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演化特征

合集下载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岩系特征及对比探讨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岩系特征及对比探讨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岩系特征及对比探讨李隆富;刘志臣;汪洋;邓福猛【摘要】贵州黔北煤田是贵州省最为主要的产煤区之一,本文根据贵州黔北煤田吴家寨背斜煤炭整装勘查所取得的地质资料及周边煤矿的勘查成果资料,对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岩系开展系统分析,根据含煤岩系的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及煤层特征的对比分析,划分出 B1~B4这4个标志层,探讨了该区含煤岩系对比划分的方法和特点,对研究区的整装勘查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The Qianbei coal field in Guizhou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ost main coal -producing areas.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data of the Wujiazhai Anticline Coal Mine’s monoblock exploration as well as the surveying data around the coal mine,analyzes the coal -bearing rock series in Longtan group of upper permian system.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ge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al seam features of the coal -bearing rock series,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four B1 ~B4 mark layers.It also discusses the contrastive metho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bearing rock series in the area,which is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monoblock exploration of the study area.【期刊名称】《矿业工程研究》【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7页(P27-33)【关键词】二叠系上统;含煤岩系;对比【作者】李隆富;刘志臣;汪洋;邓福猛【作者单位】贵州省地矿局 102 地质大队,贵州遵义 563003;贵州省地矿局 102 地质大队,贵州遵义 563003;贵州省地矿局 102 地质大队,贵州遵义 563003;贵州省地矿局 102 地质大队,贵州遵义 56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贵州是我国煤炭资源蕴藏极为丰富的省份,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加工基地,贵州仁怀-习水-桐梓地区又是贵州煤炭重要的产区之一.20世纪初期及中期阶段,对贵州煤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的普查勘探、区域地层划分、煤与瓦斯突出、聚煤规律、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对贵州西部晚二叠世煤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性地层研究及聚煤规律方面,主要对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成煤规律进行过探讨[1],对贵州黔西北晚二叠世含煤岩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聚煤模式进行过研究[2],以及对贵州晚二叠世地层的形成环境、地层特征进行过大量的探讨[3-5],但对黔北地区二叠世煤系煤层特征及煤层对比方面的研究基本为空白,不利于指导该区进一步的找煤勘探工作,更好的对比煤层特征,研究区位于黔北煤田的重要位置,该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岩系特征对黔北煤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此,本文意在对贵州省黔北吴家寨背斜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岩系特征作系统分析,建立标志层并作对比探讨,以更好指导该区煤炭整装勘查工作.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北东部.处于二郎向斜北东段南西翼、吴家寨背斜北东段倾没端、茅台向斜北东段昂起端与官店向斜南西段昂起端之交汇部位(见图1).区域褶皱变形相对较强,发育一系列次级牵引褶曲及断裂构造.梅子湾向斜、寨头背斜发育于二郎向斜和吴家寨背斜之间,两者均为NE-SW向展布,梅子湾向斜核部、SE翼地层产状平缓,寨头背斜为一紧密背斜,两翼地层产状均比较陡,倾角50°~75°.研究区内断裂发育具有2大特点,一是相对较老的地层奥陶系至二叠系断裂构造较发育,且断层走向与褶皱轴迹大多一致,多为北东向展布.如伴随吴家寨背斜轴发育一高角度正断层;二是相对较新的三叠系地层内断裂不甚发育.