之间,还存在着像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是二类非独立生活的细胞生物)这样一些比细菌更原始,而且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中间形式,并据此推测,由寄生于细胞的低级细菌退化为立克次氏体一类的生物,再退化为衣原体一类的生物,进而退化成病毒。
如果假说成立,那就应该在病毒能够感染的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中找到这种细胞内寄生的小型细胞生物,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况且,在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中未见发现病毒的报道。
可见,该假说成立的证据不足。
第三种学说认为,病毒来源于正常细胞的核酸,因偶然途径从细胞内脱离出来而变为病毒,这就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病毒起源的内源性学说。
支持这个学说的多半来自于一些实验的间接证据:病毒与质粒的相似性,质粒本属于细胞的一部分,但它可以随时脱离细胞,并在细胞之间传递;有很多DNA病毒,如细菌病毒中的λ噬菌体,植物病毒中的花椰菜花叶病毒,动物病毒中的乙肝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和乳头瘤病毒等,这些病毒的DNA或全部或部分可以结合到它们所寄生的细胞的染色体上,从而变为细胞的一部分,这正好是细胞核酸外逸的逆过程;利用核酸分子探针技术发现很多能与细胞染色体结合的病毒DNA的整合区序列与发生整合的染色体的侧翼序列有很大的同源性,尤其在一些逆转录病毒(艾滋病的病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属于此类)中的癌基因V-onc与细胞中的原癌基因C-onc高度同源;正常细胞中存在较广泛的逆转录型可动遗传因子,如酵母细胞的Ty因子、果蝇的Copia样因子、脊椎动物的IAf,基因,和逆转录型重复序列,如人的Alu因子及KpnⅠ因子等,提示正常的细胞中含有RNA 所介导的DNA合成反应,而这与逆转录病毒的核酸的复制行为一致。
漫谈病毒

漫谈病毒摘要:在人类有限的历史上存在着一种不知道比人类早多少年的生物——病毒。
它以其微小的形态一直不为人所知,以至于对一些现象产生一种曲解。
比如在瘟疫流行时人们会认为是上天对人们的惩罚,诸如此类事件不胜枚举。
随着人类进入科技时代这层神秘的面纱才被揭开。
病毒是瘟疫、霍乱等大部分“天灾”的罪魁祸首。
基于此我们的任务就是了解它的概念、分类、组成、结构,研究它的产生的根源和探究它存在意义。
关键词:了解研究意义了解病毒:了解它首先要明白它的概念。
病毒(virus)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是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
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多数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目前对病毒的概念可以是:病毒是代谢上无活性,有感染性,而不一定有致病性的银子,他们小于细胞,但大于大多数大分子,他们无例外地在生活细胞内繁殖,他们含有一个蛋白质或脂蛋白外壳和一种核酸,DNA或RNA,甚至只含有核酸而内有蛋白质,或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它们作为大分子似乎太复杂,作为生物体它们的生理和复制方式又千姿百态。
Lwoff在“病毒的概念”一文中强调病毒的特殊性时指出,“病毒应该就是病毒,因为它们是病毒”。
病毒一词源于拉丁文“Virus”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毒素, 其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其主要特点是:①含有单一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②在感染细胞的同时或稍后释放其核酸,然后以核酸复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出自<<辞海>>)。