区域内出露的地层全由沉积岩组成,自震旦系至侏罗系,除缺失志留系中上统及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外,其余地层均有出露[6],已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明心寺组、金顶山组、清虚洞组;寒武系中统高台组、石冷水组;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组;奥陶系下统桐梓组、红花圆组、湄潭组、奥陶系中统十字铺组、宝塔组、奥陶系上统涧草沟组、五峰组;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石牛栏组、韩家店组;二叠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长兴组;三叠系下统夜郎组、茅草铺组;三叠系中统松子坎组、狮子山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上沙溪庙组.各地层分布情况见图1. 区域内矿产除有重大价值的二叠系龙潭组产出的煤外,在桑木场背斜轴部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地层中产有磷、重晶石、萤石、铅、锌、铜等矿种;寒武系地层中产有磷、铅、锌矿种;奥陶系地层中的石膏以及二叠系地层中的高岭土、硫铁矿、石灰岩,侏罗系地层中的砂石等矿产[7].二叠系上统龙潭组是黔北吴家寨背斜主要的含煤地层,厚度55.88~85.82 m,平均厚72.19 m左右.含煤层及煤线7~15层,一般8~12层.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及煤层为主,夹泥质灰岩及菱铁质团块.产腕足、瓣鳃、腹足、头足类等动物化石及大羽羊齿、瓣轮叶等植物化石.本区龙潭组分为上、中、下3个含煤段[7],见图2.现由下至上分述如下:下部(P3l1):C8煤层底界至龙潭组底界,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菱铁质粉砂岩、粘土岩、黄铁矿粘土岩、碳质泥岩及煤层(线).炭质泥岩、泥岩中产丰富的植物碎片化石,含黄铁矿结核及团块,水平层理发育,含1层可采煤层(C12),为稳定可采煤层.中部(P3l2):C5煤层底界至C8煤层底界,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粘土岩,泥质粉砂岩、少量灰岩、泥质灰岩、质粉砂岩及煤层(线).灰岩中偶见有腕足类化石,泥岩、炭质泥岩含丰富的植物化石,黄铁矿呈星散状、团块状分布,水平层理发育,含2层可采煤层(C6,C8),其中C8为稳定可采煤层,C6为局部可采煤层.上部(P3l3):龙潭组顶界至C5煤层底界,主要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的灰岩、泥质灰岩、细砂岩、泥岩、钙质泥岩、粘土岩、炭质泥岩及煤层(线).灰岩中产腕足类化石及碎片,泥岩、炭质泥岩、粘土岩中含丰富的植物碎片化石,水平层理发育,含黄铁矿团块结核.含1层可采煤层(C5),研究区内为大部可采煤层.表1数据显示,研究区内含煤岩系龙潭组的主要岩性含量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垂向上,自下而上砂岩比例逐渐减少,灰岩比例逐渐增多,反映沉积环境由潮坪向泻湖过渡;横向上,由北往南,砂岩比例呈逐渐增多趋势,泥岩比例及煤比例相对比较稳定.研究区范围内龙潭组含主采煤层3层(C5,C8,C12),煤线4~8层,煤层平均总厚7.42 m.含煤率为10.20%.C5主要可采煤层聚集于煤系地层的上部;C8可采煤层聚集于煤系地层的中部;C12分布于下含煤组.矿区含煤地层含可采煤层层数多,且较稳定,含煤率高.可采煤层平均总厚为5.56 m,含煤率为6.76%.煤线几乎聚集在C8之上和C9与C11之间,具较强规律性,含煤率为2.26%.整个含煤岩系在研究区沿吴家寨背斜北东段倾没端呈扇型展布.根据研究区及周边煤矿施工钻孔所取煤样测试结果显示,区内煤种类均为无烟煤3号(WY3),其中C5煤层为中灰高硫中高发热量煤;C8煤层为中灰中高硫中高发热量煤;C12煤层为中灰高硫高发热量煤[7-9].具体煤质特征见表2.根据研究区含煤岩系岩性组合特征、空间位置,以及各煤层在煤系中的赋存特征和煤层特征,对研究区运用标志层法、层间距法和物性曲线特征法进行对比研究,有效的划分和识别煤层.4.1 标志层对比标志层对比是进行煤层对比的重要手段,也是煤层对比的前提,标志层越多,煤层对比越可靠[10,11].本文将研究区煤系地层中分布稳定的特殊岩性层与煤层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自上而下共划分了4个主要标志层(见图3),叙述如下:1)B1标志层:位于C5煤层之上,是C5煤层的直接顶板,全区稳定,易于辨别,是C5煤层对比的可靠标志层.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灰岩,局部夹菱铁质岩,含粉晶状、结核状黄铁矿,产较多生物化石碎屑.一般厚0.91~5.53 m,平均厚4.13 m.2)B2标志层:位于C8煤层之下,且是C9煤层的直接顶板,全区稳定,易于辨别,是C8煤层对比的可靠标志层.岩性主要为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夹深色泥质条带,显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局部夹菱铁质灰岩.一般厚0.58~3.60 m,平均厚2.42 m. 3)B3标志层:位于C12煤层之上,是C12煤层的直接顶板,全区稳定,易于辨别,是C11,C12煤层对比的可靠标志层.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粉至细砂岩,局部夹泥质粉砂岩,显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一般厚1.34~7.74 m,平均厚3.80 m.4)B4标志层:位于C12煤层之下,为C12煤层的底板,全区稳定,是确定C12煤层的可靠标志层.岩性主要为浅灰、灰白色硫铁矿粘土岩,黄铁矿晶粒多呈星散状、结核状产出,产丰富的植物根茎化石.4.2 煤层间距对比煤层层间距对比即分析对比煤层与煤层或与含煤岩系顶底界的间距.确定煤层相对位置,在煤层对比中是一种十分有效和直观的方法,也对地质技术人员预测煤层赋存深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区钻孔主要可采煤层层间距统计见表3.研究区C5煤层距长兴组底界一般14.23~24.53 m,平均18.33 m;C5煤层底距C8煤层顶界一般16.11~28.13 m,平均21.59 m;C8煤层底距C12煤层顶界一般29.01~53.19 m,平均40.36 m[8].4.3 物性特征对比岩石和矿物有不同的物性特征,这些特性参数是测井的重要地球物理基础[12,13],研究区测井各岩层物性参数见表4.研究区煤层及其他岩石的3种测井物性特征:灰岩——由于灰岩的主要矿物都是不导电的,一般不含放射性元素并且致密,密度较大,所以视电阻率最高,自然伽玛低,伽玛-伽玛低;砂岩——视电阻率变化范围较大,自然伽玛低,伽玛-伽玛低;泥岩——视电阻率较低,变化范围小,由于泥岩沉积过程常吸附较多化合物,且密度较小,故自然伽玛、伽玛-伽玛呈现高值;煤层——视电阻率高,自然伽玛低,伽玛-伽玛最高[14].本区龙潭组含煤岩系就4个标志层及煤层分别进行对比:图4中GGFR为伽玛伽玛测井曲线;GR02自然伽玛测井曲线;LL304为视电阻率测井曲线.1)标志层1(B1)中高阻、高密度中厚层状泥灰岩、LL304曲线呈明显的高峰,GGFR 曲线呈低峰异常.C5煤层位于含煤岩系第1标志层之下,煤层具高电阻率、低自然伽玛、高伽玛伽玛一般煤层物性特征.曲线主要表现为:视电阻率和伽玛-伽玛曲线为单峰正异常反映,峰顶上由多个小单峰组成,自然伽玛曲线呈“U”型负峰异常反映.煤层本身曲线形状明显(图4a).2)标志层2(B2)中阻粉砂岩、泥质粉砂岩、LL304曲线呈正峰、多峰反应,GGFR曲线呈低值异常.C8煤层位于第2标志层之上,煤层具高电阻率、低自然伽玛、高伽玛伽玛一般煤层物性特征.曲线主要表现为:视视电阻率和伽玛-伽玛曲线为单峰正异常反映,峰顶上由多个小单峰组成,自然伽玛曲线在煤层夹矸处均有明显的正峰异常反映,自然伽玛曲线异常总体呈“W”型(图4b).3)标志层3(B3)中阻砂岩、泥质粉砂岩、LL304曲线呈正峰、多峰反应,GGFR曲线呈低值异常.C12煤层位于第3标志层之下,煤层在自然伽玛曲线上表现为总体呈“U”型负峰异常,视视电阻率曲线均呈单峰~双峰正异常反映,伽玛-伽玛曲线为单峰~双峰明显的正异常反映(图4c).4)标志层4(B4)为C12煤层直接底板,全区稳定.岩性为含硫铁矿粘土岩,曲线组合特征,视电阻率曲线表现为十分低缓的低阻,自然伽玛则表现为全区最高的峰值异常(图4c).1)研究区含煤岩系为龙潭组,含煤岩系岩性组合在垂向上及横向上均存在一定规律:自下而上砂岩逐渐减少,灰岩逐渐增加;从北往南砂岩逐渐增多,泥岩逐渐减少.含煤岩系含主采煤层3层(C5,C8,C12),煤层平均总厚7.42 m,含煤率为10.20%,煤种类均为无烟煤3号(WY3).2)研究区含煤岩系对比选用标志层法、层间距法和物性曲线特征法进行对比较为可靠,可以较好地指导整装勘查工作.致谢:感谢贵州省地矿局102地质大队王劲松总工程师,以及大队勘查一院及吴家寨背斜煤炭整装勘查项目部的所有同仁的悉心指导与帮助.【相关文献】[1] 陈学敏.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成煤规律的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2(1):4-8.[2] 赵征,陈朝玉,谭华,等.黔西北晚二叠世含煤岩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聚煤模式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4,26(5):1-8.[3] 杨瑞东.贵州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与聚煤规律研究[J].贵州工学院学报,1989,7(3):213-228.[4] 文德修.几种煤层对比方法在水箐勘查区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3(9):153-156.[5] 陈名学.官寨井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J].中国煤炭地质,2008,20(4):24-26.[6] 贵州省地矿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7] 杨旭,罗旋,李隆富,等.贵州省习水县二郎勘查区煤炭普查报告[R].贵州省地矿局102地质大队,2014.[8] 杨光友,张明华,何开寿,等.贵州省桐梓县容光井田煤矿勘探报告[R].贵州省地矿局102地质大队,2004.[9] 徐彬彬,何明德.贵州煤田地质[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10] 王华,陆永潮,任建业,等.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方法与应用[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11] 郭立君,洪愿进,邵龙义,等.黔西织纳煤田上二叠统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J].古地理学报,2011,13(5):494-500.[12] 曾芳.测井曲线特征在贵州省兴达井田煤岩层对比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地质,2014,26(7):79-81.[13] 伍远学.贵州刘家田井田测井曲线特征及在煤岩层对比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地质,2014,26(7):83-85.[14] 胡涵,曾勇.贵州六盘水矿区上二叠统含煤沉积相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42(4):101-105.。