生物学也给出了解释: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离开宿主细胞,它只是一个大化学分子,停止活动,可制成蛋白质结晶,为一个非生命体,遇到宿主细胞它会通过吸附,进入、复制、装配、释放子代病毒而显示典型的生命体特征,所以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
病毒的起源有三类学说

病毒的起源有三类学说:(1)退化性起源学说退化性起源学说认为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物的退化形式。
这种细胞内寄生的产生原因可能是由于微生物对某种不能穿过细胞膜的代谢发生了严重依赖。
在细胞内,这类寄生物可以在不影响其生存的情况下逐渐丢失部分生物学功能。
它们所必需保留的功能是具有可进行自主复制的DNA复制原点(顺式元件)、可以对复制进行调控的反式调控蛋白,以及能与宿主生物合成及复制系统相互作用的顺式和反式功能。
最终的选择结构,就可产生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DNA分子或质粒。
退化性起源学说可以把病毒的起源解释为两个阶段:首先,寄生物在细胞内产生独立复制的DNA质粒,然后,编码寄生物亚细胞结构单位的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病毒的衣壳蛋白。
随着进化的发生,新获得的可在细胞间转移的特性被进一步选择下来。
(2)病毒起源于宿主细胞中的RNA和(或)DNA成分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病毒是正常的细胞组分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自主复制的能力独立进化而来的。
该学说能解释所有病毒的起源:DNA病毒起源于质粒或转移因子;反转录病毒起源于反转座子;RNA病毒起源于自主复制的mRNA。
(3)病毒起源于具有自主复制功能的原始大分子的学说,即病毒起源于自主复制的RNA 分子。
核糖核酸多聚体具有自主复制的信息和能力。
由于发现RNA分子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使得RNA为生命和病毒的起源的学说变得更具有吸引力。
小而简单的RNA分子具有至少下列三种化学功能:1)核糖核酸酶的活性;2)能自我拼接去掉内部的核酸序列(核酸);3)有实验表明,以RNA作引物可以合成依赖于模板的多聚胞嘧啶核酸。
也就是说,RNA分子可以进行复制和进化相关的三个基本反应。
我认为第三个学说更有说服力。
先是RNA的形成和复制,然后演变出RNA-蛋白介导的一系列反应,第三步产生了DNA。
DNA由于比RNA稳定而最终成为遗传信息。
RNA的反应性有利于它作为催化物而不利于它成为遗传物质。
有些分子被包装在细胞和组织中,形成宿主细胞,另一些分子则自我复制或寄生在宿主细胞中,进化成为病毒。
大学微生物复习第3章非细胞生物

2024/10/13
35
➢原噬菌体:
➢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的温和噬菌 体的基因称为原噬菌体。
➢溶源性细胞:
➢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细胞。
➢溶源性:
➢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所产生的这些现 象。
2024/10/13
36
产生溶源性现象的原因
关键性蛋白:
CI:结合于PR,PL, 阻止启动子PR和PL启动 OR和OL,并阻遏cro合成蛋白。 Cro:结合于PRM抑制 cI合成蛋白。 CII:结合于PRE激活CI 的表达
2、侵入(penetration)
噬菌体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 ,使 细胞壁产生一小孔,然后尾鞘收缩,将头 部的核酸通过中空的尾髓压入细胞内,而 蛋白 质外壳则留在细胞外。
2024/10/13
28
3、复制(replication)
在这时期,细胞内看不到噬菌体粒子, 称 为潜伏期。潜伏期(latent period)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1886年,麦尔(Mayer) 发现烟草花叶病是一 种植物传染病.
➢1892年,伊万诺夫斯基(1vanovski) 发现致病 因子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
➢1898年,贝杰林克(Beijerinck) 担出了病毒的 概念.