贵州早二叠世梁山组地层对比及含煤特征

贵州早二叠世梁山组地层对比及含煤特征

贵州早二叠世梁山组地层对比及含煤特征摘要: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是带动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

但目前贵州煤炭资源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其中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低,资源情况有待进一步探明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对贵州早二叠世梁山组底层对比及含煤特征进行浅析,旨在寻求进一步探明贵州煤炭资源、实现资源节约的途径。

贵州早二叠世梁山组地层岩性变化较大,地层的划分及对比困难,含煤性差异明显,作者收集了大量资料,通过岩性、岩相、古生物特征及其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将梁山组地层划分为2个大区4个小区,并进行了对比,同时分大区对梁山组地层的含煤特征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梁山组地层对比含煤特征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含煤地层主要为晚二叠世龙潭组,但为了全面了解贵州省煤炭资源情况,很有必要对其他地层的含煤性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早二叠世梁山组地层岩性、岩相的划分,对其地层进行对比,以及对早二叠世梁山组含煤性的叙述,使阅者对贵州早二叠世含煤性有一个全面的、概略性的了解。

1、地层特征及对比1.1地层特征贵州早二叠世梁山组地层岩性变化较大,根据岩性、岩相、古生物特征及其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可划分为2个大区4个小区(梁山组含煤地层分区、分布图)。

梁山组含煤地层分区、分布图1.1.1黔中—黔北相区(I)为一套以碎屑岩为主的含煤沉积,假整合于石炭系—寒武系各时代地层之上,分为2个小区。

桐梓小区(I1):由灰、深灰色泥岩、碳质泥岩及铁铝岩组成,偶夹煤线,产植物化石碎片及根部化石。

厚度薄,通常10米以下,部分地段缺失。

贵阳小区(I2):由灰白色、灰黄色及灰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泥岩、碳质泥岩及煤层(线)组成。

六盘水、威宁一带石英砂岩最为发育,向北部、南东部泥岩增多,厚0-257m,六盘水附近最厚,向北、向东逐渐变薄。

1.1.2黔西南相区(Ⅱ)由灰岩、泥质灰岩和砂泥岩组成,上部偶夹煤线。

分为2个小区。

盘县—郎岱小区(Ⅱ1):该区梁山组相变为洒志组,由石英砂岩、泥岩和灰岩组成,上部三岔路段相当于梁山组,一般以砂泥岩为主,段厚5—190m。

贵州地壳发展及其演化特征

贵州地壳发展及其演化特征

C ia hn )
Absr t S t ae i pe i lt co i o i o tac : iu t d n a s ca e t nc p st n,a d e p re e e t n c mo e n s a d g oo i a v n s, i n x e inc d t co i v me t n e l gc l e e t Guih u b ln st p ca e hit r e i d wh c k s Gu z o r n fr fo a t e c n i e a r i n z o eo g o a s e i g o so y p ro i h ma e ih u ta se r m ci o tn ntlma gn a d l v
矿 函[0 7 9 号) 20 ] 1 。 作者简介 : 李宗发 (9 3 ) 男 , 16 - , 贵州省松桃苗族 自治县人 , 高级工程师 。 长期从事 区域地质调查、 矿产勘查 、 水工环地 质勘查 、 研与技术 管理 科
工作 。
王砚耕 (9 8 ) 男 , 13 一 , 贵州赤水人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 区域地 质调查 、 矿产勘查、 水工环地质勘查 、 科研与技术管理工作 。
J n nn o gncb la dY ui gooei b l i g a r ei e n o j n rgnc et a o t a .
Ke r Guz u, r s y e, e eo me v u to c r c eitc y wo ds: iho c u ttp d v l p nte a ain, ha a t rsis l
多次构 造活 动和多 种 地 质事 件 , 来 是 地 质工 作 者 历 研究 和讨论 的问题 。本 文 以活动论 和 系统论 的观点 对贵州 地壳 发展 与演化 进行 1 1 大地构 造 . 贵州所 处大 陆 板块 为 华南 板块 , 由于 地 处 特殊 构造 部位 和各地 质 历史 时 期 板 块 活动 的差 异 , 使之

贵州某煤矿地质特征及沉积相分析

贵州某煤矿地质特征及沉积相分析

贵州某煤矿地质特征及沉积相分析煤矿区位于贵州省北部遵义县、仁怀市境内,地处云贵高原偏东北斜坡地段,北与四川盆地南缘斜坡毗邻。

区内总体地势北部高,南部低,一般标高为900m~1200m,最大标高1561.7m,最低标高510m 左右,最大高差1051.7m,一般高差在200m~300m。

属中中山切割碳酸盐岩岩溶地貌及碎屑岩侵蚀地貌。

目前在该区内矿业开发主要以煤炭为主,其次为硫铁矿,煤矿生产规模以小型为主,个别为中型。

区内分布有14个煤矿采矿权,1个硫铁矿采矿权。

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和区域资料总结,对该煤矿进行较为系统的地质及含煤岩系特征及沉积相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贵州含煤岩系时空分布及岩相古地理变迁,对于区域的煤资源远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区域地质背景除黔东南以外,贵州大部属扬子淮地台。

面积约15×104km<sup>2</sup>,分布广泛,矿区位于贵州省北部遵义县、仁怀市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带。

矿区周边区域内出露地层自老至新为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第四系。

其中,缺失泥盆系及石炭系,以二叠系、三叠系分布较广,奥陶系、志留系次之,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仅见于背斜的核部地带。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为区域含煤岩系,煤系中含较稳定可采、局部可采煤层3层~4层。

区域内主体构造线呈北西向展布,主要构造为仁怀背斜、长岗向斜及娄山背斜。

背、向斜褶皱构造中均发育有次级的背、向斜褶皱而构成复式褶皱构造,且总体上具有较明显的旋扭特征。

次为在褶皱轴部地带发育与褶皱轴向同组向的高角度正、逆断层。

区内除煤矿外,尚有黄铁矿、磷矿、石灰岩、白云岩等矿产的产出。

其中,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种主要为煤、硫铁矿。

煤矿主要分布于下石炭统九架炉组、上二叠统龙潭组、下侏罗统香溪组地层中,以龙潭组为主。

龙潭组煤类均为无烟煤,在县西部山盆、芝麻、平正、枫香、泮水等乡镇范围内。

贵州省平坝外郎田地区上二叠统合山组的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

贵州省平坝外郎田地区上二叠统合山组的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
质岩 。
[ 收稿 日期] 0 1— 9— 0 2 1 0 2 f 作者简 介] 况 忠 (95一) 男 , 17 , 贵州遵义人 , 工程师 , 长期从事区域地质 、 矿产勘查及遥感地质 的应用和研究 。

2 2・ 9




21年2 01 8卷
和粉 砂 岩厚 度 则 与之 相逆 , 成 潮坪 沉 积 ( B 形 见 、
I、 Ⅲ中。 Ⅱ、
表 1 合 山组各类岩石百分率表( %)
T b e 1 P r e tg f a h kn frc fHe h n fr t n a l e c na e o c i d o o k o s a ma i e o o
C类 副层 序 ) 上 部 则水 体 加深 , 以海相 泥 岩 和 , 又 含 燧石 生物 屑泥 晶灰 岩为 的岩 石 , 部 则 形 成薄 顶
2 层 序 界 面
外郎田地区的合 山组层序地层发育具有海陆 交 互 相 的潮 坪 特 征 , 由下 向上 有 一 定 的旋 回性 。
煤 层 本 身 就 是 不 整 合 成 因 边 界 , 因 变 化 频 但 繁, 其上 下沉 积环境 变化 不大 , 将其作 为 次一级 故
为 : 岩 总厚 度逐 渐 减少 , 层厚 度 变薄 , 灰 单 而砂 岩 的总厚度 逐渐 增 厚 , 层 厚 度 也增 厚 ( c类 副 单 见 层序) 。顶 界 面 是 2型 层 序 的界 面 , 岩 性 为 灰 其 黑 色 薄 层 炭 质 泥 岩 夹 薄 层 泥 晶 灰 岩 和 薄 层 硅
层 , 于饥饿 沉积 特征 。 近
2 4 层序 I 。 v
顶 界面 是 2型层序 的界 面 。该界 面 之为海 相