2024/10/13
3
贝杰林克新的致病因子为“有感染性的、 活的流质”
➢特点
➢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在体外非生命物质中不能生长; ➢能在感染的细胞内繁殖。
➢起源于宿主细胞中的RNA和DNA成分
➢ 质粒、插入子和转座子—DNA病毒 ➢ 可自主复制的mRNAs—类病毒—RNA病毒 ➢ 反转子—反转录病毒
➢起源于具有自主复制功能的原始大分子
➢ 类病毒、卫星病毒
病原生物学实验技术ppt内容整合

病原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内容实验一细菌的分离培养和保存1.菌种的保存目的:①科研:保证研究结果具备良好重复性;②生产:制备诊断抗原和免疫血清;③实验:质控所必需,新配置的试剂需要用标准菌株来做质控。
2.菌种保存的原理:使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的休眠状态,减少菌种的变异。
3.菌种保存原则:①长期保证菌种原有性状和活力不变;②考虑保存方法的简便和经济。
4.菌种常用措施:①降低培养基营养成分;②低温、干燥、缺氧、避光;③添加保护剂。
5.菌种保存方法(保存方法、使用范围、优缺点)⑴传代培养保存法:优点:不需要很特殊的设备,操作容易,可随时观察细菌是否存活,是各微生物实验室采用的基本保存方法。
缺点:①保存期限短:需经常传代,易发生变异和杂菌污染;②细菌活力易受影响:培养基成分、温度的微小变化;③需定期移种:保管多种菌株时费力、费用高,占用地方多。
防止变异的措施①控制传代次数:避免不必要的移种和传代;②用典型菌落传代:每次传代时,可用平板划线分离的方法;③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选择一个适宜原种生长的条件可以防止菌种的衰退;④选择合适的菌种保存方法:需要长期保存,应采用冻干法或液氮保存:半固体穿刺法:适用于大多数对营养要求不高的细菌。
保存期限2个月。
斜面保存法:广泛适用于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短期保存。
放线菌、霉菌和有芽胞的细菌2-4个月,无芽胞细菌1个月,酵母菌2个月,假单胞菌半个月液体保存法:适用于厌氧菌(庖肉培养基)、链球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钩体等。
厌氧芽胞杆菌约2个月,无芽胞的细菌约3周液体石蜡保存法:适用于保存真菌、酵母菌和放线菌,对保存细菌的效果较差。
方法:在培养成熟的菌种斜面上,加入灭菌并已将水分蒸发掉的液体石蜡,油层高过斜面末端1cm,封口后以直立状态在室温或4℃冰箱保存。
保存期可达数年。
注意恢复使用时,由于菌体外仍粘有石蜡油,故生长较慢,且有粘性,一般要再移种2~3次才能得到良好的菌种。
高中生物学教学参考:病毒知识归总

病毒知识归总病毒(拉丁语:virus)是仅能在生物体活细胞内复制繁衍的亚显微病原体。
它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非细胞形态,为类生物,无法自行表现出生命现象,靠寄生生活。
它是由保护性外壳包裹的一段DNA或者RNA,借由感染的机制,这些简单的有机体可以利用宿主的细胞系统自我复制,但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
病毒可以感染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
第一个已知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由马丁乌斯·贝杰林克于1899年发现并命名,迄今已有超过5000种类型的病毒得到鉴定。
研究病毒的科学称为病毒学,是微生物学分支。
病毒由两到三个成分组成:病毒都含有遗传物质(RNA或DNA,只由蛋白质组成的朊毒体并不属于病毒);所有的病毒也都有由蛋白质形成的衣壳,用来包裹和保护其中的遗传物质;此外,部分病毒在到达细胞表面时能够形成脂质包膜环绕在外。
病毒的形态各异,从简单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体形到复合型结构。
病毒颗粒大约是细菌大小的千分之一。
病毒的起源目前尚不清楚,不同的病毒可能起源于不同的机制:部分病毒可能起源于质粒(环状DNA,可以在细胞内复制并在细胞间转移),而其他一些则可能起源于细菌。
病毒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病毒采用不同的方法。
例如,植物病毒可以通过以植物汁液为生的昆虫,如蚜虫,来在植物间进行传播;而动物病毒可以通过蚊虫叮咬而得以传播。
这些携带病毒的生物体称为“载体”。
流感病毒可以经由咳嗽和打喷嚏来传播;诺罗病毒则可以通过手足口途径来传播,即通过接触带有病毒的手、食物和水;轮状病毒常常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儿童而直接传播的;此外,艾滋病毒则可以通过体液接触来传播。