贵州晚二叠世各煤田含煤性分析

贵州晚二叠世各煤田含煤性分析

图 1 贵 州 省 主 要 断裂 带 及 煤 田、 区 划 分 相
Fi u e 1 M a n f u t d z n s i l z u Pr v nc n v so f g r i a le o e n Gu ho o i e a d dii i n o
厚 度 变 化 大 。 东 北 、 南 、 东 南 煤 田以海 相 沉 积 为 主 . 东 北 、 东 南 煤 田仅 在 底 部含 煤 , 数 少 , 黔 黔 黔 黔 黔 层 仅一 层 可 采 。 古 构 造 、 积 环 境 是 影 响各 煤 田含 煤 性 差异 的主 要 因 素 。 沉 关 键 词 : 二 叠 世 ; 煤 性 ; 异 分 析 : 州 晚 含 差 贵
断裂 , 以此 断 裂 为 界 , 部 隆 起 , 部 坳 陷 。在 黔 北 台隆 区 内 分 布 有毕 节煤 田 、 北 煤 田 、 北 南 黔 黔东 北 煤 田 ; 南 坳 陷 区 分 黔
布 有 六 盘 水煤 田 、 南煤 田 、 东南 煤 田 、 黔 黔 织纳 煤 田 、 阳煤 田 。 构 造 控制 , 贵 受 黔北 台 隆 区晚 二 叠 世 含煤 地 层 沉 积 厚 度 普 遍 小 于 黔 南坳 陷 区 . 含煤 性 也 较 黔 南坳 陷差 。 据 含煤 地 层 沉 积 环 境 差 异 , 根 自西 向 东分 为宣 威 相 区 ( 陆相 ) 龙 潭相 、 区( 渡相 ) 过 和吴 家 坪 相 区 ( 相 ) 湾 。黔 北 、 盘 水 、 六 织纳 煤 田为 海 陆 交 互 相 沉 积 环 境 , 三角 洲 发 育 , 别 是 织 纳煤 田受 特
贵 州 晚二 叠世 各 煤 田含 煤 性 分 析
田 维 江
( 州煤 矿 地 质 工 程 咨 询 与地 质 环 境 监 测 中心 , 州 贵 阳 5 0 0 ) 贵 贵 50 6 摘 要 : 卅 地 处 扬 子地 台的 西 南 缘 . 古 生 代 受 南北 向挤 压 产 生 黔 中 隆起 , 时 在 隆起 南 侧 形 成 E 向纳 雍 一 瓮 安 贵 l 晚 同 W

贵州黔北成锰沉积盆地中~晚二叠世锰矿成矿特征

贵州黔北成锰沉积盆地中~晚二叠世锰矿成矿特征

贵州黔北成锰沉积盆地中~晚二叠世锰矿成矿特征作者:李连支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26期摘要:贵州二叠系锰矿主要产于贵州黔北成锰盆地,含锰岩系主要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富锰建造主要为灰色、深灰色及黑色角砾状、班杂状及纹层状锰矿层,局部夹褐红色锰方解石,品位在25%~35%之间,矿体厚度大于2米。

锰矿的形成与构造与火山热事件密切相关。

关键词:黔北成锰盆地;中~晚二叠世;锰矿成矿特征贵州二叠系锰矿产于中~晚二叠世黔北成锰沉积盆地。

从滇东北格学经水城—纳雍到遵义一带的所有锰矿床(点)都分布在北东向长约350km、宽约25-50km的茅口晚期黔中台沟相带内[1]。

该区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发生强烈的裂陷作用[2],并伴随峨眉山地幔柱的强烈活动形成黔北裂谷盆地;盆地中形成了多个次级地堑盆地,并控制了锰矿床的形成。

1、黔北成锰盆地含锰岩系建造的区域特征(1)区域大地构造背景本区属于扬子陆块区(Ⅰ级)上扬子陆块(Ⅱ级)扬子陆块南部碳酸盐台地(Ⅲ级),处于上扬子板块的鄂渝湘黔前陆褶皱冲断带[3]。

(2)区域地层按照贵州省地层综合区划,本区归属黔北、黔中、黔西北地层小区。

黔北、黔西南地区的“遵义式”、“水城式”沉积型锰矿赋存于区内二叠系茅口组。

区内出露主要地层为上元古界南华系(Nh)、震旦系(Z)、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O)、志留系(S)、二叠系(P)、中生界三叠系(T)和新生界第四系(Q)。

(3)区域构造黔北成锰盆地主要受NEE向黔中隆起带核部张裂带-沉积断陷带即黔中台沟同沉积断裂,以及NEE向的纳雍-瓮安、NW向的垭都-紫云等深断裂带共同控制。

(4)区域岩浆岩主要岩浆岩为产于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的峨眉山玄武岩组(P2-3e或Pβ),夹于中二叠统茅口组(P2m)与上二叠统龙潭组(P3l)或宣威组(P2x)之间的火山岩。

2、黔北成锰盆地含锰岩系的建造特征(1)遵义次级成锰盆地含锰岩系的建造特征汪洋等(2019)对遵义地区深溪等典型锰矿床含锰岩系典型剖面进行深入研究,认为本区的含矿岩系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第三段,其与龙潭组C1煤层(炭质泥岩)为顶界,整合接触于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第二段硅质灰岩之上。

峨眉地幔热柱活动与贵州西部二叠系煤的形成环境研究

峨眉地幔热柱活动与贵州西部二叠系煤的形成环境研究
主要 为砂 页岩 , 富含植 物化 石形 成陆 相沉积 环境 。
1 , 06 层 厚 .3—10m, 层 呈透 境 状 、 . 煤 串珠 状 。为
气煤 一 烟煤 。 无 2 2 上 二叠统 龙潭 、 . 长兴 组
总厚 5 3—82m, 般 2 3 修文 ) 4 9m( 5 一 1( 一 3 格 目底 ) 。为一 套 碎 屑 岩 、 岩 、 层 组 成 地 含 煤 地 灰 煤 层 。由北 向南 厚度 为 : 梓 13 m, 峰 2 9m, 桐 1 息 2 贵
通 讯 作 者 : 爱 国 , m i nii o 13 cr. 聂 E al e g @ 6 .o : au n

4 0・
贵 州 大学 学 报 ( 自然 科学 版 )
第2 8卷
不 。
右 。多 为 中灰 、 一高 硫 煤 。 以无 烟煤 为 多 , 有 中 也 ⑥ 晚三 叠世 基 性 岩浆 喷 发 和侵 入 以及 酸 性岩

要: 晚二 叠世 乐平期 , 最为强烈 、 规模 最 大的一 次 峨眉 地幔 热 柱 强烈 活 动在 贵 州 西部 形成 西
北 高、 东南低 的古地理格 局 。沉积 相 带 由早二 叠世 的 近 东西向 变 为晚二 叠世 北 东向排 布。 沉积
相 带 由西向 东, 陆相 渐 变为海 陆交替相 , 由 最后 变为海相 环境 。在贵 州 西北部 的威 宁一带形 成 陆
第2 8卷 第 1 期
21年 01 2月
贵州大学学报 ( 自然科 学 版 ) Ju a o u huU i rt N t a Si cs o r l f i o nv s y( a rl c ne ) n G z ei u e
Vo .28 1 No 1 . Fe 2 b. Ol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
沉积环境及演化特征
摘要:依照煤和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划分理论,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总体上为海陆交互相沉积,自西向东逐渐从陆相、海陆交互相演变为海相沉积。

关键词:沉积环境;含煤地层;聚煤特征
贵州是我国的煤炭资源大省之一,素有
“江南煤海”之称,其中,晚二叠世含煤地
层分布面积7.5万km2,由下至上划分为龙潭组和长兴组,富煤区主要分布于桐梓—遵义—贵阳—贞丰一线以西地区。

龙潭组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与上覆长兴组连续沉积,长兴组与上覆三叠系之间呈整合接触关系。

20世纪90年代,对贵州省晚二叠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一、含煤地层沉积环境
依照煤和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划分理论,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总体上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自西向东逐渐从陆相、海陆交互相演变为海相沉积。

其中, 西缘的威宁地区以陆相沉积为主, 中、西部的兴义、盘县、六盘水、纳雍、毕节地区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其余地区多为海相沉积。

1.龙潭早期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
依据沉积相分析:龙潭早期剥蚀区位于黔北和黔东地区, 即威宁—毕节—熄峰—凯里一线以北地区沉积区位于黔西和黔南地区, 物源区为西部的康滇古陆(图1)。

六盘水—纳雍一带发育三角洲沉积, 煤层普遍发育, 常分岔合并, 稳定性较差, 硫分一般较高盘县一带和毕节一带为泻湖—潮坪环境,煤层较为发育, 煤层厚度较为稳定, 靠陆一侧煤层硫分相对较低, 靠海一方煤层硫分普遍较高。