并非所有的病毒都会导致疾病,因为许多病毒的复制并不会对受感染的器官产生明显的伤害。
一些病毒,如艾滋病毒,可以与人体长时间共存,并且依然能保持感染性而不受到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即“病毒持续感染”(viral persistence)。
但在通常情况下,病毒感染能够引发免疫反应,消灭入侵的病毒。
病毒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海南大学

病毒学海南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病毒除了会引起人类疾病,还可以进行肿瘤治疗。
()A:对 B:错答案:A2.牛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是由()发明的。
A:巴斯德 B:科赫 C:琴纳 D:列文虎克答案:C3.病毒的基本特点有()A:超显微的 B: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C:酶系完全 D:没有细胞结构答案:ABD4.病毒结构和功能的两重性表现在()A:真病毒与假病毒 B:纯种病毒与杂种病毒 C:标准病毒与缺陷病毒 D:有包膜的病毒和裸露的病毒答案:ABC5.近年新出现或再现病毒的特点有()A:可能由昆虫或节肢动物为中间媒介 B:多数为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可能由动物传给人 C:随交通旅行或工作生活习性改变、环境气候变化而传播 D:所致疾病的诊断需作病原学确证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病毒壳体的结构类型可以按照对称性可分为()。
A:中心对称 B:螺旋对称 C:二十面体对称 D:复合对称答案:BCD2.病毒的核酸类型可分为()。
A:双链RAN B:单链DNA C:双链DNA D:单链RNA答案:ABCD3.病毒的结构蛋白包括()。
A:存在于毒粒中的酶 B:壳体蛋白 C:包膜蛋白 D:病毒复制过程所需要的酶答案:ABC4.去除脂质成分会破坏某些病毒的侵染性。
()A:错 B:对答案:B第三章测试1.吸附是病毒表面蛋白与细胞受体特异性的结合,导致病毒附着于细胞表面,这是启动病毒感染的第一阶段。
()A:错 B:对答案:B2.T4噬菌体的装配与释放,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自我装配的过程,包括()完全独立的几个亚装配途径。
A:单独装配的尾丝与前已装配好的颗粒相连 B:尾部与头部的自发结合 C:无尾丝的尾部装配 D:头部的装配答案:ABCD3.从某种意义而言,所有的病毒都是缺损的,因为它们都只能寄生于活细胞内进行复制。
()A:对 B:错答案:A第四章测试1.突变包括()。
A:碱基插入 B:碱基置换 C:染色体倒位 D:碱基缺失答案:ABCD2.野生型就是野外分离株。
病毒的起源与演化

病毒的起源与演化病毒是一种极微小的病原体,无法自主繁殖,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造成宿主的疾病。
病毒种类繁多,疾病类型也各不相同,而其起源与演化则引发了人们的许多猜测和探究。
病毒起源的猜测病毒的起源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话题。
在研究病毒起源的过程中,科学家提出了几种假说。
1.变异起源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病毒可能是由原来与宿主的共生微生物演化而成的。
这些微生物会对环境变化进行适应,并且会发生基因突变。
如果这些变异微生物没有足够的营养来源,可能会寄生在宿主细胞内,从而形成了病毒。
2.退化起源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病毒可能是自主生命进化降解的产物。
在过去,某些生物体具有自主生命力,但在演化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生物体逐渐失去了某些基因,最终产生了病毒这种非自主生命体。
3.修饰起源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病毒起源于宿主细胞基因的修饰和突变。
根据这种假说,病毒起源于宿主细胞的RNA和DNA丝,它们在修饰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最终形成了病毒。
以上假说都是科学家长期探讨后提出的猜测,但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支持这些假说,因此病毒起源的问题仍然是一个科学难题。