六枝—织金一带属三角洲一潮坪环境, 煤层较为稳定, 以高硫煤为特征在中南部的紫云—贵阳—都匀—荔波一带发育开阔台地, 沉积厚度较大, 不含煤层。

图1 贵州省龙潭早期岩相古地理图
2.龙潭晚期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
在龙潭晚期, 黔西和黔南地区基本维持了龙潭早期的沉积环境与聚煤格局, 威宁以西地区仍为陆源区。

然而, 黔北地区沉积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绝大部分地段接受沉积(图2)。

在贵阳—遵义以西地区, 在原残积平原上发育了一套完整的泻湖—潮坪相含煤沉积, 主要分布在黔西北的金沙、遵义、仁怀、桐梓、习水等地, 地层厚度较小, 厚度较为稳定;煤层厚度较稳定,硫分相对较低。

黔东地区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不含煤或局部含1层高硫煤。

3.长兴期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
至长兴期, 海侵范围扩大, 海岸线西移, 导致威宁西部陆源区明显退缩, 三角洲环境迁移至盘县—六盘水一线, 煤层发育(图3)。

纳雍—织金—六枝一带变为了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相沉积环境, 不利于煤层的形成。

黔北和黔东地区海水变深,几乎全部转变为碳酸盐岩台地,无煤层形成。

图3 贵州省长兴期岩相古地理图二、含煤地层沉积特征
依据岩石组合特征、沉积旋回特征、化石组合面貌、含煤性、地层发育完整情况等, 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从下至上分为龙潭组和长兴组, 其中龙潭组可进一步划分为上、下2段。

1.龙潭组下段
龙潭组下段从含煤地层底部至标七灰岩, 起止于相邻的2次大海侵由于沉积基底、构造、海侵的控制,该段沉积厚度变化较大, 沉积作用仅局限于黔南和黔西地区。

在沉积中心的紫云—罗甸—安龙一带发育深海沉积, 为以重力流、滑塌快速堆积形成的巨厚碎屑岩, 无明显沉积构造, 分选性很差在深海边缘的长顺、安龙、罗甸等地见有生物礁发育, 生物礁为以含梁山珊瑚为特征的点礁、边滩沉积, 靠陆一侧形成厚层泥灰岩、缝石灰岩沉积往西和西北至盘县、织金、纳雍、六盘水等地, 以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 粉砂岩夹薄层状菱铁岩和3-5层灰岩, 灰岩常成为煤层的顶板靠陆方向常有河道砂体发育, 靠海方向
潮汐层理发育煤层仅发育在盘县、六盘水、织金一带。

在黔北隆起的广大区域和西部威宁地区, 缺失龙潭组下段沉积。

2.龙潭组上段
龙潭组上段从标七灰岩顶面至长兴组底界, 是主要的聚煤层段黔东和黔北地区在经历了龙潭早期的剥蚀后, 从“标七”海进开始接受沉积, 黔西和黔南地区继承了龙潭早期的沉积性质。

该期沉积中心仍在黔南的紫云附近, 生物礁边缘相仍然较为发育。

但是, 在盘县、六盘水、六枝、纳雍、织金等地发育了河道砂体, 黔北地区在残积平原基础上沉积了泥岩、粉砂岩和煤层, 粉砂岩中发育潮汐层理在兴义—贵阳—遵义一线以东, 发育厚层灰岩、泥灰岩和隧石灰岩。

威宁以西地区和黔北局部地区未接受龙潭组上段沉积。

3.长兴组
长兴期是贵州省晚二叠世的一次最大海侵过程。

在黔北、黔东及黔南安龙—贵阳一线以东的广大区域, 以隧石灰岩、硅质灰岩沉积为主, 中部夹薄层碎屑岩, 局部含薄煤层或碳质泥岩在兴义、六枝、织金一线以东区域, 以硅质粉砂岩、硅质泥岩、含钙质硅质粉砂岩为主, 夹菱铁岩薄层, 局部含薄煤层。

在盘县、纳雍、毕节一线往西, 长兴组由碎屑岩和煤层组成。

参考文献:
[1]《中国煤田地质总局中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陈代钊,《河流沉积占优势地层中高报层序地层
—以贵州盘县西部龙潭组为例》【J】,地质科学,1997。

[3]肖建新,《一种低能障璧-泻湖含煤沉积体系—
以贵州织金晚二叠世煤系上部为例》【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7。

[4]黄昔容、陶述平,《贵州织金地区晚二叠世的沉
积环境分析》【J】,贵州地质,1996。

[5]罗德生,《贵州省晚二叠世含煤建造成煤环境的
研究》【J】,中国煤炭,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