病毒的演化病毒已存在于地球上数百万年,它们不断地适应各种生物细胞,从而发生微小的变化。
这种变化造成病毒的演化,使得病毒越来越难以被识别和治疗。
病毒的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
例如,环境因素的变化、宿主细胞类型的变化以及自身基因的变化都是影响病毒演化的因素。
与其他生物相比,病毒的演化速度非常快,这是因为病毒有较高的突变率和基因重组率。
当宿主细胞中有多个病毒株时,它们可以发生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变异株,从而增加病毒生存的机会。
与病毒演化相关的现象相当常见,例如病毒突变、毒株转移等等,病毒变异的形式也非常多样化,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表面蛋白,使他们逃避宿主细胞的免疫系统,从而突破自身的“免疫死亡线”。
结语对于病毒起源和演化的探究,科学家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从人类防疫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加强自己的个人卫生,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可能存在病毒的物体和场所,来保护自己和周围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的起源有三类学说:
(1)退化性起源学说
退化性起源学说认为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物的退化形式。
这种细胞内寄生的产生原因可能是由于微生物对某种不能穿过细胞膜的代谢发生了严重依赖。
在细胞内,这类寄生物可以在不影响其生存的情况下逐渐丢失部分生物学功能。
它们所必需保留的功能是具有可进行自主复制的DNA复制原点(顺式元件)、可以对复制进行调控的反式调控蛋白,以及能与宿主生物合成及复制系统相互作用的顺式和反式功能。
最终的选择结构,就可产生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DNA分子或质粒。
退化性起源学说可以把病毒的起源解释为两个阶段:首先,寄生物在细胞内产生独立复制的DNA质粒,然后,编码寄生物亚细胞结构单位的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病毒的衣壳蛋白。
随着进化的发生,新获得的可在细胞间转移的特性被进一步选择下来。
(2)病毒起源于宿主细胞中的RNA和(或)DNA成分的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病毒是正常的细胞组分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自主复制的能力独立进化而来的。
该学说能解释所有病毒的起源:DNA病毒起源于质粒或转移因子;反转录病毒起源于反转座子;RNA病毒起源于自主复制的mRNA。
(3)病毒起源于具有自主复制功能的原始大分子的学说,即病毒起源于自主复制的RNA 分子。
核糖核酸多聚体具有自主复制的信息和能力。
由于发现RNA分子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使得RNA为生命和病毒的起源的学说变得更具有吸引力。
小而简单的RNA分子具有至少下列三种化学功能:
1)核糖核酸酶的活性;
2)能自我拼接去掉内部的核酸序列(核酸);
3)有实验表明,以RNA作引物可以合成依赖于模板的多聚胞嘧啶核酸。
也就是说,RNA分子可以进行复制和进化相关的三个基本反应。
我认为第三个学说更有说服力。
先是RNA的形成和复制,然后演变出RNA-蛋白介导的一系列反应,第三步产生了DNA。
DNA由于比RNA稳定而最终成为遗传信息。
RNA的反应性有利于它作为催化物而不利于它成为遗传物质。
有些分子被包装在细胞和组织中,形成宿主细胞,另一些分子则自我复制或寄生在宿主细胞中,进化成为病毒。
从DNA病毒和RNA病毒的进化而言。
突变和重组都是DNA病毒进化的决定因素。
DNA病毒容易在宿主体内形成持续性或慢性感染,它们可以在宿主体内存在多年而后爆发,其间可能几乎不发生变异,因此,这类病毒的变异速率可能表现得比裂解型病毒慢一些。
一般来讲,DNA病毒不会像RNA病毒那样引起人类世界范围的流行性疾病。
RNA病毒引起的疾病流行和变异成为研究RNA病毒
进化,特别是进化时间的良好素材。
以流感病毒为例,RNA可编码出病毒复制和吸附功能的蛋白质。
此外,流感病毒RNA是多段分布的,因为片段之间可发生遗传重组,高突变的流感病毒才不会被进化淘汰掉。
RNA起源促使流感病毒的形成,后者见证了遗传物质由RNA向DNA 转变。
某种意义上说,流感病毒正在演绎RNA起源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